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亡於崇禎皇帝朱由檢,是文人誤國還是武將無能?


不請自答,題主的這個問題非常好!

明朝的亡國很大程度上和崇禎皇帝朱由檢本人的決策失誤有一定關係,與文武大將的能力其實並沒有太大關係!

想要探究明朝滅亡的真相,首先就需要了解崇禎皇帝朱由檢的傳奇一生。

而當你參悟了崇禎皇帝朱由檢朱由檢的傳奇一生,你就明白了明朝滅亡的一半真相。

朱由檢的早期經歷

朱由檢生於萬曆庚戌十二月二十四日寅時(現代歷1611年的2月6日凌晨三點到五點)。他的父親為明光宗朱常洛。朱常洛雖然為長子,但從小一直得不到父親明神宗的喜愛,明神宗一心想立三皇子朱常洵為太子,(萬曆皇帝,《人民的名義》中「鋤地狂魔」高育良愛看的萬曆十五年所描述的時代),但因為群臣極力反對國本動搖,故此才在1601年冊立朱常洛為太子。

朱常洛擔任太子期間,也是一直擔心被明神宗廢除,要知道一個太子無法得到皇上的認同,這個感覺可就很難受了,畢竟一個不被老大認可的老二終歸只能當小三。

一年一年又一年,一年一年又一年,三年三年又三年,如今已過去了十九年。

終於,1620年,明神宗駕崩了。

也就是這一年,一個在位19年的太子朱常洛方才登基為帝,號明光宗。

朱常洛在位期間進行了一系列革除弊政的改革措施,罷除了萬曆朝的礦稅,撥亂反正,重振綱紀,朝野為之歡喜。但朱常洛並不是一個「有持久力」的人,新政發布後,朱常洛就走向了女人的懷抱,縱慾淫樂,身體羸弱。在當年的八月份暴斃身亡(紅丸案)。

死後由「木工皇帝」明熹宗朱由校繼位,七年後朱由校也「追隨先父」。由於他的三個兒子都先後早夭,按照祖宗遺訓,皇室繼承大統的位子該由皇弟朱由檢繼承皇位(總算輪到朱由檢了)。

其實朱由檢的早年階段並不幸福,他的母親劉氏是朱常洛的婢女,得不到朱常洛的寵愛,再加上祖父討厭父親,而父親也討厭母親,所以朱由檢幼年時期和他父親很相似,都難以得到父愛。

五歲時,朱由檢母親劉氏死去,史書記載「失光宗意,被遣,薨。"。野史記載:大概是得罪了不該得罪的人,被某人下令打死了。之後朱由檢由庶母西李撫養,數年後西李生了女兒,照管不過來,改由另一庶母東李撫養至成人。直到後來朱由檢因為哥哥朱由校即位,於天啟二年被封為信王,屈死的劉氏也因此被追封為劉賢妃。

此時的朱由雖然貴為親王,但由於母親劉氏死亡過於忌諱,他仍然不敢不敢公開去祭祀自己的母親,只能悄悄向太監打聽母親下葬的方位。朱由檢居勖勤宮,問近侍:「西山有申懿王墳乎?」回答:「有。」又問:「傍有劉娘娘墳乎?」答曰:「有。」,這時,朱由檢才偷著拿些錢讓侍從去為母親祭掃。

直到17歲時,朱由檢接過了哥哥朱由校的位子,才真正能夠光明正大地追悼自己的母親,他追謚生母劉氏為「孝純恭懿淑穆庄靜毗天毓聖皇太后」,將她從簡陋的墳墓中遷出,與明光宗朱常洛合葬慶陵。

崇禎皇帝畫像

朱由檢的輝煌階段

天啟七年(1627年),二十二歲的明熹宗朱由校駕崩,由於他的三名兒子皆早夭,因此他唯一在世的弟弟朱由檢繼承皇位。

這一年,年僅十六歲朱由檢成為了大明朝最後一任皇帝,是為崇禎帝。

朱由檢即位後,危機四伏,宦官專政,政治一片混亂,直到天啟七年十一月(1627年)

崇禎帝將魏忠賢的羽翼兵部尚書崔呈秀罷免之後,掌握兵權,再將魏忠賢貶至鳳陽。途經直隸阜城,魏忠賢得知大勢已去,遂自縊而亡。此後,崇禎帝又殺客氏,崔呈秀自盡,將魏忠賢一派的宦官二百六十餘人或處死、或發配、或終身禁錮。

與此同時,朱由檢平反冤獄,重新啟用天啟年間被罷黜的官員。尤其是重新起用袁崇煥為兵部尚書,並賜予尚方寶劍,令他收復全遼。

除此之外,朱由檢勤於政務,事必躬親。

崇禎十五年(1642年)七月初九,崇禎因為「偶感微恙」而臨時省去早朝,遭到輔臣的批評,崇禎連忙自我檢討。

據有關史料記載,崇禎經常為了處理公文徹夜不眠。一次,他去見慈寧宮劉太妃(崇禎帝祖母輩)時,竟然坐在椅子上睡著了,劉太妃見狀便命人拿來錦被給崇禎蓋上。崇禎醒來後緩緩嘆息道:「為處理公文,已經兩夜未眠。「

這個階段的崇禎屬於一生中最成功的階段,少年得志,剪除宦官,勤政清廉,政治環境得到一定的改善。

這一時期的決策歷史評價

處死魏忠賢

這一階段崇禎扶起了東林黨,打擊了宦官。

同時這也為後世的錯誤決策提供了「來源」。

魏忠賢掌權期間,對東林黨人大加迫害。東林黨的左光斗、楊漣、周起元、周順昌、繆昌期等東林六君子因熊廷弼事件一案遭到彈劾,魏忠賢趁此良機大肆搜捕東林黨人。但也有人認為,這是出於熹宗的授意,而非魏忠賢矯旨。天啟六年,魏忠賢又逼死了高攀龍、殺害了周宗建、黃尊素、李應升等東林七賢,東林書院被全部拆毀,講學亦告中止。

