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養成在課堂提問的習慣?


引導孩子去觀察,去發現事物間的因果關係的同時,我們要仔細的選擇問題

不要想當然的想到了就問,如何提問也是需要不斷訓練和學習的,因為我們是孩子的鏡子,我們經常問什麼,孩子也會經常問什麼。

下面來介紹我整理的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三大法寶:

法寶一:快速啟動法之三類問題基於事實,基於偏好,基於判斷

基於事實的問題:膠棒哪一面有膠水?小熊最後回到了哪裡?他做的是什麼交通工具?關於事實的問題,我們可以圍繞這6個方向來提問(誰,什麼,在哪,什麼時間,為什麼,如何)。

基於偏好的問題:你願意和他一起去上幼兒園嗎?你最喜歡吃什麼蔬菜?你對幼兒園老師怎麼看?

基於判斷的問題:我們要怎麼做才能讓小紙片貼成功呢?要拯救快枯萎的花,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我們應該怎樣才能弄清楚牙刷不見了呢?

而第三類判斷性問題是我們希望孩子能掌握的,因為這需要多種論證方式,而且通過論證,很可能孩子發現答案不止一個,更重要的是,通過判斷性問題的訓練孩子會更有責任感,更對他們的答案負責。

法寶二:關注問題的優先順序確定問題的優先順序

是確定我們先解決複雜問題前需要回答的問題,構建邏輯順序優先的問題需要我們將提問定位在更大的問題上

舉例:什麼是圓形?先要讓孩子認識到什麼是形狀;其次各種形狀的不同引導孩子去觀察,為什麼不同物體會有各種形狀;然後認識到圓形以及圓形的應用,可以鼓勵他去創造圓形的物體;最後讓孩子表達他解決問題的順序或過程,而不是答案。

是的,我們要讓孩子解釋他掌握的內容的順序,就能顯著的提高他的思考能力,同樣,這也是需要訓練的。

法寶三:思維的6大層次

1999年,安德森博士(Andonson)和同事一起出版了布魯姆(Bloom)關於思維認知6大層次的修訂版,與1956年布魯姆的版本來說,新版本區分了「知道什麼」(思維的內容)和「知道怎麼做」(解決問題採取的步驟)。

從低級到高級的思維層次分別是: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造。在這六大層次中,我們經常用到的是前三個層次跟孩子交流,後三個層次涉及到很少,既然這樣我們重點來說下後三個層次。

分析:這裡說的是引導孩子去思考部分和整體的聯繫,可以通過區分,組織,歸類來做分析,可以找共性或不同,建立一個框架。在以後學業中老師經常讓孩子去整理中心思想抓主線其實用的就是分析思維模式。

這裡舉例我很喜歡的一本繪本《大衛不可以》來提問:

想夠到高處的餅乾盒子,有什麼其他的方法呢?你覺得這些方法中,哪個方法最好?為什麼?你會不會在家裡也用一些方法去夠高處的物體呢?有什麼方法能夠不掉下來,遠離危險呢?

多讓孩子用發散式的想法去歸類,比較,不僅僅問故事情節里的問題,要用到孩子的實際生活當中,然後可以讓孩子嘗試問你類似的問題。在這裡我們也可以用一些句式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支持觀點的證據。

比如我(不)同意,因為...;我覺得,因為...;我推斷,因為...;我預測,因為...;我懷疑,因為...;我的理論是,因為...;

有的美國幼兒園和小學會把這些句子列印出來,粘貼到牆上,提醒孩子用這樣的句式分析,而分析的方式就是讓孩子把因為的部分表達清楚。

評價:可以引導孩子評出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然後有理有據的提出自己的觀點。還是上副圖來提問:你覺得大衛去夠高處的餅乾對的地方和不對的地方?為什麼你覺得他這麼做不對?那怎麼做才比較合理?媽媽為什麼要把餅乾盒子放在那麼高的地方,你覺得合理嗎?為什麼?

