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前期並不是最強大的國家,為何能夠吞併六國統一天下?
他們說的可真有意思!不懂就不要瞎說。
秦國之所以能統一六國時多方面的原因,政治和軍事還有農業上都有關係,
首先秦國600年的歷史上有過三次變法,最重要的是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他所推行的法令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言必行,行必果」可以說是後期秦始皇運用法家思想的雛形,秦國在農業上大力興修水利工程,靈渠,鄭國渠灌溉了秦國的農業,使得秦國能夠有足夠的軍糧,
再和趙國的長平大戰中,秦國之所以能夠大勝趙國,除了白起的出色指揮還有趙國統帥趙括的無能外,最重要的就是秦國有源源不斷的軍糧供應秦國的軍隊能夠一直和趙國打了三年的持久仗!其次,商鞅在全國實行軍功爵制度,只要在戰場上斬殺敵軍就能夠升爵,得到政府的補貼,免於勞役。
在這種刺激之下,秦國的軍隊成了一群「虎狼之師」,《史記》曾描述過這樣的情景,一個秦國的士兵赤裸上身,腋下夾著敵軍的人頭,右揮著長劍追趕著其他潰散的敵兵。
在軍事上,就是你所關心的武器上,秦國也是領先於六國,當時戰國時期,已經有了煉鐵技術,其他六國的武器全部裝備了鐵質武器,但是,當時的技術差,鐵的硬度還不夠,戰場上和秦國的士兵打起來,手中鐵器就被折斷了,而秦國把當時的鐵質工具用於農業,在武器上採用青銅和錫的一定比例來製造,這樣的武器不光硬度要好,而且可以加長,這使得秦國在兵團作戰中佔得優勢。
在將領上,秦國出現了白起和王翦這樣的蓋世奇才,秦國統一六國的道路上,一共殺了敵軍120萬,而白起一個人就殺了90萬,所以世稱「人屠」,王翦和他的兒子王賁在滅六國過程中一共滅掉了五個國家。
西漢的大文學家賈誼的《過秦論》中說道「奮六世之餘烈,履至尊而制六合」說的是從秦孝公開始到秦始皇的六代秦國國君個個英明神武,而其他六國的國君或多或少的犯錯,這樣此消彼長,秦國統一六國成了大勢所趨,水到渠成!
首先,秦人的自然條件足夠好。
他們所在的關中,地理位置優越,易守難攻,山東六國沒機會進攻秦,能威脅到秦的,只有西北邊的族群,而春秋戰國時期,是華夏文化對這些西北邊族群優勢最大的時期,任何一國都能夠輕鬆對付他們。一代雄主趙武靈王曾經籌劃著向北邊擴張然後從背後爆菊秦,戰略也成功了一半,然而因為內亂掛了,不了了之。
而在先秦時期,關中還很溫暖,自然產出豐裕,不像到了明清,關中已經很難自給自足更不要說對外擴張,這是秦的物質條件,司馬錯滅蜀後,又獲得了一個糧食產出基地,還獲得了對楚國的地理戰略優勢。
其次,秦國軍國主義最徹底現在很多吹秦人多能打的,實際上你要是問個先秦人,哪裡人最能打?他十有八九會說三晉人、楚人、吳越人等,不大可能說秦人。秦人能打是後人根據結果想像出來的。武勇需要很好的貴族體制來培育,尤其是軍事貴族,日本武士變成浪人後,為什麼在明清的海盜中鶴立雞群,就是因為他們曾經是軍事貴族的底層,勤練武藝以戰死為榮。這點上山東六國發展的比較早,比秦國傳統深厚。在春秋時代貴族戰爭為主,秦人其實不大行。