至此京城明面上的東林黨勢力幾乎被消滅殆盡,魏忠賢的黨羽遍布京城。但南方東林黨的力量幾乎未被觸動,這也成為日後崇禎登基後東林黨反撲的力量來源。

在崇禎上位以後,先是罷免了崔呈秀的兵部尚書,但當時仍然無人敢上書直言魏忠賢的罪行。嘉興貢生錢嘉隨即上書彈劾魏忠賢十大罪狀:一併帝;二蔑後;三弄兵;四無二祖列宗;五克削藩封;六無聖;七濫爵;八掩邊功;九傷民財;十通關節。

崇禎召魏忠賢至殿上,命宦官當眾宣讀錢嘉征奏疏,忠賢臉色大變,下朝後立即以重金拜託皇帝身邊的老宦官徐應元求情。徐應元勸他辭職,於是魏忠賢請求辭官,獲得崇禎批准。

同年十一月一日,崇禎命令魏忠賢至鳳陽看守皇室祖墳。但魏忠賢在鳳陽途中,仍豢養一批亡命之徒,崇禎聽聞後震怒,命錦衣衛前去逮捕,押回京師審判。李永貞(侍奉皇后的宦官)得知消息,連忙派人密報魏忠賢。

魏忠賢自知難逃一死,在阜城南關尤氏旅店與同夥李朝欽痛飲至四更,最後上吊自殺。據野史記載,當晚有書生夜宿魏忠賢所住旅館,作詩譏諷魏忠賢,魏忠賢不堪受辱,選擇自殺。

崇禎下令將魏忠賢肢解,將頭顱放置在河間府之上,而忠賢屍體被挖出後,被人千刀萬剮。崇禎下令清查「閹黨逆案」。一共清查出首逆同謀六人,交結近侍十九人,交結近侍次等十一人,逆孽軍犯三十五人,諂附擁戴軍犯十五人,交結近侍又次等一百二十八人,祠頌四十四人,共計二百五十八人,再加上漏網之魚五十七人,共計三百一十五人。

崇禎上台後對魏忠賢的這一系列處置,讓他贏得了聖明之君的頌揚。然而,十七年後,當李自成兵臨北京城,即將扣關而入之時,崇禎卻下密旨收集魏忠賢的遺骸,將其葬在魏忠賢生前早已看中的香山碧雲寺。

中國文史學者劉繼興和劉秉光所著的《歷史上那些帝王們》一書中認為:「平心而論,魏忠賢為鞏固個人權勢,未免有黨同伐異、殘忍歹毒的罪惡一面,但從他曾經力排眾議、大膽起用遼陽戰敗後遭受讒言的熊廷弼,不徇私情、果斷罷免寧錦一戰中畏縮不出的袁崇煥,曾拋開私怨、違心推薦趙南星、孫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等諸多方面,可以看出他還是心繫國家、講求原則的。魏忠賢主政期間,國內形勢良好,遼東局勢平穩,這層能力、這種魄力、這份功績,還是應該被認同和肯定的。」

明熹宗臨死前曾專門對崇禎說過這樣一句話,「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正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朱由校臨死前的最後一句話仍然給予了魏忠賢給予如此高的評價,固然其中夾雜著著個人私情,但也有一部分原因在於他認識到了魏忠賢在處理「大事」方面的清醒和果決,尤其在事關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政治立場上,魏忠賢所表現出來的深明大義和遠見卓識。

能夠不動聲色的一舉剷除魏忠賢,一直是崇禎的得意壯舉之作。然而,正是由於過分欣賞自己的才幹,過度迷信自己的能力,卻讓他變得剛愎自用。

啟用東林黨

東林黨人出身地主仕紳,積極支持地主仕紳利益,袒護富商減免商業稅負,反而增加農業稅,使窮苦不堪的農民更加潦倒。這也是導致李自成起義的直接原因之一。

而魏忠賢上台之時的一項政策就是徵收工商稅,通過這項舉措,使得邊防的軍費有了著落, 而魏忠賢倒台以後,工商稅銳減。

舉一個例子,在天啟年間,江南茶稅一項20萬兩,而到了崇禎年間不足10萬兩。沒有錢怎麼打仗?於是這個重擔就落到農民頭上,此外東林黨取消礦稅,導致國庫銳減,軍費預算降低,這又無疑加重了農民的負擔。

同時,東林黨為了減少明朝財政開支,取消各地驛館,使得一部分的人徹底失業,也帶動了依靠其生活的一部分人下崗,這其中就包括了大明王朝最出色的掘墓人——李自成。

至於東林黨的清廉,為國盡忠之類的有以下案例「佐證」

李自成攻破京城之前,崇禎撞鐘著急百官,百官無一人到場。

而唯一一個陪在崇禎皇帝身邊的便是為人所不齒的太監。

當然,這裡有一些客觀成分在裡面,文官換了一朝皇帝依然是一朝臣子,但宦官換了一朝皇帝基本上就是死透透,因此宦官在亡國之時,由於自身的立場考慮,必須要和皇帝站在一起,而文臣有第二條路,選擇不效忠舊皇帝也情有可原。

但這一切的前提是你不能標榜自己是個忠君愛國的正人君子!否則你就是在耍流氓,當了真小人,還要做偽君子!

