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堅持做到不發脾氣?
我試著回答一下,先看一張圖:
發脾氣的心理運作原理是被潛意識接管的,自動化的,快速反應。一個刺激,直接反射,最終通過人的情緒表現出來。
發完脾氣,大部分的人會後悔,其實就在【溯因】反思,反思完【改因】,最後才能平靜的在意識層次作出【回應】。
反射跟回應,字面上意思感覺差不多,其實差別大了,【反射】代表著不自由,人自動化的作出反射,沒有選擇。回應代表著自由,你在意識層次選擇一種【情緒、態度】去回應。
再來看一張圖:
發脾氣其實是你潛意識心智的【觀點、視角、信念、規條】,受到了侵犯,潛意識會自動的作出判斷,因此,以發脾氣的方式 來自我防衛。
如果你告訴自己不要發脾氣,其實作用不大,【因為心智的底層代碼沒變】,一旦有誘因,還是會發脾氣的。會陷入發脾氣輪迴的怪圈。
因此要作到不發脾氣,真得是很難,要轉變自己的心智。大家都知道心智是很難改變的,三歲看老,其實應該是指【三歲】時的心智會保持到【老】,這不免有點誇張,但可見一斑。
你的情緒是跟外界的誘因無關,而是你潛意識裡有這樣的種子,兩者碰在一起,脾氣就出來了,因此要排除發脾氣並把發脾氣【歸因於外】。
人畢境有選擇的自由,在刺激與回應之間存在一段距離,這段距離可以是想像的自由,可以是良知、可以是深度思考、可以是獨立的意志、可以是自由的意識。一旦選擇了發脾氣,自由就沒了。
因此,有時我們有時要藉助一些【思考工具】,重新解釋對【事】【物】的看法,看法一變,選擇就變,選擇一變,情緒也變,情緒一變,脾氣就消了。
任何事件都是中性的,每個人都可以選擇一個好的詮釋,也可以選擇一個壞的詮釋。對事件的詮釋,才最終決定了你的情緒。正如疑鄰偷斧,是不是很形象呢
你會選擇什麼樣的詮釋呢。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 吳穎:
每天面對很多壓力,難免偶爾會發脾氣。但是總是發發脾氣,要麼是病態,要麼是無知。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智慧。做到不發脾氣也是一種能力。
轉移注意力。當憤怒、不快湧上心頭的時候,馬上讓自己轉移注意力。儘可能放下當下的棘手事情,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想些其他事情,過一會,自己的情緒緩和些,再轉移回來,這樣可以避免發脾氣。
找發泄目標。準備一塊木板,或一張飛鏢的鏢盤。當你要發脾氣,情緒不好的時候,找一些釘子用錐子往木板上釘釘子;或用飛鏢射靶心,用以發泄情緒,就不會發脾氣傷害自己的身體,傷及其他人了。這也是以前看的一則小故事《釘釘子的故事》受的啟發。當你恢復情緒後,試著拔釘子,會發現木板上的洞洞會很深,有幾次你的壞毛病就會改的。因為發脾氣是又傷自己更傷別人。
深吸氣或喝水。當脾氣要爆發,憤怒的情緒衝上來的時候,用捂住胸口,可以自己有一種穩定感。再深吸氣,深呼氣,讓自己盡量保持平靜,心理暗念:不發脾氣,不發脾氣。再有還可以大口大口的喝水,讓水把脾氣壓下去,降降火氣。這也算是一種物理降氣法吧!
冷處理法。前幾種是化解主觀發脾氣的方法,最後這種是針對被動發脾氣方法。對方如果要發脾氣,可以視而不見,不去理睬他,學會換位思維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了解對方的心結,充分理解對方,自己用一顆寬容的心對待對方,你就不會發脾氣的。長此以往,你自己不發脾氣,對方也會因此而改變的。
有一天我忽然意識到:我自己是一生中最後死去的人。那些說要陪你到最後的人都會「食言」。有人漸行漸遠,卻無法挽留。只要稍微想一想,心裡就會攥的緊緊啊!
...可世界這麼美好,我們在不斷收穫著幸福成長,難道不是嗎?我們都是孩子,我們所有人都是。被溫柔的擁抱著,儘管也會被「饋贈」寂寞悲傷。
開始的開始,我們難免滿身戾氣。可是!總有人教會我們溫柔,一定會有的。也許是親愛的媽媽啊,也許是敬仰的老師啊,甚至是帶著惡意的人。因為受傷後才知道有多難受,才會明白被善待是怎樣美好。自然不願成為「惡人」了。
所以,看的多了,終於想開了:有什麼值得生氣的呢?
