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和遼國和平了百十年,後來為什麼又要和遼國開戰?
謝邀
收復漢唐故土一直是北宋君臣心中一個秘而不宣的夢想
遼國漢人馬植初遇童貫,獻「聯金滅遼」之策,深受賞識,童貫薦於朝堂,面見徽宗,更名趙良嗣,平步青雲無論後世怎樣評價澶淵之盟,當時遼國事實上是宋朝的最大敵人~支持西夏,屢次趁宋夏戰爭時猛敲宋朝竹杠,士大夫們表面上與契丹人稱兄道弟,心裡何嘗不是有一萬匹草泥馬在奔騰
何況遼國滅亡已成定局,與其坐視女真吞併燕雲,成為另一個遼國,不如痛打契丹落水狗,一來揚我鐵血大宋天威,二來趁機摘個軟挑子
君臣嘻嘻哈哈地開著少兒不宜的玩笑,喜氣洋洋地出發了雖然朝中不乏反對打仗的聲音,但哪一條理由成立呢?
遼不可攻,宋就可攻了?國與國之間的條約不就是用來撕的?坐視女真人佔據燕雲河北人民就能得到永久的和平?收復燕雲是為了面對遼國滅亡後的新鄰居處於更有利的位置
收納張覺並不是宋朝一時心血來潮
女真人從一開始就沒打算老老實實讓宋朝白佔便宜
當然,在女真人看來,宋朝那一百多萬軍隊還是很有威懾力的,但是,萬萬沒想到童大將軍的精銳在陰溝里翻了船,拿著錢求女真人快來幫忙,更沒想到
劉延慶十五萬大軍會被一萬遼國殘兵打潰散面對這種豬隊友,難怪女真人翻臉不認人
平定方臘後,宋朝出兵夾攻遼國。其時,女真人已經啃完了最難啃的大骨頭
金太宗親征燕京,卻兵不血刃,契丹人高高興興打開城門,女真人歡歡喜喜收降納叛身子骨太虛了誰都瞧不起
徽宗朝,君臣皆無能
之前的對西夏戰爭已暴露出宋軍戰鬥力極度低下
喪師十萬的大敗仗被冠以大捷的名義上報朝廷幾百人受賞
海上之盟談了幾年,卻連標的物都還是稀里糊塗……
就如小伙談了七、八年戀愛,卻不清楚對象的性別……
釣魚認為:伐遼搶佔燕雲是應該的,宋朝無能是到家的
如果宋朝能順順噹噹摘桃子,那才真是沒天理
自從宋太宗高粱河慘敗後,北宋政府再未有主動進攻遼國,但是這並不表示宋朝政府對遼國是心服口服的,北宋君臣一直對未收回的燕雲十六州耿耿於懷,從未死心,澶淵之盟實際上是北宋政府與遼國政府戰敗妥協的產物,北宋政府勝而不勝,遼國敗而不敗。宋朝每年給遼國的大量歲幣就是最好的解釋。
《澶淵之盟》簽訂後,兩國再未發生過戰爭,宋朝政府和遼國政府經歷了百年的和平局面,這種和平局面的被打破是北宋徽宗年間,此時,遼國北方的女真人開始崛起,女真部首領完顏阿古打建立了金國,並對日腐朽的遼國發起了進攻,因為宋朝在遼國南方,地理位置重要,於是金國與宋朝定立「海上之盟」,金國相約宋朝與金南北夾擊遼國,讓遼國兩面作戰,首尾難顧。北宋君臣皆認為此為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最好時機,於是便派大軍向北進攻遼國,然而非常諷刺的是,在金軍勢如破竹的進攻遼國之時,宋軍卻接連戰敗與遼國……不僅沒能收復失地,反而被發的落花流水,這也讓金國看到了宋朝的虛弱,為日後滅遼後南下滅宋埋下了伏筆。
這場戰爭就是繼澶淵之盟後一百多年後北宋進攻遼國的事件。
原創:歷史課課代表
