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孩子是心裡健康的孩子呢?
根據我國兒童的心理活動特點,心理健康應具備以下心理品質。 1、智力發育正常 2、穩定的情緒 3、有良好的人際關係。4、穩定、協調的個性5、熱愛生活。目前由於諸多因素,人們形形色色的心理問題已經擺在了我們的面前:這些心理問題歸結起來有如下表現:偏執、敵對、焦慮、強迫、適應不良、情緒不穩、心理不平衡、學習壓力感;意志品質欠缺,人際交往退縮、過分依賴、缺乏自信、抑鬱等等。心理問題就像頭疼感冒一樣,人人都可能遇到。
因此,我們不要把它看得像洪水猛獸那樣可怕。但是,微小的心理問題如果長期存在不加以解決,可能導致心理障礙甚至心理疾病,對孩子學習和生活造成更大的危害。甚至是災難:大家這幾天都從電視、廣播、網路上了解到這樣的一則新聞;韓國23歲的青年趙成熙在美國的一所大學製造的槍殺事件;死33人,傷數十人。該青年的老師和同學反映:他平時就跟別人不一樣,行為偏執,心靈扭曲,最後發展成反社會人格。可見心理疾病的可怕程度。二、細節處著眼,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79年12月,在美國科學促進會上,一個叫洛倫茲的氣象學者在華盛頓的一次講演中提到:一隻蝴蝶在巴西煽動翅膀,有可能會在美國的德克薩斯引起一場龍捲風。
這種想像反映了各種事態和心理發育的一個重要的特徵:初始事件的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這就是人們所說的蝴蝶效應,對於導致厄運循環的「蝴蝶效應」,英國民謠是這樣闡述的:丟失了一個釘子,壞了一隻蹄鐵;壞了一隻蹄鐵,折了一匹戰馬;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鬥;輸了一場戰鬥,亡了一個帝國。而孩子一個微小的心理波動,如果處理不當,就極有可能造成嚴重的心理問題,甚至影響一生。 心理學家做做這樣的精闢論述:「播下你的良好行為,你就能養成良好的習慣,播下你的良好習慣,你就能形成良好的性格,播下你的良好的性格,你就擁有了良好的命運。那麼可不可以這樣理解呢?有了好的性格,就有了好的心理,有了正常的心理,身心才會健康,有了健康的心理,才會生活得快樂愜意。
因此呢,從細節處著眼,及早培養孩子性格是塑造孩子健康的心理的重要條件。要想培養我們的孩子良好的性格,首先我們就要先來了解四、五、六學年的孩子的心理具有哪些特點、容易出現哪些偏差?該如何糾正呢?四年級有一個案例,一對中國的年輕夫妻帶著孩子赴美留學,小孩在美國也相應地進入四年級學習.美國教師看著我國小學四年級的數學課本說,這課本的難度在美國小學六年級也夠用了.可不久,孩子從圖書館抱回一摞書,在電腦前一坐,媽媽問他幹什麼,他說:老師讓我寫一篇關於中國文化的作文,他媽媽大吃一驚:這在我國恐怕大學文科學生也是很難寫出的一篇"學術論文",這個例子不僅反映了中美教育的差異,還反映著這個階段學生髮展潛力的巨大。人們往往很難說明四年級學生與三年級學生相比,其活動和心理特徵有多大的差異。但確認的是小學四年級是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第二次飛躍期。他們一般能堅持完成事先安排的任務,能按先學習後娛樂的順序行動.在人際關係上,力求注意保持一個好的公眾形象,不少學生還存在"在家是壞孩子,在校是好學生"的矛盾性表現.在自我意識發展方面,這個階段的學生有較強烈的自我表現慾望,心理有一種我長大了的感覺 ,渴望表現自己,有些自以為是,喜歡模仿大人說話 ,上課愛插嘴,言語中常常出現"我喜歡……","我要……","我打算……"等詞語.不少學生開始意識到男,女學生的差異,有些學生不願意與異性同學共同學習,活動,有的學生看不起異性同學(多表現為女生看不起男生)。這個階段學生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主要是:1、假象粗心很多人都說,四年級學生不是不懂得做事,而是因為粗心大意而經常做不好事,幫倒忙。
