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書籍時,用哪些方法能讓自己從書中獲取更多的知識?


閱讀的時候想要從書中獲取更多的知識,最好的方法是:做筆記。

做筆記的方法也很多,推薦:

1、思維導圖,強烈推薦用思維導圖來梳理一本書的邏輯主線、主要內容是再好不過的了。學習思維導圖的書籍也很多,比如:《思維導圖:創意高手的超強思考工具》、《思維導圖寶典》、《思維導圖 : 提升你的職場核心競爭力》、《思維導圖應用寶典》……

2、便簽法,利用便簽、便利貼來做筆記,把閱讀當中想到的感悟到的想法,或者評論寫下來。

3、在書上劃線。這種方法我們從小就會哈直接在重點句下底下劃線,以示醒目,記人印象深刻。

4、摘抄,一些非常經典的,重要的句子,可以摘抄下來,甚至背誦。

5、反覆閱讀,對於重要的段落,章節,可以反覆閱讀,增強記憶。

……

做筆記的方法還有很多,也有些人有自己獨特的方法。

做好筆記之後,是需要整理,分類,歸納的,筆記積累到一定的時候,會越來越多,所以需要整理,將筆記體系化,形成自己的新的認知。這就是屬於自己的知識了。

我想堅持一生的事:讀書,寫字。——沙栗


讀書,講求高效率。閱讀的目的是快速的積累知識,閱讀的終極目的是對生活的解讀。

讀書的方法很多,有效率的閱讀習慣會使你終身受益,今天就結合自身閱讀經驗,談談幾點看法,僅供參考。

1、人們常說,讀書要帶著問題。在讀書階段的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怎樣帶著問題閱讀是每個人在學習實踐中獲得的。帶著問題的目的是要理解書里的知識核心——閱讀先要給自己提出一個主題,要在書里搞懂什麼問題,帶著這個問題,閱讀每一部分內容的額時候,回想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否出現,思考自己的答案和前人的有什麼差別和需要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2、做筆記。這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但每個人不一定做的很好。有效的閱讀是需要記憶的,除過那些過目不忘的人,我們不懷疑他的記憶力,但很多人是要靠筆記對閱讀後的內容進行詳細梳理,將書里的精華整合成自己的語言,用自己的理解印證書里的核心知識點。好的筆記要求對重要內容提出看法,批註前人的成果,提出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3、觸類旁通。這就要講到你對得到的知識點的再加工。對照讀書筆記進行知識的梳理後,需要對有疑問的地方進行深挖,一方面是書里的知識可能很凌亂,需要你整合到一起,從中提煉最核心的觀念、思想。另一方面,對這些原有的內容進行在思考,其實思考是再次獲得知識的過程,我們往往忽略了這一點,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不斷地循環過程,亦是新知識形成的過程,在這個階段你會不斷發現心得問題,新的知識點。

以上觀點,僅供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歡迎關注、點贊。

文 | 舞文弄史


書籍可分為兩種:虛構類書籍與非虛構類書籍。

虛構類書籍包括小說、故事匯等作者構想出來的世界、故事。

我們能獲得知識的書籍,一般指的是非虛構類書籍。

想要從書中得到更多知識,答案無非兩種:

一、 同樣的時間能夠閱讀更多的書籍。

二、 同樣的書籍能比別人獲取更多有用的知識。

第一種可以歸納為 快

第二種可以歸納為 深

所以想從書中獲取更多的知識,只需要掌握兩個基本技能:速讀與精讀

先來說說速讀

教你練習速讀的書有很多,市面上速讀的書都大差不差,技法上沒什麼可說的,跟著學一下很簡單就能練會。

有一點值得強調的是心法。

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很尊重書,讀書人更是幾千年來一直站在自尊鏈最頂端的生物,這個傳統到了現代,導致很多人依然會有一種朝聖的心態去讀書,甚至於「跪著」讀

好像不把書中的每一行字都拆開了揉碎到腦子裡 ,就是對書的褻瀆一樣。

其實大可不必,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就算你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不眠不休的讀書,你讀書的速度都趕不上新書出版的速度。

