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各種相對自由的媒體上負面新聞占多數?


負面新聞不是佔大多數,而是負面新聞更吸引人,流量大,關注的人多,那麼寫負面新聞的人也就多了。

大家都知道,如今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媒體,人人都可以發所見所得,那麼你考慮下,如果你發一個某某叔叔扶老奶奶過馬路和發一個某某叔叔毆推倒過馬路的老奶奶,你覺得哪個看的人多呢?

因為人們的心理更希望看到負面新聞,那些正面新聞的報道除了正規的一些媒體以外,很少會有人發布的,往往是這些負面新聞動不動就上熱搜,動不動就是幾十萬上百萬甚至幾千萬的點擊量,那麼在這個流量就是金錢的年代,所有人都瘋狂的搜集負面新聞,甚至去故意編造,故弄玄虛去弄一些負面的東西,好引人關注,賺取金錢。往往還是無往不利,慢慢的好多的真真假假的負面新聞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自媒體平台,並且大家對負面新聞的好奇心,遠遠的超過正面新聞。

綜上所述,負面新聞霸佔了我們的手機,媒體,當然也是因為科技越來越發展,可以暴露在人們面前的醜惡也越來越多,也更真實,沒有刻意的掩蓋。再加上又吸引人,受關注度高,所以相對自由的媒體上負面新聞占多數。


如果單單是從新聞方面來看待這種說法的話我是不贊同的,我每天都會打開電視看一下今天新聞或者時事政治,新聞里講述的事情並不僅僅只是負面的,傳播的也不僅僅是負面的精神,報道的大多是相對正面的消息,傳播的也都是一些積極的東西,希望通過某件事情告訴大家要從善,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道理,以此來警醒世人。

當然我印象中也有一些電視節目,會通過敘事的方式重演某些不良的社會現象,此類節目大都是一些負面的或者是不值得被傳頌的社會現象,大多是此次節目的爆料人向節目組求援,因為遭受到了一些非人或者不公平的待遇,希望通過該節目的幫助還自己一個公平。這一類節目里很出現很多社會的不良現象,或者說是一些負面的精神,但是很生活化,因為都是真實的東西而且就發生在自己的身邊,如果不是自己親身遇見很難相信這個社會上居然還會出現這樣的人和這樣的事情,往往節目里發生的的種種場景是不可理喻的嗎,可是卻又真實存在的。節目組往往會通過各種渠道了解事情的真相,再通過各方調解化解事情的種種恩怨,在節目的結尾也會做陳述性的報道,同樣會在最後教育世人不要以此為例,要善待他人,這樣看似負面的新聞其實也是在傳播一些正能量的東西。

題主所說的此類現象,據我所知都是出自一些個人自媒體。中國有一句老話,叫做「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我覺得說的就是這一類人。他們往往希望通過報道一些負面的消息,甚至誇大事實,捏造更多的謠言妄圖得到更多人的關注,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不僅報道甚至可能親手製造一些負面的東西出來。因為這類人知道,相對正能量的東西可能關注的人遠沒有負面消息的多,因此這類人抓住了這些人的心裡,大肆妄為的捏造甚至報道負面消息,只為博得更多人的眼球而已。

所以,題目不要以偏概全,生活中正能量的東西還是有很多的,擦亮眼睛你會發現生活處處充滿了陽光。


提問的大標題與小標題有一個混淆了的概念:在新聞學裡,「負面新聞占多數」,和「失去自製與外界控制」、「無節制地玩弄事實」並不是因果關係。然而,負面消息比正面消息多,取決於新聞學自身的理論機制。

現代新聞學的結構分類出現於19世紀,主要把新聞分成三大部分:

-消息:以傳播發生的事件為目的,包括個人事件、區域事件和意外事件。

-觀點:以發表個人觀點為目的內容。它可以與消息無關,內容更多的取決於作者本身。

-評論:以上兩者的綜合,以消息為基礎,發表觀點。

其中,消息是這三大成分的基本面,是觀點與評論作者的靈感與素材來源。而在篩選消息的環節,長期發展下來,新聞學對各類事件的新聞性(價值)判斷有著一定的標準。

1.簡單地概括為,非日常化事件的新聞價值大於日常化事件的新聞價值。

例如:某航班正常起飛降落不會被關注,但要是出問題了,媒體會報道;學生上學放學不會被關注,但要是在校受到傷害,媒體會報道;某人從銀行取1000塊花掉了不會被關注,但要是其中有兩張假鈔,媒體會有興趣,等等。