北宋前期,宋朝面臨騷擾和侵略的外族,主要有兩大勢力,一為西北党項族建立的夏國,北方契丹人建立的遼國,兩族都是游牧民族,党項族勢力並不大,曾是唐朝和宋朝的藩屬國,是臣服的對象,後來時服時叛,打打停停,是典型的邊境騷擾者,算不上大的侵略者。
而遼國人多勢眾,國力一度雄厚,是宋朝面臨的北方勁敵,尤其是後晉石敬瑭向遼國獻出「燕雲十六州」之後,造成五代、宋朝北方門戶大開,中原政權時時面臨遼國的威脅,成為那個時候統治者的一塊心病。
為了去掉這塊心病,奪回燕雲十六州,宋朝統治者曾處心積慮,而且在宋朝初年多次動用全部力量,多次伐遼,尤其是宋太宗趙光義,為了收復燕雲之地,在任內曾進行過兩次伐遼戰爭,卻兩次都遭到失敗。
979年,趙光義平定北漢後,隨即從太原直接發兵,攻打遼國,想乘遼國不備,先拿下幽州。遼國隨即派兵增援幽州,內外夾擊,致使宋軍全面潰敗,死傷數萬,趙光義逃到涿州,遼軍才停止追擊。
第二次是在986年,趙光義又分兵三路伐遼,東路軍以曹彬為統帥,中路軍田重進,西路軍潘美,雖然初戰收復了一些地方,但後來在遼軍的反撲下,全線潰退,最後,除了田重進的中路軍得以保存之外,東、西兩路全軍覆沒。至此,趙光義再也無力攻打遼國,收復燕雲十六州的理想破滅,宋朝再也沒有主動北伐遼國,對遼國開始消極防禦。
到了趙光義的兒子宋真宗手裡,在1004年的時候,遼太后帶領他的兒子遼聖宗耶律隆緒,率20萬大軍攻打宋朝,並進軍到澶州(今河南濮陽市)。宋真宗在宰相寇準的力諫下親征,與入侵的遼軍打了個平手,於是雙方簽訂了停戰協義,史稱「澶淵之盟」,此後百年,宋遼之間基本上沒有戰事。
到了宋徽宗手裡,遼國衰落,金國強大,宋徽宗再次把收復燕雲十六州提上議事日程,於1120年,與金國通過海上取得聯繫,約定共同伐遼,滅遼國後,燕雲地區歸宋朝,宋朝給遼國的歲幣轉納於金國,誰知,當遼國果真在宋金聯軍的夾擊下滅亡後,宋朝送走一匹狼,迎來一隻虎,金兵隨即南下伐宋,很快就滅亡了宋朝。
四個字:趁火打劫!
北宋自宋真宗時期與遼國澶淵之盟以後,雙方便保持了一百二十年的相對和平局面,這使得宋遼兩國都獲得了實惠。
但是,盟約的簽訂並不代表宋遼之間就真的關係和睦。其實,北宋對遼國所佔據的燕雲故土一直耿耿於懷,加上每年還要給遼國巨額的歲幣,這也使得北宋上下心裡很不是滋味。
不過,礙於遼軍的軍事優勢,自知打不贏遼國的北宋,也只好忍氣吞聲了。
然而,到了北宋末年,宋廷終於還迎來了一個擊敗遼國的「機會」。那時,隨著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的女真部落勢力的日益增強,正以摧枯拉朽之勢向沒落的遼國展開了滅國級的攻勢。此時,昏庸的宋徽宗君臣好大喜功,只看到眼前滅遼能獲得的短暫利益,居然背信棄義,摒棄了宋遼的百年和約,與金國簽訂《海上之盟》,從背後進攻遼國。
盟約商定:宋金共同滅遼,金取遼中京大定府,宋取遼南京析津府。遼國滅亡後,宋將原給遼之歲幣轉納於金國,而金則將燕雲十六州之地歸宋朝。
宋徽宗認為,如此一來自己便能夠一舉收復燕雲故土,完成列祖列宗百餘年都無法完成的功績。結果十多萬大軍浩浩蕩蕩去攻打滅亡在即的遼國,卻反過來被遼軍打了個打敗,傷亡慘重。而且還讓北面的金國看到了北宋的孱弱不堪,為日後的靖康之變埋下伏筆!