說起東林黨,就不得不提東林黨的創始人顧憲成。

顧憲成的一生堪稱是完美的,單單從德行評價,他可以稱的上當時聖人。然而,如果格局放大一點,就會發現歷史給他的卻並不是全是美名。

當顧憲成在無錫的東林書院聚攏了一大批道德上的儒家君子時,可能他自己也沒有料到,將來的這批人將成為影響明朝命運的政治派別。更令他失算的是,當年的「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也成了東林黨人用來打擊對手的道德大旗。

1.壯志凌雲

1550年,顧憲成在南直隸常州府無錫縣涇里(今無錫市張涇)降生了。早年,顧憲成的家族也算江南望族,但後來家道中落,父親顧學開只得開了一家豆腐作坊維持生計。然而龐大的望族中落以後,眾多家人吃飯的問題就會變得難以解決,一張一張的嘴代表的是一兩一兩的銀子,顧學開的收入難以支付家族龐大的開銷,於是只能經常要向朋友、鄰居借錢以維持生活。

顧憲成很小的時候就很聰明,六歲讀私塾,八歲讀《論語》、九歲讀《孟子》,十歲讀《尚書》,十一歲讀韓愈的文章。飽讀詩書的他卻又懷有強烈的求知慾,顧憲成常常挑燈夜讀,甚至在小的時候就寫下了一副激勵自己的對聯:

讀得孔書才是樂,縱居顏巷不為貧。

顧憲成讀書並不拘泥於一家一說,也不厚古薄今,他視野開闊,博覽群書,甚至於涉獵了大量宋代名仕的佳作,例如周敦頤的《太極圖書》、程顥的《識仁篇》、張載的《西銘》以及朱熹、陸九淵、邵雍、王陽明的學說等等。通讀百家學說使得顧憲成見識不凡,因此也就喜歡和人縱論天下大事,說道動情處:「抗手掀髯長太息」(抬起手摸鬍子,長長地嘆息)。

後來,顧憲成拜張淇為師,張琪曾經在唐荊川、薛方山之門遊學,此人一聲不喜歡章句之學,不沉迷古人遺訓,反而喜愛追求自己的心得,這與王陽明的心學有些類似。張琪教授的知識對顧憲成日後的治學影響很大,不過顧憲成並不認可王陽明的心學,認為它「流入空虛為脫落新奇之論」,他本人更欣賞朱子學說,卻也對朱子的「退而自處於章句,一字一訓,若村學究然」持不同看法。

萬曆四年(1576),顧憲成參加鄉試,取得鄉試第一的成績,高中解元。

萬曆八年(1580),顧憲成赴京參加會試,高中進士,被錄取在二甲第二名。得中進士,授戶部主事。

2.不畏強權

顧憲成剛剛進入官場就和魏允中、劉廷蘭等人士一同批評當時如日中天的內閣首輔張局長。

張居正得知後,很是不滿,對申時行說:「貴門生有三元會,日評騭時事,居然華袞斧鉞一世矣。」

又過兩年,到了萬曆十年,大學士張居正生病,舉國上下惶惶然,眾多達官顯貴之人紛紛為張局長上香祈禱,或著寫祈禱文章。只有顧憲成冷眼旁觀,同僚代他簽名,他拿筆抹去自己的姓名,年張居正死後,顧憲成任吏部主事。

這樣特立獨行的風格,使得顧憲成難以適應當時的官場。萬曆十五年,都察院左都御史辛自修主持京官考察工作,

應混濁的官場。萬曆十五年,京察開始。

所謂京察,是明朝對在京官員的一種考核制度。明朝的京官每六年考察一次,逢丁亥年進行,京外官員每三年考核一次。考察由吏部與督察院共同主持。

五品以下的官員由有司考察(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之類的官),如果官員不稱職的就會進行相應的處罰,四品以上的官員自己陳述,最後由皇帝定奪獎罰。

從制度本身上來看不失為一個較為完善的監察制度,但這項制度的效用需要在開明的時代,否則就會很容易變味,失去原有的意義,最後演變為朝堂之上各派別的互相攻擊、互相揭短的鬧劇。

這一年的二月,京察開始,都察院左都御史辛自修將工部尚書何起鳴列入「拾遺」的名單中,如果將京察看做為對官員的考察,那麼「拾遺」便是指對」京察「的質疑,是指原有的京察考核有遺漏,並不準確,需要重新再議。此舉無疑觸及了何尚書的利益,於是何起鳴通過宮中的關係反參了辛自修一本。御史高維嵩等人氣不過,上疏彈劾何起鳴。然而當時的萬曆皇帝並不相信御史高維嵩等人的言論,責備高維嵩,說「朝廷每用一人,言官輒紛紛排擊。」將高等人調出京外,此後又有一批官員上書為高抱不平,也遭到處罰。

而顧憲成此時也自然是上書直言,他的立場按理來說是比較公允的,顧憲成主張風波的當事人各打五十大板,每個人都要找找自己的毛病,此舉無形之中是在批評萬曆皇帝有所過失。

毫無疑問,當萬曆皇帝看完顧憲成的奏摺後大為生氣,要求要求內閣擬票重重處理顧憲成和一起上疏為高維嵩鳴冤的王德新。首輔申時行剛剛開始的時候還想護著顧憲成,票擬為罰俸,也就是扣除薪水,後來萬曆皇帝覺得處罰太輕,親自拍板,顧憲成連降三級,被貶為桂陽判官。

(明天在更新)


崇禎臨死前曾大呼「諸臣誤我」。在有些人看來是崇禎在推卸責任,但這句話並沒錯。

大明之亡,並非滿清和流寇,明實亡於東林。文人誤國才是明亡之原因。

武將無能這個說法不知道是哪裡來的??,崇禎時的武將僅次於大明開國時的名將。袁崇煥、滿桂、祖大壽、曹文昭、盧象昇、左良玉、孫傳庭、洪承疇、吳三桂。明末可謂是名將輩出,戚家軍雖已衰落,但戰鬥力尚在,遼東有關寧鐵騎,還有孫承宗構築的關寧錦防線,西北有天雄軍、秦軍,武將無能完全是亂黑,如果不是兩線作戰,明朝單幹後金,只怕是皇太極還沒建國遼東就得重歸大明。

