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沉寂了幾百年的清代詩詞《苔》,為何一夜之間打動了億萬中國人?


文章是為時而作,袁枚先生與紀曉嵐並稱南袁北紀,平生所著的詩篇也被十全老人愛新覺羅?弘曆下詔收錄皇家詩集,可以想像這位一生正處級幹部的進士,對於官場失意詩詞榮光煥發的感慨。

袁枚23歲的時候,進京趕考,春風得意馬蹄疾 ,一日看盡長安花。在大司寇(刑部尚書)尹繼善幫助下,袁牧進士及第,入翰林院做庶吉士(中央黨校學習),坐了三年冷板凳,出缺外放江蘇為官。

歷任溧水、江寧、江浦、沭陽任縣令七年,為官政治勤政頗有名聲,奈仕途不順,無意吏祿;乾隆十四年(1749)辭官隱居於南京小倉山隨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眾。嘉慶二年(1797),袁枚去世,享年82歲,去世後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稱「隨園先生」。

能寫出這麼清新淡雅的感覺詩詞的袁枚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性解放運動的先驅,還是放浪形骸的浪人?

他把曹雪芹家族的大觀園買下,化繁為簡,把雍容華貴的牡丹化為點點青苔,隨意春芳歇 ,王孫自可留,取名為隨園,在這裡放浪形骸,進入幻境。

袁既以淫女狡童之性靈為宗,專法香山、誠齋之病,誤以鄙俚淺滑為自然,尖酸佻巧為聰明,諧謔遊戲為風趣,粗惡頹放為豪雄,輕薄卑靡為天真,淫穢浪蕩為艷情,倡魔道妖言,以潰詩教之防。

袁枚現象

著名的清詩研究專家嚴迪昌先生在《清詩史》中提出「袁枚現象」一詞,認為袁枚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專業詩人,在整個清代所有大家、名家詩人中找不出第二個。 關於袁枚的個性,嚴迪昌先生《清詩史》有極精到的概括,總之一言為「不耐」。他不耐學書,字寫得很糟;不耐作詞,嫌必依譜而填;不耐學滿語,乾隆七年(1742)庶吉士散館,以習滿文不合格放任知縣;不耐仕宦,乞養時年僅三十三歲,後再銓選知縣,未及一年復歸。 袁枚欲做專業的詩人,理想近於明詩第一大家高啟,含毫伸牘,「但好覓詩句」,「與其嗜世之末利,汲汲者爭騖於形勢之途」者絕異。做專業詩人是一種很高的人生理想,蘊含著不同流俗的價值追求。求仁得仁,袁枚成為清詩史上獨具個性的一代大家。 永遠的正處級,奉行人民的名義。 袁枚的聰明之處就在於他及時的抉擇,如果在官場上繼續混下去,把知縣當到老,又能怎樣?走仕途,混不到個省部級,都是芝麻官兒。說不定遇個變局,還有牢獄之災。袁枚的長壽,就在於他的自由和隨意,做人不必陽奉陰違,不必違背良心迎上欺下。不必用盡心機搞陰謀,一天到晚心裡緊張。告別了官場上的袁縣令,才有了文壇上的袁才子。這是個人的選擇,是智慧的選擇,也是歷史的選擇。

旅遊地產投資人,袁枚的天地人神鬼!

