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社會,是我們在教育孩子,還是孩子在教我們呢?
如果你是個善於學習的人,你從任何人身上都能學到東西,包括你的孩子。
其實孩子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我就從我家兒子身上學到了很多。
我家老大11歲,是一個「小奇葩」:有點執著,有點叛逆,有點小個性……
可我從他身上就學到了很多道理。
【逆向思維】
有一天老大跟我說:「媽媽,其實成功不難。」
我十分好奇就放下手中的書,仔細聽他說來。
他說:「你就倒推嘛!你看我想當世界足球明星,那第1步就是要進國家隊;進國家隊的第1步是進省隊;進省隊的第1步是進市隊,進士隊的第1步是進校隊;現在離開學還有20天,我就每天花兩小時拚命練習,開學以後我就申請進校隊,如果進去以後還要好好表現,爭取當隊長,這樣才能一步步成功。」
我當時還以為他看了哪一本雞湯書:「你最近看什麼書了?」
「《福爾摩斯》,福爾摩斯就是倒推的。」……
【不試試怎麼知道不可以】
很小時的圍棋班得了許多積分卡,他拿其中的80張積分卡,換了一個小的長形魔方。玩了半年不想玩了。說要帶去找老師,把積分卡再換回來。我看著已經舊的不成樣子的魔方,就直接對他說,「別去了,老師不可能跟你換的,都用了半年了。」,「不試試怎麼知道不可以?我去試一試。」……
你猜最後怎麼了?圍棋班的老師跟他開玩笑,「你這個都舊了,如果回收我們給你8折的錢,你要是能算出來8折的錢是多少我們就給你換。」他真的能算得出來,最後拿回了64張積分卡。
正如他所說,「不試試怎麼知道不可以?」
【要學就跟牛人學】
老大平時練琴時間不多,但奇怪的是每次參加比賽都能拿到很不錯的名次,慢慢的我終於知道為什麼了。
他除了跟老師學之外,在比賽前都會找一些視頻:朗朗、李雲迪、李斯特……反反覆復看視頻,一段一段的跟著學,他說,「要玩就玩大的。」
跟高手練,效果自然就不一樣。
【做事情要背水一戰,不要給自己留後路】
這個小奇葩最近迷上了足球,讓我鬱悶的是他覺得學習佔用了他大多的踢球時間,以後也不想上高中,而且篤定他在高中之前會被星探發現帶走,從此開始他的足球職業生涯道路。老母親我甚是擔憂,苦口婆心勸他給自己留條後路,一手抓學習,一手抓足球,這樣即使以後足球不成功。還能繼續走升學道路。結果小奇葩直接對我說:「媽媽,做人要背水一戰,不要給自己留後路,這樣才容易成功。」
雖然關於小奇葩的問題,我還得繼續努力的去跟他溝通。不過他這句話卻是在某些方面對我有啟發。我們總是這個也想要,那個也想要,怕自己失去了什麼,可有大多時候只有你背水一戰,朝一個方向發展,深挖井,才能有所收穫。
「每個孩子都是上天派來救贖我們的天使。」我們教孩子,孩子也教我們。
學會向孩子學習,我們會從中收穫很多。
以上。
@藥師小平 @艾達在德國 @燕妮在職場 @安妮職場說 #
一代才女林徽因曾經說過:我們應當相信,每個人都是帶著使命來到人間的。是的,每個人來到這個世上都會完成屬於自己的那份該完成的任務。
子女教育也是如此。
鋼琴之王郎朗大家都知曉,但是他的成功離不開父母的堅持和教育。
有個故事是這麼說的:有一次郎朗去太原參加「全國首屆少兒鋼琴比賽」的情景,當時只有7歲的他,已經獲得了瀋陽少兒鋼琴比賽的第一名。儘管郎朗已能彈到車爾尼740,但那次比賽規定只能彈299,於是他彈了卡巴列夫斯基和《紅星閃閃》。在父親郎國任眼裡,除了褲子背帶從兒子肩頭滑脫下來影響了演奏效果,音樂整體還是非常出色的,他覺得郎朗可以進入前六名,甚至能進前三。
在宣布比賽成績的時候,郎朗拿著一枝圓珠筆在腿上不斷地寫著自己的名字。但前六名宣布完了,還是沒有郎朗,直到宣布優秀獎的時候,主持人才報出郎朗的名字。愣頭愣腦的郎朗直衝主席台,邊跑邊喊:「太不公平了!憑什麼?我不要優秀獎!我不要!」郎國任去找評委們說理,儘管評委們也承認郎朗的才氣,但也只表示了一下惋惜。當別的孩子把獎品——一隻金絲毛小狗遞給郎朗時,他抓過來就狠狠摔在地上。郎國任沒有表態,而是把這隻玩具狗帶回家放在郎朗的鋼琴上,他要讓兒子別那麼輕易忘記太原的委屈。
還有父親逼他「跳樓」的故事。
在郎朗的學琴路上,我們看到了父親的付出、用心和堅持,也看到了父親的「不擇手段」;我們也看到了郎朗的刻苦、努力和迷茫,更看到了他最後的成功。這可能就是互相成就的最好例子吧。
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道路上能做什麼?這好像沒有標準的答案。父母能做的,唯有用心、堅持和陪伴,這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也是對自己最好的交代。父母該做的,就必須做到,孩子該學的,也一定會學到,父母與孩子,這一路,必定是互相牽絆,互相成就的。
