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韓國新誕生科技巨頭的數量總和不敵印度,而中國卻是印度的10倍,為什麼?
這種情況的誕生,跟各國國內的經濟、創業環境是分不開的,有一組非官方數據顯示,目前新出現的科技巨頭中,中美總計佔有80%的份額,印度佔有不到5%,而日韓兩國卻一家都沒有。
先說日韓為什麼沒有再出現大的科技巨頭,原因是兩個國家的管理方式有很大相似的地方,尤其是在財閥壟斷方面,雖然與我國改革開放前國企遍布的情況有所不同,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日韓兩國國內的經濟資源分配存在很大差異,因此導致一些新興的創業力量得不到有效的扶持,長此以往,兩個國家除了我們一直的如三星、LG、豐田等很難在出現新的科技巨頭。
而印度雖然現在經濟基礎依舊薄弱,但是底層的經濟活力非常高,這一方面源自龐大的廉價勞動力自資源,另一方面也與人們觀念的開放和變化分不開。尤其是近幾年來,印度裔的高級管理人員,在矽谷層出不窮,如微軟CEO等,這在一定程度上激勵著印度創業大眾,不斷的開發自己的智力,創造新的科技奇蹟。
最後,再說說為什麼中國數量是印度的「10倍」,因為我門國內的創業環境更加的開放 ~政策的扶持和資本的驅動使得近幾年國內的創業環境非常活躍,這就在底層造成了新理念、新模式非常踴躍的產生,而且國內對於每個細分市場的探索不斷的深入,導致很多新興人才凸顯出來。
不但是創業者,國內消費者的消費理念也空前開放,新產品、新服務不斷的被消費者接受和嘗試,經歷這麼高效率的市場篩選,可以說想不出現優秀的創業公司都很難。
不知道你從哪得到的這個信息,新科技巨頭的誕生中國確實遠大於印度,但印度卻只能說潛力上大於日本與韓國。
科技巨頭的誕生是多方面的,對比擁有開放的國家,政府的支持,民眾的支持,基礎經濟與文化教育的建設,擁有強大的軍事後盾能更多的誕生科技巨頭。當然廣域的國土,基數很大的人口也是一方面,至少在潛力方面。
日本主要科技巨頭大都誕生於上世紀六十年代之前,甚至於百年企業,卻鮮有新的科技公司,最年輕的雅虎日本誕生於1996年,顯得後繼無力。日本科技巨頭的發展主要在二戰以後,背靠美國,得益於日本人精益求精,不斷創新的精神,科技型產品享譽全世界,甚至於擊敗美國歐洲科技產品,以至於現在許多科技產品依舊領先世界。但當發展到一定的高度,就遇到瓶頸了,以至於新世紀卻沒有一家撐的起場面科技型企業,沒辦法,人口基數,國土面積,國防軍事的限制就顯現出來了,飽和了,國內飽和了,國外韓國中國等國的崛起,美國的擠壓大大限制了日本的發展。
韓國在科技產業方面是強國,影響力在國際上並不遜於中國。韓國的發展以漢城奧運會(1988)為分界線,之後實現經濟騰飛,在整個國家的支持下,三星集團,現代集團,SK海力士,起亞汽車,樂天百貨……迅速崛起,成為世界型企業,並且壟斷著自己國家絕大部份市場。但和日本一樣,進入21世紀後卻鮮有能拿的出手科技公司。不過韓國與日本底蘊在那放在那,百年科技公司的影響力創造力依舊領先世界其他企業,並不是新的就一定好過老的。
印度也屬於人才濟濟的國家,矽谷精英中很多印度裔就是很好的證明,但精英的外流限制了本國科技的發展,印度在國土人口上擁有巨大的優勢,強大的內需卻便宜了眾多外國企業,如同軍隊武器一樣整個「萬國造」。印度比不上韓國,日本,也比不上中國,可印度的發展潛力很大,新興科技公司很多,包括諮詢服務公司,新聞閱讀以及中國引以為傲電子商務,社交,運營商,網路打車領域,有的甚至超過中國。如果說中國是沉睡的獅子正在醒來,那印度就是一個在做春夢的大象,自己不願醒來。當然我們樂意,哈哈??。中國確實是誕生了很多科技巨頭,且大多誕生於世紀之交,雖然有些巨頭限於國內未打入國際市場,那也是被歐美壓迫,很難於打開歐美等發達國家市場,但自身的強大是可以突破險阻的,華為就是中國科技公司的榜樣。
發展階段的不同,大環境的不同。
先說發展階段上面,韓國和日本的資本發展史早於中國與印度,其中日本最早從明治維新開始,韓國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經濟起飛,印度從尼赫魯執政,中國最晚改革開放才開始,而且四國國內市場體量中國>印度>日本>韓國,所以大環境裡面給的孕育條件就中國>印度>日本>韓國,但反過來日本發展最早,他的國際化也是最好的;
另外一個大環境,資本發展的最高階段就是壟斷,無論是原料壟斷、還是資本壟斷、或則技術壟斷……日本的十大財團、韓國五大企業,包括目前的印度四大家族也有了壟斷的趨勢,當一個代表著傳統的人或則一群人,那麼未知的領域不是是他們喜歡的,因為那代表著可能的威脅……科技巨頭的數量與兩個因素有關,一個是資本一個是市場容量,日本和韓國都是小國,而中國和印度都是大國,所以中國和日本都誕生了科技巨頭,而日韓卻沒有那麼多的科技巨頭。
數據顯示,世界上最大的20家技術公司中有9家在中國,而且我國還有76家10億美金估值的「獨角獸」企業,印度也有14家這樣的企業,所以兩個國家都誕生了不錯的巨頭。
那為什麼日本和韓國沒有產生數量眾多的科技巨頭呢?
