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人有多會玩兒?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豐富多彩,幾千年間,古人琢磨出許多有趣的好玩意兒,很難在一篇短文里講清楚,這裡就選擇一個朝代唐朝,概括地講一講。

為了敘述方便,分幾個類別來說。

第一類是球類。

馬球、驢鞠和步打

唐朝第一娛樂項目應該是馬球,具體內容可以看一看我最近頭條號上的文章。

與馬球相關的還有驢鞠和步打,玩法和玩具都和馬球差不多,所用的球大約有拳頭大小,用堅韌的木料製成,中間挖空,外面塗彩。球杖的杖頭是彎月狀的,上面包裹著牛皮一類的東西。球場的兩端各有一個球門,參加者分成兩隊進行比賽,將球打進球門的一方,得一籌,累計得籌多者勝出。

它們與馬球惟一的差別是:馬球是騎在馬上玩,驢鞠是騎在驢上玩,步打就是徒步,有點像現代的曲棍球。

驢子比馬矮小一些,速度和爆發力也都比馬差了許多,所以驢鞠的激烈程度和危險性都大大減低,當然,觀賞性和刺激性也都不能和馬球相比。另外,驢子的操控性也不如馬,如果在場上發起脾氣來,主人就很難辦。

唐代比較有名的驢鞠玩家是權臣李林甫,唐僖宗喜歡玩步打球。許多唐朝女子也喜歡玩驢鞠和步打球。

球類中另一個重要項目是蹴鞠,歷史悠久。唐朝的蹴鞠更趨成熟,出現兩個重要的變化:一是由實心的球變成充氣空心的球,二是球場上出現了球門。但蹴鞠要到宋朝才達到鼎盛,這裡就不細說了。

第二類是球類之外的室外遊戲,主要有下面這些。

拔河

拔河又名「牽鉤」、「拖鉤」等。拖鉤最早是一種水戰的兵器,一根長桿前安裝鉤子,用來拖拽或者推拒敵方的戰船,以後才漸漸演化為民間的一種戲樂。

唐代的拔河和今天沒有太大的差別:一根粗麻繩,玩者分成兩隊,各向自己這一方拖拽麻繩。

唐中宗、唐玄宗都曾經在宮中組織宮女們拔河。景龍四年春天,唐中宗組織過一次拔河比賽,參與者都是三品以上的高官,東邊一組為七宰相二駙馬,西一組為三相五將軍,最後西朋輸了,而且隊中年邁的韋巨源、唐休璟二人還被麻縆拖倒在地,半天爬不起來,逗得唐中宗大笑不止。

唐朝拔河最大的特點是規模大,《封氏聞見記》中記載一次拔河所用的粗麻繩長達四五十丈,主繩之外還要分出許多旁枝,參加人數一次可以達到數百人。

河舟競渡

唐朝時從宮廷到民間都風行競渡,主要在江南各地流行,一般是在端午節時進行。

唐朝時,競渡的河舟裝飾描繪得非常漂亮,競渡時兩船齊發,在終點處設有「彩標」,最先拿到彩標的一船獲勝。當時的龍舟形制已經很大,每條船上有五十人。

早期皇宮中的競渡地點在興慶池,後期改為禁苑中的魚藻池。當時打造一艘皇家龍舟的費用可以買一百萬斤米。

在宮廷之外,各地民間的競渡活動也非常熱鬧,大多由官方組織,款項自然由官方承擔。

淮南節度使杜亞為了讓競渡的河舟速度更快一些,想出奇妙的點子:讓人在船底塗抹上油,又為划槳者特製一種衣服,上面也塗上一層油脂,穿在身上不沾水,以提高龍舟行進的速度。