北宋與遼,是10至12世紀前期活躍在東亞政治舞台之上的兩個大帝國。在這百十來年當中,兩國之間的戰與和幾乎構成了整個時期的主要內容。
《澶淵之盟》開啟的近百年之和平
雙方的戰爭集中發生在兩個階段,一為北宋建國初期,宋太祖和太宗兩兄弟興兵北伐,結果頻頻遭遇挫折,直到真宗時,雙方才以簽訂休戰性質的《澶淵之盟》,暫時結束了持續數十年的戰事。而此合約的簽署不僅開啟了宋遼兩國近百年的和平相處之事,也對古代政治發展貢獻頗多。
(筆繪合約簽訂之場景)
說完了了第一階段,還有第二階段,這第二階段的戰事,又該從何說起呢?別著急,聽筆者慢慢道來。
遼國的內亂——女真人崛起
事情發生在1110年,這一年裡,在遼國北部邊境,崛起了一個新的政治集團,這勢力即是由完顏阿骨打所領導的女真人。他們宣布反對遼國皇帝的統治,並多次擊潰遼軍的進剿。而也就在此時,北宋上層從遼國投降而來的馬植那裡,得到了這一消息。
新官上任三把火——宋徽宗的小算盤
此時在位的宋徽宗欣喜若狂,這是一個情願縱情于山水,而也不願在政治上下功夫的皇帝。不過,正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玩樂歸玩樂,身為一國的皇帝,尤其又剛剛繼任,所以他迫切的希望以一場巨大的軍事勝利,來提升自己的存在感,而馬植所帶來的情報正中其下懷。經過一番商議,徽宗不顧部分大臣的勸阻,向女真人部派去了聯絡的使者,意思很簡單,女真人同北宋聯手滅遼,而後平分勝利成果。
(宋徽宗趙佶)
為了儘快打垮遼國,阿骨打同意了,於是,北宋朝廷單方面宣布對遼撕毀了《澶淵之盟》及後來所補充的一切相關條款,並積極調兵遣將,由徽宗寵幸的宦官童貫率領,打算一舉殺將過去。
天祚帝一敗塗地
遼國的天祚帝此時正被阿骨打的突襲打得焦頭爛額,在得知了北宋方面傳來的消息後,更是又氣又怕。他一面宋使,一面決定採取「先北後南」的戰法來解決這一危機,於是,在他的率領下,十多萬遼軍北上直指阿骨打的老巢,但是,此時的遼軍已因疏於指揮訓練而戰力大減,再加上長途奔襲,更是困苦不堪。而阿骨打則以逸待勞,痛打來戰的遼軍。遼軍兵敗如山倒,而阿骨打也再接再厲,傾巢南下,遼國在同女真的作戰中已開始轉入守勢。
宋軍被方臘起義絆住了手腳
徽宗得知了阿骨打勝利的消息後,愈發的急不可耐,他急令童貫領精兵北上配合行動,結果,就在大軍臨出發時,從南方傳來了告急文書——南方的方臘此時正統率一支流民武裝攻城破寨,甚是厲害。
徽宗大驚失色,又令童貫南下平叛,結果,就在宋軍主力南下的這段時間裡,女真軍隊進軍神速,已接連奪佔了遼的北、中、東三座京城(類似於省城),遼國的殘軍龜縮入西京(今山西大同一帶)與南京(今北京地區)等幾個孤立的軍事據點,遼的滅亡,看來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了。
(阿骨打大獲全勝)
困獸猶鬥——宋軍遭遇重挫
阿骨打在進軍的同時,頻頻催促宋廷配合出兵。終於,童貫的軍隊由南方「凱旋歸來」,並兵分多路殺奔遼的南京城,宋軍似乎勝利在望了。
但不要忘記了,困獸尚且猶斗,何況於人。遼在南京的守將先布疑兵之計,又挑選敢死隊適時殺出,童貫的大軍被打得潰不成軍。在屢次進攻無效後,為了實現「光復燕雲」的理想,他偷偷的請求阿骨打派軍攻取,又出重金將城「贖回」,只不過,城池已被女真軍洗劫一空,宋軍得到的,不過是一座空城罷了。
唇亡齒寒
不久,女真軍一鼓作氣,打破了遼的西京,遼國末代皇帝天祚帝在倉皇逃竄中被俘,並被迅速處決,遼國經此戰後,徹底不復存在。而這場戰事也讓女真人看清了北宋的外強中乾,公元1125年,女真人挾滅遼之餘威二度南下,宋廷也終為自己的小聰明付出了代價。
(公元1127年,北宋被金所滅,徽宗等被俘)
而回顧真宗時代以降的宋遼之和平相處歲月,著名史學大師呂思勉先生給出了這樣的結論——「宋謀聯金(即女真人勢力)滅遼本無錯,奈何宋自身尚且不振,又貪得無厭,終究落得唇亡齒寒之境地」。打鐵還需自身硬,這話是不錯的了。
參考文獻:張蔭麟著《兩宋史綱》 北京出版社2016年8月
呂思勉《中國通史》 群言出版社2016年2月
鄧廣銘《遼宋夏金史講義》 中華書局2013年11月
蘇伶《契丹簡史》 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6年8月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宋遼在1005年《澶淵之盟》後真的和平了百十年嗎?