文人誤國是歷史的必然,最早得說到土木堡之變,明英宗率22萬軍隊和滿朝文武百官勛貴親征,結果折戟土木堡,直接打破了明朝建國以後的三權平衡體系,邊軍要餉有時還得找文官的關係。再加上明成祖時設立內閣,仁宣二帝時,內閣大臣職位再度提升,文官的權力和地位得到極大的提升。

到了明世宗嘉靖時,張璁挑起了黨爭的火焰,此後明朝內部朋黨勾結,每個人都想要去加入黨派,獲取高職,找好的靠山。因為上一個沒有找黨派的人,死無全屍,他的名字叫夏言,他被搞倒之前是內閣首輔,他被嚴嵩的嚴黨給搞死了。這開了一個壞頭。如同中晚唐時期的牛李黨爭。

牛李黨爭不斷動搖著唐朝中央政府對藩鎮的態度和行為,一定意義上阻礙了中央對藩鎮的收復。

明朝的黨爭影響著朝政,嘉靖時嚴黨和徐階的人對抗。隆慶時高拱鬥倒了徐階,張居正又鬥倒了高拱。萬曆時張居正在世時把控著最高權力,死後被抄家還險些被鞭屍。後來的申時行、王錫爵、張四維都是在一波又一波的權力鬥爭中下台,這件事直接影響了萬曆的立儲問題,又被稱為——爭國本。這件事直接影響了明朝的國運,太子地位隨時有顛覆的可能,導致太子對他的長子也就是後來的天啟(木匠)皇帝教育不足夠,閹黨佔據朝廷,把崇禎逼向了東林黨,去迎接所謂的「眾正盈朝」。

重點來了,先來了解一下東林黨。

東林黨是主要由江南士大夫為主的官僚政治集團,玩過歐陸風雲4的人應該知道大明有一個著名的debuff——士紳階級,其實它應該有另一個名字,叫東林黨。

東林黨是一個奇特的存在,他們無時無刻不在鬥爭。他們曾有過值得驕傲的人,葉向高、左光斗、楊漣、趙南星。但更多時間,他們卻總是占著茅坑不拉屎,比如溫體仁。

天啟時東林黨一干三,打贏了齊楚浙三黨,最後齊楚浙三黨投靠魏忠賢,閹黨強大起來直接干翻了東林黨。

崇禎一上台直接殺了魏忠賢,眾正盈朝。朝廷里都是東林黨的人。按理說,既然朝廷都是東林黨的人了,那就好好乾活吧,別折騰了,也別搞什麼黨爭了,但他們還是斗,內鬥,比如溫體仁和周延儒。崇禎治國十七年,溫體仁擔任了七年內閣首輔,但是占著茅坑不拉屎,他要麼不幹活,要麼幹活沒成效。

而東林黨最大的「成就」,就是使得政府收到的稅大幅下降,最後崇禎也可以說是窮死的。

閹黨執政時,魏忠賢起於農民,深知農民的困苦,稅收方面主要從東南沿海收稅,西北地區的稅則要少一些,所以天啟時流民和民變的程度遠次於崇禎時。

而先前說過,東林黨起於江南地區,士紳階級,導致本該成為明朝賦稅來源的東南沿海官官相護,稅收不上來,反而對西北貧困地區收稅增加。算是間接導致西北出現了許多的李自成和張獻忠。

從以上可以看出,文人誤國確是事實。

而且,大家說起晚明時,沒人說文官怎麼樣就能挽救明朝,更多說武將。

這不剛好印證了,崇禎時文官已經不可靠,政令不出京師了嗎??


大明牌的汽車,已經開了270多個年頭,大大小小的問題已經讓這輛車進入報廢期了。

講道理,是該壽終正寢了,這輛車已經到達了他的極限,任神仙也無法挽救——這就是明朝滅亡的原因

兩個字——氣數

只是,他的車主不能放棄,而車主家的僕人(太監)、司機(大臣)、家丁(武將)也憂心忡忡。

但是,他們各自都是怎麼樣想的呢?我們來看看吧


車主家的司機(大臣)

算盤是這樣打的:他們不想賣掉也不願意去修,因為只要車還在,將就也可以開,哪怕是分分鐘就壞掉甚至爆炸,自己也可以落得個工傷處理,穩賺不賠的買賣

但是,如果選擇去修車,車可能會壞,到時候自己丟工作

而且還可能暴露了自己修理技能不行,車還在但是人卻被辭退就尷尬了

比如溫體仁、周延儒......

車主家的僕人(太監)

這批人並不在意這輛車怎麼樣,也不會關心這輛車會不會報廢,因為他們負責的只是主人而已。

只要主人還在,能不能開車,不在他們的考慮範疇

主人不在了,換下一個主人,照樣可以服侍的好好的

而且很關鍵的一點,就是這些僕人智商水平技術都不行,讓他們修車?開玩笑呢

比如王承恩...

車主家的家丁(武將)

他們都是忠心耿耿的,一心想要挽救主子的愛車,但是他們能做的,無非就是打不著火了推推車,遇到剮蹭站出來吼兩聲。

真的等到車破舊的冒煙了,他們也乾瞪眼

上坡的時候,動力不行了怎麼辦?硬推著走

掉漆了,沒法保證美觀了怎麼辦?拿去鈑金噴漆

遇到事故,被人碰瓷或者故意撞了怎麼辦?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打一頓再說

就這樣,這些忠心耿耿的家丁雖然無法修好這輛車,卻敢於為主子出頭解決小問題

比如盧象昇、楊嗣昌、曹文詔......