在揚州,每當端午節時盛行水中競渡,岸上搭設起高大的彩樓和看棚,各地伎樂全都匯聚江邊,非常熱鬧。

百戲

百戲,也稱「雜戲」,形式與內容與現代的「雜技」大致相當,一部分源自古代,一部分從西域異邦傳來。

百戲的歷史悠久,有些表演詭怪百出,有些幻術的場面恐怖,所以唐朝曾經屢次下令禁止,但屢禁不絕。

當時比較常見的百戲有面戲(大概相當於現在的柔術。表演者蜷曲身體,可以把自己的雙腳伸上去夾到脖子上)、沖狹戲(也叫透劍門戲。類似於現代雜技中的鑽圈,但要驚險得多)、戲繩(相距幾丈遠樹立起兩根木柱,柱頭上連接一根大絲繩子。兩個艷服女子站在繩上舞蹈,又相對而行,可以在繩上錯身而過,驚險異常)、竿木(表演者身輕如燕,擅於攀援,爬到一根豎立的高桿之上,用手或用腳將自己掛在桿頭,身體外展,上下翩翩,做出各種驚險駭人的動作)。其它還有弄槍伎、猿騎戲、雜旋伎、擎戴伎、踏球戲、戴竿伎、舞輪伎、藏挾伎、水嬉等等。

盪鞦韆

盪鞦韆和蹴鞠一樣,都是暮春季節必要進行的一種遊戲。這時候,嚴冬早已經過去,萬物勃發春花爛漫,又有三春節(清明、寒食和上巳)接連而至,少年男女們聚集在一起,踏春遠行,水畔祓禊,或者蹴鞠、盪鞦韆,嘻笑遊戲,情趣盎然。

每年到了寒食節,宮中也會把鞦韆架豎立起來,給妃嬪和宮女們玩。和風麗日之下,鞦韆的彩繩結在高高的樹枝之上。站在鞦韆上的女孩子們身輕裙薄,互相比賽著哪一個的膽子更大,哪一個盪得更高,膽子大些的會一直把鞦韆盪得與樹梢齊平。

角抵,也就是相撲。

唐朝時的角抵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包含在雜戲範圍之內,帶有很強的娛樂性,還有角色扮演的成分在其中,動作之外也有對白,多少帶有一點戲劇的成分。角抵者隨機應變,為的是活躍氣氛,增加表演的趣味性,隨後進行的角抵才是重頭戲。

另一種是軍隊中兵士之間進行的角抵,除去自娛之外,還有練兵的功能。

唐代民間喜好角抵的也大有人在,流行於市井之間的摔跤角力的習俗歷史悠久,分布的範圍極廣。

鬥雞

唐代不少皇帝都喜歡鬥雞,比如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但都不如唐玄宗李隆基。唐玄宗時代,滿朝皇親權貴們爭相玩起鬥雞,這種風氣迅速漫延到民間,到天寶年間達到高潮。

當時鬥雞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的一種時尚,舉國上下都像發了瘋一樣,無論尊卑貴賤都要給自己弄一隻鬥雞玩玩。稍稍像點樣的雄雞都被人收去養起來,鬥雞的價錢自然不斷高漲。普通百姓買不起鬥雞,就有人用木頭雕成一隻鬥雞,抱在懷裡四處走,聊以自慰。

第三類是室內進行的棋牌類遊戲

雙陸

雙陸,又有「長行棋」、「波羅塞戲」、「握槊」等名稱,是一種擲骰行棋的遊戲。

雙陸在漢魏之際已經開始流行,隋唐時期則是雙陸最盛行的時代。

雙陸的組成,有一副棋盤,黑黃棋子各十五枚,兩隻骰子,遊戲者為二人,擲骰行棋,許多地方有些類似於今天網上流行的飛行棋。

雙陸的棋子也叫「馬」,分兩色,各有十五枚,尖頂平底,形狀類似於搗衣杵狀,高約四、五厘米。骰子為六面體,刻有一到六的數值,對局中使用兩枚或三枚骰子。棋盤為長方形的木製盤,盤面上刻線,從左到右分出十二道格。