其實出現在四年級學生的粗心是一種假象的粗心,是這個階段學生對信息加工能力還不完善的結果。2、"雙面人" "雙面人"是指在家裡是一種表現,而在學校又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種表現,例如,在家裡蠻不講理,在學校里又是一個好學生;還有一些學生在老師面前是一種表現,在同學面前又是另一種表現,在教師面前尊敬師長,喜歡幫助和團結同學,而當老師不在面前時則擺出另外一幅面孔。有的家長不明就裡,對老師在校評價感到很疑惑:不對呀,怎麼跟在家的表現正好相反呢?實際上,"雙面人"是這個階段學生自我意識發展的一種表現。家長要正視這種表現,又要善加引導,在肯定學生社會能力發展的基礎上,使學生理解正確的行為方式,並訓練孩子的行為.使學生的人格朝向統一性,協調性方面健康發展. 3、性意識的發展。這個年齡階段孩子心理發育有一個特點,一些學生對於兩性之間的交往更敏感,在兩性交往問題,也會引發許多問題。例如:一個小學四年級的男生,每天都與外班的一名女同學在一起玩.可是有一天,這位女同學告訴他,以後他倆再也別交往了,因為女生的父母已經懷疑他倆在談戀愛.這位男生經歷了一系列心理鬥爭之後對父母聲稱要自殺.。這就要求家長對此類問題不能小題大做,故意渲染。 4、依賴強化 依賴強化是指孩子的某一行為一旦被錯誤強化,就會不斷地發生,甚至可能被不同程度地誇大。有位小學四年級學生,有一天患感冒,頭很痛,她爸爸趕緊抱著她去看醫生,還第一次主動溫和地問她想吃什麼.她忽然發現頭痛有這麼大的"功效",可以帶來長期得不到滿足的對爸爸渴望的溫情.從此,儘管她不是故意的,但每當她需要溫情,慰藉時,頭痛便接二連三地發生了,以至於到了準備休學的程度.在這個案例中,這位小學生對爸爸有著強烈的情感渴望,但一直得不到滿足,而在偶然的事件中,這種需要得到了意外的滿足,並有意地強化這種行為以期望相應的後果。需要指出的,在幼兒時期,個體也會出現這種行為特徵,主要的形式是以哭來實現自己的願望,而到了這個時期,行為的內隱性更為突出,行為產生的原因更為複雜.自主與能力之間的矛盾使這個時期的學生經歷著人生第一次困難突發高峰,學生的心理負擔相應地比較沉重,逃避的需要在每個學生身上都存在,有可能產生依賴強化.孩子依賴強化的初期表現通常為步步需要幫助,當這些行為發生時,家長應及時加以引導和訓練. 五年級 從五年級開始,學生進入小學高年級階段的學習與生活.在這個階段,學生的活動能力已有了很大的提高,基本可以實現生活自理.在學習過程中,趣味性比賽雖然還有吸引力,但已不佔主要地位。一般學生都能夠完整地做好一件事情,如組織詩朗誦會等,在學校中,能協助教師從事各種活動。五年級學生很關注自己的學業成就,他們對於學習好的同學一般是比較敬佩的。對事物的觀察比較全面,對人,事,物的評價能夠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而且喜歡說反話,有些老師因此發出感嘆:五年級的孩子特能"損人"。思維具有獨立性的特點,經常可以聽到他們問:"是這樣嗎 "你說的是我嗎 "之類的反問.在情感發展方面,學生的情感體驗的深刻性,情感內容的豐富性有了較大的發展。不少老師覺得五年級的學生開始"記仇"了。這便是學生情感穩定性發展的表現,對心理活動的特點很好奇,會通過各種課外讀物來了解人的心理活動。 那麼這個年齡階段出現的心理問題是什麼呢?
有如下幾個方面: 1、挫折與焦慮感 挫折感來源於個體對已完成的活動和已走過的人生旅途的消極評價。例如,一個五年級女生自述有胸悶,大汗淋漓等癥狀,可常規檢驗卻查不出任何問題,直至到了心理門診,被診斷為情緒障礙:原來是班幹部選舉落選,挫折感擴大,泛化成軀體表現。另外,過度焦慮感也是五年級學生的一個常見心理發展問題,從網上發布的各地學生的焦慮檢測結果來看,不同的調查結果不一樣,低的7.3%(焦慮感),高的居然到74%(學習煩惱)。焦慮感是一種影響較大的消極情緒,長期處於焦慮狀態還會引發其它心理疾病,破壞內分泌失調,降低軀體免疫力,產生各種心身疾病. 2、逃避 逃避是指不願或不能接受某種現狀而採取的不合作,不正面接觸或用其它應對方式(如自殘等)來對待生活或特定行為事件的心理問題。學生的逃避心理主要表現為對學習的逃避,它有多種表現:第一,不願提及自己的學習情況,只要話題一涉及這些內容其行為活動馬上改變,好象突然換了個人。第二,不願行動,或行動勉強.比如上學時磨磨蹭蹭,學慣用具準備不充分;參加有關活動時能不參加就不參加,非得參加時被動應付,第三,極端表現。學生可能會以某種極端反應來表示自己的態度,例如,據報道,一位小學五年級的女孩因成績不好,產生嚴重的逆反心理,公然在教室里大便,這種逆反便是逃避心理的一種極端表現.第四,替代行動.替代行動是指學生在另一種活動中能夠體現到成就感,便以該活動替代學習活動.例如,有些學生在其它活動中通常會異乎尋常地熱情,給別人的感覺是"特別能討好人",這種異乎尋常行動的對象一般是針對老師和老師在場的情況下發生的,學生希望這些行動能在老師心中留下好印象,從而彌補自己在學習方面的不足.此外,遊戲廳,網吧已成為學生替代行動的另一個重要場所,而學生沉迷遊戲廳,網吧也會由原來的替代反應演變為其它心理問題。
