窮人如何教育小孩?


我一直認為傳承你的思想比傳承財富給孩子更偉大。

在我的老李100條江湖秘籍里,曾經說過這麼一段話:對別人要盡量滿足他們的人性,對自己一定要反著人性來。比如你喜歡一個人,特別想表白叫別人知道,這個事本能是人性,但是你要想掌控感情的主動權你就得反著人性來,不能表現出來,必須忍到對方先淪陷。再比如你想成就大事,你得有一幫人跟你,怎麼跟?先滿足他們的私慾,他們一起成就你的目標。這個過程中你就得不斷和你的私慾就是人性做鬥爭。對自己反人性,才是最好的利用別人的人性。這句話是我2016年6月7日寫的。

這段話里提了幾次,反人性,人本能。

正巧今天要說的這本書叫《反本能》。這本書正是以「反本能」作為著力點,對自我行為和思維的改變進行了深刻的闡述,它告訴我們只有通過反本能的思維方式,我們才能從已經習慣的表象中看到事情的真相,才能對抗阻礙我們提升的習以為常。

本書的作者,衛藍是知乎心理學達人,估計明年能上研究生,他也是我的哥們,我們微信上經常聊天,我的公眾號還幫他推過這本書。

從今天開始我們就來讀這本書,這本書參考了大量的論文資料,有些結論是經得起檢驗的。下面說說這本書為我們帶來的一個該概念: 認知模式的穩定性。

認知模式是指

學習者

對信息的獲取、處理的模式,從我們小時候開始,我們的行為模式就已經被外界環境培養起一個較為基礎的模式,作為我們後期認知事物的模板。當我們遇到相似場景時,我們便會提取以前相應的行為作為反應。

我現在想想我罵人的一些髒話,都是從父母那裡學來的,我的發脾氣的方式也是模仿我爹,這個概念還真的很科學。

並且我發現這個根本不局限於小學兒童時期的模仿和學習,成年之後我都不斷在學習模仿,然後成為我認知新事物的模版。

我工作以後也是不斷的在學習別人的一些模式,在大學裡,我有一個室友笑聲很猥瑣,但是我覺得挺好玩,我也學他那種笑,然後任何場景需要笑的時候不自覺的就是他那種笑聲。大學剛畢業,我曾經學習過一個美的代理商業務的員的說話喜歡擺手的動作,學習的原因覺得好玩。慢慢不知不覺的我跟別人說話的時候也開始打手勢,這個習慣養成了改還挺難,最後因為換了環境學了我其他領導的更酷說話方式,才把打手勢搖頭晃腦的毛病改了。

包括思考問題的方式也是,父母的膽小怕事,對世界充滿懷疑和恐懼,也影響我對外面世界的判斷,這個認知模式的穩定性,確實很科學。

每次想到這個細思極恐,為啥有時候我說一定要有家學這個東西,家學這個東西我以前在我喜馬拉雅音頻還是乾貨筆記里說過。家學就是學校不教的,由爺爺傳給爸爸,爸爸傳給兒子,不講數理化天文地理,那些都交給學校。家學就講為人處事之道,怎麼看這個社會,怎麼跟政府打交道,怎麼學習新的東西,御統之術等等。

我想起了《冰與火之歌》的蘭尼斯特家族,這個家族的家訓特別多,比如老蘭尼斯特說:把家族放在第一位的家族永遠能打敗那些把兒女想法和願望放在第一位的家族,還有蘭尼斯特有債必嘗。這些就是典型家族的行為風格的格言版。

思想的傳承,看問題的眼光的傳承,解決問題能力的傳承,這些比直接傳承財富要厲害的多,因為不爭氣的後代會把財富百萬,但是心智成熟,自律的後人們會把家族事業發揚光大。

有些家族的家學是傳承為官之道,有些家族的家學傳承經商之道,有些家族的傳承治學之道,有些家族傳承軍事之道。

而我們普通人家的孩子,爺爺是目不識丁的農民,爸爸文革失學,爺爺,爸爸們從來沒考慮過家學這個玩意。教育完全是放養模式,培養小孩完全指望學校,老師教或者小孩學習成長全指望孩子自己自覺。那些老師再牛逼也不過是一個某個專業的老師而已,老師們很多自己怎麼混都沒明白,你就指望這些老師學校能把你孩子教育成高手?