樗蒲

樗蒲是古代博戲的一種,一局樗蒲中可以有五人同時來玩。

在一塊木製的棋盤上畫有棋道,棋道上設有一些「關」,「坑」等名目。棋子稱為「馬」,一共設有二十馬,分為五種顏色,每色四馬。

其中用到的骰子和現在不一樣,每枚骰子的形狀是兩頭尖,中間寬平,呈銀杏狀,一共五枚。

每枚骰子一面塗成黑色,相對的另一面塗成白色。再在其中的兩枚骰子的黑色那面上雕刻出牛形,稱之為「犢」;同時在這兩枚骰子的白色一面,雕刻出山雞的形狀,稱為「雉」。其餘三枚骰子上只有黑白兩色,不雕刻任何形狀。

如此一來,五枚骰子一齊投下去,便會產生複雜的組合,對應不同的彩值,根據彩值來行棋。

樗蒲是唐朝很流行的賭博工具,唐朝兩個玩樗蒲的名家,一個是張易之,一個是楊國忠。

藏鉤

藏鉤,又名「藏彄」、「行鉤」、「行彄」等。彄,指的是環子、戒指一類的東西,是古人戴在手上的一種飾物。「鉤」與「彄」相通。

藏鉤大概都是漢朝時興起的一種遊戲,到唐朝時逐漸興盛,唐代時的玩法大致這樣:參與遊戲的人數如果是偶數,便平分為兩隊;如果是奇數,則多出來的那一個人就被稱為「飛烏」,可以屬於這一隊,也可以屬於另一隊。

玩的時候,先由一隊將戒指、圓環之類的小玩意藏在某一個人的手中,然後大家一齊攥緊雙手,伸出拳頭去讓對方猜測那枚戒指到底在哪個人的手中,也就是所謂的「眾人分曹,手藏物,探取之。」

要想不被猜中,藏鉤的一隊必定要有些小手段,比如大家盡量要表情一致,手中攥著戒指的那個人一定要表情平靜,千萬不能被對方看出破綻,而同伴們則可以虛張聲勢,如此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妙趣無窮。

唐朝其它的遊戲還有不少,比如圍棋、彈棋、投壺、酒令、葉子戲、打獵、俗講、潑寒胡戲等等,這裡就不細說了。


我來啦,今天就給大家展示幾個神奇的東西,來說一下中國古人是如何吃、喝、玩、樂的!

1.

擼串

祖先從遠古就會烤串了,有些人說古人不會吃燒烤,那遠古時捕獲的各種動物都是要吃的,沒有鍋怎麼辦?用手直接拿著烤嗎?顯然是用細長木棍插起來烤的!

到秦漢時期,更是有烤肉專用雙刺小鐵叉。下圖是五里堡東漢墓出土的漢代吃席燒烤圖:

還有寧夏漢墓出土的烤串:

2.

踢球

中國蹴鞠歷史悠久,至少從周代就有,春秋時齊國首都臨淄就有人組隊踢球。而下圖,則展現了一名正在練習顛球女生:

宋代還出現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球類俱樂部——齊雲社。宋代周密寫的《武林舊事》的《社會》篇記載:

二月八日為桐川張王生辰,霍山行宮,朝拜極盛,百戲競集,如緋綠社(雜劇)、齊雲社(蹴毬)。

所謂蹴毬,就是踢球。

北宋足球超級聯賽?

我押太尉隊。

3.

回帖亂噴

不要以為古代就沒噴子,古代的噴子凶起來誰都怕。在古代的寺廟、道觀、景區的牆上,最多,那裡就等於現在的貼吧,儘是些亂噴的。

唐德剛《晚清七十年》里有個笑話,說有個讀書人看前面的人寫的東西太垃圾,於是在牆上題詩:「滿牆都是屁,為何牆不倒?兩邊都有屁,所以撐住了!」

而在古代文人筆記里,有很多類似的記載,後頭的人跟帖罵前頭的人,有時候還罵某個人(相當於現在說的二樓)傻嗶。

4.