3、膽小,恐懼傾向 在責備、被欺負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很容易出現膽小,恐懼傾向等心理問題。一些學生可能在前四年的學習過程中尚能應對,表現正常,只是顯得有些膽小,怯懦,進入五年級後,由於過於關注將來的情況,可能會出現因為焦慮而演化出恐懼的特徵。值得注意的是,一帆風順的優秀生在經歷挫折後也有可能由於自我認知偏差而產生恐懼傾向,例如,一名五年級學生因為第一學期期末考試考得不好,擔心開學後被老師批評,同學笑話,害怕去學校,慢慢引發了情緒障礙,在第二學期將開學時開始莫名其妙地全身上下不舒服。 4、自私 自私是個體過於偏重和維護個人利益而產生的一種心理問題.每個人都有維護自己利益的需要與權利,但如果因為自己的利益而不顧及他人的利益,甚至不惜損害他人的利益,就是自私了.如果說,低年級學生也有自私表現的話,那麼,那種自私的表現是直接的,顯淺的,而到了五年級,這種自私的表現形式則是間接的,複雜的,對人格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容易形成偏執、敵對和反社會人格。心理發展輔導措施 根據這些心理發展的特點,從這個階段開始,對孩子的心理發展輔導除了強調行動體驗和行為訓練之外,還要注意幫助孩子學會正確理解各種現象的性質,引導孩子正確應對學習與生活的挫折。讓孩子了解每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總會碰到這樣和那樣的釘子,各種各樣的坎坷.因此,挫折的發生具有必然性,是無法躲避的,家長要關注孩子的學習與生活情況,當遇到突發事件時,要注意這些事件對孩子心理影響,及時疏導,降低孩子的挫折感.這些關注可以從具體行為事件開始(如考試,競賽失利,競選幹部失利、交往失利等)。同時要引導孩子多與家長交流,了解父母的辛苦.,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家長傾注著大量的心血,,只是表現的方式各不相同。鼓勵孩子多參加學校組織的集體活動。讓孩子們在集體中互相關心,幫助.通過這些方式使孩子進一步學會處理好與異性同學的正常關係. 六年級小學六年級是小學最後階段,也是學生入學以來的最重要的一次衝刺。在心理發展方面,小學六年級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有了較大的發展,學生能夠根據內在的規則,使用抽象的符號來解決一些問題,學生對心理活動及其變化開始有所察覺.學生對自我的評價更深入,並能根據自己的特點進行簡單決策。例如,一位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在參加班幹部選舉時,同學們推舉她當班長,但她認為另一位同學比她更適合當班長,於是,她毅然提出,她當副班長,願意全力協助班長的工作,班會結束後,有的同學說她是傻瓜,正的不做,卻做副的,可她反而感到心裡有一種從未有過的喜悅,因為她做到了真誠,不被"名"所困. 在小學生的性格發展中.既有穩定期,又有驟變期,在小學二年級到四年級主要處於穩定期,從小學四年級到六年級則主要處於驟變期。小學六年級是性格發展的關鍵期。到小學六年級,兒童開始步入青春期,青春期的身心巨變還將對兒童的性格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 1、考試焦慮 考試焦慮是六年級階段普遍出現的一種情緒焦慮.上了六年級,學生常聽到的和常說的一個詞是"畢業考",學生一方面為即將小學畢業而興奮,另一方面又為即將到來的畢業考而緊張,焦慮,生怕自己考不好。學生產生考試焦慮來自家長、教師、自我評價等多方面的原因。 如果學生的考試焦慮得不到排解,那麼就很可能會使學生產生各種逃避反應,引發多種行為問題. 2、掩飾 掩飾是指通過其他表現形式將自己的真實想法,願望和情緒隱藏起來,讓他人看到一個假象,而不是真實的自我.掩飾也是個體自我意識發展的體現,也是人作為最高級動物所特有的社會功能.從這個意義而言,掩飾是無可厚非的.但掩飾心理使本來處於萌芽狀態的心理問題被忽視,得不到及時的解決,甚至問題比較嚴重時也不能被人察覺.比如,一位跳樓自殺的六年級學生在跳樓前一天都沒有異常表現,還能與同學們說笑,她的跳樓自殺不僅使父母感到意外,也使得周圍的人議論紛紛,有人說,現在的孩子心理太脆弱了,昨天還好好的,今天咋就跳樓了呢?但從心理活動規律來看,這位學生產生跳樓自殺行為絕對不是一個晚上就能決定的,肯定會有一個較長的心理鬥爭過程,只是這個過程被學生掩飾行為給遮蔽,被忽視而已。近年來,各地都有報道小學六年級學生自殺的事件,在很多事件中,學生在自殺前基本正常,從正常生活的角度來考慮,也不出現特別的異常.分析這些事件,可以看出,學生對於行為的嚴重後果認識不準確,比如,死就是睡著了,不會再醒過來;死是到另外一個世界幸福地生活.這種對後果不準確的認識降低了學生異常行為的壓力,降低了掩飾難度.但是,學生掩飾行為還是透露出一些蛛絲馬跡的。比如,甘肅的六年級小學生苗苗在服毒自殺的前一天曾對上五年級的弟弟說,班上有些男生太過分了,總是欺負自己,自己真的不想活了。