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行書早於楷書,而練字提倡從楷書入手?


1關於練書法要從哪種字體入手的問題,前輩已經給出了答案:初學書法應從顏柳入手,趙字不宜,如從歐體入手,猶如墜入汪洋大海,茫然而不知所向!

2其實練習書法跟書體形成的早晚沒有任何關係,對於初學者應該選擇楷書,因為楷書能夠練出筆力,而且楷書在當今社會實用價值很高。如果非要糾結字體形成早晚的問題的話,難道我們學習書法要從甲骨文開始嗎?即便是你把甲骨文學好了,有實用意義嗎?畢竟書法是離不開實用!

3為什麼不選擇從行書和草書來入手呢?因為行書和草書寫起來比較快點畫之間有牽絲引帶,如果搞不清書寫筆順,弄不明白虛實筆畫,反而不利於我們學習。蘇軾曾經說過:真如立,行如走,草如跑!這正是我們學習書法的一個先後順序。如果一個人不會站他怎麼能會走路呢,如果不會走路他有怎麼能跑起來呢?

綜上所述,練習書法跟書體的演變沒有關係,主要選擇楷書來打下基本功,然後才有基礎學習其他書體。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謝謝!


行書早於楷書,指的是比「楷祖」鍾繇早。

鍾繇寫的楷書,才是咋們今天看到的楷書。

鍾繇之前也是有楷書的,叫八分體。

因為布白結構嚴謹,所以稱為楷書。

這種楷書(八分體),出現在漢初。然後才有行書出現,是在這個楷書的基礎上發展來的。

所以有論「行書乃正書小偽」

那種行書,比較像帶走隸書筆意的姨母帖。

只是比較像,在筆法上,篆隸的成分要比姨母帖還多。

姨母帖已經是王羲之學了漢末行書(跟漢初行書有所差距)寫出來的,所以比較偏現在行書。

然後才出現楷祖鍾繇,再後來王羲之學了楷書,又學了行書。

把他們發展成

這個樣子

所以王羲之的歷史地位,即使不被冠以書聖稱號,也是非常高的。

也就是說,你們現在看到的行書,都是王羲之發展過來的,以楷書(現在看到的楷書)為結構基礎。

所以寫行書不寫楷書,如蛇無骨。

看書還是要多看看,多研究研究,不要看一家之言,多做旁證。

如果行書比楷書早,那中國書法史就應該改改了,這點問題,還想不通嗎?


謝謝大家討論行書和楷書的學習關係和歷史關係。

我是千千千里馬。你提出的這個問題是一個書法悖辯問題。書法有什麼悖辯?這就是後認知問題。

從歷史來說確實是先有行書,而後才有楷書。但是,這是晉代以前的事情。

晉代以後到唐代,漢字的書寫,主要是楷書,行書和草書。從此,一千六百多年中沒有改變學習書法先楷書後行書的規則。

唐代有理由選擇楷書和行書。但是,晉代是沒有理由選擇楷書的,因為當時還是一個隸書為主的時代。

所以,看起來是行書最早產生,但是,只有楷書發展完善以後,行書才有了更完善的發展,而且,才能夠為書法學習提供選擇的優先權,這就是書法法悖辯。

傳說三國時代吳國皇象的書法《急就章》已經有「章草」字體。

我們簡單回顧一下中國書法發展的歷史,你會更加清楚。

秦始皇雖然主張「書同文」統一了漢字,把中國混亂的文字書寫統一為「小篆」,但是應用漢字書寫卻流行隸書。

但是,秦代並沒有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小篆。而是漢代繼承了秦代的小篆。那麼小篆實際只是漢字的不標準法典而已,秦代的實際日常大量使用的書寫是隸書。漢代也繼續使用隸書。

隸書就是快速書寫的小篆。而隸書也有快速書寫的字體,這就是東漢出現的「章草」。這種章草繼續發展,三國時發展為行書了。也就是比較潦草的隸書。

魏晉時代有一股新的書法,這就是鍾繇和王羲之的書法體系。

王羲之的書法《豹奴帖》中,章草的痕迹明顯。

鍾繇和王羲之完善了漢魏時代出現的楷書和行書的書寫。例如鍾繇的《宣示表》被尊為楷書的鼻祖。而王羲之的《蘭亭序》是天下第一行書。

但是,就是王羲之時代,絕大部分的人還是用隸書寫字的,隸書就是當時的「楷書」。

西晉時代書法家索靖的書法《月儀帖》明顯的「章草」風格。這就是隸書的行書。

那些寫隸書的人,他們也是有行書的。例如比王羲之早60多年的陸機就是用行書寫草稿的。他的《平復帖》被認為是草書。而比《平復帖》再規則一些,就是行書了。所以,行書比楷書早。