但是,打仗還有另一種辦法,就是人海,把平民編成軍隊,威逼利誘驅上戰場。這件事其實是競爭最激烈的三晉先做的,就是法家的崛起。法家的改革,「不別親疏,不殊貴賤」,實質是打破原先貴族體制下的小共同體。
在原先的小共同體下,平民對於君主沒有義務,平民對貴族有義務,貴族才對君主有義務,平民只認自己這個共同體的貴族主人,自己共同體的利益大於其他一切包括君主,也就是所謂「勇於私鬥、怯於公斗」,你君主算什麼?我為什麼要為你戰鬥?圍繞貴族形成的小共同體實質上對平民形成了一層保護罩,讓君主無法直接驅使平民。
法家的改革就是要打破這層保護罩,削弱直至消除中間的貴族。因為先秦的小共同體是以血緣形式存在的,所以叫「不別親疏,不殊貴賤」,要讓平民不認「爹」,認「君」。小共同體的抵抗力很強,而平民個人則很弱,於是可以把更多的糧食、手工業品等徵收上來,還有更重要的人力資源。只有打破貴族的保護,才能把平民的資源更多用於戰爭。全民圍繞戰爭為中心,這不就是軍國主義嘛。
三晉雖然最早,卻沒有秦國徹底。商鞅的改革策略,每一條都是圍繞打破小共同體和增加戰爭能力來的。「重農抑商」其實不光抑制商業也抑制所有和戰爭不相關的行業。削弱貴族和強制分家,就是打破小共同體。編戶齊民和郡縣制,就是為了加強對平民的控制,填補小共同體打破後的秩序空缺。
秦國這一套興奮劑打下去,橫掃六合。只有利用邊疆代地胡人資源較為充分的趙國,因為軍隊組成更加豐富,能利用純軍事上的優勢屢屢擊敗秦人。趙人在代地代表李牧內鬥被殺後很快滅亡,剩下的幾國基本就是摧枯拉朽。
秦國最終能一統天下,其實是由秦人的眼界和性格決定的!
我們很多人都只知道商鞅變法讓秦國強大,最終為秦國一掃六國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卻很少人會去了解秦人數百年的艱苦創業!
要知道,秦國一開始不過是周朝體系里一個很不起眼的小諸侯。是周幽王的烽火戲諸侯,導致西周滅亡給了秦人難得的機遇。周平王為了感謝秦人的護衛,把岐山以西的地方都賜給了秦國,這可是周朝原來的核心地區。當然,那時這些地區早已被西戎給佔據了,周平王給秦人的,不過是張空頭支票罷了。
然而,這對秦人而言就已經足夠了!此後,秦人保持耕戰,一邊生產,一邊戰鬥,逐漸擊敗盤踞在那裡的部落,成為西方強國。可以說,秦人是靠自己的雙手和血汗,一刀一槍野蠻成長起來的。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秦人的骨風也正是在這漫長的征戰中形成的。這對日後秦國的不斷擴張起到了極為關鍵的影響。
長年累月的征戰和鬥爭,使秦人拋棄了東方諸侯那些虛偽的禮樂典章的束縛,始終保持著擴張的野心和鬥志。
雖然被晉國和後來的魏國長期打壓,但秦人始終沒有放棄東進。在那個人才輩出的戰國亂世,東方強國們仍舊被禮樂束縛的,量德用才。而只有野心勃勃的秦國不拘一格,唯才是用。使得許多被東方諸侯排擠的人才都轉投秦國,這就是秦國得以超車的原因。而這一切,都取決於秦人的眼光和性格。是為了征服天下的眼光,促使他們破格選材;是他們野蠻強悍的性格,推動他們不斷東進……
除了眼光和性格,更離不開地理上的優越。偏暗西邊的秦,擁有險關之佑,進可攻退可守。避免了魏國腹背受敵,四戰之地的尷尬處境,從而確保了秦國的安全。所以說,天時地利人和,秦國都逐漸掌握了,一統天下,根本就是歷史的必然!
