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航海業發達為什麼沒去殖民全世界?
明朝很強悍,很硬氣。的確,軍事實力很強大,自然有硬氣的資本。當時,明朝算是特彆強大的國家,放眼世界,幾乎沒有對手。在明成祖時期,組建了最為精銳的軍隊,配備先進的武器,戰鬥力很強悍。海軍實力也不錯,擁有全世界最強大的海軍,配備四千艘戰船,其中包括250艘遠洋寶船。
當年,鄭和率領一支海上機動艦隊下西洋,得到了各國的膜拜。其實,這只是一小支船隊,還不是明朝的海軍主力。在明朝統治的三百年里,水師實力強大,幾乎沒有失敗過。即使到了萬曆年間,也可以全殲日本艦隊。
於是有人提出了疑問,既然明朝的國力如此強悍,為什麼不擴展殖民地呢?外國的網友表示,如果明朝沒有滅亡,他們說的不一定是英語。這句話說的沒錯,明朝的軍事科技以及經濟實力都非常雄厚,想拓展殖民地,十分簡單。但是他們並沒有這麼做,到底是為什麼?
國外的網友紛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說,中國人一直都堅持自己的出世哲學,那就是和平共處,對人寬容;有人說,中國的土地夠大,根本不需要殖民地;有人說,中國信奉儒家文化,不喜歡侵略;有人說,明朝變得保守,是因為他們要對付蒙古人;還有人說,明朝已經擁有了一切,為什麼還要殖民地?
還有一些調侃式的看法,有人說,外國對於明朝來說就是沒有開化的蠻夷,根本不感興趣;有人說,如果明朝真的拓展殖民地了,哥倫布有可能繞一圈來到亞洲。
大家的說法都不一樣,那麼真正的原因是什麼?鄭和下西洋為什麼會停止?從表面看起來,鄭和的下西洋,吃了很多虧沒有多少收益。這令明朝有點負擔不起,也就開始反對這樣的行動。其實深入分析一下,明朝已經能夠將夠得著的富庶地方都納入版圖中,在沒有更好的交通與聯繫方式之前,是沒有能力管轄太龐大的國家,也就沒有擴展領土。
有些外國網友真的說對了,在明朝皇帝眼中,其他地方很落後,根本沒有佔領的價值。的確,將富庶的的確划過來,看不上貧窮的地方。這些貧窮的地方只能拖累整個大明朝,還不如不要。
鄭和下西洋,在全世界範圍來看,是掀起了地理大發現的航海熱潮,此後歐洲國家的航海家們前仆後繼,徹底改寫了歷史的發展走向。
鄭和雖然起步最早,規模最大,但是性質卻完全不一樣。
首先是航海難度。鄭和的航線都沒有遠離陸地,屬於近海航行,稍晚時的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家們也都是沿著大陸的海岸線來航行,不敢離得太遠。哥倫布是在海洋上漂流了70天沒有看見陸地,超越了人類航海的極限,所開闢的航線是人類史上所沒有的,難度也是極高的,風暴,迷航,壞血病都會困擾著他們。難度大,發現也大,成果也大,他們的地理髮現,除了給麥哲倫全球航行提供了基礎外,還給西班牙和葡萄牙形成最早的日不落帝國提供了便利。
其次是航海目的。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並非通商貿易,而是宣揚國威,說難聽點,就是一個面子工程。當時的中國正處於永樂盛世,鄭和航線上的各個國家,要麼小,要麼窮,沒有通商的必要。天國物產豐盈,無需互通有無。鄭和下西洋還給成祖皇帝帶了一個長頸鹿來,說是麒麟,所謂的祥瑞。大老遠跑到非洲,干這個去?而歐洲人是因為土耳其擋在地中海,過去要交稅,而且西方國家太窮了,都羨慕嚮往富庶的東方。這是馬可波羅的功績。
第三是社會動員力度。歐洲航海是上至國王,下至三教九流都認可的冒險事業,航海家跟國王簽訂對賭協議,國王提供天使投資,發現的土地產出的百分之十都要給航海家。這是國家組織的投資行為,因此社會上的航海熱潮持續不退,延續了200年,直到把世界上的土地都發現完了,就開始了跑馬圈地。而中國的航海事業,也是政府投資的行為,沒辦法,航海事業是高度燒錢的事業,但是以中華儒家思想對義利的態度使得中國的航海家更看重義而非利。長此以往,都是往外出的,沒有進賬收入,只要是正常人都不會幹。所以鄭和航海一代而終,後繼乏人,形成不了社會性質的活動。
最後,中土人安土重遷。中國地方太好了,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文化昌盛,禮儀之邦。周邊四極之地擠破腦袋想往這兒跑,三娘子都說願來生為中華人,又有多少人願意出去殖民?儒家思想的父母在,不遠遊等家庭倫理,還有宗族勢力等,都限制了中國的殖民熱情。所以,在民間也缺少向外殖民的動力。到了清末,破產的農民已經沒有了活路,只好遠走他鄉。這也只是在沿海地區,視野開放,在中國的內陸,沒有了活路時,只會想著開倉放糧或者揭竿而起。視野決定思路,思路改變命運。這些出去的華僑在清末和民國的中華民族獨立運動中,幫了大忙。誰知道冥冥中有沒有天意呢?