晉代以後,隸書繼續發展,產生了魏碑,魏碑是隸書和唐楷之間的書法發展過渡。

歐陽詢的楷書《九成宮》書法風格有明顯的魏碑特色。

唐代完全統一了書法的規範書寫為楷書,行書是楷書的一般快寫,草書是楷書的最快速書寫,唐代還產生了「狂草」。書寫速度非常快,也非常難以控制好寫好。

唐代也是中國歷史上書法最統一的時代。所有漢字的書寫,主要就是楷書和行書。

由於楷書筆畫明快清晰,筆法比較規範一致,所以,學習書法首先要從楷書開始,有了楷書做書法基礎才學習行書。

行書看起來比楷書好學,實際上沒有書法基礎,即對筆法的基本掌握,是不容易入門的。因為行書的筆畫變化豐富,又有連帶牽絲,比楷書難一些。甚至難很多,所以,初學書法是不提倡從行書入門的。這一基本的書法學習理論,從唐代以來基本沒有改變。

以上千千千里馬的個人觀點,歡迎你的補充的批評。


中國的文字由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然後隸書,這個發展路線還是很明晰的。隸書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嶺,隸書之前屬於古文字,隸書之後是今文字。

這個過程中有一個在文字學中很重要的概念叫「隸變」,由隸書一下變出三種字體,草書、楷書和行書。

一種文字在完全成熟以後,會向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是更加標準化,一個是草化。隸書的草化其實就是章草,至於行書和楷書,現在公認的是先出現的行書。

從當時的民間殘卷可以看出,剛開始出現的就是一種由隸書草寫而形成的早起的行書。這種行書向兩個方向發展,速度放慢,書寫規範的成了楷書,保持這種風格並更加精緻化的形成了成熟的行書。

早期行書的出現確實要比楷書早。但現在一般都認為今草、行書、楷書都完全成熟於王羲之。

學習書法要從成熟的、嚴謹的楷書開始,這是前人總結的經驗,是經過比較之後作出的正確選擇。楷書基本包含了書法的全部用筆,結構嚴謹,能夠更好的訓練初學者的控筆、審美能力。

初學書法學習楷書和他的出現先後順序關係不大,是由楷書自身的特點決定的,做為最後出現的一種字體,它成熟完善,初學書法當然要學習這種字體。

同意的朋友麻煩關注一下,點個贊啦。


謝邀。行書誕生得比楷書早,但那時侯沒有楷書,而是表現為隸書的形式。並不能證明當時寫行書的人沒有隸書的基礎。

文字的演化過程是一個漫長而且交接情況很複雜的過程,沒必要太去糾結這事,練字從楷書始,是前人很長年代積累下來的經驗之談,遵照經驗能提高效率。

當然練字從隸書篆書入手都可以,為練行書也可以直接從行書入手,這是追求能快速的寫行書。如果追求行書寫得更好,再回頭補楷書的課,但這樣子還不如直接從楷入手了。

書法的最高峰在魏晉,時人以韻高為美,書寫自然流暢,龍躍虎卧,唐人學之不及,乃以矩整為美,把楷書推上另一個高峰,加之流行刻碑,為求效果刻意誇張修飾筆端,對寫行書已是不利。宋以後很多都直接宗晉人,至清朝楷書越發求工整,行書整體水平已經不高,歷史的經驗也當借鑒。如果為寫行書,不妨以晉楷入門。


題主能提出這個問題,說明是對書法史有一些了解的。不錯,一般認為,書法五體的出現,是按篆隸草行楷的順序。

漢字的演變過程中,隸書的產生具有劃時代的作用,它將漢字由圓變方,改變了漢字產生的「六義",史稱隸變。

將隸書快寫,產生了早期草書一一章草。將草書速度放慢,產生了行書。將行書再放慢,寫工整,產生了楷書。

但這幾種字體並不是嚴格按這一順序逐個產生的,基本上同一時期有幾種字體並存。也就是說,行書出現不久楷書就出現了,那個時侯行書的寫法還並不成熟。

被稱為行書之祖的劉德昇和楷書之祖鍾繇其實是同一時期,劉略早於鍾,鍾確實也求學於劉。

回到用筆的問題。篆書純用中鋒,隸書兼以側鋒,出現方筆,而楷書則是方圓並施,中側兼用,筆法比篆隸豐富得多,當然,行書用筆要求更高。

而初學書法,從楷書入手,更能兼習中鋒側鋒,更能為行書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行書確實早於楷書出現,但學習書法,確實應從楷書入手。