很多家長覺得家族的全部就是負擔生活費和學費,其餘不管了,自己不學習不做表率,抽煙喝酒打麻將,看電視,玩。

你說根據認知模式的穩定性這個原則,小孩從小能模仿和耳濡目染的模版就是自己的父母,你說小孩能從你那裡copy出什麼好的東西出來?

我從來不認為學區房能解決根本問題,父母的心智認知以及思維這些對小孩的影響比什麼海淀區的學區房要厲害的多,教育是中產階級的消費陷阱,最大的智商稅,此言不虛。

雖然我們大部分人不能成為馬雲或者王健林那麼偉大,最終我們的命運就是一個普通人後收場,但是沒人能阻擋你對世界,社會,人性的探索,這些東西總結出來,你可以傳承給你的後代,至少你的後代不會你像你一樣,因為爹媽啥都不懂,靠自己摸索,甚至摸都摸索不出來。

我爹媽都是工人,小學念到3,4年級就沒念了,他的兒子我,進行自我教育,我爹是一個根本不會給領導拍馬屁的人,他的二子做銷售能給別人回扣,他兒子自己開公司,因為家裡沒有人教我處理人際關係,我就總結人脈經驗,這些都是自我教育,人的創造力怎麼來,先從自我教育開始。最後我的這些東西出版成書是可以傳承的,可以幫助更多的人。

所以沒人能阻擋你自我提升,除非你自己放棄或者偷懶。

想想,你努力提升心智,傳承給你的後代,你的後代心智成熟,必定價值千萬,難道不是么?

從認知模式的穩定性的這個概念,我看到了我們這麼辛苦學習,提升自己的意義,不僅是為自己,也是為了家族世代。

如果覺得本節乾貨意猶未盡,歡迎加入老李的乾貨筆記,我會做後續的深度解讀。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無條件的愛,同時父母也需要給孩子建立規則。貧困孩子物質方面匱乏點真的沒那麼大關係,父母應該儘可能給予他們精神上的豐盈。

我上個月跟著一位做慈善的老人去山區看望以前他資助的一個女生,這個孩子大專畢業後找了份工作,但做了沒多久就辭職回家了。老人和她面談了大半小時,說要給她介紹一份幼師的工作。但是從頭到尾這個姑娘都在看電視,並沒有理睬老人。即使把孩子送去學校,但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還是有很大隱患的。

不管經濟條件如何,教育孩子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首先,觀察並接納孩子的特性,給他愛與支持。孩子的一些氣質是天生的,需要父母去觀察,並且去接納他的先天性格。但這不意味著放任自流。

然後,營造健康的家庭氛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一個充滿愛與溫情的家庭,不管貧窮富貴,都是可以努力做到的。良好的家庭關係,會給孩子安全感,也給他建立了良好人際關係的榜樣。

此外,必須給孩子設立規矩,教會孩子社會規則。愛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是父母的關愛,良好的親子關係,可以在孩子產生問題的初始階段就幫助父母發現問題,並及時採取措施。

最後,給孩子提供你所能提供的學習素材。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從智力培養的角度來說,不同孩子對後天養育資源依賴的情況不同。絕大部分孩子,在資源極度缺乏的環境下,智力發育都會被抑制。隨著資源量增加,有些孩子,只要提供少數資源,智力水平就會有明顯提高,而有些孩子,則需要給他提供大量資源。不同的特質並沒有好壞之分,家長可以多觀察自己的孩子屬於哪一種,並且根據自身經濟實力及精力情況來教育孩子。而這些素材的提供,自然類的可以去野外,要學習生活日用品,可以去超市。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有條件的父母可以多給孩子提供不同種類並且適合其年齡段的書籍。可以自己在圖書電商打折時購買,也可以去當地的圖書館借閱。沒有圖書館的貧困山區,也可以找一些慈善組織尋求幫助,可以向老師諮詢一下。