評價這層思維模式也是獨立思考的核心,因為包括評價對方和反省自己兩層思路,能夠在評價的問題上多多訓練,能夠讓孩子不斷的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優化,對別人的行為保持自己獨特的想法,不輕易贊同或否定。

創造:鼓勵孩子進行綜合性的創造,需要孩子進行學會歸納,計劃和創作。繼續用上副圖來提問:如果我想用吸鐵石在創作一個東西能夠到上面的餅乾盒子,你覺得還需要什麼工具呢?有什麼樣的方法既能夠拿到高處的餅乾又能夠讓媽媽開心呢?你來設計一個獨特的餅乾盒,只要一碰到盒子,盒子就會發出警報,看看有什麼方法?

創造是最高形式的思維層次,他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態度。只有擁有豐富經驗,積極樂觀並樂於探索的孩子才會願意在這個層次獲得更大的成就感。

不要拘泥於孩子在課堂上的提問,而是讓他擁有提問的能力。


一堂課的成功與否,並不在於教師的口若懸河夸夸其談,而在於能夠激發孩子的求知慾,並讓他們能夠積極呼應你的熱情,踴躍回答並且能夠積極提問。那麼,我們要如何才能讓孩子在課堂上積極提問並逐漸形成習慣呢?

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和諧的課堂氣氛,可以放鬆孩子的情緒,激發孩子的思維動能,這是讓他們高效投入課堂的基礎。在和諧寬鬆的課堂氣氛下,老師和學生在心理上沒有了隔閡,老師不需要裝模作樣,學生也不必那樣謙卑嚴肅,大家在一起彼此暢所欲言,甚至生活和課堂都融為一體。老師可以和孩子交流自己對周圍某些事的看法,孩子甚至也可以暢談他們周末的打算和想法。當然看似茫無頭緒的課堂,老師卻要做到心中有數,那就是不能偏離本堂課所講的中心。放開是為了學生放鬆,放鬆是為了學生能夠積極思考,在思考中發現問題並大膽提問,然後藉此為大家提供共同探討和爭辯的機會。正是在這樣熱烈而寬鬆的學習氛圍中,老師可以教然後知困,學生可以學然後知不足。以真正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激發每個孩子的求知慾

上課時孩子能不能積極提問,既和孩子的個性習慣有關,也與教師的引導密不可分。一般來說,有些孩子生性膽大活潑,平時提問或回答就比較多,而且久而久之也養成了這樣的好習慣,這樣他們的進步也會更加神速。反之,越是內向膽小怕事的孩子,平時不僅不敢主動提問,即使老師要求回答,都顯得特別緊張拘束,這樣即使學習上有困難,他們也很難主動尋求突破。因此面對性格不同的孩子,教師必須因勢利導,在課堂上儘可能鼓勵每一位孩子,讓他們都能夠積極發言並提問。另外教師尤其要掌握全班孩子的學習情況,在課堂上針對每一個層次的孩子,設計不同的問題探求環節,以儘可能觸動每一位孩子的心靈觸點,從而激發他們發現並提出問題的慾望,然後循序漸進,培養他們積極提問的習慣。

在積極提問中讓孩子獲得成就感

自信,對於孩子的成長與發展至關重要。擁有了自信,就擁有了積極的心態,也就擁有了克服困難的力量和勇氣,這樣孩子距離成功也就會越來越近。而一個人自信的獲得,又關鍵在於成就感的獲得。成就感的獲得,既需要自己的不斷努力,也需要老師不斷的鼓勵引領。當然,對孩子的鼓勵,既不能毫無原則,也不是無的放矢,更不能完全把鼓勵和批評割裂開來,這樣反而會讓孩子是非不分,甚至找不到努力的方向。

尤其對於孩子來說,提問其實不僅需要勇氣,它本身也是一門學問,在這些方面,也自然離不開老師的慢慢引導。特別是在學生提問時,老師尤其要發現其長處並給予鼓勵:或問題發現的視角,提出的精妙等;也要適時糾正其不足,如提問的方式,表述嚴謹與否等。當然在糾正此不足時,要儘可能在此不知不覺中進行,以防打擊了孩子積極提問的熱情。這樣既能夠讓孩子發現並勇於提出問題,還由此發現了解決問題的途徑,尤其也獲得了成功的自信和力量,為他們今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謝謝邀請!首先要看是多大的孩子。從孩子的角度講,年齡越小,越容易保持課堂提問的積極性。小孩子思想都很單純,發現自己不懂就趕緊問,生怕過後自己忘了。他們也不會考慮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不懂就問,想說就說。隨著年齡的增長,認知能力越來越強,尤其是自尊心的不斷增強。孩子會慢慢變得不太積極問問題了。因為有時他們會猶豫: 我問這個問題會不會被同學嘲笑。別人都沒問,是不是別人都會了,就我不會。我如果提問是不是顯得我很笨,等等。當然有這種想法的都是真正想學習的孩子。對於那些不愛學習的孩子,那就無所謂了: 趕緊下課,我要玩去。

