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何這種物種在中國稱"荷蘭豆",而在歐洲稱"中國碗豆",大家這麼客氣?


有些東西的名字與由來有密切的關係,但有些純屬拉郎配,不小心就上當受騙。比如著名的「中國油橄欖」就跟中國沒有關係;法國梧桐原產地並不是法國,而是英國;「荷蘭豬」的祖先也根本不是豬,而是來自南美洲的一種豚鼠;朝鮮薊是地中海沿岸生長的植物;而近年來被廣告奉為神奇藏葯的「藏紅花」則來自希臘!

潮汕有兩種常見的食物都冠名「荷蘭」,一為「荷蘭薯」,一為「荷蘭豆」。他們的名字真的是「逗」你玩兒,都不是發源於荷蘭。

「荷蘭薯」就是馬鈴薯,別名土豆。說起這馬鈴薯的身世也有多種說法,但普遍認為它來自南美洲。而更有意思的是「荷蘭豆」,中國也叫豌豆、菜豌豆、蘭豆、雪豆等。前蘇聯的專家認為豌豆起源中心為衣索比亞、地中海和中亞,演化次中心為近東;也有人認為起源於高加索南部至伊朗;也有認為它就發源於中國南部的。它有一個英文名字恰恰又叫「Chinese snow pea」(中國雪豌豆)。

對於物種而言,往往都是恨不得把所有的東西都說是自己的,就像韓國人拚命地搶注中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一樣。對於豌豆卻是一個特例,無論是中國還是荷蘭都謙謙想讓,大顯君子風度。

但我隱隱覺得,無論是「荷蘭薯」還是「荷蘭豆」,潮汕人的叫法背後可能並非真正的君子風度,倒有可能是血雨腥風刀光劍影的殖民歷史。這兩個物種都是大約明朝的時候傳入中國的,而這段時間正是荷蘭侵略殖民台灣的時期,而潮汕地區與台灣一水相隔又往來密切,這兩種東西以「荷蘭」命名,其中會有什麼樣的聯繫呢?

在書中我找到這樣的一段話,印證了我的推測——「明朝初期荷蘭人在台灣和南洋的活動是很頻繁的。所謂『荷蘭薯』應該是跟在這些地方活動的荷蘭人有關的。順便說說,豌豆在閩南方言中稱為荷蘭豆,恐怕也與來自日本有關。」

《方言與中國文化》(周振鶴 游汝傑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

而台灣人也稱馬鈴薯為「荷蘭薯」, 據中國農業博物館閔宋殿先生在《海上絲綢之路和海外農作物的傳入》所述:「馬鈴薯,原產南美,我國亦稱為洋芋、土豆。馬鈴薯傳入我國的時間大約為十七世紀前期。1650年荷蘭人斯特儒斯到台灣訪問,在台灣見到栽培的馬鈴薯,稱為『荷蘭豆』。大陸上的栽培晚於台灣,最初見於福建康熙《松溪縣誌》:『馬鈴薯,葉依樹生,掘取之,形有大小,略如鈴子,色黑而圓,味苦甘。』」因此,大陸的馬鈴薯是從台灣輾轉引種。台灣人亦稱馬鈴薯為「荷蘭薯」。「荷蘭薯」的原創是台灣話,福建話、潮汕話應是在大陸引種馬鈴薯時連同台灣話「荷蘭薯」一併引進併流傳開來。

據資料,古希臘和羅馬人公元前就開始栽培褐色小粒豌豆,後來又將豌豆傳到歐洲和南亞,16世紀歐洲開始分化出粒用、蔓生和矮生等品種並較早普及菜用豌豆。16世紀後期高濂著《遵生八箋》中有「寒豆芽」的製作方法和作菜用的記述,「寒豆」即豌豆。上回到中原一帶出差,常見一種綠色冷盤,有些特殊的味道,得知是「豌豆苗」大家都有些詫異,都是第一次吃到,而現在看來吃「寒豆芽」竟已有至少400年的歷史。

荷蘭豆是一種我認為可以隔頓吃的蔬菜,第一頓吃的是爽脆;第一頓吃不完,第二頓翻熱了吃,則綿軟入味。荷蘭豆本身味淡,所以要加味道濃郁的食材一起炒,北方最常見的菜式是「臘肉荷蘭豆」,而南方常見的是「鹹肉炒荷蘭豆」。潮汕人通常的做法更勝一籌——鹹菜炒荷蘭豆。鹹菜既有鹹味同時帶有酸味,與荷蘭豆一起炒,吃到嘴裡還能聽到清脆的聲音,爽口下飯,依然是一個素菜卻味道豐富。


推薦閱讀:

歐洲市場增幅超7成 揭秘TCL電視逆市增長兩大「法寶」
地獄是否變能成天堂 ,黑山二戰集中營即將改建成豪華度假區!
歐洲美術史上第一位「農民畫家」——老彼得·勃魯蓋爾
環歐遊記 —— 瑞士·日內瓦·阿爾卑斯山印象
【中東】歐洲議會投票凍結土耳其入歐談判,結果不具約束力

TAG:豌豆 | 歐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