上圖為我家爸爸帶著小朋友在鄉間玩,0花費,但是全家都很開心。

希望能給各位爸爸媽媽一點啟發。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大家一起交流進步。


看到這個問題,不知為什麼我突然就想到了小區門口修鞋那個張師傅。他雙腳殘疾,老婆是一個聾啞人,有一個正在讀高三的兒子。

張師傅和他老婆每天都穿地乾乾淨淨的在門口做點修修補補之類的事情。小區的每個人從他面前經過他都會主動的給你打招呼。給他熟悉起來是因為有一次我新買的皮鞋壞了,他一邊認真的給我補鞋,一邊教我怎麼認識區分鞋子是不是由牛皮做的,幾層皮,那層皮的質量好,那層皮的價錢應該在多少錢的範圍之類,買主穿起來才舒適實惠。那種真誠善良讓你有一種與之很親的感覺,就象自家的大哥一樣。每次把鞋放到他那裡修,非常的放心和省心。

有一次在蛋糕店,我正巧遇上他父子倆來訂做蛋糕。我想像著他們的家庭環境,便有了想幫他們付錢的衝動,並且在我一二再,再二三的要求下,張師傅只好同意,讓孩子選一個蛋糕來我幫付錢。我以為孩子會選一個不管自己喜不喜歡的蛋糕,只要便宜的就好;或者孩子選一個價錢昂貴的蛋糕,反正是我買單。事實上是孩子綜合了父母的口味和三個人的量,選了一個價錢適中的蛋糕。並且甜甜的給我道了謝,不卑不亢。猶如他穿著乾淨蘭白的校服,溫暖而真誠。

今年暑假的時候,那個孩子考上了一所比較出名的醫科大學。小區門口的張師傅旁邊又多了一個陽光燦爛的少年打下手。他雖然不會給小區進出的每一個人打招呼,但家有讀書的孩子在學習上有什麼疑難問題,都喜歡去請教張師傅的這個孩子。孩子怎麼輔導這些人我不知道。但有一天我看見小區里那個眼高於頂的某某科長在進門的時候,居然停車打開車窗送給孩子一台平板電腦,說要張師傅的孩子有空多去給他家孩子輔導下功課。張師傅的孩子微笑淡定的說,叔叔,我們已經用獎學金買了電腦,我有空的時候我會去幫助你家孩子的。謝謝你的好意,我們真的已經有了。

不卑不亢,努力活出別人尊敬的樣子,我覺的這就是窮人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窮人如何教育小孩?自己覺得還是家長的以身作則,言傳身教,這樣才能把自己的孩子教好。

我小的時候家裡比較窮,穿的衣服都是別人給的。有一次媽媽帶我去趕集,我看到一個很漂亮的不娃娃,當時我就站在櫃檯前面不走,非得讓我媽媽給我買一個,媽媽就說:」那個多貴啊,等回家了媽媽給你做一個。「我就是不願意吵著讓媽媽買,媽媽就非常生氣,說著說著媽媽就掉眼淚了。我一看媽媽掉眼淚了,我就著急了。就給媽媽說:」媽媽我不要了,我聽話,我再也不要了「。我當時就特後悔,恨自己的不懂事。

比如,一個家長遇到問題,如果是不抱怨,積極地想辦法解決問題,那麼孩子也會受影響,遇事積極解決;一個家長常常容易看到別人的優點,那麼孩子受家長的影響,也會常常看別人的優點並且學習……

第一,上學不一定是好的學校你就能學到多的知識。

第二,要經常給予孩子積極的精神狀態,不要把大人的經濟壓力落在孩子的肩上。

第三,教育孩子要學會尊重師長,待人接物有禮貌。

其實每位父母都很愛自己的孩子,都想滿足孩子的任何願望。但在有些父母的經濟能力和認知範圍內,他覺得他做的是最好的,


教育孩子確實很費錢,但是比起金錢搭起來的教育,家長可以通過言傳身教的影響來教育自己的孩子更加珍貴。例如品格、個性的教育是不分窮人和富人,這是無論錢多、錢少都可以進行的。

我的高中同桌,他父母都是農民,每天早上起早貪黑,他媽媽需要到菜市場趕早市,否則菜就賣不出一個好的價錢,他父親就是負責在農田裡幹活。他說他的父母並沒有給他太多的生活大道理,他和哥哥兩個人很早就自立了,每天回家要幫助媽媽幹活,然後就自己把作業寫好,上床睡覺,有的時候為了幫助媽媽幹活,他不得不也起早貪黑。

而現在他是一名律師,做事很刻苦認真。他說他的父母並沒有給他很多經濟上的支持,更不可能有什麼培訓班。但是父母那種為生活勤勤懇懇,敬業的生活態度一直影響著他,讓他現在也是以這種態度對待生活、學習、工作的。

所以,通過我同桌的這件事,我認為不是有錢就可以教育好孩子,同樣,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孩子不是就教育不好了。最重要的是父母是什麼樣的人,會教育出什麼品格的孩子才是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


窮人和富人除了財富差別外,其實兩者在思維上也有很大的不同。窮人該怎麼教育孩子呢?