實際上,保持學生課堂上提問的習慣在很大程度上是老師的責任。從老師的角度講,這既是技術問題,又是心態問題。

我先說技術問題。作為老師,我們應該了解每個學生的基本情況和性格特點。那些學生比較聰明。一節課講完後,那些學生可能聽不懂,老師心裡應該有數。講課的過程中也可通過觀察學生的表情來判斷學生的理解情況。這就為回答孩子的問題做好了心理準備。

實際上教師的心態才是最關鍵的。老師首先要有一個公平公正的心態。全班同學無論學習成績如何,都要同等對待。不要因為學生的成績,平時的表現,和家長的關係,甚至家長的地位等的不同而區別對待某些孩子。學生提問時,無論問題的難易程度,無論問題是否和本節課有關,甚至無論問題是否和學習有關,只要你認為學生不是故意刁難你。你都該認真解答。老師的認真解答首先是對學生的尊重,也是鼓勵。同時也展現出老師的工作態度。就算學生提出的問題自己不會,也不能批評學生。敢於承認自己不會,學生同樣尊敬你。同時要告訴學生: 這個問題我不懂,不過我會回家查一下資料,明天告訴你。老師千萬不能說: 這問題這麼簡單,你怎麼還不會。因為是學生向你主動提問的,至少這證明孩子還想學,還在努力,這就夠了。千萬不要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際上,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科保持一定的熱度,比他們的學習成績不知道要重要多少倍。一個學生如果對某一學科失去了興趣,十頭牛也拉不回來他。我經常對我的學生說: 在我的班級,只要你們努力,在我眼裡都是好學生。我不會計較你們的成績。

的確,暫時的成績不高沒關係。只要學生還在努力。提高成績只是早晚的事。我們都知道一個一萬小時定律。無論什麼事,你堅持做一萬小時就成專家了。所以,只有保證學生對自己學科有持續的熱度,他才有可能堅持下去。只要堅持下去,早晚能學好。我最願意聽到的話就是一個平時成績一般的學生對我說: 老師,我明白了。

如果孩子性格開朗,但課堂上又不願意提問,要麼是他學習太好了。什麼都會,不屑一問。要麼就是其它原因。比如對老師有意見,或和同學產生了隔閡,大一點的孩子還可能瞧不起某個老師。老師發現不愛提問的孩子,應該主動和學生溝通,了解情況,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再多說兩句。老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修為,一定別讓學生在自己品德上挑出毛病。至於知識水平嗎,藝不壓身,多多益善。學生越問不倒老師,就越佩服老師。學生越佩服老師,師生間的關係就越好相處。學生也就越願意向老師問問題。


要想讓一個孩子敢在課堂上積極的提問,需要具備這幾個條件:

1.孩子有極為強大的內心,他們在自己懂某個題或者是半懂不懂的情況下,敢於舉手。即使在自己答錯時也能夠不在乎老師怎麼評價自己,同學們如何「笑話」自己。

2.孩子對某門學科有著極強的自信,老師所提問的問題,他們能夠快速的得出答案。

3.孩子的老師對孩子有著相對積極的評價,會鼓勵孩子舉手,肯定他們學習的進步,甚至在班級表揚他們階段性所取得的成績,在這種正向的積極的引導之下,孩子會更敢於表達自己。

4.孩子有較強的表達能力,他們知道自己要說什麼,也知道怎樣將自己頭腦里所想的答案用語言所表達出來,在學校真的你會遇到很多他們筆頭計算和書寫能力很強的孩子,但是口頭表達能力卻很弱。

