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發現自身的心靈力量?


首先得信

心靈的力量非常有彈性。聖人如甘地,可以靠絕食就停止印度的內戰;病人如精神分裂症,可以使用幻想出來的任務和事情來保護自己;或者多重人格障礙,可以創造完全不同的人格,來應對不同的環境。所以心靈的力量,完全可以跨越客觀世界的束縛,創造和改變客觀世界。

其次得修

發現自身心靈的力量,需要認識自己,包括身,心,能量。

通過瑜伽,內觀,禪修,心理學的方式深入了解自己,尤其是解除自己受限因素,轉化自己身體內的情緒積累。

受限因素包括:自己的受限的認知、社會價值觀等等的對心靈的限制。

身體內的情緒累積包括:創傷,情結等等。

看到限制本身就是解除限制,體驗情緒本身就是化解情緒。

再次得行動

在生活中踐行,在踐行中不斷的深入認識自己。在自己與人的互動中,通過自己的喜歡和不喜歡認識自己。煩惱即菩提,通過生活中的煩惱成長自己。

我是溫潤的獅子座心理諮詢師,歡迎關注,也歡迎加入我的心理學社群,一起成長


心靈裡面是自然的。而頭腦裡面是整齊的。所謂的「規矩」、「制度」全都是頭腦的產物。頭腦能接受制約。心靈則喜歡無拘無束。

但是詩歌、文藝是從靈性中迸發出來的。為什麼說女人的直覺比較準確?因為她活在自己心靈的空間裡面。而男人使用的是頭腦,是邏輯思維,所以他們的直覺比女人的要遜色得多。中國人的思維模式更傾向於使用靈性的力量。西方人則傾向於使用頭腦。

我們學佛的人通常說「開智慧」,指的就是把心靈的這扇門打開。「去掉我執」指的就是去掉頭腦思維的這一面。實際上,一個高素質的人,或者說一個有成就的人,這兩種力量都合二為一,並且都發揮出來了,當他走進殿堂,他靈性的大門自然打開。

一個學佛的人,不應該把自己定位在某一類型上,他應該什麼都是,又什麼都不是。他的是與不是只能透過宇宙的萬物來看,用宇宙的萬物來比喻。

一個得道的人,他的內心非常像個小孩,真的是瞬息萬變,情緒忽高忽低,就像你剛才評論自己的一樣,不屬於任何一個類型,好像樣樣都沾一點兒邊,但又不完全是。有一點不同的是,一個得道的人任何時候都處於警覺狀態,對自己的所思、所言、所行都清清楚楚,全部帶著覺知。

幾個晚上聽到你們的自我點評,我非常高興。你們每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都非常到位,超過我的想像。我原以為你們對自己的認識達不到這個水準,沒想到,確實沒想到!你們能做到這樣,對自己的點評,對自己的認識能這樣到位,這同時也就意味著你們的未來是非常光明,非常明了,而且是非常正確的。

一個人只有認清了自己,才能給自己一個明確的定位和方向。所謂讓自己的前途事半功倍,首先對自己要認識到位,然後把認識和實踐相結合,通過實踐來改變自己,在實踐中讓自己的思想得到升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一個完美的人。

用頭腦真正用到了極限,就進入了心靈;用心靈達到了極限,又和頭腦相應。怕就怕我們處在中間原地踏步,哪一類型都不是,都沒有突破,更不用說走進去,再走出來了。頭腦的終點是心靈。心靈的終點是頭腦。我們修行的第一步是先深入經藏,獲得知識,通過知識,也就是通過「戒定慧」進入靈性裡面。

通過靈性,在發揮它的力量的同時,又到達了頭腦——如此才叫做圓滿。但是在我們剛開始起步的時候,知識就是知識,智慧就是智慧,頭腦就是頭腦,心靈就是心靈。而對於已經合二為一的人來講,他只有用,已經沒有體,沒有相了。如果問他的體、相在哪裡,是什麼,只能用佛教的話來講:山河大地、飛禽走獸就是他的體,他的相。

就像我們人生的不同階段,比如這個階段非常喜歡整齊,到了另一個階段又非常喜歡自然(自然就是無為,整齊就是有為)。這說明我們的力量進入了頭腦,或者進入了心靈。心靈裡面是自然的。而頭腦裡面是整齊的。所謂的「規矩」、「制度」全都是頭腦的產物。頭腦能接受制約。心靈則喜歡無拘無束。只有頭腦和心靈有機地結合,才能構成一個完美的「我」。

作者:東華禪寺方丈萬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去踐行佛法、用生命去體證生命本質的智者。

15歲信佛、18歲出家、29歲證得生命本源,30歲復建東華禪寺、3次7年閉關、16年建寺安僧、8部著作、1.2萬場開示、千萬餘字的開示錄、16年間向社會捐款捐物4791萬多元……