而這些剛出版的新書,百分之80以上都是不需要精讀的書。

一句話就能說明白的一個概念,作者為了出書愣是扯了500頁,翻來覆去的說同一個事情,這樣的書比比皆是。

所以學習速讀之前,調整好心態,我們不光是在看書,也是在評書。

沒有必要沉浸在一本爛書中左思右想,很多時候你反覆看了很多遍還是看不明白,不要懷疑你自己,可能真的就是作者水平有限。

放下對書的敬畏心態,用一種老朋友聊天的態度,或許更合適一些。

接下來再說說精讀,

一本非虛構類著作,作者在寫書之前,就已經對整書的脈絡和大綱進行了思考,寫書過程中也會嚴格的按照大綱邏輯搭建書的整體框架。

所以在精讀過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叫做:找到語意單位。

作者在寫作過程中會把自己想要表達的知識點分成一塊一塊的, 每一塊都是一個語意單位,它可能是一句話,可能是一個段落,也可能是好幾頁文章。

不要被它迷惑,保持自己的注意力在語意單位上,腦子裡就能快速的反向搭建起整書的框架,腦子裡有了整本書的結構,不論是記憶還是對接下去的閱讀都是一個不小的幫助。

除了閱讀之外,最能幫助你學得書中知識的方法,就是記筆記。

你可以在閱讀過程中,隨時停下來,感受書中對你有所觸動的句子或段落,

用筆或者用電子軟體(推薦印象筆記)紀錄下此刻感受,最好能寫一些由此得到的感想,與書的作者隔空互動。

記筆記的行為對於大腦的記憶非常有好處,有時候認真讀過一本書,過了幾天需要用到的時候都會覺得模模糊糊,想不起來。

如果記了筆記,就算隔得很久,也會有那時候的感覺能回憶起來。

拋磚引玉,我只是說了這兩個閱讀方法里的核心知識點。

更多知識您可以在網上搜索相關關鍵詞。

希望對您有幫助。


閱讀根本上是為了能夠讓讀者從書籍中獲得一定方面的知識和經驗,每個人的讀書方式都不一樣,但是為了能從書中獲得更多的知識,那麼,精讀此書是很有必要的。

我也是一個喜歡看書的人,就拿我自己來說,我會將書分為兩種,一種是實用類書籍,也就是專業性知識性比較強的,能夠充實我的知識或者精神的;另一種是觀賞類書籍,也就是能夠在閑暇之餘給我帶來不一樣的三觀或者不一樣的精神世界的。例如網路小說之類的我通常不看,因為我覺得是在浪費時間,還不如看看新聞電影呢。

在我看書的時候,我首先會將這本書的前言或者是序言先通讀幾遍,因為一本書的前言或者序言,通常都是這本書的作者在寫這本書的靈感來源以及內容大綱。讀完了這個我也就大致的能夠了解作者寫這本書的角度、重點以及方向了,這能夠有助於我在閱讀的時候更有針對性。接下來就是閱讀內容,在內容上來說的話,做好每個章節的筆記,能夠加深我對這本書的記憶和理解,但是也要注意的是,看書之前一定要個自己定一個時間,每天能有多少時間閱讀,能夠看多少頁,盡量試著縮短自己的閱讀時間,這樣可以逼迫自己在短時間內更高效的看完,同樣也能夠鍛煉我的閱讀能力和速度。

小的時候,老師都會讓我們準備一個摘抄本,看書時候同樣需要,每看完一個章節,可以將筆記總結,自己在寫一個讀書心得,這樣還可以鍛煉自己的文筆,一舉兩得。當我真正的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我已經可以將這本書的精華全部都吸收到自己的腦袋裡面了。

我相信每個人的時間都很有限,也不可能一本書總會有時間來翻閱,但是同樣的時間,我們能夠做的比別人更優秀,那麼想要學到更多的知識,是肯定的。


「如果你能一層一層一層的剝開我的心,你會發現,你會訝異,你是我最壓抑最深處的秘密......」想必楊宗緯的這首《洋蔥》很多人都聽過,不僅歌聲好聽,而且歌詞中還透露出很多的人生哲理,沒錯,我們做事就應該有剝洋蔥的這種精神,一層一層一層的往裡剝,然後我們就會發現最終的秘密,學習是這樣,工作也是如此。

有這樣一個人,他將剝洋蔥的理念鑲嵌在閱讀上自稱「洋蔥閱讀法」運用並且推廣,同時還以同名出版了《洋蔥閱讀法》這本書,以求讓更多的人,愛上閱讀,可以通過讀書獲得更多的知識。他從默默無聞到簡書一哥,僅僅用了六個月就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讓未來現在就來》,他說閱讀改變了他,他希望幫助更多的人用閱讀改變現狀,他就是本書的作者——彭小六。

《洋蔥閱讀法》旨在運用輕鬆遊戲化得閱讀模式帶領我們掌握閱讀的方法,學會「洋蔥閱讀法」之後,面對任何類型的書籍,我們都能夠想到本書的方法並且很好的運用,把一本書晦澀難懂的書籍,變成我們的良師益友。

本書的主要內容包括:碎片閱讀、快速閱讀、主題閱讀等讓我們拿起來就能用的閱讀方法。下面就讓我們一層一層一層的剝開「洋蔥閱讀法」吧!