吃火鍋

中國古人吃火鍋的歷史非常久遠,網上流傳一個明顯瞎編的段子,說是成吉思汗的軍隊用頭盔發明了火鍋,還有人說是努爾哈赤入關前發明的。這都是沒有根據的胡說八道,明顯把中國火鍋發明的時間說晚了至少至少一千五百年。下圖是漢代海昏侯(公元前93年~公元前59年)墓出土的火鍋:

當然他還給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金子了!

5.

牙刷的歷史

很多人以為古代人不刷牙,其實中國牙刷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下圖是我為國家地理供的「中國古人的刷牙經」一稿的配圖(部分):

古代的牙膏有不同的配料,什麼清香爽口,什麼降火除蟲,分門別類。古代有專門的「牙刷子鋪」,裡面賣各種樣式的牙刷和牙膏或牙膏粉。

6.

古代高爾夫——捶丸

這東西又是大宋朝國民的愛好,在元代,有專門的《丸經》,是講如何捶丸,裁判如何判罰,隊員如何比賽的。

7.

開通天然氣

事情發生在四川中西部。古籍記載:

西川有火井,事奇甚。其井居然冷水,絕無火氣。(四川中西部有火井,很奇特。井裡是冷水,絕無火氣)

(O(∩_∩)O~這其實是個水井)

但以長竹剖開去節合縫漆布。

長竹:

剖開:去節:

於是形成了兩個空心的半圓。

然後,合縫漆布。等於是兩半竹再用油紙裹嚴實,主要是為了防止漏氣。這就成什麼了呢?成這樣的東西了:

然後,一頭插入井底,其上曲接。就是說,要拐彎的地方,還是得拐彎的:

隨即,以口緊對釜臍,注滷水釜中。在其他「火井」的接法當中,竹口不是直接對鍋底的,得隔著一定的距離。如清代康熙舉人李崇階《游火井記》中的詳細說明,「筒去灶五寸許,以土為竅接之」「旁復立一竹筒,為起滅關鍵」「其火在筒,以手捫之,不炙手」「及其出,如擔薪之焰,勃發猛烈,與家火無異,特其光稍綠」

。這就很明顯是這玩意兒了:

好了,今天過年,祝大家新年快樂!文章就寫到這裡了。更多漲姿勢的好玩的,請直接拉上去關注我!


我覺得大概沒有中國人不知道竹林七賢。

但實際上這七個人並不是一群只愛清談的文人。他們是魏、晉之際一個鋒芒很露的朋黨。

他們酗酒,磕葯,搞樂隊,裝瘋賣傻,但是他們的消極狂放都只是對司馬氏專政謀篡的一種抗議。

他們憤青,「孔孟禮教,與我何干?」都愛好老、庄,崇尚自然,反對那些大族閥閱所標榜的形式上的禮教。

他們不是孤立的人物,他們的傾向成為魏末及入晉以後許多名士的傾向。他們已經成為中國文人史上的標誌,成為被藝術家契而不捨去表現的意向。

(劉伶)

▼關於酗酒

現在也是一樣,狂歡當然是需要酒精的,竹林七賢無酒不歡。加上他們那個時候吃「五石散」後必須喝熱酒,所以酒在他們的畫像里從沒有缺席過。

(清 冷枚 竹林七賢圖)

阮籍是一個一喝能醉一個多月的酒鬼,他為了喝府邸中藏的好酒主動要求上任步兵校尉一職,酒喝完就不幹了。他的侄兒阮咸也和他差不多,和族人把酒倒在大缸子里,也不管頭皮屑會不會掉進去,幾個人把頭埋進去就喝。後來來了一群豬,聞著酒香也去缸子里喝酒,阮咸便跟在豬群的後面一起喝。

但是其他人和劉伶比起來都差遠了,中國只要喝酒的人沒人不知道劉伶。據史料記載他經常坐一輛鹿車,帶一壺酒。出門時讓僕人帶著鋤頭,吩咐「死便埋我」。酒後,他常在家中赤身裸體,肆意放蕩。