1、日本和韓國的VC不夠多VC現在都是逐利的,那裡高利潤空間,那裡就有資本的湧入,日本和韓國的資金主要是三星等財團處於壟斷地位,所以財團只會挑選適合自己發展的業務,這就導致根本不可能出現百花齊放,很多的產品和業務根本就成長不起來。因為沒有資金支持,或者說資金全部都流到了其他行業,比如實業等等,所以日本韓國在其他領域也都發展,但是在科技行業卻沒有發展起來。
2、中國印度市場更大中國和印度都有10億左右的人口,是巨大的市場,正是因為巨大的人口,才有了這麼多機會,中國不止有BAT還是有TMD,還有類似攜程,喜馬拉雅,優酷,盒馬鮮生等等公司,每一個都是細分領域的大公司。
3、市場開放中國改革開放之後,市場極大的開放,市場迅速的發展起來,正是因為開放的原因,才有了欣欣向榮的科技發展。所以中國才能在最近十餘年的科技領域獲得這麼大的發展,騰訊和阿里市值都進入了世界前十。
你認為印度科技會超過中國發展嗎?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巨大數量的技術工人與科技人才、全產業鏈布局、海量想通過成功改變自己命運的人,用吳曉波的話講,水大魚大,現在真的是趕上了好時代,加油吧,年輕人,看好你哦:)
鑒於題主沒有給出數據來源,小編在網路上也沒有找到有關的數據,反倒是有一些資料提供的數據和題主的說法大相徑庭。
根據搜狐網整理的資料來看,全球科技巨頭(市值百強)最多的是美國,其次是中國,日本則名列第三。韓國雖然只有三家企業入圍,但是表現也是強於印度的,因為印度只有兩家。
而專業信息提供商湯森路透在2018年初發布的一份「全球科技領導者前100強」榜單和搜狐網整理的資料不同,該榜單不是參照公司市值排的。而是對各大科技公司在經濟實力、創新性、守法與否、管理能力和投資者信心、員工和社會責任、抗風險能力等方面的表現進行評估,評選出綜合實力一百強的公司。由於評價標準比較新穎,該榜單的評選結果跟我們通常看到的很多榜單差別較大。我們熟悉的阿里巴巴和百度等公司都沒有上榜,台積電則是排名非常靠前,殺入前十位列第七。位列第一的則是微軟,力壓風頭強勁的蘋果和亞馬遜等公司。
在這個榜單里,美國公司依然是最大贏家,總計45家。亞洲地區總共有38家,其中中國(含台灣和香港地區)有17家,日本有13家,印度則有5家,韓國3家。
因此從科技巨頭的數量來說,印度的表現是比不上日本的,跟韓國則處於相似的水平。中國的科技巨頭數量的確遠遠多過印度,比起日本也有一定的優勢。但是題主說的日韓不敵印度,中國是印度的十倍似乎是不成立的。
當然,題主特意說了是「新誕生」的科技巨頭,有可能指的是具備潛質成為科技巨頭的創新企業。由於缺乏必要的數據支持,很難判斷題主提供的數據是否準確,假定題主的數據是準確的。那麼可能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方面日韓已經有了幾家非常強大的科技巨頭,後來者機會不多。正如中國目前的互聯網行業,成了阿里騰訊兩強對決的局面,再誕生新的巨頭是比較困難的。其次日韓的人口數量相對較少,不如中印的市場潛力,不利於科技巨頭的誕生。而中國之所以可以比印度有著明顯優勢,是因為中國有著同樣龐大的人口數量,而中國的經濟水平,國民教育水平,國家科研實力等等方面都具有明顯優勢,孕育科技巨頭有著非常良好的環境。
不從什麼技術、政策支持等等方面解釋。
只說一句,巨大的市場規模,給了中美印充分的試錯空間,而一些小國無論你先期技術如何先進,不經歷市場的檢驗,就很難成長起來。
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年前盛行的答題直播換到小國就很難存活。
巨大的市場規模是天然的優勢,與人種無關。像中國這等體量,一旦在國內通過激烈搏殺,競爭勝出,衝到國際上,基本上可以秒掉很大一部分對手。
補充:大家可能會說,美國只有3億多人口,為什麼也能算巨大市場?
