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會把學習當成是威脅父母的武器?


我一直認為,家庭教育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也是做父母必修的功課。從題主所說的問題,毫無疑問,是你們的家庭教育引導方式存在問題了。

首先是你們對孩子學習的動機引導有偏差,讓孩子以為學習是為了父母,而不是為了自己。當然,在孩子小的時候,的確是不明白為什麼讀書。記得小時我父母給我的讀書方面教育是學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或者是讀書讀得高,裁紙不用刀等等。對於前者好理解,對於後者這是建立在看到老師用手撕紙的動作很優雅的情景上的,想著以後可以像老師那樣很瀟洒。那時父母是沒什麼獎勵之說的,讀書也基本靠自己自覺。現在物質條件豐富了,孩子也少,一句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騙得家長焦慮萬分。我們不是讓孩子自己去奔跑,而是拿著鞭子在後面趕著孩子跑,甚至是抱著孩子自己跑。各種學習班,不管孩子願意不願意,關鍵是只要家長覺得應該就要上。在學習的路上,孩子感受到的不是快樂,而是無奈和辛苦。為了激勵孩子,人們許下一個個諾言,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和孩子談物質條件,比如像你所說的你去輔導班我來買手機之類的。這樣就讓孩子把學習和物質掛上關係了。同時,在我們家長的眼中,孩子只剩下一件事,就是讀書。讀書唯一的衡量指標就是成績。其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何激發孩子學習的動機,是建立在孩子對學習帶來快樂的感知上,這不僅僅是單純的知識,更多的是在生活上和他所學的知識建立起聯繫來。還有上輔導班是你們父母的願望,不知你先前有沒有和孩子溝通過?我們做父母的習慣性為孩子做主,卻沒有和孩子平等交流的姿態,小的時候孩子還順從,等在孩子進入叛逆期時,就會開始反抗了。

有空時建議去看看家庭教育這方面的書籍,我想會對你引導孩子自主學習有所幫助的。


孩子拿去輔導班學習和買手機當作交換。根本的問題在大人身上。

1、孩子沒有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去輔導班可見也不是自己的意願。是父母的輔導班不是孩子的輔導班。

2、如果孩子的思想上一旦有了學習是給父母學的,去輔導班也是給父母去的。自然孩子會討價還價。孩子的條件是手機,家長的條件是輔導班。自然這是一個交換的籌碼。

3、不是孩子拿手機去危險家長,是家長違背了孩子的意願,強迫他去輔導班。問題的焦點在,如何讓孩子積極主動的去輔導班,如何讓孩子認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情,才是關鍵。

4、家長也不要強迫孩子去輔導班。學習的興趣靠激發和引導,而不是強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歡和不願做的事情。孩子不情願去輔導班,即便為了給父母交差完成任務去了輔導班。學習效果肯定不會好。

所以要解決根本的問題,從源頭開始。解決思想認識問題。


我是紫藤媽媽,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感!感謝來訪!祝生活愉快!


我覺得還是今天的這個行為,與孩子沒有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也就是學習動機不對。還與平時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方式不對,有很大的關係。

一、從孩子的學習動機來說。

很多孩子不明白自己為什麼要上學?甚至都認為是在為父母上學。沒有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是為了學習到更多的知識,為了將來能有更大的成就而學習。

二、從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方式來說。

父母看到孩子不愛學習,不愛寫作業,不自覺,很多家長採取的是以金錢誘惑或者挨打挨罵等等不良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給孩子造成一個錯覺,是父母逼我讀書逼我學習,自然也就沒了學習的動力。

所以作為家長,我們可以從這兩個方面入手,看以什麼樣的方式讓孩子懂得學習是自己的事。另外,家長要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比如孩子不買手機就不去輔導班,那麼家長就要明白為什麼孩子不去輔導班是因為不愛去,如果孩子本身就沒有了學習的興趣,你在課餘再讓孩子去輔導班,那簡直就是一種累贅,一種負擔。所以我們家長應該懂得孩子要什麼 ,最需要什麼。


呵呵,最近流行一句話,老師是幹什麼的,憑什麼把教學任務都派給家長。

老師說,教育孩子不僅僅是老師的事,更是家長的事。

到了孩子這裡呢,更是如此,尤其是小學生,大都覺得,學習是為了家長。

中國的家長好累啊。

具體到這件事,正因為家長過分關切,非常重視孩子的學習,才會被孩子「要挾」。孩子很聰明,會察言觀色,也知道在家長眼裡孰輕孰重。一旦涉及孩子的教育,多少錢都肯花。一個手機算什麼?幾萬幾十萬都能花進去。

但是,如果要買手機,還是尊重個人意見吧,如果我說了半天,家長最後妥協了,我也沒辦法啊。

手機是不建議配的,非常影響學習。而且口子一開,事事給你講條件,最終害的還是孩子。

學習不是可以拿來講條件的,以後涉及物質獎勵的,都慎重點好。


孩子今天的這個行為這個樣子,和父母長久以來的與孩子的溝通方式有很大的關係。

也許在孩子三四歲的時候,就知道用威脅父母的方法來達到他的目的。比如說,孩子想要一個玩具,而父母覺得這個玩具不適合孩子玩,就不同意給孩子買。然後孩子覺得他沒有被滿足,開始以哭鬧的形式威脅父母,這時父母仍不同意。孩子見不行,於是哭鬧加碼,父母還是不同意。這個時候,孩子開始歇斯底里地上打滾了,道理講盡沒效果,父母開始崩潰,極不耐煩地妥協並呵斥:「 好嘛好嘛,這次給你買,下次不準這樣哈,你太不聽話了...... 」