▼關於磕葯

小時候的我很喜歡看《男生女生》,裡面很多邏輯不通的古文小說都會提到這種神奇的藥物,五石散。五石散是由帶毒的「石鐘乳、石硫磺、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煉成,吃了以後,身體失去控制,陷入一種忽冷忽熱的狀態中,但精神卻可以進入恍惚的境界,心情會變得平靜,看東西能看到無限細節,思維也會流動的更迅速,打破時間的禁錮,這個時候,什麼痛苦都會不放在眼裡,像是一種沒有bad trip的迷幻藥。

若論最美的女子出於那個朝代,也許我們沒法從歷史中找到答案,然而若論男子最美是在哪朝哪代,魏晉南北朝時期絕對是不二答案。魏晉時期是中國古代社會審美觀發生重要轉折的一個時期。當時從上至下,人們無不以美為尚。也是這一時期,湧現出了最多以美貌著稱的有名士人,現在想想為什麼大量的小說都在寫竹林七賢,可能因為他們帥吧。

(清 任伯年 竹林七賢圖)

▼關於朋克

接下來是我最喜歡他們的地方,他們也是一個樂隊。

鍵盤手:嵇康通曉各類樂器,尤其是古琴,兼顧Bassline和旋律走向。至於他最知名的solo就是《廣陵散》,也是漢族(比少數民族差得遠的)音樂史上非常著名的古琴曲,也是中國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嵇康刑前從容不迫,彈奏此曲,然後說一句:「《廣陵散》於今絕矣!」

我的天哪,我如果是南北朝少女我一定會被嵇康迷死的。更何況在少女時代的我心裡嵇康的形象都是這樣的。(實際上並不

吉他手:阮咸擅長中阮,也就是中國吉他,音色與吉他酷似,不過更加具有東方神韻,後來進行了一系列改造,變成了以他名字命名的樂器叫做阮咸。

主唱:阮籍,擅長「長嘯」,所謂「嘯」乃中國古代的一種聲樂藝術,以人聲做樂器,即興而嘯,而今也已失傳。

竹林七賢的派對都在山裡,林間,用天地的Reverb,山谷的Echo,林間的鳥叫蟲鳴是自然的採樣,然後,Jam !

在大自然的懷抱里玩音樂,便是嵇康所主張的音樂理念-「和」。竹林七賢是當時醒覺的較早的一群人,他們像現代的朋克+嬉皮士,他們聊的東西也越來越脫離實際,越來越玄。他們開始強調超越自然和宇宙本體之上的「道」,追求「無」的精神和哲學境界。

雖然在最後竹林組織分崩離析,但對他們來說,也好過當一個朝廷狗。

(傅抱石 竹林七賢圖)

對於少女們,這七個人中最讓人心馳神往的還有嵇康和山濤的小故事。嵇康,名門小開,山濤,鳳凰男,共同演繹了大概是中國文人史上最著名的一次絕交。《于山巨源絕交書》是嵇康聽到山濤在由選曹郎調任大將軍從事中郎時,想薦舉他代其原職的消息後寫的。信中拒絕了山濤的薦引,還痛斥山濤,和他劃清界限。不管是真的絕交了還是為了不影響山濤的仕途,嵇康臨終時候還是把自己的孩子託付給了山濤,雖然我一點都不腐,但是看到這裡還是非常唏噓的。

(張大千 竹林七賢圖)

其實說了這麼多竹林七賢的種種,我對他們的興趣其實是來源於很早之前在上海博物館看到的一副畫,孫位的《高逸圖》,這幅畫實在是太有趣了所以就跟著做了很多竹林七賢的功課。

這幅畫里畫的就是竹林七賢,然而竟然沒有竹子。所以把大收藏家宋徽宗也給糊弄了。

卷首是宋徽宗的瘦金體題的「孫位高逸圖」,因為這幅畫流傳到宋徽宗手中時候,卷前已經缺了嵇康,卷後缺向秀和阮咸,他也沒想到是這七個人,他以為這圖上是隨便畫了四個古代高人逸士,所以才起了這樣一個名字。