並不是,1038年,李元昊稱帝建國,隨即北宋發動了三次對西夏的戰爭,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三戰中,北宋都慘敗而歸,此時的西夏向遼國稱臣,遼國遂於1042年派大軍兵臨北宋邊境,逼迫北宋增加對遼國的歲幣,史稱「重熙增幣」,也稱為「清理增幣」。
而這,只是宋遼矛盾的一個小小的插曲,橫在宋遼之間的最大心結,不是「重熙增幣」那加在北宋身上的歲幣銀10萬兩、絹10萬匹,而是宋遼邊境的「燕雲十六州」。
除此之外,還有西夏的因素,這些都導致宋遼關係並沒有史書上描寫地那麼和諧。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在遼國行將就木時,北宋要主動聯合金國進攻遼國。那麼,這兩個因素是如何影響了宋遼的和諧的?靜夜史認為:
1、關於燕雲十六州的國家統一問題
936年,後晉太祖石敬瑭為了爭取契丹支持,主動認遼太宗耶律德光為父皇帝,並且將燕雲十六州地區割讓給遼國。
燕雲十六州是華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重要分界線,也是兩大地形區的重要緩衝,再加上這裡是中原王朝傳統的養馬基地,因此這裡的戰略價值不言而喻。
更重要的是,從秦漢以來的長城等國防設施基本都從燕雲十六州穿過,這就意味著燕雲十六州是中原王朝的重要屏障,而一旦失去,北方邊境就相當於不設防!
所以此後,中原王朝一直渴望能有機會奪回燕雲十六州。
後周建立後,世宗柴榮曾北伐奪回兩州,但是因為英年早逝,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工作功虧一簣。北宋建立後,趙匡胤為了收回燕雲十六州,曾在宮內設置「封樁庫」,為收復燕雲十六州做兩手準備,但是很可惜,趙匡胤也是壯年而逝。
北宋真正開始進行收復工作的,是宋太宗趙光義,可惜趙光義志向遠大但能力不足,兩次北伐都慘敗而歸,從此患上了「恐遼症」!
收復失敗後的後果就是,遼國開始不斷南下。1004年,遼國直接殺到了黃河邊上的澶州城,將宋真宗嚇得夠嗆!
1005年,宋遼簽訂《澶淵之盟》,雙方握手言和。北宋每年給遼國銀10萬兩、絹20萬匹。
按說此時就應該偃旗息鼓了,並沒有,心驚膽戰的北宋並沒有放棄對遼國的警戒,相反,北宋在太行山以及華北平原的北部大規模種植柳樹,這不是植樹造林綠化荒山,而是以柳樹阻擋遼國的鐵蹄,而在東部地區,北宋開挖運河,配合原有河網形成水網防禦體系。
可以說,北宋並不輕鬆。
因此,讓北宋忘記燕雲十六州的屈辱,一心一意搞建設,聚精會神謀發展基本是不可能的!