謝謝邀請。

行書早於楷書。是一個假命題,與書法發展的事實不符。

要先明白何為楷書。楷為正則,以正為范。從漢文字產生應用的開始,也即是有了書寫實踐開始,就應視為「書法」的產生起始。其實書法這個名詞的叫響,還是當代的事情。

書不就是寫嗎?我說把毛筆書寫漢字的創作品定格為「書法」,勉為其難,有點尷尬。不過世上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隨緣隨眾就是法。

我說一個小事,一位名人寫家,出席一個現埸筆會,正在揮筆興酣之際,突然手機鈴響催逼干擾,可好隨其到場的兒子抓機在手回話,"他正在寫書法呢。″其諸多表情意識在此無須贅述。就這一個「寫書法」,我就一直不是"如鯁在喉"而是如毫無思想準備張口吞了一隻蒼蠅。國人之概念語言表述竟而至於此!

新時期的書法熱,國人不缺時間不缺錢財物,不缺精神頭,唯缺文化底蘊和性情修養。

譬如這個問題,楷書,行書,草書等等,倒真該說成是「楷書法」等等。祖先人創寫第一個漢字之始,法便與之同時俱立。不管用什麼工具,刀也好,筆也好,硬也好,軟也好,法不立,事不諧。陶丶銅之器,甲丶金之文,無不以楷立則。過去雖不以書法立名,但絕無無法之實。人之立先行後,快跑如飛,無有躐等趣之。

今之書法為名,實則法亂品濫,更不堪者,人之無行。


謝邀請!淺談一下。(一)題主說行書早於楷書,這種觀點我認為不妥!我國古代大家都雲「功虧點劃,雖妍亦丑」,何況那些早於楷書,就沒有一點楷書結構點劃和筆法基本功夫、功虧點劃的所謂「行書」能算真正意義上的行書嗎?答案是否定的!沒有點劃基礎和筆法的字只是書法門外漢,是歸不到書法藝術範疇的,那能說行書早於楷書呢?

(二)對於練字提倡從楷書入手,我認為是正確的。通過楷書學習,可以詳細了解掌握字的結體結構、中鋒用筆,逆鋒、藏鋒、露鋒等的筆法,對於所有偏旁部首、不同橫豎撇捺,點勾筆畫的寫法都能達到胸有成竹,那麼我們在寫書法作品時就能熟練、靈活運用自如了,也就不會沒有根基,沒有筆法和點劃基本功夫而毫無目的亂寫亂畫,邁不進書法之門!

(三)「筆軟則奇怪生焉」。對於真正的行書來說,較之楷書多了結構結體的變形,筆畫的連斷,墨色的枯濕濃淡,筆法點劃的變化等等,運用的更為豐富多姿,書寫更為流暢自然,但這也是在掌握楷書結構結體和點劃筆法的基礎上加以變化發展而來的,因此才能進一步把毛筆的特性充分發揮出來,這樣寫出來的作品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行書。所以說從書法藝術的範疇來講楷書要早於行書,練字提倡從楷書入手!


謝謝朋友邀答。

你好,你所說的早於「楷書」的「行書」,不能稱之為「書法」。因為真正的「書法」,是從有了「楷書」對「字」在間架結構上的要求以後,才形成比較規範的「書法」。所以,從有了「楷書」以後,練字便都是由「楷書」入手了。「真草隸篆」之中,楷書其實是最難寫的,主要就是「楷書」難以藏拙,最見功夫。如果沒有一定的「楷書」功底,行書、草書再怎麼練,也難登大雅之堂。


脫離了章法,你知道它是字還是鬼畫符?還是狗爬?拿墨撒在紙上讓驢在上打幾個滾那叫書法嗎?你認得那叫什麼字。如果在紙上隨便畫畫時間久了自己都不認得,你說那叫書法?練楷書就是練習書法功底,練好後不管你怎樣狂草,也不脫離書寫的章法。看上去是人寫的字。


推薦閱讀:

TAG:書法愛好者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