非日常化事件,並不僅僅指代負面消息,也包括正面的東西。

例如:某運動員拿了冠軍,越難得的冠軍新聞價值越大(個人成就突破);科學家成功發明新葯(科技突破);各種節假日特備報道(傳播優質文化的承傳),等等。

但是,要是把各類事件的新聞價值再細分下去,一般來說,負面消息的新聞價值確實比正面消息的大,大概是:災難>衝突>政治>科技>人文。

2.媒體被稱為無冕之王,並不是因為它的「消息」屬性,而是它的「評論」屬性。

「新聞」感覺是客觀的消息傳播,有沒有「新聞」,事情已經發生,「新聞」並沒有改變事實。而「評論」是針對「新聞」立的觀點,觀點影響人對事實的看法與分析,是媒體影響社會價值觀的重要工具。

從學術上講,媒體的第一作用是監督。以傳播消息為基礎,結合評論,建立相對優秀的價值觀,推進社會的健康發展。那麼,自然是負面的東西比正面的東西更加需要被監督。通俗地講,媒體的首要任務是挑錯、傳播、總結,最後找出變得更好的方法。

3.媒體發展至今,更偏好獵奇與製造流量。負面新聞更容易產生不一樣的意見,形成大規模的討論現象,從而產生高流量。

4.回到題主提及的某些媒體「失去自製與外界控制」,「無節制地玩弄事實」,這跟互聯網的發展有一定關係。過去,評論更多是由專業媒體負責,隨著網路的發展,個人發聲渠道數量的爆炸性增長,群眾評論的威力越來越大。媒體已經在不以監督為首任的年代了,流量為王,利益為王,偶爾「玩弄事實」,能迅速的帶來經濟上的回報。


網路上傳播更多的是壞消息,這不只是現在才特有的。大家都熟悉一句話:「人咬狗才是新聞」,傳播學上有個說法叫「壞消息綜合征」。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一項調查報告顯示:美國人近二十年的新聞偏好保持著「驚人一致」,那就是「戰爭、犯罪、恐怖主義、災難」。這些新聞的數量和閱讀率,在所有類別中的排名遙遙領先。

美國的一位專欄作家威廉·拉斯普貝利曾經說:

聽到壞消息我們都感到極大地愜意。無論我們作為男人和女人——作為公民——作為記者的態度如何,我們都熱衷於衝突。我們對此理解得最為透徹、報道得最為精彩。讓你們當地大學的那個籃球教練遭受全國大學生體育協會的攻擊吧,而你會像翻一件差價衣服那樣津津有味地把整個報道讀完。

哈哈,這種情形我們都不陌生,尤其是在網路時代,隨意翻翻手機就能看到一堆類似的壞消息。國內媒體雖然有新聞監管,但可以看到,傳播量大的突發新聞,幾乎都是壞消息;大量的社會新聞,除了名人八卦、談聞怪事之外,更多的也是不好的消息。

為什麼會如此?是讀者的閱讀習慣如此,還是媒體的引導?這個問題就像「雞生蛋還是蛋生雞」,很難說得清楚。不過,從社會心理學的視角看,人們偏愛壞消息,有一定的原因。

其一,人們從「壞消息」中得到情緒宣洩,緩解壓力和焦慮。

如果你天天看到的都是某某人幾小時賺上億元,某個高中生又寫歌又作曲又保送時清華,會不會覺得很有壓力?和他們相比,會不會覺得不那麼「幸福」?其實,生活總存在諸多不如意,而壞消息卻可以充當心理的「減壓閥」——有這麼多壞消息,幸好,我不是當事人,相比之下,我已經算幸福了。