終於,1115年,女真崛起,遼國被削弱,北宋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機會終於來臨。所以北宋開始聯合金國攻打遼國。
不過北宋的戰鬥力是真不行,進攻戰敗的遼軍都能被反殺,所以讓金國看清了北宋虛弱的本質,於是滅遼兩年後,金滅北宋!
2、關於西夏的宋遼國際爭端
西夏的歷史並不悠久。
878年,黃巢起義爆發,党項人因平叛有功,首領拓跋思恭被封為夏國公,賜姓李。
907年,唐朝滅亡後,西夏左右逢源,不僅沒有被中原地區吃掉,反而得到大量封號。
北宋建立後,趙匡胤開始謀劃對党項的削權。他封党項首領李彝殷為守太尉,死後還贈太師封號。宋太宗趙光義繼位後,手段開始激進。982年,趙光義令李彝殷孫子李繼捧遷居開封,由親宋的李克文繼位。然而,就在宋朝即將兵不血刃吞併党項時,李繼捧族弟李繼遷趁機逃走。
宋軍追擊無果。李繼遷開始投靠遼國。此時正愁南下無望的遼國立刻封李繼遷為夏國王,並賜予3000匹馬。
後李繼遷被吐蕃暗算掛掉,他的兒子李德明再次開始左右逢源。並且,李德明開始向西、南大範圍擴張,拓地千餘里。
李德明的兒子,就是李元昊。
一直以來,北宋都認為西夏是自己的內部事務,但是遼國的參與讓北宋十分不爽但又無可奈何,「重熙增幣」就是遼國借宋夏戰爭北宋兵敗趁機訛詐的事。
此後,在《澶淵之盟》中握手言和的宋遼雙方在西夏開始了新的博弈,而西夏也終於成了橫亘在宋遼之間的國際爭端!
1068年開始,北宋名將王韶開始主持征服青藏高原羌塘地區的戰爭,史稱「熙河開邊」,由於此時北宋正在進行「王安石變法」,因此此次軍事勝利被看做變法的重大成果。
熙河開邊對西夏形成了戰略包圍,西夏的形勢更加被動。但是隨著變法失敗,司馬法上台,收復的西夏土地又被拱手讓出。直到1103年,北宋才開始重新經營羌塘地區。
宋徽宗繼位後,推行「紹述政治」,重拾宋神宗時期的積極政策,在西北大力拓邊,重新恢復了宋神宗時期的版圖。宋徽宗的開拓將西夏打得不成人形,這讓遼國十分緊張,遼國曾干涉宋徽宗的開邊行動,但宋徽宗還是頂住壓力聯合高麗和金國,以圖一舉趁遼國衰落奪回燕雲十六州。
不過,很快金國滅遼,北宋也在金國的鐵蹄下走向滅亡!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謝謝相邀!
和遼國和平百年,一朝開戰,是因為宋看到了一個絕對「百年一遇」的戰略機遇!
新起來的金國約宋,一起南北夾擊大遼國。這就是送給宋的機遇。
目標——收復,不對,是奪占幽雲十六州!
因為完顏阿骨打開出的條件,是宋自南邊攻取以上地區。
也有書上說是「金允諾送(歸還)」以上地區。非也,這不是合作約定的樣子,也不符合規矩。那就太小看宋朝了也。
況且,宋朝並沒有偷偷摸摸,而是透露了自己的意圖,打算等遼主動讓出,遼宋雙方就沒必要開戰,保持和平共處……按說,為了能專心對金國這個內部叛亂勢力,遼應該能答應的。
可是,三方都發生誤判了。
遼不答應,於是南北開戰。
宋沒想到得打,於是打。可宋也沒想到,自己竟然討不到半點好處!
金國更沒想到宋這麼不行,金國都直取遼中京(北京)了,宋竟然幾乎未能推進一步,更別說奪取幽雲十六州了!
而且,還讓一部分遼皇族帶人馬,從容西去!(後來還成立了西遼,打開一片天地)
儘管宋在南線牽制了遼軍,但完顏阿骨打徹底看到了宋朝的虛弱。於是金國將幽雲十六州自取,而完全不提什麼「歸還」的事。
於是才有推斷,說金有言在先「歸還」,現在食言而肥。實際上是「讓你趁機奪取」,並不是「我歸還」,金國反而趁勢奪取這些地方,公平說,幹嘛要「歸還」你?