第一, 明代的航海業算不上發達。殖民時代的海軍是跨洋海軍,是探索新航路的海上力量。明朝的航海力量,無論是國家組織的鄭和船隊還是民間的商業船隊,無不是近岸航行,且所走的航線都是使用了上千年的海上絲綢之路。這些航路連接的也都是傳統的貿易夥伴,如印度、東南亞、東非、中東。
第二, 明代的航海業屬於出口貿易,這是與西洋航運最大的不同。歐洲國家之所以能夠開展全球性的貿易活動,根本上得益於國內經濟的發展,首先表現在農業生產力的緩慢但持續的提升,從而催生了城市消費者階層,由此具備了對海外奢侈品的消費能力。對歐洲貿易探險者而言,他們需要的胡椒等香料主要來自南洋群島,這些地區文明程度較低,易於征服。
但是,明清中國持續面臨人口壓力,農業生產力的提升很快被快速的人口增長所抵消,因此國內市場需求不足。中國的瓷器、茶葉屬於貿易熱銷品。因此,明代航海業是出口經濟,尋找的夥伴是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而這些地區的殖民難度相當大。
第三, 中國古代文化不鼓勵移居海外。殖民活動本質上屬於探險性商業活動,它要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疾病、陌生的族群。無論是疾病還是部落衝突,都可能讓殖民者喪命。而中國傳統文化本質上是排斥對外移民的。因為華夏才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周邊都是蠻荒之地。離開文明地區到蠻夷之地居住,屬於數典忘祖的行為。在這種文化心理的作用下,即使是海商群體,也更樂意賺錢之後回家興辦產業,而不是永遠移居海外。在這種情況下,很難在海外形成固定的華人移民群體。
真正在南洋形成華人社區已經到了晚晴和民國時期。而這些群體的形成,本質上是因為晚晴傳統經濟和社會秩序崩潰,導致流民向海外謀生而形成的。這與歐洲人為了尋找暴富機會而到陌生地區探險是完全不同的情形。
明代的航海主要是回教徒做的,朝廷能夠信任的並且能夠航海的只是回回,這樣的情況下去海外殖民?一旦殖民就會失控!很多人還在那吹什麼因為明代富強所以不需要,這些明粉的腦殘言論根本不值一論!
如果你把自己想像成朱家的皇帝,俯視著萬千子民和茫茫大海,你大概就能明白為什麼當時沒那麼幹了!扯什麼犢子啊,揣著明白裝糊塗的貨們!
資料太少,推測很多,還是認為農耕文明的腳踏實地土地依賴是關鍵,也就是天下觀已經確定無疑,沒有開疆闢土的願望又在於小富則安滿足感,秦始皇時期的長城是最能說明問題的 ,當時的鄭和下西洋到底是什麼目的?
推薦閱讀:
※歷史上的今天 :自由號戰列艦殉爆事故
※書上看不到的歷史真相
※淺談世界史——生命奇蹟篇
※誰在歷史上百世留名,誰在長河中黯然離去
※薛岳評論郭汝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