袁枚稱得上是清代商業炒作第一高手,通過不斷炒作,賺了大筆銀子。袁枚對生意的策劃步步為營,思路極為清晰。首先,他花費許多錢重修隨園,修好了並不將其圈起來供自己一家人欣賞,而是故意拆掉圍牆,讓遊客在園裡隨意遊玩,目的是使人知道江寧城裡有這樣一個山美水秀境幽的地方。園子初具聲名、有了一定數量的遊客,他立馬寫了一本《隨園食單》,極力渲染自家私園食物的精妙和家廚烹調的高水準,激發那些熱衷口腹之慾的人的興趣。袁枚對飲食氛圍也極有研究,每有客來,他都要叫人將餐桌擺到一些景緻極美的亭榭,還安排自養的美女為之唱歌跳舞,隨園的飲食生意非常火爆。當隨園炒熱,個人知名度激劇上升,袁枚開始擴大經營範圍,在園子里售賣《隨園全集》、《隨園食單》等著作,他的書果然供不應求,屬國琉球都有人專程來購買。僅賣書一項,袁枚一年即可收入三四千兩白銀。中年以後,各方人士爭相請袁枚寫應酬文章,袁枚來者不拒,墓誌碑記、壽序諛文,只要給足銀子,絕對服務三包,又大賺了一筆。(游宇明於《老年生活報》)[8]隨園先生是乾隆年間享譽最高的詩人。袁枚少時家貧,《秋夜雜詩·並序》九首有:「吾少也貧賤,所志在梨棗。」對於詩,有人講格調,有人講神韻,袁枚則講性靈。說禪理均障,皆遠性情。譏詩不搖蕩性靈,則「蛤蟆繁聲,無禮取鬧」,「生客闌入,舉座寡歡」。性靈是在泥沼中仰望星光,俗人信仰基督,就是希望能在泥胎中被澆灌他的靈。性靈需要天才,皓首窮經不是本錢。然而有性靈,不見得同時有氣魄,比起東坡,袁枚還屬於「和記小菜」。

袁枚的苔鮮小詩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隨園詩話,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在不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維吾德馨,出入皆鴻儒,往來無白丁。隨園裡有了黛玉葬花的呤唱,秦雯撕扇的優雅,秦可卿大眾情人的溫情,紅樓春夢又開春,花開花落誰家花? 陽光照在窗前的青石台,頑石點頭哈腰梳理自己的髮髻,那是點點青綠的苔花,有點馬達加斯加斑馬的感覺,活潑俏皮甜美可愛,它們在少有陽光花瓣的角落裡默默守護著你,它們擁有彩色的夢想。

青青向日葵,朝露待日夕。 陽光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待到秋節至,焜黃花葉衰。 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藝嶼EYESVOT |平凡的世界

野蠻生長

因為平凡短暫而倔強,野蠻生長,生如夏花(心)。

誠如,木心先生的《從前慢》被好聲音傳唱開來,人們向來不會拒絕親切而深情的事物?《苔》便是央視節目《經典詠流傳》,在新年伊始送來的真情禮物。

「靜默,清澈,簡單而虔誠」

這是詩人杜運燮《井》中的詩眼,他說,我是靜默……有孤獨才能保持永遠澄澈的豐滿……但我將默默地承受一切,洗滌它們,我將永遠還是我自己: 靜默,清澈,簡單而虔誠, 絕不逃避,也不興奮, 微雨來的時候,也苦笑幾聲。 1944年 ,《海城路上的求索——杜運燮詩文選》

你可以嘲笑命運,卻不要無視心底的抗爭!

遠觀是小橋流水人家般的樸素,近看是離群索居者漸成民族的史詩,美的是意向,記得恰恰是因為簡單。

我知道這世界,本如露水般短暫,然而 然而。(小林一茶)

「少即是多」,再增加隻言片語,只會更加質疑自己的初衷。同理,就像我現在答題,我只會一遍遍將文字精簡,因為,美往往是純粹而不乖張?

一首小詩,簡單通俗,易傳播易理解,令人感同身受。正如,平凡的苔花,平凡的人,平凡的世界。

生如夏花

孤獨與慾望的對抗,在對立中我們感受著是幸福或悲傷。

詩歌重意境,苔是卑微而高大的意象,你我可以說皆是虛無中的一朝露一苔絲,關注貴州山區教育問題 ,也是在平視自己的人生、社會處境。

還記得「牆角的花!你孤芳自賞時,天地便小了」,而我們看那苔花盛放,無疑視野被拉帶平民化的生存語境中,共同呼吸,穿越300年的是同一個故事,只是主角換了。

不變的是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愛之芽 善之花

無數的鄉村教師,默默奉獻,

即便環境陰暗狹小,內心清澈,青春的芽兒自然萌發,

在節目中,歌聲真摯悠揚,眼神明亮善良,詩歌的意蘊與聲樂的淳樸相得益彰,

每一朵苔花也有新年,每個理想都值得尊重,每個時代都有所屬的聲音,

我們何必去在意,牡丹還是苔花,大還是小,還是其他,我們只需記住,有那麼一些人,如苔花,野蠻生長,生如夏花,並時刻提醒自己,愛人者,人恆愛之。

最後,以尼採的話結尾,

人類的生命,不能以時間長短來衡量,心中充滿愛時,剎那即為永恆! ——尼采

END

「白日不到處,

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

也學牡丹開。」

(清,袁枚)

藝嶼EYESVOT ,山與菌與你分享所思所感!