父母這樣與孩子溝通的本質,先是被孩子逐層加碼的情緒反應擊敗,後妥協,且妥協的時候又伴隨著煩躁、輕蔑、羞辱等

整個過程無將心比心地情感支持:既否定了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在情感上也幾乎沒有共情。這樣孩子與父母的感情會越來越疏遠,而孩子也學會了這種方式來達到自己的需求。當然威脅的方式,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也越來越能戳到父母的痛點。

在這種溝通方式下長大的孩子,幼年時,看上起經常很粘人,顯得很幼稚;容易被過度寵愛,被當做更小的孩子對待;在同伴關係中,經常被欺負,缺乏主見,懦弱並優柔寡斷,不敢主動發起遊戲;在家裡又很強勢,會利用父母的每一個期望達到自己的要求,不會自己主動去學習進步等等。

成年後,極易形成以下人格障礙:表演型人格障礙、依賴型人格障礙等等,影響到學習、生活、交往以及夫妻生活的方方面面,很難在事業上獲得突出的成績,等等。

其實對於這樣的孩子,應該在其小時候,他第一次用這種方式達到自己的不合理要求時,父母就要堅決拒絕。父母要先進行心理建設,儘力去安撫孩子的歇斯底里。其次不要急於說教,要先體會孩子的感受,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

最後,以一句話作為答案的結尾:

出現心理或行為問題的孩子,需要體驗,而不是解釋。也可以說,他需要一個改善了的親子互動關係,勝過需要一個解釋為什麼這麼做的理由,當然更非說教。


許多時候,父母會去做很多很多事情,只要這些事情看起來對孩子好。

比如報輔導班,初心可能是讓孩子有更好的成績。

但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在孩子看來,他對許多事情都存在疑問:

我為什麼要好好讀書?為什麼要有好成績?為什麼要要上輔導班提高成績?還不都是爸爸媽媽你們的願望?!跟我有什麼關係?

於是,學習只是一件高壓下被迫的事情。但孩子也會反抗啊!你們要我去輔導班?先給好處吧!

父母和孩子之間形成了互不尊重的惡性循環。

要破除,父母只需要對孩子說:孩子,以後你的成績自己看著辦吧,爸媽再也不管了。

可能有爸媽說,怎麼可以這樣?

就是要這樣,才能讓孩子明白,學習是你自己的事,和爸媽無關。


這就是太幸福的緣故,你敢讓孩子不吃一頓飯么,你敢讓孩子下一次地么?我上小學的時候,我鄰居家的小孩就是從不下地,什麼時候想吃就能吃。再看我們家窮的叮噹響,你別說不好好學習,就算是學校第一名,回家照樣下地干農活,我爸爸的教育理念是誰上不下去了就不用上學了。那時候我害怕寒暑假,因為只要放假了就有各式各樣的活需要干,發誓一定要考出去。孩子一出生就是來感受生活的,每一個父母不可能把他們捧一輩子。所以不上學可以愛啊,自己洗碗,自己洗衣服,自己掙錢吃飯。別什麼都可以滿足,他就會得寸進尺。社會上不付出勞動,誰會滿足他。


那是因為你們當父母的天天以自己很忙為借口,把孩子丟給父母,疏於管教,不但讓孩子確實了兒時父母陪伴的快樂,還沒有給孩子很好的家教,敢問:你們真的那麼忙么?推掉幾個聚會有問題么?多陪陪孩子吧!


1,應試教育把學生按成績分層,將來上班也是根據高考成績所決定的學校層次來決定的,成績決定未來。2,既然分層必然有高有低,但沒有多少人願意接收排低,人人爭先。3,有些人適合讀書有些人不適合,家長也不願接受現實,差的想好,好的想優,優的想尖,尖的想把後面的甩更遠,慾望無盡。4,中小學考試知識範圍與難度較低,花時間的確短時見效,培訓有時有可能可以看見一點點效果,但能不能持續,高考能不能有用,我看有問題。5,家長求學生學習,他本來不是讀書的料,學不好難見成效自然沒興趣,自然不願去,不長花就長草,興趣不在學習上自然在玩上,手機是接受世界的窗口,自然想到交換。


推薦閱讀:

敬業簽手機版如何將備忘錄內容生成圖片並分享?
華碩ROG Phone真機體驗報告:遊戲發燒友的好伴侶
手機記事本軟體敬業簽如何將文字生成圖片進行分享?
「千萬別偷看他的手機,你會哭的。」| 他所有的秘密,都在手機里。
你老公有什麼缺點?就一個!但可以畫一本書!

TAG:家庭教育 | 手機 | 教育 | 育兒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