從童真入道、閉關證道,到建寺安僧、講經說法,六度萬行,歷經了三十餘年,找到了一條能讓人類證悟本源的解脫之道。

本著普度眾生的使命,將一生心血《東華禪》無私付予芸芸眾生,殷切期望天下蒼生通過學修《東華禪》融通人生四大關係:我與家庭的關係,我與社會的關係,我與國家的關係,我與自然的關係,從而獲得幸福圓滿的人生。


1、格物致知,鍛煉,具備探索真理的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勇於嘗試未知,敢為天下先。探究問題,尋找原因、答案時,帶著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多問自己為什麼。不要取巧,不能懈怠,不會一下子就成功,不斷探索,逐步接近答案。如果失去耐心就休息;如果沒有好奇心、危機感,就別吃太飽,別穿太暖,調節內分泌。

2、關注心理學、腦殼學、人類生理,學會利用科學調整自己的狀態,具備良好的身體條件。

3、培養多元興趣,學會單純的因為喜愛而做一件事。就如同對於愛情、美食的追求那樣純粹。有一天,會發現,自己擅長什麼,需要什麼,需要補充什麼。會發現,自己有特別多的技能。會發現,自己對世界了解的越來越全面、越來越清晰。會發現,自己的創造力無比豐富。

4、多反省,主動的記日記。問自己今天做了什麼?多問自己哪裡做的不好,為什麼做不好,怎樣能把事情做得更完美?自己真正想要什麼?人生規劃是什麼?

5、培養良好的社會能力,學會保護自己不受傷害,能夠分析出別人的漏洞,如何在受到攻擊時做出有力回擊,使別人不敢侵犯自己;學會換位思考,包容別人的過失,和別人一起把事情解決好,建立健康的友誼關係。這一切,都是為了,保證自己的獨立性、主觀意志不受外界干擾,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事業。


謝邀,我們不需要發現心靈中的力量,心靈力量每個人都有。只是我們缺乏激發出心靈力量的動力和勇氣。不想做會找一個借口,想做會找一個方法。對人類而言,存在三種基本情感,即痛苦、慾望與快樂。只有當情感由理性控制的時候,人才會變成情感的主人,才能有道德地過著幸福的生活。每當人類需要心靈力量的時候首先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感 ,學會感性的剋制自己的慾望、痛苦、快樂,尋找和激發自己本有的心理力量。


你的內心所愛,宇宙聽得到。

或許,對我們心靈力量的忽視和低估,是我們沒有實現自身價值和活出最大的自己,萬物皆有靈,如果我們尊重自己的內心感覺,仔細聆聽它,了解它,你會發現自己的外在境遇也變了,宇宙會回應我們的心愿。人類的使命並非是回歸精神,而是不斷挑戰現實生活。在挑戰中,一切不斷完善

與大多數人的看法相反,地球上的生命其實一直是最優秀的,而且還在不斷地向前發展!這一判斷不僅源於我們對地球上豐富多彩的生物群落的觀察,同樣也包含著我們對宇宙法則的理解。

據我們所知,萬物無不自我發展。

而人們卻常常抱怨,認為現在的生活,再也沒有了從前的樂趣,很多人希望可以回到過去。但是我們從不回頭去追尋逝去的美好時光,因為我們知道,最精彩的瞬間總是在未來等待著我們。

在精神層面的更廣闊的視野下,我們十分清楚地了解人類的力量,目的與價值,心智與思想。因為我們知道,人類時時刻刻都在思考。我們既理解生活的多樣性的價值,各種不幸遭遇存在的意義,我們也知道環境給你帶來的種種困惑,以及由此帶來的種種遭遇;我們也明白創造的過程,更深知思想的力量

人類的使命並非是回歸精神,而是不斷挑戰現實生活,在挑戰中,一切不斷完善。

你的偏好就是你的命運,它隱藏在內心深處

在生活中,當你意識到自己與環境的種種衝突時,自然會不斷作出各種選擇。有時候,你意識到了自己的志趣,就會立志,在更多的時候,各類偏好隱藏於你的內心深處,無法用言語表達。偏好存在於人類心靈的諸多層次中,甚至體內的細胞也會有所感知。在周圍的環境中,萬事萬物皆能生髮感應,這些感應與偏好都有著令人意想不到的力量。

我們可以說:有求必應。萬物眾生,隨時有求,隨時有應,絕無例外。生活經歷的變化多端,令人們內心的喜好不斷浮現,思想振動匯聚為情感波動,這正是宇宙不斷完善的動力所在。生活的風風雨雨會令你大徹大悟:萬物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每一偏好皆有所聞,有所回應。你會和我們一樣,明白萬物皆為圓滿。


推薦閱讀:

看了心理學的書之後總覺得自己也有心理問題是個什麼心理?
2018年你將去哪裡旅遊?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心態變得平和?
渴望獲得關注,又害怕成為焦點,是自卑嗎?

TAG:人生 | 心理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