苗苗為什麼不對大人說,而是對比自己小的弟弟說呢,簡單的推理就是苗苗不想對大人說,不想需要大人的幫助,因此,在大人那兒進行了掩飾,跟弟弟說是壓不住一吐為快,是一種宣洩。還有一個學生喝毒藥自殺前,在和媽媽吃飯時因為覺得媽媽在菜里放辣椒而吵嘴,一個勁說要喝點什麼。媽媽說了一句"你愛喝啥就喝啥,喝農藥也沒人管你!」結果她就喝了劇毒農藥。從她媽媽說的這句話,可以假設,該學生之前也許有過喝農藥的表示,媽媽也聽到了,但不以為然,那句話反而成了一種暗示——你想死就死吧——因為辣椒是吃的,而不是喝的,想喝就喝點別的。如果認真觀察孩子的不正常舉動,學生的掩飾行為是可以被認識到的。就不至於造成我們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3、成人化 先看一個實例,一個六年級小學生在《發生在菜場的一件事》作文中寫一個小偷偷單車,"我"看見了,卻不敢制止。我又想,連大人都管不了的事,我這個乳臭未乾的小孩又有什麼本領去管……看著失主著急的樣子,我才像覺悟了似地拍拍腦瓜,罵自己:你連這樣的小事都不敢出來當面指出,還說什麼國家未來之棟樑呢 ?說什麼為社會做貢獻呢 ?你對得起胸前飄揚的紅領巾嗎?」文中的覺悟是指什麼呢 準確地說,應該是記憶而不是理解或是明白。記起什麼呢 ?記起了老師的訓導,類似這樣的成人化表現在六年級學生生活中處處可見。直接以成人價值觀作為判斷標準。從表面上看,似乎學生長大了,認識能力提高了,但實際上,這只是在機械地記憶與套用.當學生的自我意識發展到新的水平,獨立性更進一步發展時,學生便會認為這些是虛假的言辭而產生排斥反應.這種現象,不僅僅是"不懂兒童作文的教師折了兒童的筆",也不僅僅是"把筆還給兒童"這麼簡單,學生過早地成人化,將嚴重地影響著學生人格的健康成長。 4、網路成癮 當前關於中小學生上網問題全國各地都有報道.據一項調查顯示:北京市青少年網路成癮者為13萬多人,佔14.8%.青少年上網成癮者的年齡主要集中在小學六年級至大學一年級之間,並且有越來越小的趨勢.在接受心理治療的小網蟲中,年齡最小的只有8歲。小學生自發上網行為主要集中在玩遊戲,看電影,聽歌上,主要目的是為了娛樂,也有一些學生喜歡網上聊天,東方新聞網的記者曾報道,有一個六年級的男生,每天都來網吧,一泡就是三四個小時.也許以前玩膩了遊戲機,他一上網就進入"聊天室"。網吧老闆坦言,對於學生來說,上網聊天已是輕車熟路,打字速度也不慢,學生泡網吧除了玩計算機遊戲,更多的是在網上聊天,話題大多涉及性愛.有些人的聊天內容則讓人吃驚:"老公","老婆","親親我","人妖是男的還是女的,有沒有性愛 " 甚至還有極其下流的語言.真難令人相信這是出自學生之口.上網的學生自己則說"反正網上誰也不知道誰,什麼都敢說,很刺激的".而家長更是膽戰心驚:"沒想到整頓了遊戲機室,又冒出更加可怕的網吧!"網路成癮給學生的人格帶來難以言數的負面影響,而且,還會使學生因為上網資金問題而產生盜竊,搶劫,泄憤殺人等違法犯罪行為.對於網路問題,經過利弊的多方討論,現已基本形成一個社會共識.我們對待網路問題的態度應該是"導"而不是"堵".家長們應讓孩子認識到網路的性質,知道網路給人類學習和生活帶來的許多便利和潛在的不良影響,讓孩子認識網路與現實世界的聯繫,端正孩子上網動機,利用網路與孩子進行親情互動,和孩子一起製作動畫,製作表格、說說心裡話等,查閱資料、看電子書籍。學習之餘和孩子一起玩個小遊戲。並讓積極的上網活動佔據上網時間,很多家長也有上網的習慣,那麼就以身作則,發揮好家長的示範作用。如果孩子真已經成癮了,光靠說服感化已經遠遠不夠了,要請專家或者專門的治療機構去引導和治療才行之有效。以上簡單介紹了四-六學年孩子的心理發育特點以及容易出現的心理偏差。糾正的方法當然不能千篇一律,要因人而異,對症下藥。了解了孩子這些心理發育的特點、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以及必要的引導方法還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了解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三、問題在孩子,原因在家長(一)要清楚:孩子是家長心理的一面鏡子。父親有胃病,孩子不一定有胃病;母親腰疼,孩子不一定也腰疼。除了遺傳疾病,家長和孩子的身體健康沒有必然聯繫。可是心理健康就不一樣了,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通過暗示、模仿機制影響孩子。我們常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心理問題是後天形成的,受環境因素影響很大。有這樣一個女孩,一遇到困難就愁眉苦臉、掉眼淚。一了解才知道她的媽媽就這樣,動不動唉聲嘆氣,一把鼻涕一把淚。這就是母親患有心理問題,長此以往,女兒也受到了感染。