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清朝和英國的國力差距與1937年的民國和日本的國力差距到底哪個更懸殊?


到底是哪個更懸殊一些,我說出來您自己分析吧

1840年,清的GDP佔世界的30%是名不付實的第一大國,可是說這些根本沒有意義,清的GDP沒有實際意義,清的經濟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總量的龐大源於人口基數的龐大,而清的生產力卻非常底下,每個人,終其一生,創造的財富,僅夠自身存活,略有結餘。

士農工商,從事手工業與貿易的是賤民,絕大部分人安身立命的是腳下的幾畝薄田。

1840年的英國經過《權力法案》率先進入資本主義,機器大工廠代替傳統的手工作坊,蒸汽機作為動力運用在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資本主義蓬勃發展,資產階級為了開拓市場,全球侵略。

有人認為西方資本主義在手工場時期的生產力就超過了,東方的自然經濟為主的國家,工業革命70年間,進入蒸汽時代的英國的人均收入比以前增長了20倍。

拋開人口的基數與消耗,去談GDP沒有任何意義1840年清的財政收入4000萬兩白銀,英國5200萬英鎊,摺合3.46億兩白銀,是清當年財政收入的8倍。

中國的古代騎兵一直是我們的噩夢,確實在冷兵器時代,騎兵就是主力,尤其是重騎兵,在英法千年爭霸的過程中,英法百年戰爭時期,英國就靠天下無敵的長弓兵,橫掃法國重騎,慢慢,演變成熟了以野戰火炮,燧發槍擊發槍為主的近代線列步兵(排隊槍斃)對陣1644年(中世紀)的後金輕騎兵,代差的武器與作戰體系,簡直就是屠殺。

英軍的海軍雖然仍以帆船為主,但是艦隊中蒸汽動力的鐵甲艦,已有相當的比例,鐵甲艦火炮射程800到1500米重炮可以達到2000米,英國的海防進犯每次都是,在我射程之外艦炮狂轟,等海防炸毀,人血肉橫飛,嚇破膽,線列步兵登岸,這招屢試不爽(虎門除外,林裝的是西方火炮,英艦占不到便宜)

綜上所述,1840年的鴉片戰爭,是近代工業國家的近代軍隊對中世紀的農業國的冷兵器的一次屠殺,差距4顆星(什麼是5顆星,線列步兵屠殺印第安人)

1895年

清朝的經濟總量在1895年時被美國超越,這時的清的經濟總量仍然遠超日本。我剛才已經分析了,這種產生於田間用於養活人口的經濟總量沒有任何意義。

在日本開啟明治維新的時代,中國開啟洋務運動,我查了一下資料,中日兩國在工業產值,主要工業品產量上差別不大,工業實力相當,北洋艦隊成軍較早,軍艦武器相對落後,航速,機動性,射程,裝填,相對日本落後一些,北洋艦隊1888年成軍,高層認為西方列強的入侵主要是為了貿易,無傷國體,就停止了,武器的裝備與更新,日本是在北洋艦隊成軍後,政府高比例撥款,天皇,官員省吃儉用,民間捐款,緊急建成的,軍艦武器都比較新。

清日之間最重要的差別是軍隊體系,在明治維新時,日本系統學習了西方的軍事制度,日本海軍將領,清一色的,西方留洋,或本國軍事院校畢業,而清除了少量的,留洋軍官,主要是從陸軍撥過來的將領,軍事素質存在很大差別。

如果還有的話,就是人口優勢,中國人多一些,日本人口素質高一些,長期戰爭,中國會有優勢,短期戰爭,日本佔優。

戰前清的總噸位是7.2萬噸,日本6.7萬噸,清戰列艦7艘,日本5艘

清的經濟總量大概是日本的兩倍左右。

綜上所述,1895年的清日,國力相當,不存在太大差別,武器也很相近,清總量佔優,日本質量佔優,日本勝在虛心學習,銳意進取,清敗在,故步自封,虛驕自大。


國力上的差距只是表面現象,思想上的代差和國民整體素質上的代溝才是影響戰爭勝負的根本因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清朝最大的問題是愚民。因此,大力發展國民教育,拓展國民視野,為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潮流作好準備,中華民族必然會找回失去的一百年,必然將重回世界之巔。因為,從古至今,我們始終是巔峰的主人,只是近代一百年打了個盹而已....


民國和日本的國力差距應該更懸殊,日本在資本主義世界裡雖然是新進成員,但是完成了政權的統一,依靠和中國戰爭及貿易獲得的資本迅速的進行了現代化改造。這裡的現代化不僅是生產和國防的現代化,而是全民教育的重視以及科學文化的普及。反觀民國政府實際上是貌合神離的軍閥割據狀態,地方大員手握重兵和政府互相猜忌,軍事力量分散,裝備參差不齊,製造業並沒有迅速發展。民眾的素質並沒有較農耕文明有太大的進步,軍事理念也比較落後,技術兵器在軍隊中的比例較低。整體來說,民國是以連年混戰後的幾省軍力對抗日本。


推薦閱讀:

TAG:清朝 | 鴉片戰爭 | 中國古代史 | 英國印象 | 中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