這是宋朝一場非常失敗的戰爭。機遇是出現了,但機遇只屬於實力,戰略目標能否實現,還得看是誰。
沒有實力,只好吞下血淚,坐看幽雲十六州,變成「燕雲十六州」。而且,更大的打擊還在後頭!很快就會到來!
謝謝邀請。自宋遼澶淵之盟後,宋遼確實保持著長期和平,直到1122年五月和平被打破,宋軍出兵討伐遼國。為何宋朝要在此時出兵呢?看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就知道了。
原來1115年在遼國北部的女真族正在崛起,女真部的傑出領袖完顏阿骨打稱帝反遼,開始了與遼國的長期戰爭,由女真部建立的金國節節勝利,而遼國的形勢就急轉直下了。1116年的五月,金國攻陷遼國東京;1120年五月金國攻陷上京;1122年正月金國攻陷中京;在同年四月份,攻陷遼國西京。遼國五京,金國取其四,遼國在這個時間上已經是苟延殘喘,已有必亡之勢了。
而宋朝為了收復燕雲十六州,早在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就與金國訂立了「海上盟約」,兩國相約聯兵攻遼。宋廷的眾多大臣紛紛表示反對,認為消滅一個現在苟延殘喘的遼國,而與強大的金國為鄰邦,乃宋廷之大患,這就是一個唇亡齒寒的處境,金國以後必定南下。
臣恐異時唇亡齒寒,邊境有可乘之釁,狼子蓄銳飼隙以逞其欲,此臣之所以日夜寒心。
在第二次出征前宋廷的大臣再次上書反對,尤其是朝散郎宋昭說的最為激烈。
遼不可攻,金不可鄰。異時金必敗盟,為中國患。
果然,正如他所言金國在滅遼之後果然毀約,燕雲十六州僅僅將燕京所轄六州歸宋,這一地區遼國遺留的金銀財物和人口皆歸金國所有。至於雲州地區,金國乾脆一州都不給宋朝,海上之盟約早已成一紙空文。
更為危險的是金國在聯宋滅遼的過程中,看到了宋廷政治腐敗,軍隊戰鬥力低下的虛弱本質,遂於滅遼後於1125年揮兵南下滅宋,這就是後話了。
謝邀問答!從北宋建國伊始,遼宋之間的戰爭就幾乎未曾停止過 。 史載,景德元年(1004年),雙方戰爭規模升級,並愈演愈烈,蕭太后親率遼軍20萬大舉入侵宋境,北宋軍民沿途節節抵抗,遼軍志在必得,猛打猛衝,勢如破竹,很快抵達澶州(今河南濮陽)。
見遼軍兵鋒已至中原,宋廷大為恐慌,最後,在宰相寇準的堅持下,宋真宗趙恆勉強答應御駕親征。見皇帝親自抵達前線,宋軍士氣大漲 , 隨即發起了主動進攻,屢挫遼軍,在局面上逐漸佔據優勢 ,形勢對宋十分有利。可宋真宗急於求和,主動邀約已處下風的蕭太后談判,雙方一拍即合,簽訂了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
合約規定,雙方結為兄弟之國,並以白溝河(在河北)為界;北宋每年」賜給「遼國白銀十萬兩、絹緞二十萬匹 ,是為」歲幣「。此後,雙方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基本維持了長達一百餘年的和平。」澶淵之盟「締結後,遼國不用年年征戰,就能安享巨額」歲幣「,何樂而不為?每年支付遼國二十萬兩白銀、十萬匹絹緞的歲幣,對於經濟發達、財力雄厚的北宋來說,也不是什麼難以承受的沉重負擔。花點錢買平安,比起龐大軍費支出來簡直九牛一毛,不算虧本買賣。此後,宋遼邊境上雖然也有些小爭端,但基本以和平共處、友好往來為主旋律。
