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普遍心理承受力都很低?
心理的承受能力其實在我看來是與環境還有孩子本事有關的。還記得以前我們這些90後的孩子小時候沒什麼壓力,一天回家做幾十分鐘的作業後就到處去玩了。一堆的人到處瘋耍到了天黑才回家。什麼跳格子啊看爆米花如何出來扮演七仙女啊那些都是我們這一代的童年回憶。在當時放鬆快樂的環境下我們就都沒有出現過什麼承受力低的狀況。而現在的孩子們是沒有童年的,有的只是一堆堆的作業,和補不玩的課。而且每日他們同學之間的競爭也在不斷加劇,一次的失敗有時都會讓他們擔心半天憂鬱很久。這是環境的使然。壓力的不斷增多,使他們原本瘦小的身體承受了我們當初所沒有的事物,在此情況下一但面臨著什麼打擊有時他們可能接受但有時當他們辛苦付出了很多卻沒有得到什麼的時候就會受不住。
其次是自尊心,時代在發展,我們的小朋友們也在進步。許多知識是我們在初中時懂得的,然而在他們小小年紀早已知道。在其中自尊心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小孩子雖小但他們的自尊心卻是很大的。有時你不經意的一句話,就像有一次我說我的一個妹妹胖,說了一會她竟然哭了。因為我傷害到了她的自尊心。他們雖說是小孩但也渴望被尊重由此在他所沒達到要求的時候會導致承受力低。
三是家庭的緣故,現在的小朋友大多是獨生子女,不像以前一般都有2、3個。在當時孩子們是打打鬧鬧放養的不會太關注他們的細節生活。而現在的小朋友卻是兩個大家庭養一個,非常精貴。一般小朋友要什麼,就算父母不買爺爺奶奶也會滿足他。從而使得孩子的很多要求得到滿足,所以當他面臨著他說不了解不能完成的事時,承受力就會降低。
最後一個應該是吃苦的能力了。以前我們或多或少也鍛煉過吧。雖然沒有很多,但還是有的。現在大多小朋友一遇挫折就找家長哭哭啼啼的,家長受不了就會幫他解決。而等到了他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又不會了,也使得他的承受力降低。
這個問題在學習過程中,有同老師交流過,這裡分享一下個人看法,僅供大家參考。
當下主流觀點是現在的孩子承受力太低,個人觀點是孩子這個群體的承受力可能有細微的變化,更多的是觀念上的重視與發展導致的。
一,在我小時候,那個時候剛剛實行計劃生育,大多數家庭都是一個以上的孩子,因為居住環境都是平房居多,孩子們都處於散養狀態,年紀小的都是跟著年紀大的玩。趕上周日或者放假,早上吃完飯說出去玩了,中午和晚上吃飯的時間家長基本就在家門口喊兩嗓子,回來吃就回來,不回來吃就餓著,晚上只要別太晚,知道回來就行,當然,打罵是家常便飯。
那個時候主流觀點是「棍棒出孝子」,「小樹不修不直溜」,因為社會整體教育水平和觀念限制,家長很少有耐心說服教育,通常是雞毛撣子,笤帚疙瘩和皮帶招呼,只挨兩個「五指扇」都算幸福。
整個時候有人談孩子的心理教育反而是眾人無法理解的,小屁孩兒,懂啥?大多數的心理變化和想法,都被當做青春期的反叛被「鎮壓」,一直打到什麼時候呢?打到長大成人,差不多跟父母身材差不多,或者父母體力下降打不動的時候,所以那時候家裡小的都會羨慕大的不用挨打,盼著快快長大。
在這種狀態下,有沒有心理出問題走極端的孩子呢?有,一直都有,離家出走玩失蹤,自殺自殘尋短見,等等。但是因為那個時候媒體不發達,有限的廣播電視報紙媒體沒有精力去關注,最多也就是鄰居茶餘飯後感嘆幾句而已。頭條讀者中應該有這個年齡段的,想想看是不是這樣。
二,隨著獨生子女政策的嚴格實行,以及社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這些年,人們才開始重視這個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態。主流科學觀點開始分析青少年時期環境與家庭經歷對長大成人後的影響。
這個時候最大的問題開始突顯:就是夫妻加上雙方老人六個人的小團體圍著一個孩子轉,怕孩子冷,怕孩子熱,怕聲音吵,怕煙熏,怕營養不良……各種關心愛護,導致孩子小時候通常很少遇到「挫折」,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三十年前,家長領著孩子逛街,孩子看到一個玩具或者好吃的(哪怕只有幾毛錢),跟大人要。
多數時候,大人先是提一個問題,寶貝,聽話不?
孩子(以為大人要給買):嗯,聽話。
大人:聽話,咱不買。
孩子:……
孩子敢抗議或者哭鬧,家長在公開場合就可以收拾你,挨兩次打還不長記性的孩子……唉!
現在呢?孩子上街看到玩具或者好吃的,可能少則幾十多則幾百,大多數家長都是:買。
家家就一個寶貝,幹嘛不買,另外,這些滿足孩子的家長,通常就是當年需求得不到滿足的那一撥孩子,有些甚至孩子不要,家長主動買來送,就是為了讓孩子開心和滿足自己當年的缺憾。
這種近乎於寵愛的關心造就了很多熊孩子,還有要求幾乎都會被滿足的小皇帝和小公主,當有一天他們的要求不能得到滿足的時候,他們就會產生疑問,為什麼不滿足我的要求?!
比如孩子已經有了七個書包還想要跟同桌一摸一樣的新書包,又比如孩子想看電視不想寫作業不想上學,又或者不想在家吃飯天天就想去飯店……這些要求都應該得到無條件滿足嗎?!
打罵和無視不對,一味滿足和寵溺也不對,現在家長和社會都重視孩子的教育與心理狀態,可是該如何教育,遇到衝突的時候該如何處理,大多數家長並不懂,因為他們也沒學過。
這裡還要提一個觀點:國內的父母,很少把對孩子的愛掛在嘴邊。有幾個家長會跟孩子表達爸爸媽媽愛你?反過來也一樣,很少有成年人跟自己父母表達愛。
所以孩子在出現情緒波動,頂嘴,耍脾氣,甚至有極端行為的時候,家長們很慌張:這孩子,我不過就是說了幾句,承受能力怎麼這麼差啊……
為了在這種衝突中找到解決方案,我選擇了主動學習心理學,觀念的衝突並沒有最優解和絕對的答案,只是為了繞開錯誤的方式,而那種不管具體情況給出解決方案的做法,通常都是扯淡的!不僅是孩子心理問題,戀愛和夫妻關係處理,婆媳關係處理,事業與家庭的選擇,哪個領域有絕對的解決方案?沒有。
短短一篇文字無法給題主一個完美的回答,分享一下個人觀點,希望對你有幫助。
第一、生活條件好了,沒有吃過什麼苦,外部競爭力不強;第二、兄弟姐妹少,內部競爭少,得到的關愛多,自尊心太強;第三、長輩太寵愛,沒有從小引導,不懂人情世故,不懂現實殘酷。總之,每個小孩都是祖國的花朵,是在溫室含苞待放,還是在室外傲立風霜,取決於家長和老師的引導。
推薦閱讀:
※該不該為了孩子繼續經營一段沒有感情的婚姻?
※說說你喜歡古裝的原因是什麼?
※為什麼我媽總讓我嫁有錢人,說嫁有錢人就會幸福?
※家長幫孩子檢查作業發現出錯了,要孩子改正,但孩子不願意該怎麼辦?
※如果在你上班的前一天,父母要你明天一定要去相親,你會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