一首孤獨了三百年的小詩,在一夜之間,溫暖了億萬國人的心。

這恰恰證明,億萬國人的心,太需要溫暖了。

這恰恰證明,溫暖億萬國人的心,有時候,20個字的熱量就夠了。

——寫在題外。

知《苔》,應該感謝貴州鄉村教師梁俊和他的學生——他們質樸的聲音,就那麼不經意地,喚醒了於泱泱華夏詩詞文明中沉睡了三百年的這首小詩: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伴隨著他們悠揚的歌聲,這簡簡單單、乾乾淨淨、清清白白的二十個字,如一線溫暖的泉,潺潺地流進了聽眾的心。

是他們的歌聲溫暖了人心?

還是這一首小詩感動了人心?抑或是梁老師他們的故事,喚醒了人們心底深處最純真的感情?

似乎已經分不清了,似乎,也沒有必要分那麼清了。

我想,在那一刻,每一個聽者的心裡,在感動之餘,必定反照自己:自己就是一小片兒青苔。必定聯想到自己的人生歷程,聯想到自己奮鬥的不易,聯想到拼搏過程中的種種挫折,聯想到生命恰如青苔一樣脆弱……那一刻,我想,每一個人,都與小詩產生了深刻的共鳴,與三百年前的詩人袁枚產生了情感的遙想呼應。

除此之外,還感受到了小詩所蘊含的那種力量——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身材雖小,但理想遠大。我們似乎看到了小苔倔強的姿勢,在陰冷的灰暗裡,她微笑著呼喚著陽光。即使陽光與她有距離,但我們看不到她的沮喪,看不到她的冷漠,看不到她的絕望。我們看到的,是她一如既往地微笑著呼喚著陽光。

她,以她特有的魅力,以及她的獨特的出場方式,點燃了有理想的人心中即將熄滅的理想;她,以她特有的魅力,將她呼喚的陽光,轉送給億萬國人。

陽光總是溫暖的。


這首《苔》打動我,是因為覺得自己就是那小小的苔。

生在貧窮的山村農家,不美也不聰明,在任何環境里都可以被忽略成背景,有點小孤單,有點小不甘,常常下決心改變,卻又總是懊悔地在時光的蹉跎中感嘆。有點小理想,也肯去奮鬥,努力到手的卻總像縮水的毛衣,穿在身上局促而又醜陋,可你又無其他可換。

年少時的我,常常怨恨這樣的貧窮和平庸,讓思想和靈魂躲在陰暗的角落裡,不喜陽光,摯愛月色,孤獨而封閉,如苔一樣無人喝彩無人欣賞,在青春的暗流里悄然綻放,唯有感謝書籍和學習給苔一樣的我養分和希望,讓我不至於在牡丹的妖嬈芬芳下過多的黯然神傷。

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牡丹開了又謝,苔黃了又青,生命都是生而平等的,你有陽光我有月,你有絢麗我有淡雅,活出自己,苔花也自開。


很久以後,一隻萌新瑟瑟發抖地問:我還能算是億萬中國人么?


那年,一個文藝萌妹紙和一個學植物的奇葩小哥在一起。

那一天。

妹子放下書本,說「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這袁枚說的真好,你看就算是小小的苔花,這樣如米粒一般卑微弱小的生命,但只要傾盡生命綻美麗,一定也會有如牡丹開放的那一天。奇葩君,你一定要努力!」

奇葩小哥幽幽的一聲嘆息:「這諷刺詩,寫的真是極好。」

妹子抬頭盯著奇葩小哥:這首詩明明是勵志詩,聽說一夜之間打動了億萬中國人,你怎麼說是諷刺詩呢?