關鍵是之後幾百年也沒人考證出這畫的是誰,直到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才有人考證出來這畫的是竹林七賢 。 

第一個敞著衣服、抱著腿的人是山濤,就是和嵇康絕交的那位。

第二個人手裡拿著一支長柄如意是王戎,年齡比山濤小二十九歲。

第三個手捧酒杯,回首就像要嘔吐一樣的就是竹林七賢里酗酒的好男孩劉伶。畫面里的他雖然面朝小童的方向,但是雙手卻還是端著酒杯,看出來還是對杯中之物還是戀戀不捨。

第四個手執麈尾,臉上掛著蜜汁微笑的人是阮籍。古文里麈是帶領鹿群的領頭者,所以麈尾含有「領袖」的意義。這一個細節就刻畫出了阮籍在七賢中的領袖地位。

至於為什麼這幅畫里沒竹子,也有專家考證出來「竹林七賢」的「竹林」,其實並不是真正的「竹子林」,是焦作的一個地名。 在西晉之前,竹象徵女子的悲怨凄苦,與君子毫無關係,士大夫們對竹子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審美意向。我們常說的梅蘭竹菊四君子的意象是到了明朝才出現的。

東晉孫盛在《魏氏春秋》中記載的是:嵇康寓居河內之山陽(焦作),與阮籍、山濤、向秀、阮咸、王戎、劉伶相友善,游於「竹林」,號為七賢。有專家考證認為,「竹林」很可能是河南焦作一個地名,而非真正的竹子之林。陳寅恪先生也說過:「先有七賢,後有竹林」。也就是說,「竹林」是後人加在「七賢」之前的,是後人附會出來的。


「一月踏雪尋詩,烹茶觀雪,吟詩作樂。二月寒夜尋梅,賞燈猜謎。三月閑廳對弈。四月曲池盪千,芳草歡嬉。五月韻華鬥麗,芬芳滿園。六月池亭賞魚,池邊竹林颯颯作響。七月菏塘採蓮,泛舟湖上。八月桐蔭乞巧。九月瓊台賞月。十月深秋賞菊。十一月文閣刺繡。十二月圍爐博古」。

始終對這一段話心心念念,這才是最具閑情別緻的生活。

一月踏雪尋詩,烹茶觀雪,吟詩作樂

二月寒夜尋梅、賞燈猜謎

三月閑亭對弈。

四月曲池盪千,芳草歡嬉

五月韻華鬥麗、芬芳滿園

六月池亭賞魚池邊竹林颯颯作響

七月荷塘採蓮、泛舟湖上

八月桐蔭乞巧

九月瓊台賞月

十月深秋賞菊

十一月文閣刺繡

十二月圍爐博古

我們今天不會再有這樣閑適的日子了,也沒有如此的閑情雅緻了。


1、養寵物

養寵物的歷史,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得而知,也不必深究。據記載,東晉王羲之喜歡養白鵝,支道林喜歡養駿馬、丹頂鶴,一時傳為美談,流傳後世。王羲之養白鵝,喜其高貴清閑之形象。支道林養駿馬,喜其神采;養丹頂鶴,喜其體態輕舉洒脫,有青雲之志。

張大千養猿不養猴,因為猿有靈性能比君子,而猴子卻比作小人。從前人養寵物的心態,可以觀其志趣,也可看出古人鑒人之風,由人及物,雖然是物,卻仍以平等觀對待,當然如果不是至虛至靜心境是達不到的。因此,人有一己之長,則一定會知人善用。

2、茶樓酒肆

「茶館」一詞,明以前資料並無記載。較早使用「茶館」一詞,見於張岱《陶庵夢憶》:「崇禎癸酉,有好事者開茶館。」宋代,一般則稱「茶館」為「茶肆」、「茶坊」、「茶樓」、「茶邸」、「茶鋪」等。