1.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生活幸福與否和財富並沒有必然的聯繫。生活幸福與否和本身的是否樂觀在面對生活有很大關係。為什麼很多富人並不快樂呢?因為他們早已失去了幸福的能力。

2.良好的品質---真誠,認真,進取,自信

我們應該交給孩子好的品質,靠譜,讓人放心才是你生命中的貴人。讓朋友放心你將收穫一群好朋友,讓同事放心將收穫一群好搭檔,讓老闆放心能收穫好的職位,讓生意夥伴放心你才能收穫好事業。

3,讓孩子的精神富足,讓愛永駐心間

物質的富足只能帶來短暫的喜悅,只有永遠的愛才能讓孩子感覺富足。也許那是充滿愛意的眼神,也許那是一個鼓勵的微笑,也許那是一段段溫暖的話語......

4.教會孩子真確的金錢觀

小時候我看見鄰居家的小夥伴有一亮漂亮的自行車,我十分想要,我於是纏這爸爸給我買。爸爸說你想要一輛一模一樣的自行車嗎?我點點頭。老爸教你一個方法自己掙錢買一輛好不好?我趕緊答道,好呀,好呀。

爸爸於是當天帶我上街,去買了個泡沫箱子,然後又帶我去批發冰棒的地方看了看,媽媽又給我的冰棒箱子縫了個背帶。那個暑假,天還沒亮我就起床出發去鎮上批發雪糕。看到自己儲錢罐的錢越來越多,看到自己離買自行車的目標越來越近,我十分的開心。自己努力了一個暑假終於攢了足夠的錢買自己心儀的自行車。那個暑假爸爸給我上了一課,鄰居有個有錢的老爸,但我有一雙勤勞的雙手,我通過自己的努力一樣可以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5.教會小孩投資理財的觀念

也許有人說投資理財那是富人的專利,錯。錢多有錢多的理財方式,錢少有錢少的理財方式。關鍵我們要教會孩子投資理財的習慣。錢就像一個雪球,我們可以利用複利效應讓財富不斷增值。

6.教會孩子大的格局

人窮志不窮,貧窮只是暫時的,我們一樣要有長遠目標。還記得3個建築工人砌房子,認為自己只是在砌牆的成為砌牆工人,認為自己蓋房子成為了建築師,認為自己在為人們建造美麗家園的成為了建築公司的老闆。

7,教會孩子不斷學習的習慣

人們只有不斷學習才能拓寬自己的眼界,增長自己的見識,增強自己的能力。活到老學到老才能與時俱進,不被社會淘汰。


教育是先天條件和後天培養的融合,越是一線城市家長,越強調培養;隨著城市能級下降,越是二三四五線城市,越強掉所謂智商。其實只要培養到位,智商都差不多的,在國內高考,普通智商考個一本綽綽有餘。這裡面有個訣竅就是文理科思維問題,有的孩子文科思維好,家長非要學理,結果一本的材考個二本,反之依然。

十年過後,一切都會貶值,除了給孩子良好的教育會讓娃增值無窮。

幾乎每家的小孩,都花不少錢在教育上,別看一個個學霸,背後都是錢和時間燒出來的。哪有不費勁的成果。

無論富窮,要提供良好的教育就是花錢參加補習班,根據每個家庭的實力去篩選:

第一種,50人到一百人的班,甚至更多,老師要拿擴音器在前面說的,你甚至不能聽清老師說的什麼,更不要提問問題了。

(如果你特別想讓孩子上補習班,但孩子又不願意上,嗯,很多家長就會選這種安慰一下自己,其實,你還不如放他去玩,起碼身體好不近視呀,以後還可以考個飛行員什麼的…)

第二種,40人左右。培訓學校這種形式最多,上課老師偶爾會提問,但老師的課會排的很滿,所以你下課要想把他拉住問問題比較困難。如果你夠積極的話,可以把他的電話要到,然後在電話里問。