奇葩小哥說:苔蘚通過孢子繁殖後代。孢子體寄生在配子體上,苔蘚植物地錢等的雌株(雌配子體)上,植物體著生頸卵器的結構,這是一種苔蘚植物有性世代的特殊構造,這才是苔蘚類植物的雌性生殖器官。

妹子有點生氣的說:能不能說人話?

奇葩小哥說:花是開花植物的生殖器官,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如米小的是苔蘚的孢蒴,苔蘚的孢蒴形如米粒,就被古人當做了苔花。

妹子眼圈有點泛紅:那又如何?只要苔蘚的孢蒴努力努力再努力,一定也會有開花的那一天!

奇葩小哥長嘆一聲:你不明白,苔蘚不可能開花,這孢子成熟後,孢蒴就開裂了,孢子散發出去又會萌發成新的植物體。所以苔蘚不會開花,也不可能結果,更沒有種子,它連花器官都沒有,再怎麼努力也永遠開不了花的。

你說,這億萬國人干下了這麼大一碗雞湯也不明白,苔蘚再努力也永遠不可能開花,白白感動了一場,這不是諷刺么?

......

後來,他們就沒有後來了。

沒事兒,惹誰也別去惹牡丹。

總之,人家牡丹還是給了你機會的。


清代文人袁枚的這首小詩,原本沒有幾個人知曉,內容、文字看上去也普普通通,但是,經過支教老師梁俊和他的學生在《經典詠流傳》的舞台上一演唱,立刻打動了無數觀眾的心,也讓這首名不見經傳的古詩,一夜之間流傳開來。

這首詩之所以如此打動人心,是因為創作歌曲的梁老師,以及一起詠唱它的孩子們。梁俊去烏蒙山區支教,他把古詩詞譜曲成歌,教孩子們詠唱。在梁老師看來,這些山區的可愛孩子,雖然生活艱苦,默默無聞,但是美好的未來一樣屬於他們。他把這首《苔》當做對孩子的鼓勵和期望,期望孩子們堅強成長,即使平凡,也要綻放屬於自己的光彩。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當這句詩,被那位純樸的小女孩輕聲唱出時,我被深深地打動了,我流淚了。當一群孩子從後台湧出,簇擁在曾經的老師梁俊身邊,一起唱響《苔》時,我的淚不斷湧出。

詩句能夠打動人心,歌聲能夠穿越人心,而最讓我們感動的,其實是一種情懷,一種信念,一種山裡孩子的純真與堅強。

孩子們的歌聲太純凈了,支教的梁老師也讓人敬佩。

這樣的師生情,這樣的一首勵志歌,這樣一群可愛純樸的孩子們,足以讓這首不太有名的小詩,重新煥發生機,廣為傳唱。

願山裡的孩子,願平凡的你我,都能如小而美的苔花,開出自我的風采!


《苔》

白日不到處,

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

也學牡丹開。

這是一首簡短的勵志小詩,清朝一位縣令袁枚寫的。他的著作還曾與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相提並論,可以說才問也不差。這首詩大概意思是,青苔長在白天曬不到陽光的地方,也有自己的青春,仍然可以自顧自地成長,雖然身軀長得和米粒一樣小,也自認為和牡丹一樣,也可以開出嬌艷的花來。

短短20個字,明確表達了人生的意義,世上許多人生來就沒有太多的庇護,即使渺小,也不妨礙一個人成就燦爛的人生。一個人出生平凡,也可以擁有生長的自由和燦爛一生的榮華。

而這首詩流行起來,是因為央視的一個節目《經典詠流傳》里,一位在貴州鄉村支教的教師梁俊帶著他的學生唱了一首加了這個小詩的歌曲。整個歌曲都很好聽。

歌曲《苔》梁俊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如果沒有那次眼淚的灌溉

也許還是那個懵懂的小孩

溪流匯成海 夢站成山脈

風一吹花自然會盛開

夢是指路牌

為你亮起來

所有黑暗為天亮鋪排

未來已打開

勇敢的小孩

你是拼圖不可缺的那一塊

世界是純白

……

耳邊音獨在

如風暖心懷

因為歌曲好聽,加上央視平台的影響力,最後加上樑俊老師和孩子們的故事。可以說將一首小詩的精髓都傳播出來。在梁俊老師看來,他自己本身和孩子們就是和詩里的青苔一樣,出身低微,但也有屬於自己的生活,屬於自己的精彩,一樣可以有夢想,一樣可以有燦爛的人生。這裡強調了,生而為人,即使環境不好,也不會因此失去生活的平等,即使平凡,只要有夢,有勇氣,有努力,你的未來也不差。