到了宋時,飲茶已成風尚,茶肆普遍存在,誠如茶史專家朱自振所說「茶肆是社會上飲茶相當發展情況下才產生的一種文化現象」。因此,茶肆具有很強的社會性,是古代社會生活的一種反映。

除了茶外,酒也是古人酷愛的一種飲品,有酒必然就會產生酒文化。中國是酒的故鄉,飲酒之風數千年不衰。酒是物質的,但酒又融於人們的精神與社會生活之中。

3、打馬吊

明代天啟年間,本來作為遊戲的附屬品 籌碼,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新的戲娛用具,即馬吊牌。馬吊牌是一種紙制的牌,全副牌有四十張,分為十萬貫、萬貫、索子、文錢四種花色。馬吊牌由四人打,每人先取八張牌,剩餘八張放在桌子中間,四人輪流出牌、取牌,出牌以大擊小。打馬吊牌有莊家、閑家之分,庄無定主,可輪流坐,三個閑家合力攻擊莊家,使他下庄,有點類似於今天的紙牌遊戲「鬥地主」的打法。

4、曲水流觴

縱觀中國歷史會發現,世俗歡樂在民生中的比重與日俱增,而近古以前的莊重虔誠同宗教色彩一併淡去,並且逐漸演變成了水邊宴飲賦詩的風雅活動。「曲水流觴」作為主角逐漸登上舞台,尤為文人雅士所好。「曲水流觴」,又名「九曲流觴」,觴就是杯,即投杯於水的上游,任其流下,停止在哪裡,那麼正坐在旁邊的人就要端起酒來喝光,同時賦詩一首。觴一般是由角質或木質等輕材料製成,因此可以浮於水上;另有一種陶制的杯,兩邊有耳,稱為「羽觴」,「羽觴」比木杯重,玩時則需要放在荷葉或木托盤上。

5、琴棋書畫

琴棋書畫是中國文人抒發情懷所依賴的手段。古人因為琴聲清澈流暢,大多用松風流水比喻,所以琴聲應該是泠泠之聲。李白詩云「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鍾」,說的正是琴聲。中國傳統文化中,把下棋稱為「手談」。元人黃庚的《棋聲》便有這麼一句話:「何處仙人愛手談,時聞剝啄竹林間。」棋子閑敲,往往不知覺中時間過得飛快,所以趙師秀一句「閑敲棋子落燈花」成為流傳至今的千古佳句。

6、投壺之戲

投壺,亦稱射壺,是一種既登大雅之堂又入巷陌平民家的傳統遊戲。在明清小說中,社會底層的三教九流都玩此道。《鏡花緣》里的那位「烏投壺」,能玩出「蘇秦背劍」、「鷂子翻身」、「朝天一炷香」、「張果老倒騎驢」等許多投壺花樣,可見這種遊戲在民間的普及程度。

7、鬥百草

古來有鬥百草的遊戲,又稱鬥草、斗花遊戲,以花草名相對,如用狗尾草對雞冠花,以答對精巧者為勝,原為端午習俗。端午踏青歸來,帶回名花異草以花草種類多、品種奇為比賽對象。鬥百草遊戲起源很早,從唐劉禹錫詩句「若共吳王鬥百草,不如應是欠西施」中可知,在春秋末期,吳王和西施就已在宮中玩鬥百草了。

8、女為悅己者容

《戰國策》中有「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很早以前就很注重儀錶的修飾了。從歷史遺留下來的文物看,我國古人髮飾、衣飾、髮型、鞋子等都異常精美絕倫。上到皇室貴族,下到平民百姓,就算普通農婦的髮飾,也都經過精心設計的。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代女人把美容、修顏當做閑暇時的一種娛樂,同時也把它們當做終生為之痴狂的事業。


推薦閱讀:

下聯:雨潤萬物山河綉,如何對下聯?
醉酒萬年青,怎麼對下聯?
為什麼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二的中國和印度在傳統上都有男尊女卑的思想,這是社會進化的必結果嗎?

TAG:歷史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