最後,是車主(崇禎)

曾經動力十足的車,是他老祖宗朱元璋買來的,動力足,倍兒有面兒,只是,過去了270多年,這輛車已經千瘡百孔

之前的多任車主,有的不愛惜總是地板油

而有的非要開車跑夜路,差點被人劫財劫命

有的不珍惜給僕人、司機去開,自己從來不管。而這些人明明不會開,卻非要踩著油門起步,或者強行從二檔到四檔,甚至有的人還把零件拆了換副廠的

還有的司機覺得車很好不需要保養,一放就是十幾年不開

比如朱見深、朱厚照、朱祁鎮.......都是不合格的車主

比如嚴嵩、萬安、溫體仁......都不是稱職的司機

比如王振、劉瑾、魏忠賢......都不是老實的僕人

所以,這輛車到了崇禎手裡,已經千瘡百孔,無藥可救了

終究要上路的,哪怕車再破,手下的人再沒用,自己的車,跪著也要開下去

直到第276個年頭,這輛車終於撐不住了,徹底報廢

而最後一任車主也做出了他的選擇

沒有跑到偏遠山區重新買一輛小車繼續開,他選擇做一個有尊嚴的車主

車在人在,車毀人亡!(明朝滅亡前夕,崇禎選擇景山自裁)


更多精彩歷史故事,請關注頭條號


先說結論:明朝滅亡只怪昏君自己作死,和文人武將無關!

也有人說:明英宗(正統/天順)朱祁鎮時期給大明王朝鋪了一條下坡路,明神宗(萬曆)朱翎鈞時期則給大明王朝挖好了墳墓!

大明王朝帝國大廈的坍塌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沒有理由把這筆帳記到崇禎皇帝朱由檢一個人的身上,因為大明王朝早在「土木堡之變」以前就已經種下了禍根,太監都能領兵打仗的王朝沒有長久過的,北宋時期也是太監掌兵,結果被金國大敗而滅亡。

拋開太監的能力不說,單單是啟用太監這一舉措足以說明當時執政皇帝有多昏庸,昏庸之君往往是一個王朝、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走向敗落乃至滅亡的罪魁禍首!

1435年蒙古西部的瓦剌逐漸強盛常寇邊1449年瓦剌首領也先率軍南下伐明。王振唆使明英宗集結二十萬京營御駕親征。大軍離 燕京後,兵士乏糧勞頓,八月初大軍才至大同,王振得報前線各路潰敗,懼不敢戰,又令返回。回師至土木堡,被瓦剌軍追上,士兵死傷過半,隨從大臣有五十餘人陣亡。明英宗突圍不成被俘,王振為將軍樊忠所怒殺,史稱 土木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萬曆(1573年/1620年)這個創下曾經長達28年不上朝的「輝煌」記錄,也是大明王朝迅速滅亡的始作俑者。

萬曆十歲繼位,朝中所有事務均由首輔張居正主持,並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明朝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後人稱這個時期為「萬曆中興」。然而張居正死後,萬曆不僅清算了張居正、胡宗憲、戚繼光等一批忠良賢臣,也開始沉迷酒色不理朝政,朝廷官員深陷黨朋之爭,大明江山內憂外患萬曆卻渾然不知,日本悄然對朝鮮出兵,遼東總兵李成梁刻意「圈養努爾哈赤」導致女真崛起!

明英宗(正統/天順)朱祁鎮時期給大明王朝鋪了一條下坡路,明神宗(萬曆)朱翎鈞時期則給大明王朝挖好了墳墓!

附:《明朝歷代皇帝的一句話》

一、明(洪武)朱元璋:做為明朝第一勞模,哥只想說一句話:沒有當過乞丐的和尚不是好皇帝。

二、明惠帝(建文)朱允炆:小樣,想找我,哥玩捉迷藏從來沒輸過。

三、明成祖(永樂)朱棣:內什麼,皇位本來就是傳給我的,真的,我是明正言順的,我只是拿回屬於自己的東西而以。誰不信?行,那我送你們就去問先帝。

四、明仁宗(洪熙)朱高熾:雖然哥一度對這個看臉的世界絕望過,但哥逆襲成功了。

五、明宣宗(宣德)朱瞻基:流氓有文化,只有太監壓得下。上太監!

六、明英宗(正統/天順)朱祁鎮:笑到最後,才笑得最好。兄弟去北方狩獵回來了。

七、明代宗(景泰)朱祁鈺:我哥怎麼還不死?我哥怎麼還不死?大家好,我是史上第一恨哥不死狂魔。

八、明憲宗(成化)朱見琛: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姑姑,等等我,深兒很快就去見你了。

九、明孝宗(弘治)朱佑樘:我要做一個令麻麻驕傲的好皇帝,生命不息,工作不止,不死不休。耶!

十、明武宗(正德)朱厚照:大家好,山上的朋友你們好。哥是來人間打醬油的,順便看看什麼好玩的,哎!你們有什麼推薦沒?

十一、明世宗(嘉靖)朱厚熜:哥的智慧和境界你們這些凡夫俗子怎麼可能匹敵,知道什麼是道嗎?告訴你,道可道非常道。不說了,新一爐的仙丹出來了,趁熱哥先去吃了。

十二、明穆宗(隆慶)朱載垕:乃們知道「精盡人亡」這個詞語的正確解釋嗎?哥親自示範給你們看,夠意思吧?十三、明神宗(萬曆)朱翊鈞:30年來夢一場,哥已經悟了,人生最重要的是什麼?當然是錢和色了!還有就是耳根子清靜了比什麼都重要!