幸福是一種主觀感受,它與你獲得資源的多少無關,而與你的「比較」有很大關係。壞消息的確可以緩解人們的焦慮和不滿足感,看到官員、明星和富人的負面新聞,心裡多少有種「偷著樂」的快感。

其二,壞消息的往往具有出人意料的「戲劇」效果,帶給人刺激和興奮感。

越是新奇的、反常、出人意料的信息(人咬狗才是新聞)越具有傳播力,負面消息由於其本身背離了常規,更容易吸引眼球。人們通過討論參與其間,真假變得沒那麼重要,藉此表達觀點和宣洩情緒給人以滿足感,在「看熱鬧」中享受壞消息的刺激性和不斷反轉帶來的興奮感,享受一種旁觀的快樂。

其三,壞消息的傳播也有遠近親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許可教授曾藉助心情搜索軟體,發現在微博上,公眾以分享負面消息為主,憤怒為主要情緒,而在於熟人交往法則的微信空間則以分享實用、快樂和驚喜的信息為主。可見,壞消息的傳播具有較強的主觀選擇性,更多出現在非熟人圈。

其四,「後真相」影響著人們對新聞的判斷。

「後真相」(post-truth)是2016年《牛津英語詞典》選出的「年度辭彙」,它的定義是:「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較之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

也就是說,社交媒體上的交流和表達,人們不太關心事實本身,更在意他人表達的觀點以及自己的情緒宣洩,他們的態度更容易受到「標題黨」的誤導而非基於事實本身;而壞消息往往更容易激發人們的情緒。而現實社會的各種矛盾和衝突,讓人們有無法改變的無力感,他們需要情緒的宣洩,並且很容易被情緒所左右。


在當今微博、微信、手機客戶端等社交媒體盛行的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逐漸成為了現實。但是,自媒體的盛行也逐漸產生了很多問題,假新聞、把關不到位、自媒體的職業素養缺失等問題,致使新聞的真實性面臨挑戰諸多挑戰。

相對自由的媒體為什麼負面新聞比較多呢?我想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具體分析∶

1.新聞媒體擁有越多的新聞自由,社會監督的效果越顯著。由於我國是黨管媒體制度,官方媒體掌握較大的話語權的同時,受到的社會控制相對較大,它們不僅要遵守和維護國家的方針政策,還要受到新聞法規與新聞紀律的約束,除此之外,媒體的新聞價值、宣傳價值、面向的受眾及社會效果都對新聞的選擇有著重要影響這決定了官方媒體多以正面報道為主。而相對自由的媒體,如自媒體公眾號、以及一些相對自由的非官方媒體則有更多的選擇權,報道的負面新聞也較多。

2.「新聞偏愛壞消息」的天性使然。

在新聞界有這麼一句話,「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正是因為新聞的這種反常性、獵奇性、顯著性等特點使得負面新聞往往成為新聞的首選內容。而官方媒體因為意識形態及新聞宣傳價值的影響往往要選擇一些正能量的新聞內容進行傳播,相比之下,一些兩微一端的公眾號及自媒體反而更為自由與隨意,為了追求瀏覽量及點擊率,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往往會選擇「壞消息」進行傳播。

3.一味地追求新聞自由與經濟利益導致虛假新聞頻發。

「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一部手機,我們每個人便都可以成為信息的傳播者與接收者。只要你身在新聞現場,利用社交媒體,你便可以成為新聞的第一傳播者,行使以往只有傳媒人員才能行使的權利。這一方便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權與參與權,但同時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問題。

不可否認,自媒體人相比於官方媒體而言擁有了更多的新聞自由,但自媒體人的媒介素養的缺失、把關審核不到位及一味地迎合受眾,追求點擊量等因素導致虛假新聞頻發,甚至有很多「很自由」的媒體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而杜撰新聞,嚴重損害了新聞的真實性。

不可否認,新聞自由很重要,但但一味地追求新聞自由將會損害新聞的真實性。我們需要適當的新聞自由以保障我們的知情權,揭露社會的藏污納垢之處;但同時,我們也不能為了吸引眼球一味地傳播「壞消息」,我們還需要一些正能量來加油打氣,由此看來,新聞自由也需要適度適量。自媒體時代,如何把握新聞自由的度,值得我們深思。