碎片閱讀

面對當今高速發展的互聯網,每天的新聞、公眾號鋪天蓋地的向我們襲來,互聯網得發展既有利也有弊,很多人都說,「面對這麼多紛繁複雜的知識,我們都學不到東西啊,我們需要大塊的整時間來學習新的知識。」但是很多學生和工作的人抽不出大塊的整塊時間來學習怎麼辦?其實仔細想想我們每天的零碎時間加在一起也夠兩三個小時了,只不過我們把零碎的時間都用來和朋友聊天或者喝茶了。如果我們能將碎片的時間用來學習一些碎片化得知識也會有意想不到收穫。這時候,我們的六哥給我們提出了一個方法,叫「碎片閱讀」。

那麼什麼是「閱片閱讀」呢?六哥給出的定義是:在碎片化的時間裡,以自己碎片化理解的方式去學習碎片化的內容。時間是碎片化的,碎片化時間內對內容的理解也是碎片化的,學習的內容也是碎片化的。

我最近在飯糰上參加了鼴鼠的土豆老師的寫作課,雖然我平時沒有太多的時間整塊的看裡邊的內容,那我怎麼辦呢?我利用上下課的十分鐘,去看一兩個話題,在一段時間內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反反覆復的看了幾遍,反而要比我利用整塊的時間學習要效率高。可能我在每個話題中只記住了幾個核心的概念,但是這絲毫不影響寫作課給我帶來的巨大收穫。

所以,碎片閱讀的核心就是提煉和重組,在碎片的時間,以碎片的理解提煉出碎片的內容,讓我們去理解消化,然後在進行整合重組,這樣我們就能在碎片化的時間內創造出自己的東西。

快速閱讀

我們經常會聽到很多人說自己一年讀了幾百本書,起初我對這些人抱著懷疑的態度,直到我在《洋蔥閱讀法》上學到了快速閱讀,我才知道原來書應該這麼讀才有價值。起初我閱讀的時候陷入過一個誤區,就是認為一本書我們必須要從頭讀到尾,然後用很快的速度讀完才有價值,但是這樣讀過後,我能記住的東西幾乎沒有。其實不然,在《實用性閱讀指南》中,大岩俊之告訴我們:一本書的重要內容只佔整本書的20%,這20%中最重要的僅有4%。同樣在《洋蔥閱讀法》中,六哥告訴我們說:快速閱讀的本質,就是以主人的心態迅速地讓書本告訴我們,它是幹嘛的,它有什麼價值,它值不值得我們耗費更多的精力去閱讀。想要從一本書中獲取知識,那就找出這本對你來說最重要的部分來讀,與其什麼都記不住,倒不如我們學會取捨,讀書是這樣,生活也是一樣,我們要處處學會給我們自己的人生做「減法」。

顧名思義快速閱讀就是以最快的速度獲取我們想要知道的內容。下面我們來說一下快速閱讀的五個步驟:提問、預習、掃讀、切重點、複習。

提問:讀書要有目的,我們需要通過提問來調動起我們興趣,讓大腦積極的參與閱讀。例如:我為什麼要讀這本書?我能從書中得到什麼?

預習:下面我們來開始跟書的第一次接觸,通過閱讀目錄和序言來大致了解這本書的結構和大致內容,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預習。

掃讀:掃讀就是我們第二次跟書的接觸,通過閱讀段落的開頭、結尾、圖表、粗體字、關鍵詞等具有代表性的內容來確定重點內容。

切重點:通過前兩個步驟,我們大致已經確定出了重點,然後通過反覆閱讀和製作知識卡片,我們基本上就能掌握這部分重點了。

複習:最後一步就是複習了,我們需要嘗試著運用一些工具來將所學的知識更好的運用。例如:印象筆記、知識卡片等。從「知道」到「會用」我們需要用「複習」這一步來突破。

主題閱讀

主題閱讀對於我們來說,是提升最快的,同時也是最費時間的,前面講過的碎片閱讀、和快速閱讀雖然可以讓我們快速獲取到知識,但是存在著兩個缺點:

一、碎片閱讀效率太低

二、快速閱讀了解不深入

不過不用擔心,這些問題主題閱讀都會幫你解決。下面我們來介紹一種「書籍式主題閱讀」。例如:我想學習如何閱讀,我就會抽出一段時間來獲取關於「閱讀」基礎的認知,也就是先弄清楚閱讀的基本概念。之後再把跟「閱讀」相關的內容和書籍整理成一個整體,再去進行主題閱讀。

進行主題閱讀第一個步驟:建立感性認知

那麼什麼是感性認知呢?感性認知就是泛泛的了解,即了解某個「主題」是什麼,對某個主題的基本概念有一個了解,建立了認知框架後,再來看這個「主題」時,我們就可以很容易的知道內容大概分幾個部分了。

第二個步驟:建立書單

現在互聯網這麼發達,我們可以藉助及豆瓣、百度、簡書等大的平台來收集某個「主題」的書單,例如:想了解「閱讀」這個主題,我們就可以到悟空問答上搜索「閱讀」這兩個關鍵字,我們就可以得到很多大咖給我們推薦的書單。當然,我們大家也可以自己嘗試著建立書單,這樣我們在某個主題下才能更深入的了解。

六哥在《洋蔥閱讀法》中教會了我們可以閱讀任何書籍的碎片閱讀、快速閱讀、主題閱讀三種閱讀法。閱讀的能力不僅是局限於閱讀書籍能力的提高同時提高的還有我們的理解力,只要我們掌握好了閱讀方法,我們在生活中的各個地方,都能遊刃有餘。我相信我們只要去做我們就會有收穫,不做就然並卵。


《深閱讀:信息爆炸時代我們如何讀書》中提出,閱讀有三重意義:

1.獲取信息;

2.愉快且有意義地獨處;

3.提升思考力、決策力,豐富精神。

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的信息不是過剩了,而是更匱乏了。我們自身沒有思考力和判斷力,導致膚淺的信息大行其是。想要深入而迅速地吸收信息,深入思考、豐富精神,只有閱讀才能做到。

培根也曾經說過:「讀書不是為了雄辯和駁斥,也不是為了輕信和盲從,而是為了思考和權衡。」

《深閱讀》的作者齋藤孝,是日本明治大學文學部的教授,所以在書中,隨處都可見他作為一位老師、一位長者,流露出的對青年學生的諄諄教導和關心,希望他們在大學這個相對壓力和責任較小的階段,能通過讀書、讀優質有內涵的書,有意義地讀過獨處的時間,養成習慣。同時能從書中獲得堅強、判斷力、決策力這些精神品質,以面對進入社會後遇到的各種挫折和煩惱。

1.要從書中獲取更多的知識,首先要找到好書

很多人說自己「對讀書不感興趣」「不喜歡不好理解的書」,但其實把這些標籤,換成「閱讀小白」更合適,他們也只是「還沒有愛上閱讀」,沒有找到好書。

(1)去書店,來一場美麗的邂逅

不知道讀什麼的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去書店看一看。一排排的書架,和書架間駐足閱讀的人,都會讓人在不知不覺間認同「閱讀是一種享受時光的方式」。跟網路購書相比,書店給了人們和書直接接觸的機會,不再只是依賴書名、封面去判斷一本書。可能在書架間多走一步,就會遇到意想不到的感興趣的書,閱讀的領域也隨之拓寬。

(2)看電影前、後,閱讀原著

用電影作為看一本書的「引子」,在看電影之前,或者看完電影,找原著說讀一讀也是非常有用的閱讀方式。這一招,對大人和孩子都有用。

如果看《小王子》的電影之前,先讀一讀《小王子》這本書;在看《魔戒》電影之後,再去讀一讀《魔戒》《霍比特人》的小說,這樣既有走在熟悉的路上的駕輕就熟之感,也會有原著和改編之間差異的察覺和思考。

(3)找到好書,提升閱讀品質

《深閱讀》中,對於好書,有兩個非常簡單卻重要的標準:一是易讀,二是有內涵。如果一本書難以理解,那就算不上「好書」。優秀的書本身,是有魔力的,無形的力量會吸引著你讀下去。