十四、明光宗(泰昌)朱常洛:啥也不說了,天妒英菜呀!

十五、明熹宗(天啟)朱由校:其實我只是一不小心投錯了胎,本藝術家對做皇帝並沒多大的興趣,我只想做個快樂的木匠跟我的他在一起就夠了。

十六、明思宗(崇禎)朱由檢:哥承認哥命不好,接到了最後一棒,哥只能說哥儘力了!


題目都說了,大明亡於崇禎皇帝朱由檢,文死諫武死戰,文人誤國武將無能,都是事實,也都是表象,雖有的根子都在朱由檢,或者說實在老朱家這些皇帝身上,朱由檢死之前說了一句,你們是亡國之臣我不是亡國之君,最後長嘆一聲群臣誤我就在煤山的歪脖樹上上弔死了。

哪怕是朱由檢再說自己不是亡國之君,他依然逃不了亡國之君的稱號,群臣的確誤國,可歸根結底一切都已經無法挽回,如果還有可能挽回明朝的頹勢頭,唯一有希望的人就是朱由檢,可惜一切還是葬送在了朱由檢手裡。

明末武將名將輩出,左良玉,祖大壽,洪承疇,吳三桂,袁崇煥等都是一路打出來非常有名的將領,文臣雖然有很多嘰嘰喳喳,但也有很多盡心竭力為國辦事的,比如孫承宗,這個明史里清朝給他單獨立傳的人,再比如楊嗣昌殫精竭慮,為明朝耗盡了最後一滴血,但最終明朝有這些人,還是亡了,崇禎絕對是最大的責任人。

作為最終的決定著,遲遲不肯下決心,和群臣在哪裡打太極,猜心思,國都快亡了,心裡依然還是那點小恩怨,小算盤,明亡,崇禎是第一罪人!


不是武將無能,而是文人誤國。明朝後期有非常多的能征善戰的武將,比如孫承宗、熊廷弼、孫傳庭、洪承疇(被逼投降)、祖大壽、袁崇煥(文人將領)、鄭芝龍;有幾個主要防禦後金的,打的後金都怕的要死,甚至都打算放棄遼東,會最東邊的老家守住就行了。但是這些將領要麼是被文官弄死了,要麼是被逼投降了。

明朝的文臣,對皇帝的控制慾望極其強烈;當然洪武年間除外,畢竟朱元璋太強悍了。但是他的後人沒有他老朱那麼彪悍。為了能夠制衡文人大臣們對皇權的控制,皇帝必定要引入第三方勢力。皇帝引入的第三方勢力是誰?當然只有兩種——太監和外戚。

崇禎是接他哥哥的班,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有意思的對比:天啟年間沒有農民起義。大家都說魏忠賢是閹黨,但是就是這個閹黨把持朝政(天啟皇帝做傢具,不理朝政);遼東事務處理的很好,而且老百姓也沒有鬧什麼起義,國庫也有錢。這裡最關鍵的是,魏忠賢用了一些中興明朝的名相張居正的一些做法。魏忠賢向商人、開礦山的等等徵收了稅負,但是文人們極力反對收取這些稅,比如征遼東的軍費攤牌,文人們主張攤牌到農民身上。為何?因為這幫文人背後就是商業、礦山一類的東西。他們不希望有人動他們的乳酪。而天啟皇帝縱容魏忠賢去動了,魏忠賢是和朝臣們斗,但是結果對老百姓是好的。

在魏忠賢的支持下,孫承宗把薊遼防線打造的相當結實,那時候遼東也沒有完全被後金佔領。就這樣,孫承宗依然被朝里的文人大臣們噴的要死。魏忠賢在殺楊漣確實殘忍,而且魏忠賢文化水平也不高。但是魏忠賢是個務實的人,他不像朝里的文人們那樣滿口仁義道德,背後骯髒齷齪。楊漣成了後期東林黨的遮羞布。

天啟皇帝死後,崇禎皇帝上台後,很快就罷免了魏忠賢。崇禎是個勤勞的皇帝,是個有骨氣的皇帝,可是他不是個聰明的皇帝。他以為可以和朝臣們一起複興明朝。可是在崇禎罷免了魏忠賢后,

朝中大臣們第一件事就是立刻廢掉了魏忠賢的政策,廢止了向他們以及他們背後的利益集團收稅負,把征伐遼東的費用等等,全部攤牌到了農民百姓身上。這直接導致了國庫空虛,引發了農民起義(說小冰期,那是扯淡)。

第二件事就是,凡是魏忠賢任用的武將,全部下獄殺掉;其中熊廷弼就被殺了。導致了武將斷代,沒有能夠有效統領薊遼的將領了。

第三件事也是最蠢的事,在殺了這些將領後,後金請求議和,崇禎也打算議和,畢竟國庫都空了。但是遭到了東林黨大臣們的強烈反對,大臣們絕不和後金議和,就是要打。結果打一次輸一次,但是只要是輸了,所有的罪責都怪帶兵的武將,凡是贏了,就是他們指揮有方。

第四件事,農民起義軍,崇禎皇帝要招安農民起義軍,但是大臣們就是不答應。打有沒法打,主要是沒錢打,沒軍餉;招安也發布出來軍餉,給農民軍一個封號這幫大臣們都不允許給。崇禎皇帝讓大臣們捐軍費,打仗需要100萬兩銀子,結果朝臣們都在哭窮。都不捐,後來李自成攻破北京,在李自成的拷打下,這幫文武大臣(絕大多數都沒殉國)家裡總共搜出了2億兩白銀之多。

第五件事,遷都,眼看農民起義沒法弄了,北方的後金也馬上要打到京城。此時,有人提議崇禎遷都,到南京。畢竟南京還有一套文武體系,而且南京以前就是首都。但是大臣們又反對;遷都也吹了。打仗的時候,又逼反了洪承疇,洪承疇投降了清朝。