對大部分中小學的孩子來說,因為他們的自習課的時間不是很多(特別是小學階段的孩子,大部分的學校都沒有晚自習),所以留給孩子在課堂上向老師提問的機會並不多,大部分時候他們都在認真的聽老師在說什麼和回答老師的問題。

所以我覺得不必過分強調孩子在班級向老師提問,而應該更多的鼓勵孩子,積極的去回答老師所提出的問題,把遇到的問題和同學們先進行討論,然後再合適的時機找老師幫忙解答。如果一個孩子這兩點都做不到,家庭的環境當中,對孩子在沒有積極的引導,那麼孩子就可能在學習上會留下一個又一個的漏洞。

對任何年級的孩子來說,或者對任何成人在工作當中也一樣,問題不過夜這一點真的很重要。


兩孩媽媽(一個初三,一個六年級)來回答這個問題。

在課堂上提問並不是好習慣

提出這個問題的爸爸/媽媽可能有一個誤會,認為孩子在課堂上能向老師提問,是個好習慣。就我的經驗來看,這並不是個好習慣。

首先,老師對每一堂課的進度,都有自己的安排,會事先規劃好,哪些問題要向學生提問,但課堂時間緊張,一般不會規划出一段專門的時間留給學生提問,因為每個孩子提出的問題可能都不同,一一回答的話,很可能就打亂了這堂課的計劃。

而且課堂上特別愛提問的孩子,可能會造成老師的困擾,我們大兒子初三,在一次家長會上,老師特別提醒一位同學的家長,請他和孩子溝通,在課堂上盡量不要向老師提問、和老師討論,因為那位超級愛在課堂上提問的同學,已經讓老師和同學都不堪其擾。

其次,小一些的孩子,你鼓勵他在課堂上提問,很可能就會變成他隨時插老師的話、接老師的話茬,破壞課堂秩序,小學階段,讓老師最頭疼的就是這樣的孩子。

所以,明智的爸爸媽媽,請一定不要認為在課堂上提問是一個好習慣,更不要鼓勵孩子在課堂上隨時向老師提問。

課下提問才是好習慣

課堂提問不是好習慣,但課下提問是個好習慣,對孩子的學習會很有幫助。老師一般都會鼓勵孩子,課上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課下或者其他休息時間找老師來問明白。

在課下提問,一是你的問題不會打擾到其他同學,不會耽誤老師和同學的課堂時間,二是你一對一地提問,老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回答你的問題,效率更好。

在我們大兒子的中學,每天中午休息時間,都會有同學排著隊到老師辦公室問問題,雖然影響老師的休息,但老師們都特別歡迎,每個提問的孩子,都能得到老師的認真回答。

所以,爸爸媽媽應該告訴孩子:你課上有什麼聽不明白的問題,課下要去找老師問明白,但是不要在課堂上就隨時插嘴提問。

父母和孩子交流越多,孩子越會有針對性地提問

至於如何培養孩子會提問,我們的經驗是,父母平時在家裡多和孩子交流,多討論問題,孩子更容易捕捉到自己有疑問的地方,然後有針對性地提問。父母平時在家裡和孩子交流過少,僅憑孩子在學校的訓練,他是很難學會提問的。

而不會提問的孩子,既不知道自己哪裡不明白,而且有不明白的地方,他也找不到自己的問題在哪裡,更不會明確地去向老師提問,慢慢地,不會的地方就越積越多,學習成績自然也不會太理想。


真心爸媽:

我們是一對真實的爸爸媽媽,本科均畢業於北京大學,真心媽媽為中國傳媒大學博士。育有兩子,一個十一歲,一個十四歲半。出版有《育兒基本:找到好方法,輕鬆做爸媽》。所有回答均為原創,歡迎轉發分享、評論、討論、提問。歡迎訪問我們的頭條號「真心爸媽」,瀏覽更多育兒文章。


推薦閱讀:

南京大屠殺80周年——後輩必須銘記的歷史!
良好家庭背景/一流知識水平/ 強大社交能力,擁有哪一項的青年人更容易適應現代社會?
來玩猜成語吧?
怎樣才能形成終生學習的習慣?

TAG:學校 | 教育 | 社會 | 育兒 | 生活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