一個老記者對此問題的體會:

1、新聞究其本質來說,是人對世界的認識,對周圍環境變化的關注。現實世界的變化,既有顯著的,也有細微的;既有好的變化,也有負面的變化;既有有利的變化,也有不利的變化。對於細微的、好的、有利的變化,人們常常不易發現和關注;對於顯著的、負面的、不利的變化,則會很容易受到人們的關注,這根源於人的「趨利避害」的本能。

2、傳統媒體包括報紙廣播電視,基本上處於「事業單業體制」之下,其運行是相對中心化和封閉的,以「正面報道為主」為價值主導,對其從業人員和媒體運行有一套完整有效的管理機制,形成了對負面新聞的傳播管控。傳統媒體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體制的保護和支持,所以負面信息越來越少,即使刊發負面信息也必須講究適度。

3、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具有去中心化和開放性特點,傳播方式是分散式、菌群式和指數式的,其內容運營管理處於相對寬鬆的狀態。為了吸引人們的注意力,這些媒體對負面信息較為關注,也能從負面信息的傳播中得到大量用戶和社會注意力,從而為自己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

總之,一方面是利益使然,一方面是新聞規律,再一方面是社會心理和公眾利益,三方面綜合作用,造成了這種現象。


說真話、講真事,就是相對自由媒體上的常態!

何謂負面新聞?!因為媒體的天職就是鞭撻時弊、揭露真相,還老百姓充分的知情權。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所以成為名句千古流傳,就是因為他說了真話、人話。


【地球叢林人這個人類本身就是一個野獸屬性特別嚴重的生命體,既然是野獸屬性就決定了人類劣根性就是狗屁毛病特別多,只有沒完沒了的消滅劣根性的狗屁毛病,人類才能幹乾淨凈過一個像人的社會生活,如果天天歌頌地球叢林人,沒完沒了的唱讚歌,那人類社會肯定就是一個人模狗樣的社會,不可能真正是一個脫胎換骨沒有野獸屬性的天使模樣的像模像樣的人的生活。謝謝!】


我記得小時候上政治課,課本裡面有一句話今天就送給大家:媒體是政治的喉舌,不管實在標榜「人性、獨立、自主」的西方國家,還是其他政權,都需要一個能夠幫助自己說話的機構,那麼媒體就是一個可以接觸社會大眾進行宣傳的最好工具!

之前,常常聽到這樣的話:國外媒體相對自由可以對國家非機密事件進行評論,而我國媒體相對要更謹慎和嚴謹一些,不會將一些重大的不好的消息發不出去!主要是出於國家穩定社會的考慮,同時不想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造成社會動蕩!

但是,現在是網路飛速發展的時代,人人都可以成為獨立自媒體。人們可以將自己看到、聽到的事情,按照自己的觀念和想法進行評論和發布。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負面消息?因為,一方面信息分享不對等,會造成很多人對同一事件不同看法,往往可能會曲解事情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是有些人別有用心,想將大眾注意力轉移,引起動蕩;還有一方面,就是人們生活壓力過大,心情浮躁,負面情緒很多造成對事件評判出現偏差!

總之,不管是任何信息,我們都要全面、客觀的去看待和理解,這樣才是正確的對待人和事的方法!


這問題的根本,是思維錯了,對新聞的原則亂了。新聞是將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事件通過媒體等傳播到每個受眾中去。它不存在正負之說。它是將事實傳播給大眾。如果一定要講正負,那它也不是真正的新聞,而是配合某些人作的宣傳;


推薦閱讀:

傳媒夢校一網打盡!我是如何斬獲哥大、NYU、南加大offer
免費!免費!免費!五天四晚,來微力量體驗奇妙的傳媒藝術之旅!
【微力量夢想訓練營】藝術課:探索傳媒專業的奧秘
黃坤明會見香港傳媒高層訪京團
龍騰評寶和龍騰傳媒的關係

TAG:自媒體 | 社會 | 傳媒 | 心理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