孩子的成長,也是父母學習的過程,我們在教養孩子的同時,孩子也在教育我們。之前看《爸爸去哪兒5》里有這樣一段對話。陳小春與兒子一起走路回家時,兒子走得慢,陳小春兇巴巴地大聲叫兒子快點,(他那一聲大喊,把旁邊拍照的姑娘都嚇得縮了回去。)兒子的反應是:爸爸,你能不生氣了嗎?陳小春當時還反問了兒子,兒子還是那句:爸爸,你能不生氣了嗎?簡單的一句話,點醒的卻是做爸爸的陳小春。我們做父母的,有時候總會站在大人的角度,去要求孩子,卻沒去想過,孩子的行為、思想是否跟得上大人的腳步。
我們在教會孩子懂事理的同時,自己也在不斷地成長,我們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則是在我們犯錯時點醒我們的生活哲師。
很高興回答到這個問題,其實我一直認為是有了孩子之後,我才獲得了真正的成長。
因為有了孩子,曾經內向到上課連舉手發言都不敢的我居然能夠在舞台上不顧形象的又唱又跳,而我根本就是五音不全加四肢不協調。
因為有了孩子,在年底家庭聚會時都不敢大聲說話的我,居然敢當著幾百人的面,順利完成了一場關於育兒的公眾演講。
因為有了孩子,我需要照顧她,我才知道照顧一個人需要付出這麼大的精力,正所謂養兒方知父母恩。
……
因為有了孩子,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為有了孩子,我才知道我需要學習更多,於是我踏上了終身學習的這條路。所以,我非常感謝來到我生命中的孩子,謝謝你陪伴我成長!
在我看來教育是雙向的問題。首先,我們是孩子的父母,和孩子相處的時間比較長,除了把孩子寄養在老家或者其他情況,那麼孩子的大部分行為舉止都會受到父母的影響。從這一點出發可以說是我們在教育孩子。教育孩子不一定是口頭上的教育,還包括行為,語言等方面的教育。
其次,我們的教育方式會因孩子而改變。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自己的性格特點。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會看到自己的不足點,比如脾氣太急躁等等。那麼當孩子的教育上出現問題時我們第一反映會是想到自己哪做得不好,是不是方法用錯了。通過孩子的反應情況來檢討自己,從這一點也可以說是孩子在教育我們。他們在教育我們如何去做一個合格的父母。
因此,教育不是指單向的問題,而是一個雙向的問題。
我覺得是相互的,孩子讓我們成長,我們也讓孩子在成長。
以前我總覺得孩子到來不就是給她吃飽穿暖有什麼困難的,可是當孩子正真到來的時候你才會感悟很多,孩子教會我們成長,讓我們懂得感恩,也讓我們更加的溫暖,不是孩子的到來我體會不到父母對我們的辛苦和付出,以前總覺得父母就是高高在上的命令者,有點以大欺小的感覺,我們總是要按照她的步驟走,可是當了媽媽我才明白這也是愛,每個父母的愛是最無私的,他們把最好的愛都給了我們。
律人先律己一直是我教育孩子的座右銘,你平時的種種表現都會帶給孩子很多的影響,還記得閨女兩歲那年,我來姨媽肚子疼的難受,閨女問媽媽怎麼了,我說媽媽肚子疼不舒服,閨女說媽媽睡覺覺,我給你蓋被子,睡著了就不疼了,那雙稚嫩的小手還給我按摩肚子,她說按摩下媽媽就好了,然後就靠著我摸著我的肚子,她說你睡,我看著你,還問媽媽喝白開水嗎,喝了就不生病了,當時我的眼淚就出來了,兩歲的孩子溫暖的讓人感動,所以說孩子讓我成長也讓我溫暖,你的付出你的愛都會給孩子一個帶來正能量,生活就像一堂永遠教不完的課,所以每天我們都要有種積極的心態才能讓孩子成長。
很多時候我總覺得自己不行想要放棄,但看到孩子說媽媽棒,媽媽加油的時候你又會充滿力量不拋棄不放棄。
我說我手笨其實都是一個懶惰的借口,當閨女學校讓做手工作業的時候,自己還是硬著頭皮去完成,不過看到自己的成果還是覺得欣慰,不是我不行而是自己太懶惰,所以說孩子也是我們的動力,也在教會我們成長。
我們給孩子鼓勵陪伴孩子成長,給他空間讓她自由塗鴉自己的世界是最好的愛,也是她成長的一些心路歷程,我們教會孩子並不是吃飽穿暖而是讓她自我實踐自我突破。
相信很多家長會有感觸:
1.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自己也在反思和進步,甚至感覺自己的進步比孩子更大(更多的耐心、更多的責任感、更多對生命的尊重)。
2.當家長能夠領悟到第一點時,你會發現孩子的成長會越來越符合家長的預期,在學習上也會更容易取得進步,在生活中和家長溝通的也更順暢。
3.孩子的成長和家長付出的努力密切相關,而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越來越理智和成熟也是幫助孩子更快速前進的重要的力量來源,從這點意義上來說,教育從來都是改變自己而影響他人的一種行為,特別是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家長能夠改變自己,改變自己對教育的認識,改變自己錯誤的溝通方式,改正自己的壞脾氣,改變自己一些陳年陋習,家長做到這一點,我們的孩子就會積極向好。