一個高中二年級的學生,脾氣暴躁,和同學交往時一句話不對就翻臉,臉紅脖子粗。他的這種行為是從哪裡來的呢?是從他爸爸那裡來的。他爸爸無論和誰說話,態度都十分惡劣,連對奶奶也不例外。上個星期,我在四——六學年的部分學生中開展了一次《說說心裡話》的問卷調查:其中有一項就是請孩子說說自己最傷心和最煩惱的事情:經過我的統計,22、3%的孩子提出家庭不和、父母教育方法不得當是他們最傷心和最煩惱的事情。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長一方面要預防自己出現心理問題,另一方面要盡量改正已有的心理問題,使得長期共同生活的孩子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康的心理行為。有的家長問:「孩子愛玩不愛學習怎麼辦?」「孩子吃得多是不是有毛病?」「孩子做事磨蹭怎麼辦?」現在,家長對孩子總有無窮無盡的擔憂和煩惱。看著孩子們天真的笑臉,你會感覺到,有時心理問題問題並非出在他們身上,而是出在家長身上。是家長們種種偏執、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問題。(二)不要隨便給孩子貼標籤,先做孩子的忠實聽眾。現在,心理學名詞滿天飛,隨便撈上一個給孩子扣上似乎是很輕鬆的事,但是千萬千萬不要太率性而為。尤其不要動不動就說孩子是什麼症什麼症的,即便是這樣,除了醫生的合理治療,更需要做家長的積極良性的輔導。其實在我們的身邊,真正患有嚴重心理疾病的少之又少,絕大部分孩子通過家長正確引導,老師配合完全可以矯正過來的。有幾句話大家也許非常熟悉:我們怎樣對待生活,生活就怎樣對待我們 。我們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怎樣對待我們。我們對代子女的態度,也決定了子女對待我們的態度,最終又影響到子女對待別人的態度。這段話表述的正是家長塑造子女健康心理的重要性。下面, 我們通過不同父母對同一個問題的反應,來探討父母不同的引導方式會對孩子產生哪些不同的影響,這樣理解起來也容易多了。問題情境是這樣的:孩子背著書包從學校回來了,滿臉的委屈,眼角還掛著淚痕,低著頭,對著自己的父母預言又止,如果是您,您該怎麼做呢? 且看不同類型父母的反應:A 家長走過去,輕聲問:「發生了什麼事?能講給我聽聽嗎?」B 家長不動聲色,裝作沒有看見,繼續做自己的家務,等待孩子先開口。C 家長急忙跑過去,接過書包,把孩子摟在懷裡,邊替他擦眼淚邊說:「摔跤了嗎?疼嗎?叫你小心點,你偏不聽。明天讓你爸爸開車去學校接你。」D 家長急忙走過去,接過書包,盯著孩子問:「是誰欺負你了?說話呀!是老師罵你打你了?這個老師真不像話,明天我找校長去!」E 家長急忙走過去,接過書包,氣憤地說:「到底是誰膽敢欺負你?告訴你爸爸,去揍他一頓!」F 家長輕蔑地看孩子一眼,從鼻子里哼道:「你這個窩囊廢!就有本事往家跑,誰打你,你就去打誰,跑回家來哭什麼?」也許,孩子在校內、外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一時又找不到可以信任的人訴說,只好獨自悶在肚子里,待回到家再向家長傾訴。孩子這麼做,無非有兩個目的:一是孩子在傾訴過程中,不滿的情緒獲得充分的宣洩,從而使身心恢復到常態;二是孩子的一番傾訴是為了尋求解決問題的良策。對於前者,家長自然不必多話,只需坐下來熱情關注即可。對於後者,家長就得認真思索一番,調動情緒,以便用自己比較豐富的人生經驗去指導孩子如何解決問題。家庭既是家長也是孩子安全、可靠的港灣,孩子回到家中,有權利在這個港灣中獲得心理上的調整與生理上的恢復,以便更好地投入學習與生活中去。由此可見,孩子在家中向家長表露情緒,敞開心靡,家長理應高興,並格外予以關注。傾聽孩子,家長要專註地聽,用心地聽,千萬不要在聽孩子訴說的時候做別的事情,以免給孩子造成家長心不在焉的印象,更不能做反面引導,這樣會對孩子的心理帶來不良的影響,導致孩子今後行為的偏差。(三)「正確的賞識」會讓家長成為孩子的朋友教育界中有這樣一個盡人皆知的故事:一個大教育家到一所普通的學校一個普通的班級里,很仔細地觀察了全班的學生,並走過去摸了摸十幾個同學的頭,回到辦公室,才肯定地對孩子們的老師說,那十幾個學生是「好材料」。一段時間過去後,這十幾個被教育家模過頭的孩子學習突飛猛進,比起以往就像換了個人似的,令人驚訝。難道這偉大教育家真有看面相的本事?後來權威道出天機:「其實這十幾個學生和其他孩子相比沒什麼特別的地方,是隨意摸到的十幾個,之所以他們獲得不一般的進步,來源於教師的特別賞識。」原來教師對權威的話深信不疑,認定這些學生是好苗子,學生得到賞識後也信心十足,幹勁倍增,取得了明顯的進步。可見賞識的作用是多麼大啊!可一提到賞識,我們本能的把它理解為表揚加鼓勵,這實際上是一種誤解。賞識的本質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被看得起」。從生命科學的角度看,每一個孩子都擁有巨大的潛能,但孩子誕生時都很弱小,生活在一個巨人的世界裡,在生命的成長過程中,都難免有自卑情結。孩子的潛能需要星星之火來點燃。賞識的奧秘在於時時、處處、事事在心靈深處永遠堅信孩子行,推掉壓在無形生命上自卑的巨石,於是孩子的潛能像火山一樣爆發了,排山倒海,勢不可擋。所有的學習障礙在孩子巨大的潛能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