總之,崇禎趕走了魏忠賢才發現,自己面對的是一般滿嘴仁義道德,背後骯髒齷齪的小人。後來崇禎命人收了魏忠賢的屍骨,此刻他才明白,原來耽誤他的不是魏忠賢,而是這一幫朝臣。在清朝打入關內的時候,很多文人帶頭投降清朝,然後向南打,比他媽清軍還勇猛。

再說說東林黨文人的氣節吧,當時柳如是(妓女出身)和錢謙益相約投河自殺殉國,但是錢謙益投河後又爬上來了,理由是河水太冷了。錢謙益後來投降了清朝。

明朝後期的文人主要乾的一件事就是裝逼的同時,敗壞掉了這個國家。


文人武將都不是原因,明朝之所以亡,東林黨要佔很大一部分責任,東林黨分為3部分,第一武將類,這一份可以說是真正的事干類型,可以說是英雄豪傑他們為明朝留下了最後一滴血,明朝當時和後金作戰的時候,最難的問題就輜重問題,明朝的國庫由內帑和稅收組成,由於萬曆年間資本發展,商人的地位大幅增加,很快佔據百分之90的市場份額所以導致明朝的國企紛紛倒閉,所以皇帝內帑每年都在減少,而稅收方面明朝有個很尷尬的問題那就是抗稅這個問題貫穿了整個明朝,歷任首輔都對這個問題破口大罵,在萬曆和萬曆時期由於有張居正壓制稅收還還還算是正常,明朝國企發展也很好,可以說是國富民更富,但張居正一死,就再也壓制不住了,朝廷面臨了嚴重的銀根短缺每年的軍費都在減少,尤其是在三大征之後,朝廷的收入越來越少,火炮武器來不及更新換代,而北方由於天啟越來越寒冷被方各個部族為爭奪資源發生的戰隊也越來越多,明軍疲於應付,這也是為什麼李如松會培養努爾哈赤的原因之一,只是沒想到努爾哈赤在李死後會反叛,在天啟年時期財政更加困難天啟皇帝為了錢之培養魏忠賢打壓東林黨背後的商人集團,而武將類的東林黨則和魏忠賢達成了協議,只要保證北方輜重就不會和魏為難,在魏忠賢的輜重良馬軍餉樣樣齊全原本一度癱瘓的明朝軍工廠也再次恢復生產 可以說天啟年情況沒有變糟,反而開始越來越好。

第二種我成為清林黨雖然迂腐政治上稚嫩但卻是人才,他們是一群由科學家組成的學者集團以及大量的明朝中下層官員,在南明時期他們一直活躍在抗清的佔線上。

第三種我成為商林黨,他們的背後站著的是各個地區的商人活著本事家裡就是在經商的,這群人就是一群渣敗類我從未見過如此無恥之人道貌黯然的偽君子,魏忠賢是真小人,而這群人就是群混蛋


這不是哪個文人和武將的事,那些投了清的明末文臣武將不都才華橫溢,戰赫顯赫呀,甚至超過了滿清貴族。是制度出了問題,社會矛盾長期積累結果。

有人坐轎子,必然得有人抬轎子。朱元璋由一個要飯的逆襲成了九五之尊,離不開徐達,劉基等抬轎的。但朱元璋卸磨殺驢,給歷史留下了一塊天大的陰影,為朱家賣命可能就真沒命了,那誰還真心干呀。

拉一派,打一派,讓別人相互斗,是基本政治手段。但要有度,要在掌控範圍內。明末朋友之爭完全失控了,怪誰呀。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特務機構遍地,爪牙橫行,幾個可憐的忠臣,結果由於朱√一一由儉的猜疑被殺了,弔死煤山,無臉見祖宗,活該。


明朝天啟七年,被後世稱為「木匠皇帝」的明熹宗朱由校,病重不起。他自知不久於人世,便命人召來了信王朱由檢,他向自己的弟弟伸出手,對他說了句簡短卻又讓人感動的話:來,吾弟當為堯舜

此時,立國兩百餘年的大明朝,內有權臣,朝局動蕩。明熹宗無後,遂想傳位給朱由檢,並相信他能夠力挽狂瀾。

關於兄終弟及這件事,李清在他的《三垣筆記》裡面,就記錄了熹宗剛即位時的傳說,那個時候朱由檢還小,有一日問哥哥熹宗:這個官兒我可做得否?明熹宗疼愛地對弟弟說,等我先做幾年,再給你做。

一語成讖。

天啟七年八月,明熹宗去世,朱由檢即皇帝位,改年號為崇禎,從此明末危局漸漸拉開序幕。

當年的皇五子、如今的崇禎皇帝,上任後的第一把火就燒向了魏忠賢。他先將魏忠賢趕到了鳳陽,又撤走了各個邊關鎮守的宦官內臣。

不久,一代權監魏忠賢自縊而死,崇禎帝則繼續撥亂反正的步伐,他起用了一大批天啟年間被貶黜的官員,平反冤獄,並任命後世爭議較大的袁崇煥為兵部尚書,將薊、遼二州百姓的身家性命託付於他。

一心記住哥哥的那句「吾弟當為堯舜」的臨終遺言,崇禎不可謂不努力,然而,事與願違,短短兩年間,寧遠兵變、薊州兵變、袁崇煥殺毛文龍、祖大壽兵潰、孫承宗出山、崇煥下錦衣衛獄,這一連串突如其來的變故讓崇禎帝有些不知所措。