(這種班效果如何,全看孩子的態度和課後功夫,你認真對待每節課了,你就能學好,坐在後面呢,想混也不是不行,上這個班也許還要加上家長督促…)

第三種,10到25人一班,老師基本上可以喊出你的名字,上課提問頻繁,甚至隨時提問,課堂節奏比較快,嗯,知識量比較大,作業批改的也比較認真,在接送的時候,如老師遇到家長,也很願意跟家長交流。(這種學習進度一般會超過學校一學期甚至以上,每節課的強度比較大,但難度這些都取決於你的同學的整體水平是怎樣)

第四種,十人以下小班,老師就坐在你對面上課,有問題,即問即答,手把手的講,尤其批改作文,基本上是一個字一個字的改了,嗯,一節課的知識量有時候相當於學校一周以上,而且,講得更多的是學習方法和答題技巧。(這種挺適合願意學習的孩子,大部分都是有自覺性的,老師當堂練習會比較多,現場指導比較多,嗯,只要跟著老師的指揮棒走,應該說效果還是可以立竿見影的)

第五種,一對一,學費最貴吧,但是老師應該說也是最累的吧,嗯,最大的好處就是量身定製,嗯,根據你的水平,決定每節課的難度和課量,最大的缺點是,你沒有橫向可比較的同學,你不知道自己難度進度怎麼樣?只能在考試當中去發現。(適合這種班的同學,其實分極端的兩類,學的很有餘力的,和完全學不起走的。學有太多餘力的,在這個班級里,他可以讓老師超前校內兩三年的講東西,讓優秀的更優秀。學不起走的,在這裡,可以讓老師把學校里的東西,再細細的給你拆開嚼碎了喂,但是靠老師喂,絕對不應是一種常態,總有一天要學會自己嚼東西,所以對這部分學生來說,也許更應該學習的是老師怎樣拆開嚼碎一樣東西)

在不考慮老師個人因素的情況下,補習班嗯,適合你的就是最好的。


是什麼決定孩子未來物質能否豐盛?

為什麼說寒門很難出貴子,三代才能出貴族?

父母有錢,才能大概率保證孩子未來富有嗎?

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窮人如何教育小孩?」 主題源自一個父親帶了三個小孩去吃肯德基,因為結算時5毛錢的價格出入跟店員大吵大鬧,最後送一份小薯條才了事。樓主覺得「這個父親靠大吵大鬧得來的薯條,影響總是不好。人再窮,也不能給孩子帶來過於負面的影響。」

from 知乎正所謂一千個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關於這個話題網友們給出了千姿百態的解讀和觀點。有人說,窮人也有窮人的體面和尊嚴;有人說,這個父親也許並不是因為5毛錢而起的衝突,只是為了維護自己作為消費者的利益。但事實具體是為何,我們不在場,也不了解那位父親的情況,所以在這裡不敢妄下定論。

但大多數網友的觀點有個共同點,就是:父母沒錢不可怕,可怕的是很多人無形中把「貧窮感」傳給了下一代。更簡單來說,「父母自己是攤爛泥,卻恨鐵不成鋼」。

有個網友說得很現實:

「那些曾經愚昧粗鄙、貪婪狡詐、歹毒暴躁、虛偽虛榮、仗勢欺人的人,一旦生了孩子為人父母之後,這些德行就瞬間消失不見了嗎?

很抱歉,並不會!孩子將成為他們德行的第一位受害者,那似一張白紙的孩子,將不可避免地開始一生的凌亂圖畫。

……

這種父母,大部分都是普通的,這不僅體現在身份地位,更體現在個人學習、工作領域。然而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是,家長自己每天無所事事渾渾噩噩在麻將桌上混喝等死,卻要求孩子考試第一事事拔尖人中龍鳳。

大家都知道言傳身教的重要性,但你給孩子做了什麼樣的榜樣呢?

你天天教育孩子好好讀書,你每年讀幾本書?你說我要養家糊口努力工作,那你在工作上又取得了多大成就呢?