原因:
1美國是超級發達國家,消費者的消費能力和挑剔程度高,彌補了人口數量上的相對不足
2美國高科技產品,乖乖,那可是直接面對全球市場的,從產品誕生,目標就是全世界,你說他市場規模大不大?
這與一個國家的人口總量及社會發展程度有關。
日本與韓國受制於國土面積和人口因素,在社會發展到一定高度後,整個國家的經濟漸漸落入大財閥的手中。韓國有三星集團,日本有索尼、豐田、本田等,在高科技領域,需要大量的專利技術積累,佔據絕對優勢的大企業一定是擁有數十年的技術積累,且有雄厚的資本,普通的草根公司無法與這些大集團抗衡。
日本和韓國是典型的上班族社會,年輕人即使擁有高學歷也往往不選擇創業,是創業的空間已經被壓縮到極限,選擇入職大集團反而是更好的選擇。
印度和中國比較類似,人口眾多,市場大,且社會發展還沒有完全,有相當大的上升空間。各個領域都有大量的市場等待開拓。比如前些年,中國手機市場發力,一下子出現了許多手機製造廠商,在經過幾年的市場競爭後,留存下華為、oppo、vivo、小米這幾家。其他科技領域也是如此,在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成為熱門的今天,也湧現了一大批這樣的科技公司,加上政府的政策扶持,許多草根公司可以進來一展身手。
美國的情況有些特殊,一是美國擁有世界最高水平與體量的科技研發力量,同時美國的財團傾向於投資初創公司,而不是自己壟斷。再加上美國的國土面積與人口因素,可以保證創業公司的繁榮與存活。
中國的科技公司是印度的十倍,這要歸功於中國穩定的社會和高度成熟的工業體系,印度的工業體系依舊不健全,且受制於國內的宗教與文化衝突,中國的科技與經濟發展遠超印度並不奇怪。
在人工智慧領域,中國有望超過美國,從而在新一代的工業革命中取得領先,只要抓住這個時代機遇,中國重回世界老大指日可待!
其實新經濟許多都是互聯網經濟,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端的,比如淘寶,京東,滴滴,美團,微信等等,這些都是極其依賴流量的,所以,新經濟對市場有極高的要求,符合這個條件的統一的大市場屈指可數,不外乎就是歐美中日印幾個。美國不用說,世界創新中心,新經濟就誕生在美國。歐洲雖然市場統一,卻是一個成熟的開放的經濟體,且與美國同屬於一個文化圈,美國誕生的互聯網巨頭在歐洲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水土不服就佔領了市場。印度跟中國同樣都是10億級別的巨型市場,但是卻是一個尚未成熟,消費力有限的,並且還是割裂的環境。印度還未完成資本積累,缺乏創新企業所依賴於龐大的資本,所以在既缺消費力又缺資本的情況下印度在這一輪創新競爭中可以說落後於世界的。日本雖然擁有1.5億人口的市場,但日本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其平均年齡達到45歲,而且日本最有消費力的是大量的老年人,這部分人對新事物接受度最低的,而年輕人又缺乏消費力,所以日本的資本都頃向投入傳統經濟,說穿了,就是市場廣度的問題。中國是既有人口,改革開放30年又讓人民積累了財富,也積累了資本,基礎設施的建設又為新經濟的發展鋪平了道路,而相對不成熟的消費市場又為新經濟留出了空間,文化的獨特性又讓美國公司各種水土不服,而大量留學歸來的人才帶來了新思維新模式,所以,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條件齊集,也就順其自然的產生大量的創新企業了。
啥是科技巨頭 ?投入巨資搞研發的大公司,就是科技巨頭。
所以,我們看研發經費排行榜就成了。
http://wemedia.ifeng.com/41188365/wemedia.shtml
http://www.sohu.com/a/210499157_114950
近日,歐盟委員會官網發布「2017全球企業研發投入排行榜」,這項排行榜調查統計了2016~17財政年度全球兩千多家重要企業投入的研發(R&D)費用,包括歐盟500+,美國800+,日本300+,中國300+,中國台灣100+,韓國100+,瑞士50+。
根據《報告》,全球研發投入前50強中,歐盟有16家,美國有22家,亞洲有10家,還有2家來自瑞士。其中,研發投資超過100億歐元的企業有7家,華為就位列其中。
所以,所謂印度的科技巨頭,都是扯淡的。
亞洲的研發,從大公司研發經費投入排名來說,就看日本,中國,韓國。
以國家為單位投入的總研發經費排名來說,中國,日本,韓國。
印度真不咋滴。哪有什麼科技巨頭,那是軟體代工巨頭,性質跟富士康一樣。
印度投入的研發經費跟中日韓沒法比。
推薦閱讀:
※韓國有哪些法定節假日?
※韓國翻拍《上癮》黃景瑜被比下去了?
※嫌讀語學院的時間太長?那是你不知道還有這兩所學校!
※韓國演藝圈整容內幕揭秘!
※想要讀模特專業,可以去韓國哪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