這首詩代表的不僅僅是鄉村教師,更代表了每一個觀看這個節目背後的普通人。無論時代如何變化,普通人身上的卑微感很容易被暖到。在每行每業,都有許多普通人,做著普通的事,才支撐起了偉大的事業。因此在人們心中引起不少共鳴,這首詩歌並不是雞湯文式的激勵,而是在描述這樣一種事實,普通人的狀態,普通人應該有的態度和自由。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740eaab6f2cfc5249954e38d201ee3ed", "vname": "", "vid": "5b9bbd009be542abb2405e22f8a8cf68", "thumb_width": 480, "video_size": {"high": {"duration": 337.84, "h": 480, "subjective_score": 0, "w": 640, "file_size": 19815960}, "normal": {"duration": 337.84, "h": 360, "subjective_score": 0, "w": 480, "file_size": 12727846}}, "src_thumb_uri": "64fc0010e919a7adc814", "sp": "toutiao", "update_thumb_type": 1,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660300007f42b7ce7156", "vu": "5b9bbd009be542abb2405e22f8a8cf68", "duration": 337.84, "thumb_url": "660300007f42b7ce7156", "thumb_uri": "660300007f42b7ce7156", "md5": "740eaab6f2cfc5249954e38d201ee3ed"} --}

把這個學期拍攝的照片,做了個《苔》的故事。


在讀到袁枚的這首《苔》之前,苔的意象在古代詩人筆下通常是與隱士高人相伴相生的。無論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還是「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都只是隱士高人的襯托物,從來沒有成為詩人筆下的主角,直到遇見了袁枚。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當這首小詩通過貴州大山裡的老師和孩子們的口唱出來,我們的靈魂一下子被觸動了,併產生了深深的共鳴。

是的,不僅大山裡的孩子,其實絕大多數平凡的生命,都如這苔一樣,只是芸芸眾生中毫不起眼的存在,除了至親至近的人,沒人關注我們努力生活的姿態,沒人在乎我們的喜怒哀樂,但是我們並不因位卑渺小而放棄生命的自尊自強自愛。

不過,這首詩的最後一句我並不認可。什麼叫「也學牡丹開」?苔就是苔,它有著屬於自己的獨特的開放姿態,有著牡丹所沒有的精彩。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所有生命都是獨特的這一個,只要我們努力過,從未放棄過,縱然「白日不到」、「花如米小」,生命便沒有遺憾!


孫悟空被壓山下五百年,幸遇唐僧解困脫身,方可施展奇能修鍊成佛。清代文人袁枚的這首內涵豐厚的小詩恰因今人梁老師甘守清貧教書育人默默奉獻的壯舉感動了億萬國人。當然還得感謝弘揚正能量的媒體。自古道:歌以詠志。,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當這首小詩從貌不驚人的梁老師和渴求知識的貧困村童的口中涌唱出的時候,怎能不讓億萬國人淚奔!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袁枚的苔詩不激不厲,正如這潤物無聲的春雨,蘊藏著勃勃的生機。小小的苔花是弱勢群體的象徵,她頑強的精神同/樣驚天動地,撼人魂魄。

是金子終會發光。偶然之中有必然。作為一代文豪,袁枚的詩文清新雋永,感情充沛,一旦與新的時代碰撞,必然會火花四濺,光芒四射!


推薦閱讀:

周末兩場,周五談旅行,周六品詩歌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Joe小哥全新視角陪你過重陽!中國古典詩歌第九講 | 視頻
銀河詩集丨人類如孤芳,正徹夜自賞
詩歌的價值,遠比你想到的多
小馬扎閱讀 創始人馬玉煒:17歲那個雨夜,我的朗誦之魂被喚醒

TAG:清朝 | 詩歌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