如果你自己一事無成,你憑什麼逼迫或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人中龍鳳,將來一飛衝天,帶你裝逼帶你飛呢?你這不是扯犢子,你這是瞎扯蛋。

很多家長的邏輯是:我給你最好的吃穿用行,所以你必須牛逼,如果你最終沒牛逼起來,那是小時候沒聽我的話,道理我都告訴過你,是你不聽勸。

拜託!你懂那麼多道理,你那麼富有前瞻性,你滿嘴跑真理,滿眼都是對未來的洞見,你們的人生經驗如此豐富,說的都是為了孩子好,永遠都是對的……

你那麼牛逼,為什麼還混的這麼慘?」

還有一種父母,自己在追求無知和愚鈍,並以此扼殺了孩子對未來的選擇權。

「老子完不成的事兒,讓孩子來完成。」這種思想是極端自私且可怕的,可不巧的是:學業、愛情、工作……家長們統統要干涉!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不是輸在起跑線上了,而是早輸在娘胎里了。這種父母,就是「窮人家」,自己不愛學習、不會思考,精神貧困……孩子在您的引導下不知道會走向何方。

都說,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愛,可你抱著孩子打麻將和抱著孩子讀書;陪孩子看肥皂劇和帶孩子看世界,能一樣嗎?你那不叫陪孩子成長,那叫陪孩子消磨時光。

那麼,窮人到底要怎麼教育小孩呢?

從眾多網友的親身經歷和感受可以看出,一個家庭不管是貧是富,父母所做的最好的教育是讓自己變得更好、更牛逼。

對於家庭教育而言,培養的不應該是孩子的知識和技能,這顯然是學校和公司的事兒,我也不相信兩個健康的孩子在智力上會有巨大而明顯的差異。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傳遞給孩子健全而獨立的人格!而在其中,家長的以身作則非常重要,以身作則是培養孩子獨立、向上人格的充分必要條件,你的優秀品質,終將影響你的孩子,而且貫穿一生。

如果您經濟允許,請讓孩子接受好的學校教育,讓學校和老師教會他知識和技能。同時,多帶孩子出去看看世界,進行「有效的旅遊」,讓孩子看看外面世界的人情世故,看看外面的大山大水和當地的風土人情,知道除了自己還有很多人用其他方式生活。

如果您經濟不允許,那就請您沒事在家多看點書,不要總是抱著手機電視電腦沒完沒了,《甄嬛傳》和《花千骨》,它們不會解決您家孩子成長中任何問題。

請您沒事在家多看點書,為了您自己的小孩,給您的孩子做出個榜樣,告訴他們書是如何讀的,是精讀還是細讀?怎麼揣摩人物的心理?

不要總是和別人討論張家長李家短的,讓您家小孩看到您熱愛生活的樣子,即使物質匱乏也要有一個把可樂瓶裝飾成花瓶的能力。記得,即使再窮,也要有窮人的體面和尊嚴,別和別人攀比,要和昨天的自己比,看看自己進步了嗎,是否能再上進和努力一把。

請您沒事在家多看看書,少一點把希望寄託到孩子身上的行為思想,您努力,孩子會看到,適當引導,孩子會向著您想要的方向走。


教育其實沒有貧富之分,重要的是你決定要你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

現在的人已經被一股世俗的價值觀所綁架,總覺得孩子從小就需要更好的物質條件,進國際雙語幼兒園,從小學習第二外語,然後經過拼殺進入國際學校,放學後還有周末都要忙著參加補習班,除了這些還不行,孩子怎麼可以沒有特長?於是各種興趣班又鋪天蓋地襲來,孩子的自由時間變得越來越少……

當然,社會上報道的天才少年少女們總會讓初當父母的爸爸媽媽們覺得恐慌,今年高考的北京文科狀元更是在鏡頭前把階級固化這四個字說得擲地有聲,很多人在稱讚認同這個觀點時,其實也被這種價值觀造成的恐慌所挾持了。

在這樣的論斷里,大家所說的教育已經脫離了教育本身的意義,教育成了為「教育」而「教育」,更淺顯地說,為了【虛榮心】!