(四)「藝術的批評」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著名兒童教育專家孫雲曉曾經說過,沒有批評的教育是偽教育。孩子不可能不犯錯誤,對於犯錯誤的孩子不批評,放任自流,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但是對孩子的批評又應該慎重,家長要善於分清是非,講究批評的藝術。在著名教育家陶行之身上,曾發生過一個「四顆糖果」的故事,是變批評為鼓勵的一個絕好例子:陶行之在任育才小學校長時,有一次在校園見到一個學生向另一個學生扔石塊,他當即制止了那個學生,並讓他下午兩點到自己辦公室去。下午,不到兩點,學生就來了。陶行之熱情地請他坐下,並給了他一塊糖,說:「你很準時,這塊糖是獎給你守時的」。學生正在驚訝。陶行之又給了他一塊糖,說:「我制止你時,你能立刻住手,這說明你尊重我,再獎你塊糖」。接著他又拿出第三塊糖給這個學生說:「聽說你打人是因為他欺負女同學,你的行為屬於見義勇為。你有與壞人做鬥爭的勇氣,我再獎勵你一塊糖」。學生聽到這哭了,說:「我錯了,他不是壞人,是我的同學啊。」陶行之笑了。又給了他一塊糖,說:「你自己已經認識到了錯誤,我再獎勵你一塊糖。」「四顆糖果」的故事之所以在教育界傳為佳話,並為後來的教育工作者所推崇,就在於它蘊含一種難能可貴的教育理念,折射出一種高超的教育藝術。它看起來平淡無奇,卻觸及了孩子的心靈;聽起來缺乏力度,卻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今天,在如何批評教育孩子這個問題上,它對教育工作者和所有孩子的家長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作用。孩子犯錯誤是正常現象,對此要有一顆寬容之心。孩子就是孩子,不能用對成年人的標準去「套」。
有這樣的一個故事: 「大傑克和小傑克是孿生兄弟,課後要去另外一個地方參加棒球訓練,為了方便這兩個孩子來回方便,家長給他們配了一輛輕型汽車作為上學和放學的交通工具。這兄弟倆由於晚上貪玩,經常很晚才回家。有一天晚上家裡有重要事情,儘管父母事先警告他們不許晚歸,但他們因在放學以後在路上兜風玩耍,晚歸了30分鐘。家長查問原因,他們謊稱汽車在路上爆胎,到維修點補胎耽誤了時間。父親暗暗查明了補胎是他們編出來的謊話。假設你是傑克兄弟倆的家長,你將怎樣處理?。相信大家的方法各不相同。中國式的處理方法:一是當面進行嚴肅批評,二是責令將當天的家庭作業多寫幾遍,三是取消他們今後開車的資格。美國式的處理:對兄弟倆說,假設今天晚上是吃冰激凌和熱狗,你們的車就不會在路上爆胎了。日本式的處理:把兄弟倆分開詢問,對坦白者給予讚揚獎勵,對謊言者嚴厲處罰。英國式的處理:把真相告訴家庭所有成員,請家庭每位成員都對其嚴加監督,進行全家討論,引以為戒。以色列式的處理:提出三個問題,讓兄弟倆分別在兩個地方同時作答。三個問題是:1、你們的汽車爆的是哪個胎?2、你們在哪個維修點補胎?3、你們付了多少補胎費?。看起來像是一個笑話,但是從中我們也可以領悟一個道理:無論是進行哪方面的教育,光靠說教,講那些大道理收不到很好的效果。要把懲戒融入具體的活動中,讓孩子在情景和活動中體驗、反思、感悟,往往能收到較好的教育效果。哪些時候才是我們結合事例對孩子進行心理輔導和情緒調節最佳時機呢?專家提醒我們小學階段以下這些時候比較合適:(一)在新學期開學時。
(二)在換了新班主任時。(三)在升學的時候。(四)換座位時。(五)當孩子受到表揚的時候。(六)當孩子做錯事時。(七)當孩子考試失敗時。(八)當孩子說謊時。(九)當孩子傷心時。(十)當孩子不合群時。(十一)當孩子沒聽懂課程時(十二)當孩子做不好作業時(十三)當孩子對教學提出意見和建議時(十四)當孩子與老師或者同學關係緊張時(十五)當孩子做好事時(十六)當孩子成為差生時(十七)當孩子情緒失控時(十八)當孩子對異性產生好感的時候,對自己的儀錶格外重視時。