4.家長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也是自我成長的過程,也是對自己要求越來越高的過程,家長認識到這一點,我們的孩子才能有更大的進步,這是一種積極的、成長型心態,而我們的孩子在成長(特別是在K12教育)的過程中,需要的是積極的成長型心態,才能更好的幫助他們面對學習上的、青春期、各種考試的壓力和困難,我們的孩子越早從家庭中感受到這一點,他們的心態就越理智和成熟,也就能更多的走在同齡人的前面。
在一線教學,我們經常說「教輔相互成就」這幾個字,是因為很多老師在上課的過程中,會因為孩子的反饋讓自己提高的更多。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如果家長能儘早的意識到這一點,在行動上更多的通過要求自己去影響孩子,這樣營造出來的家庭氛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
教育是人生大事,是每個人都要關心到的事。尤其是為人父母者,不得不做教育。而同時,每一個人也都需要自我教育,從父母的角度來講,很多自我教育便是來自於孩子,所以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孩子也在教我們。
我在做媽媽以前,已經學過系統的教育學,做大學老師,自認為對教育規律和理論多少了解,在教育孩子上還是具備一些優勢,可是當了媽媽以後,這些所謂的理論完全不適用。從孩子小時候的餵養問題,親子關係的培養,孩子生活習慣的養成,包括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生理(濕疹、蕁麻疹,發燒)現象和心理變化(對身體的好奇、對媽媽的依戀、上幼兒園的分離焦慮)等等,都需要我從頭學起,再在實踐中接受檢驗。
同時,在處理孩子情緒問題的同時,也會反觀和覺察自己的情緒;在給孩子做解釋時,也學會了傾聽和共情,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實實在在看到了自己的成長和進步。可以說我和孩子是一對教與學的好搭檔,很多時候在孩子身上反觀自己,偶爾他甚至可以直接教會我一些事:比如告訴我擁抱比什麼禮物都好;如果心情不好就要說出來或者哭出來...更可貴的,在本該中年危機的年齡,發現自己跟孩子學得越來越有童趣、想像力和好奇心,真的要謝謝這個小老師。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我本人覺得有兩面性,第一,我們在教育孩子的同事也從孩子身上學到了許多東西,家庭教育是孩子啟蒙教育,父母應該言傳身教,給孩子一個溫暖健康充滿愛的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許多時候,我遇到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就會沖孩子發火,孩子感到很受委屈,整天悶悶不樂,後來孩子漸漸變得膽小,怕事,在學校上課不敢發言,內向與同學不合群這些都是父母造成的,後來孩子慢慢長大,發現孩子身上有許多東西值得父母學習,比如孩子比父母更懂互聯網上很多東西,教父母網上買衣服,生活用品,教父母用微信視頻,看新聞,等等這些都給父母帶來快樂與便利,所以我覺得你提這個問題是相互教肓,對嗎?
有的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有的則是孩子在教育父母。很多父母認為孩子不聽自己的話,其實不是,而是孩子接觸的東西不一樣,和父母聊不到一塊去,那麼就會出現問題,離家出走,叛逆等等。父母只能教孩子長大,卻不能教孩子偉大。孩子就像一顆小樹苗,未來長成參天大樹……都取決於父母把它種在哪兒。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未來有機會可以互相交流
推薦閱讀:
※因為我與同齡人的三觀、品味、愛好都大不相同,我感覺好孤獨怎麼辦?
※精神病都有什麼癥狀?
※我們怎麼才能準確的區分愛情與友誼?
※如果一個你自認為在你生命里特別重要的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讓你失望,你會怎樣調整好心態?
※追一個女生,追得很辛苦,有沒有必要再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