可恨必可憐、情商低非自願、青春自然不易剋制暴戾、而真真正正可惡的人就更不值得生氣了。
學會做一個溫柔的人,學會寬容,充滿善意,理解別人。不論是怎樣好,或怎樣壞,都全盤接收。真的真的,溫柔的人,是會發光的。
能夠做到不發脾氣,根本在於個人修養——這個是社會上普遍的認識,也是大眾普遍接受的看法。
而這個修養是什麼?就是你可以看得開、看得透、想得開,不計較、不在意、大度能容。
怎麼來的?
一個是從小時候熏陶、尤其是家庭父母的性格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急躁、沒有耐心的父母,很難教養出耐心的孩子,缺乏耐心的人不急躁是難的,急躁易上火的人不發脾氣又是難的。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看,生活在北極圈內的愛斯基摩人就不容易發火,為什麼?因為他們的生存條件決定了大家必須通力協作,而協作就需要大家能夠心平氣和的協商問題,而不是在問題出現時進行爭吵、發火、尥蹶子,因為這會讓他們出現生存的壓力。於是,在他們的文化中,從小教育孩子,發火、憤怒是不成熟、幼稚的表現,不被接受,於是當他們潛移默化的將此信念嵌入到潛意識中,再加上從小對待這種場景的一些練習,於是,憤怒、發火在承認中是非常少見的,萬一出現,大家都會認為此人幼稚、不成熟,進而又強化了他不能憤怒。
而,在我們生活的文化中,發脾氣一般被認為不好,但是又有時候被認為是一種「男子氣概」,或者有個性,這種文化會促進某些時候的發脾氣。
但是,作為一般情形下,都會發脾氣,那是為什麼?如愛斯基摩人的情況,反推,就是從小我們就看著父母、老師、他人,在我們「做錯」的時候,就可以光明正大、理直氣壯的發火,於是我們也從小就學會了在自己的「需求不滿足」,渴望被阻塞時,都會通過發火來表現自己的不滿。
但是,進入社會,我們發現,我們好像不受自己控制似的,在「不應該」發火的時候,自己的火氣卻直接冒了出來——這叫習慣的力量。
並且,很多時候,我們是認為自己發火不對,但是並否認自己發火的理由!可是,你仔細想一下,就明白,正是因為你內心「認同」的原因,導致你在不自覺的時候就發火了。
我們需要通過「拓寬」自己的認識領域,讓自己明白,任何一個「值得」發火的時候,都只不過是從自己角度看問題的結果,換做另一個人,也許這就是一個笑話。
另外,就是當自己發火的時候,你能夠儘可能「早」的時候發覺到自己的怒氣,如此,提醒自己,冷靜、深呼吸、平靜下來,或者離開現場。
我個人的建議,簡單來說就兩點:
1、提升、拓展自己的認知,了解所有可能性,不能死站著自己的角度不放下,這個是長期思考、反思、思辨的結果,只有在平時通過觀察他人情形,比如影視、周圍人群、意識到自己思辨等等。
2、提升覺察意識。也就是在你發火的時候,或者感覺到發火的時候,能夠意識到自己的狀況,然後你才有可能「終止」這個狀態。提升覺察力,也是平時訓練的結果,經常提醒自己帶著「有意識」的心,感知周圍的一切,比如自己的感覺、情緒、狀態,他人的情緒、狀態、行為方式等等。
你已經習得了自己發火的脾氣,不是1、2、3,10年,你也不必苛求一時立刻改,但是當你改正了,你的後半生也就被自己把控了。
能夠覺察自己的心,就擁有了「改變」習性的可能,能夠思辨自己一切信念、觀點的人,也就打開了看世界的視角,這兩點,對一個人而言,是一次真正重生的機會,無論於你事業、人際關係、家庭關係、認清個人理想等等,都無限可能的價值。
我以3年的練習、收穫,來說的以上的話,這不是什麼理論,因為我也沒有看到這兩點結合的理論,這是一種實踐的個人經驗,不講科學性,而是可行性、有效性。
遇事要想得開,要知道你發脾氣沒有用,是會傷害自己的身體的,還會對別人造成傷害,而且別人還恨你。你如果想開了就不會發脾氣。
要看得開,你發脾氣有什麼用,你把身體氣壞了,生了病得不償失。平時做到修心養性,使自己養成一個好脾氣。
推薦閱讀:
※江歌案會讓你不敢做好人嗎
※自如|熱點過去了,毒氣室過不去
※出門在外,不給別人添麻煩,就是善良!
※看快手|開局一個圈,往後全靠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