(十九)孩子發牢騷的和時候(二十)女孩子來月經的時候在這些比較合適的時候進行心理疏導的過程中,家長要採取多鼓勵少批評的教育藝術,做到「三多」和「三個不批評」:三多:多尊重,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多激勵,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多期待,激發孩子的上進心。三個不批評:無意識的犯錯不批評,留給孩子自省的機會;早上犯錯不批評,給孩子一天的好心情;同學面前不批評,給孩子留足面子。陶行之曾經告誡我們教師:「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告訴教師要以滿腔的愛去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對於咱們家長,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心理學家指出,一個人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能產生一種優勢心理效應,即「居家效應」。
如何放大居家效應呢?有這樣幾句話也許可以給我們很多的啟示: 給他一個空間,讓孩子自己往前走;給他一個時間,讓孩子自己去安排;給他一個條件,讓孩子自己去鍛煉;給他一個問題,讓孩子自己找答案;給他一個困難,讓孩子自己去解決; 給他一個機遇,讓孩子自己去抓住;給他一個衝突,讓孩子自己去討論;給他一個對手,讓孩子自己去競爭; 給他一個權利,讓孩子自己去選擇;給他一個題目,讓孩子自己去創造。在家庭教育中,人格的教育,要遠遠重於知識、智力的教育。心理學研究發現,0—14歲的兒童中,近99%的孩子不存在智商低的問題,主要是非智力因素在起作用。作為父母的我們要重視孩子的人格培養,讓他們具有愛已、愛人之心,以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正確面對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一個人只有具備健康的人格,才能成為富有道德情感的正直公民。這既是人的立身之根,也是家庭教育之本。由於本人水平有限,講的內容不夠全面,也比較粗淺,觀點也不一定全對,真誠地希望各位家長針對心理健康工作,留下您寶貴的建議和好的做法。好,今天我與大家交流的內容就結束了,廣播兩個通知:1、周一早上,各班要將下發的材料收齊上交德育處。2、依據教育局有關規定,除了學校各種體育、鼓號、籃球等訓練隊的學生和值周學生可以早到校之外,其他學生7點10分之前不允許到校。學校要繼續進行嚴格的監督和檢查。下面請班主任老師與各位家長朋友進行交流。
謝謝邀請!
首先成為心理健康的孩子需要必備幾個條件:
1.好的家庭環境。從心理學角度出發,一個人童年家庭環境會對他的以後乃至一生產生非常重大的影響。俗話說的好,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側面反應了家長在家的一言一行,生活習慣,以及秉性,都會對孩子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所以,想要孩子好,首先從自身做起,做好榜樣,讓家庭成為孩子第一個也是一輩子的學校。
2.父母之間要建立和諧、默契的關係,以便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的臉是父母之間關係的晴雨表,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我們經常從身邊的例子發現,離異家庭孩子和完整家庭孩子的區別,父母經常吵架的孩子和家庭關係融洽的孩子的區別,並沒有絕對區分好壞,但孩子會參考童年記憶去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問題,形成模式,乃至影響一生。
3.尊重孩子,即便他年齡很小,也要讓他覺得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培養他的獨立自主性,讓他可以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需要,而不是對孩子進行謾罵,責怪,時常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正確的方式是既嚴格又和藹,保持家庭民主自由的氛圍,孩子在這樣的環境里會培養很好的適應力和其他優秀的品質。
4.幫助孩子認識自我,引導他形成自我意識,建立他和這個世界的聯繫,讓其可以正確的評估自我,發展良好的自尊心。培養他獨立的品格,自己能完成的事情讓他自己完成,形成良好的自控力。還可以多與孩子進行互動和遊戲,通過行為的配合,建立良好的合作意識,方便孩子適應集體生活。
總結完畢,希望可以對問題提供幫助,歡迎大家關注我,謝謝!