買學區房是為了讓孩子「有更好的教育」,進雙語幼兒園是為了讓孩子「有更好的教育」,進國際學校是為了讓孩子「有更好的教育」,參加輔導班是為了讓孩子「有更好的教育」,培養各種興趣愛好上興趣班是為了讓孩子「有更好的教育」,上重點中學是為了讓孩子「有更好的教育」,上北大清華是為了讓孩子「有更好的教育」,出國留學是為了讓孩子「有更好的教育」……

但是最終目的呢?教育成了一個虛幻的詞,在這種人人追求的大環境中,教育變成了一種炫耀的資本,彼此之間攀比的心理平衡支撐。

而我們追求的孩子的幸福,快樂,自由,健康通通成了「為了更好的教育」而踏在了腳下。

往往孩子不願意學習都會讓家長無比著急,只有在一種情況下,家長們才會把這些對更好教育的追求放下——當小孩生病時,只有這時候,爸爸媽媽們才會放下對小孩的滿心期望,覺得只要孩子健康快樂就好了。

但是,這才是我們生育孩子時最初的初衷啊!我們教育孩子,是希望他或者她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孩子的天真和善良是我們最寶貴的禮物,我們教育孩子,不一定是希望他或者她有一天會做出多麼了不起的事情,我們作為家長都沒有做成的事情,為什麼要讓孩子一定要去完成呢?

教育孩子,最珍貴的是教育孩子的品質。讓他或者她去做一個善良的人,禮貌待人,彬彬有禮,富有愛心,會幫助他人,誠實守信,尊老愛幼,能夠感受到家人之間的愛,並學會愛別人。

這些,跟家庭的窮富沒有關係,卻是孩子這一生最重要的教育!


窮人如何教育小孩?教育自然是一個花銷很大的需求,但作為收入一般,甚至貧窮的父母來說,該怎麼教育孩子呢?

教育,對於窮人來說,的確是筆不小的消費。但是,窮人如果教育不好,真的會是一個很可怕的結果,那就是——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

有的人甚至究其一生也無法擺脫貧困。窮是很可怕,但可怕的不僅僅是沒有錢,而是沾上窮這種毛病。我們容易把窮與節儉混為一談,但節儉是美德,而窮是習慣。

苦難從來不是美德,時時覺得自己很窮則是極大的痛苦。而斤斤計較、愛貪便宜的家庭走不出胸懷博大的孩子。時時被教導要省錢的孩子,長大後會陷入這樣的惡性循環:一花錢就有負罪感,買東西也只買便宜的,即使富裕了,也很難改變自己的這種貧困思維。

下面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孩童時期,碰上捨不得花錢的父母,孩子會受很多委屈。朋友小時候,家裡很窮,所以她媽媽過得很節儉。每次買菜,都會讓別人多送;難得買一次水果,都會因為一兩毛錢和別人吵架。

有時候,媽媽帶她和妹妹去澡堂,也會想辦法逃票,要麼是趁著人不注意,媽媽讓妹妹和自己先進去,要麼是和別人說好話,說孩子小,洗不了多長時間。

有一年冬天,她實在身上痒痒,想洗澡,就讓媽媽帶她去。媽媽罵罵咧咧帶著她,進了澡堂,當然只付了一個人的錢。結果那天,洗澡時遇到了同學,她的媽媽認出之後,一直在和這個同學抱怨:「才洗了一個月,就又要來洗澡。」

那時候,她覺得既尷尬又委屈,但卻不敢開口說一句話,深怕一開口,忍不住哭出來。

成年後,她媽媽過來和她一起生活,經濟已經改善,但是她媽媽思維卻轉不過來。每次給孩子買禮物,她的媽媽都會說浪費;帶孩子去吃肯德基,她媽媽卻指責自己慣孩子;壞掉的水果,也捨不得扔,必須得吃掉。

雖然和媽媽多次溝通,但就是沒有用。有一天,朋友帶著自己的孩子和媽媽一起去遊樂園,本來三張票已經買好了,她媽媽卻堅持要退兩張:她媽媽不進去,孩子可以跟著人堆偷偷進去。

尷尬、恥辱、恐懼,朋友彷彿回到了小時候,那一刻,她突然大發脾氣:「媽,我們已經有錢了,現在我們要用錢買臉。」有太多的父母,如朋友的媽媽一般,即使貧困的狀況已經改善,貧困的思維卻無法改變。

但正如網友說得那般:「在同一個地方吃同一種苦,其實是種愚蠢。」貧窮的思維是一種可怕的東西,因為會遺傳給你的下一代!


推薦閱讀:

三種方法學起來,讓孩子不再沉迷手機
現在的孩子都怎麼了,到底是社會環境導致的還是父母教育問題?
爸爸總是很固執怎麼辦?
為什麼孩子越長大越不想依賴家庭?
培養孩子自信心,只需這三步!讓孩子自信成長。

TAG:育兒 | 教育 | 家庭教育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