他不像朱元璋、朱棣,生於戰火,常年馬上征戰,因此面對亂局能夠沉穩應對;也不像朱厚照,雖不是大將卻有著一顆想當大將的心。他朱由檢和木匠哥哥一樣,從小養在深宮,沒有經歷過足夠的風雨,也就看不到彩虹。

內心已亂的崇禎,下令殺了袁崇煥,當初「五年平遼」的口號尚在迴響,如今人卻已入黃泉。他的功過對錯就算在後世的今天,也常常是爭論不休。

袁崇煥雖已死,可明末的這個爛攤子仍然讓崇禎一籌莫展,再加上他的用人方針搖擺不定,使得前方局勢始終不明朗。

本來勝敗乃兵家常事,但是明末在外的將領,哪怕之前屢有軍功,一旦作戰有瑕疵,隨之而來的就是下獄、免官,而且朝令夕改,即位之初不用內臣,崇禎四年,又復起用,派太監李奇茂監視陝西茶馬,吳直監視登島兵糧、海禁,身受魏忠賢之害的群臣一起上書進諫,卻被崇禎拒絕。

對於此種狀況,他也很無奈,說若是眾臣們一心好好地做事,我又何須用這些人呢。

現在有句流行的話叫做:你一定要努力,但千萬別著急。崇禎非常努力但卻不懂得用人之道,他對中興明朝,心裡沒有一條清晰的脈絡,東牆破了補東牆,西牆毀了又去堵西牆,雖然自己省吃儉用,總是苛責罪己,卻收效不大。

激烈的戰況需要大量的軍餉,而擴充軍餉就不得不增加老百姓的田賦,然而那時候的明朝,災難四起,山西乾旱、山東河南蝗災、浙江湖廣旱蝗、京師疫病頻發,導致饑民越來越多,又哪兒多餘的田賦呢?

在這樣的內憂外患之中,明軍的戰況也越來越不理想,孫承宗死、盧象升死、尚可喜祖大壽洪承疇投降清軍。。。

崇禎十五年,清兵入塞,京師戒嚴。十六年,李自成攻入潼關,督師尚書孫傳庭戰死。張獻忠攻克建昌、撫州。

值得一提的是,史料記載,李自成的大軍在這一年,不僅屠商州,還屠了鳳翔。身為饑民首領,為了向大明朝泄憤,卻將屠刀對準了無辜的百姓,這不是一支義師。或許最初只是被逼而反,可是到最後卻愛上了權利的滋味,這與那些不顧一切爭奪皇位的人相比,並沒有什麼不同。

崇禎十七年,朱由檢的內心已經接近奔潰,面對各處的慘敗,他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於是他下詔天下勤王。這時,左都御史李邦華、右庶子李明睿,奏請明廷南遷、太子撫軍江南,就像當年南宋一樣,然而被崇禎拒絕,由此也失去了最後一絲保存有生力量的機會。

不久,饑民大軍攻入京師,京營兵一觸即潰,外城陷落,皇后周氏自殺。繼而,內城也被攻破,崇禎萬念俱灰,他走上景山,將那顆樹作為了自己殉國的地方,臨死留下衣襟御書:

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或許在他拒絕南遷的時候,就已經想到了這個結局,也許他還留有遺憾沒能夠力挽狂瀾,但他確實儘力了。

當時的情況是清兵、張獻忠、李自成三支有生力量一起進攻,再加上接連不斷的天災、內部腐朽這種複雜的局面,我想就算是朱元璋朱棣聯合出手,都不敢打包票一定能反敗為勝,何況是心有餘而才幹不足的崇禎帝,他終究是做不了堯舜的。

公元1644年,崇禎皇帝自縊,太監王承恩跟隨赴死,朝臣中自大學士范景文而下的殉國者有數十人,明朝至此滅亡。


謝邀(?>?<?)

可以說這兩個只是亡國的原因之一,卻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核心的原因在於封建制度,沒有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的發展的、符合國家發展生產的制度。明初設立的各項制度,大多都是當時皇帝根據當時情況,或者設想未來可能會遇到的情況,獨自或者一小群人決定的,隨著時間的發展,勢必會脫離現實,而一些陳腐的制度怎麼可能不會漏洞百出?

時間是一記猛葯,越往後明朝皇帝、統治階級越無力去改變,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句話(祖宗章法不可變),隨著階級矛盾越來越尖銳,所謂的「合久必分」也就該應驗了。明末只是矛盾到了不可調解的地步,也就是所謂的「氣數已盡」。

崇禎帝朱由檢是個十分勤勉負責心懷天下的皇帝,但這整個天下的重擔他一個人又怎能承擔?每每想到崇禎帝都會鼻子一酸,二十歲的年紀,頭髮就已花白,面若老態,承受了常人不能受,一直努力,一直努力,一直努力,六下罪己詔,努力的盡頭卻是絕望,殺妻殺女,或許他就是最痛苦的皇帝了吧……

他臨死前曾說,諸臣誤我,細細一想,說的沒錯啊,天下,不也是丟在了這些欲求不滿,建功立業無望,禁不住誘惑,缺乏信仰信念的千千萬萬貪腐之臣手中嗎?也正是這些皇權和百姓的聯絡者,政策的執行者的自我墮落,一步一步將明朝帶向了滅亡,崇禎充其量只是個倒霉的承擔者。(但是又真的怪他們嗎?他們並不是罪魁禍首,罪魁禍首依然是政策與制度)

大清也亡了啊!


推薦閱讀: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和《大明王朝1566》,你會選擇看哪個?為什麼?
大明王朝的歷史裡,最讓你難忘細節是什麼?
大明王朝里的歷史人物會如何看待《大明王朝1566》里的自己?
明天啟年間詭異的王恭廠大爆炸,是否真是大明王朝的喪鐘?

TAG:明朝 | 崇禎 | 大明王朝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