舒適而安逸的生活,會消磨人的意志,對宋、遼兩國的軍人也不例外。文獻載,駐守宋朝北部邊境的精銳禁軍和在遼國南京道上防禦的契丹士卒,因為近百年沒遇到過戰爭,早已不識干戈 , 兵員素質和戰力急劇下降。之後,宋朝因養兵千日,卻百無一用,竟將北部禁軍視為財政負擔和累贅而嫌棄,致使其訓練敷衍、士氣低落、戰鬥力極其低下。
曾經剽悍善戰的契丹兵也強不到哪兒去 。史載,太平無事、坐享其成的滋潤日子過久了,有些遼軍騎兵虛弱的甚至連戰馬都跨不上去了。長期的和平消弭了雙方鬥士們渴望喋血沙場的雄心,也讓這兩個民族變得陰柔不武、安逸羸弱起來。
好日子總是會到頭的。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金國梟雄完顏阿骨打揮師攻打遼國,並從海上遣使和宋朝頻繁接觸。宣和二年(1120年),宋廷委派遼東土豪馬植為密使赴金國簽訂盟約,約定雙方同時出兵討伐遼國。
嚴格的說,北宋此舉實乃背信棄義的荒謬行徑,但細究起來,宋、遼兩國的恩恩怨怨又剪不斷、理還亂,仇恨年深日久, 很難讓宋人徹底遺忘。完顏阿骨打不等宋軍開到,就迫不及待地開啟戰端,金軍在北地以少勝多,屢次擊敗遼國。就在遼國即將面臨滅頂之災的時候,北宋軍隊的統帥宦官童貫和淮西軍高層之間矛盾重重,導致政令不暢,數十萬征遼大軍被剛剛落敗 、疲弱不堪的遼軍從容擊潰,損兵折將太多,已失去了戰鬥力,最後只能無功而返。
金軍不用宋軍的協助,就將曾經不可一世的強大契丹王朝徹底滅亡。金人滅遼後,同時也看出了貌似龐然大物之北宋的虛弱不堪,雖然最後金人依約歸還了被石敬瑭割讓的燕雲十六州中的六州,但是也將征服者的覬覦眼光投向中原,並開始緊鑼密鼓的著手制定滅宋計劃。
北宋和遼國在」澶淵之盟「簽訂後,和平共處了近百年,卻因宋、金簽訂的」海上之盟「而再起戰端,和平條約被撕毀,對於北宋來講,雖然與金」海上之盟「是一種遠交近攻的策略,目的是滅掉曾經的宿敵、如今的兄弟之 幫——遼國,但卻得不償失,蝕了老本。最終,北宋雖然借金國之手攻滅了遼,但因自身軍事實力虛弱、內訌不止,」海上之盟「最終演變成一個」前門拒狼,後門迎虎「的歷史大笑話。
【原創問答 搬運必究】【網路配圖】
宋朝在和平了很多年之後和遼開戰,本身就是大型的背信棄義行為。整件事情就是宋徽宗自己好大喜功,想要在他任上一舉收復幽雲十六州,反而落得個偷雞不成蝕把米的結果。
原本宋朝當時的主攻方向是西夏,並且還有可能會把西夏滅國。這個時候來自遼國的內奸馬植過來報告重要情報,說遼國已經被北方崛起的金國打的落花流水,馬上就要玩完,大宋可以聯繫北方的金國,一起夾擊遼國,到時候好處都是宋朝的,可不是美滋滋。
宋徽宗一聽很有道理,就派人促成宋金「海上之盟」。
卻沒想到倉促組織軍隊北上打遼國的時候,宋朝軍隊還是打不過遼國軍隊,被耶律大石打了個大敗。儘管最後在金國的協助下,宋徽宗還是拿到了幽雲十六州,但是這場戰爭也讓金看出北宋實在是外強中乾,於是有了南下打北宋的想法。
沒想到北宋卻是腐敗墮落,並且統治者昏招頻出。原本金國不可能取勝,但由於宋徽宗和宋欽宗令人窒息的操作,開封還是陷落了,造成了著名的靖康之恥。一手好牌,就這樣被宋徽宗打爛了,而這一次違背盟約進攻遼國也成了一次大笑話。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