秦國前期確實不是最強大的國家,主要原因是秦國封建改革比較晚,保守勢力佔主導地位,制約了秦國的發展。
自獻公之後,尤其是孝公重用商鞅變法,鼓勵耕戰,使秦國迅速崛起。後來雖然商鞅被處死,但人亡政舉,變法成果不斷擴大。同時,獻公以後,秦無庸君昏君,國家不折騰,不內訌,又廣攬人才,一心一意開疆拓土,這是當時其他任何諸候國都比不了的。
總起來講,秦國能夠由弱變強,並最終統一天下,關鍵在於兩條:其一,自獻公起,歷代秦公秦王都能夠保持開疆拓土的戰略定力,不遊離,不轉向,不停滯,一代接一代,緊握接力棒,不斷跑出新速度,使秦國競爭優勢越來越明顯。秦始皇奮七世之餘烈,以敢必勝,氣吞山河的豪邁氣概,僅用十年時間就完成統一天下的宏偉目標。其二,秦國重視人才,廣攬人才,善於使用人才,尤其是客卿,如商鞅、張儀、范雎、尉繚、李斯、王翦等,人才總量和質量明顯高於其他諸候國,出現了國以才興,政以才治,軍以才強的良好局面,這是秦國吞滅六國的重要因素。
秦滅六國,保持開疆拓土的戰略定力不動搖,是根本原因;唯才是舉,厚遇人才,善於使用人才,使人才淋漓盡致地施展才幹,是關鍵因素。
秦國比其他國家能撐!每個國家都有強盛的時候,但往往衰弱後就一蹶不振!唯獨秦國堅持到最後!第一,地勢問題!所有國家都有強盛過,但是隨後不久就衰弱了!唯獨秦國不同!秦國衰弱時期可以鎖國閉關,不與列國往來!第二,政治清明,秦國是有法律的國家,這使得他們有一套完整的人才選拔方式,各司其職使得秦國做事井井有條,沒有什麼出格的亂子!第三,秦國穩定,秦國法律規定,國防軍不得參與宮廷政變,這時候秦國宮廷內鬥總能限制在小範圍里,減少損失。第四,基於秦法,秦國歷代國君都特別重視教育跟培養繼承人,歷代秦國君王都是明君!所以,秦國比其他國更能撐!撐到最後的就勝利了!
自從秦非子獲得封地開始,到秦襄公、秦文公、秦穆公幾代賢君的開疆闢土,開始稱霸西戎邊陲之地,成為春秋時期的強國。時至戰國秦孝公重用衛鞅(即商鞅)實行變法,廢除固有貴族特權,獎勵耕戰,並遷都咸陽,建立縣制行政,開阡陌,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不斷增進農業生產。對外,秦與楚和親,與韓訂約,聯齊、趙攻魏國都城安邑,拓地至洛水以東,使秦國自身國力和軍事力量產生了質的飛躍,器宇軒昂,稱霸諸侯。到了秦惠文王時期,商鞅變法之後秦國變強,秦國一強,其它不能看著秦國強大,於是就六國合縱,就是想聯合六國削弱秦國,而秦惠文王則重用張儀連橫破合縱;當政期間,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秦昭襄王時期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將;後來滅東周,滅周不僅表明秦統一天下的決心和意志,更顯示了秦已具備擊敗東方各國聯合進攻的雄厚實力,這一事件會給各國造成深刻的心理威懾,意義是深遠的,昭王時代是秦國發展史上最重要的決勝時代。秦王贏政時期,重用李斯和王翦等能臣良將,一舉橫掃六國,統一海內,廢分封,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成為了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政治人物,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所以能夠吞併六國一統天下,並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集合了幾代名君賢臣的努力。其中《過秦論》上篇,賈誼有一句名言,說秦王嬴政「奮六世之餘烈」,繼承了前面六代國君的功業,到他這裡,七代國君連續不斷的努力,最終統一天下,所以從這個角度講,代代明君,不是個簡單的事兒,秦王嬴政這一代做到了集合努力奮鬥而來的天時地利人和,順大勢而為,最終橫掃六國,實現了大一統。
推薦閱讀:
※傳承歷史 即是未來——太平品牌「老料新說」系列(7)
※予取予求:貪慾古今同,結局何嘗異
※神農氏和炎帝究竟是不是同一個人?很多人都不知道
※不一樣的穿越,不一樣的歷史小說
※詩情畫意話美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