心理健康孩子,性格上比較陽光,活潑,天真,敢於表現自己,愛玩愛笑愛運動愛交朋友愛熱鬧......他們心裡沒有任何負擔,該哭哭,該笑笑,生活中節奏正常有規律。而心裡不健康的孩子,大多數都是愁眉苦臉的,因為即使他們有很多的不開心,因為是孩子,都會表露在臉上,也有一部分孩子,你看不出他們是開心不開心,但他們會表現得很聽話很乖,這種孩子的心理問題更大。其實孩子的所有問題都來自於父母和家庭環境。好的家庭氛圍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重要因素,所以,家長應盡量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
沒有單獨研究過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但我認為一般要做到以下4點,才能說是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
首先,心理健康的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慾都非常強,愛提問題,愛動腦筋,喜歡嘗試,精力充沛,可以找出各種解悶的玩法。PS:對於家長來說,此時可能是個災難,對於危險判別還不是太清楚的孩子來說,家長可要看好了。
其次,心理健康的孩子會很合群,可以和其他小朋友和睦相處,共同玩耍,人際交往沒有障礙。
第三,心理健康的孩子一般都是情緒愉快,心態樂觀,同時脾氣性格也很穩定,即使不高興了也可以儘快的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不會經常發脾氣或是摔東西。
第四,心理健康的孩子會聽從老師或者家長的教育,有是非觀念,有紀律性,不會無理取鬧。
感謝邀請。每個孩子的成長階段不同,接觸的事物不同,年齡的不同,包括對事物的認知都是不一樣的。所以,這就會產生孩子心理上的差距。我認為小孩的心理肯定與他的家教脫不了關係的。毫無意問,心理健康的小孩是很快樂,充滿自由,有活力的,很樂觀的,很活躍的,很積極的。那麼,一個健康的家庭,一個有愛,和睦,充滿正能量的家庭對小孩的心理是產生一定的影響的。包括,對小孩子的從小教育,告訴他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不可過度寵愛。當然,孩子也要鼓勵,做得好了,給予獎勵。做的錯了給予批評。對於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爸爸媽媽們可要以身作則噢。
有標準。只是沒有多少人認同。心理健康標準:1.意識清醒。走神,白日夢,注意力分散都是心理疾病的開端。2.心理過程通暢。心理過程是流動的。這個認識目前還在國外的前研。流動,就不會停留。人的心理疾病其實都是記憶的重複。並不是情緒的逗留。所以,遺忘就是最佳方法。3.身體活躍平衡。身體不平衡,就會緊張。身體緊張,就會精神緊繃,帶來更多的亂想。而那些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適應社會啊,心智健全啊,跟健康心理沒有多大關係。樂不樂自己知道。不被社會接納,自己也可以樂。社會總是讓我不快樂,是我心理不健康嗎?心理是自己的事,就像領導不讓你快樂,是你的問題嗎?
現在醫學健康的標準是指不僅身體沒有疾病,而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也是完好的。這樣才算是一個健康的人,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一樣的。
現在大家都非常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因為即使身體再好,學習再好,但是如果心裡出了問題那孩子面對的將是一個非常痛苦,甚至會傷害到自己的現狀。
其實心理健康的孩子從表面看,應該是安靜的時候安靜,活躍的時候就會活躍的。在孩子遇到事情的時候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或者是如果遇到挫折或者困難的時候,能夠勇敢的去面對,並積極想辦法去解決,我覺得這樣的孩子心裡就是健康的。
謝謝邀請!
一般來講,可以採用心理諮詢或治療的專業測評量表,但是孩子們可能很難配合,家長也不願意帶孩子去這種專業機構,畢竟還是怕給孩子心理帶來額外壓力。,所以只能通過孩子的日常行為去觀察。心理健康的孩子,通常是性格很溫和,不會因為得不到的東西或其它要求得不到滿足而大哭大鬧,樂於合作,不隨便打人,搶東西,願意分享不獨佔。能夠講道理,也能接受別人的建議。
推薦閱讀:
※帶娃漫畫日記(38)帶娃的日常(1)
※新手媽媽困惑:寶寶紙尿褲多久換一次合適呢
※「小崽子,你敢打我媽!」(上)
※最好的早教,就是和孩子好好說話!
※孩子臉上的白斑是怎麼回事?小兒推拿一推就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