當然,「易讀」「好理解」,不等於輕鬆和淺顯,提升閱讀的品質,抱著探索的態度去閱讀有內涵的書,也是非常重要的。

(4)讀人物傳記,找到榜樣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高尚的人交談,人物傳記則是更直接的交流。天才、成功的人身上的閃光點,有很多是我們從身邊的人身上無法學到的。喬布斯、巴菲特、丘吉爾、貝多芬,古今中外的偉人,其身上都有我們可以學習的思維方式、工作方法,以及堅強的一直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力。以這些人為師,必將受益無窮。

2.好的閱讀習慣,讓書中的知識真正成為自己的精神財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良好的閱讀習慣就是閱讀的「利器」,幫助我們增強對書的理解和吸收,也讓我們更能長久地讀下去。

《深閱讀》中,作者齋藤孝提出,良好的閱讀習慣有這些:

(1)邊讀邊問邊思考

提出問題是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的能力。愛因斯坦在《物理學的進化》中說過,「解決一個問題也許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巧問題。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看舊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誌著科學的真正進步。」讀書也是這樣,學而不思則罔,閱讀的同時,需要不斷提出問題,這也是提高閱讀興趣和關注的之持久力的重要方式。

(2)做一個朗讀者

幼兒園、小學的學習方式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在「朗讀」,「有感情地朗讀文章」也是從小要培養的閱讀能力。大聲讀的時候,書中的感情通過聲音浸潤身心,人與書合二為一,注意力也更集中。同時,朗讀也是分享閱讀的最好方式,特別是親子之間的朗讀,溫暖的感情也在朗讀中傳遞。

(3)跳讀

讀書時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怎麼辦?可以跳過去,讀完能理解的部分,再回過頭看跳過去的部分,或許疑問就已經可以解除。如果發現是翻譯的問題造成難以理解,其實也可以放棄,再去找其他翻譯較好的版本;如果是經典圖書,可以先去找簡單一些的版本,比如漫畫版、精華版等,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再經典的書,可能也會存在沒說清楚的情況,大膽跳過去,不要讓這些部分稱為閱讀興趣的絆腳石。

跳讀也會有效地幫助提高閱讀量。

(4)設定讀書時間

睡前其實是一個非常適宜的閱讀時間,一盞小燈,一本心愛的書,打造一段寧靜的享受閱讀時光。「完成一天」在英語里叫「call it a day」,用閱讀完成一天,脫離嘈雜和喧鬧,有這樣的時光,心靈才不至於浮躁和枯竭。

日常的時光,也可以找出更多閱讀的時間,排隊的時候,上下班的車上,洗澡的時候也可以聽有聲書,「一天不讀書,感覺很像豬」,關鍵是有每天用讀書來訓練武裝大腦的意識。

3.閱讀技巧,10倍提升閱讀力

沒有技巧的努力就是懶惰,有了技巧,做事情會事半功倍。閱讀也是同樣的道理。

(1)「輸出」,讓讀過的書成為自己的一部分

最有用的閱讀技巧就是輸出:讀完一本書,向朋友介紹這本書;結合自己的經驗和需要,理解、應用書中的內容;以書為坐標,檢驗自己的思維方式。就像海爾老總張瑞敏,讀過《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將「日清」工作法運用在海爾,讓即將破產的海爾迅速擺脫虧損狀態,脫穎而出,一路高歌向前,摘取了中國冰箱史上的第一枚金牌。

(2)「安定劑閱讀」+「興奮劑閱讀」,大腦喜歡不同的刺激

「安定劑閱讀」是讀熟悉的領域、熟悉的內容,重新確認已經知道的事情,穩定精神;「興奮劑閱讀」,是讀平時不會涉及的領域,比如平時只讀文學故事、工具書的人,可以去推理小說、偵探小說,或者顛覆平時認知的書籍,讓大腦受到衝擊,保持興奮,或許也會從中發現一個與平時不同的自己。

(3)吐槽式閱讀

閱讀不見得一定要平心靜氣,也可以帶點「火氣」,比如吐槽作者的表達方式,吐槽書中的觀點,反對作者的建議,就像兩個人吵架,凡是對方認同的,我方都反對,凡是對方反對的,我方都認同。這種閱讀方式的核心在於,理解書中的內容,敏銳地發現問題,有理有據地去和書中的內容對抗,而不是「抬杠」。

在這個異常喧鬧的時代,其實每個人也都更加孤獨,日本的「宅青年」,中國的「空巢青年」,都是一個巨大的群體,也都在不斷攀升。孤獨感和缺失感來臨的時候,也正是讀書的契機。用好書填充獨處的時刻,讓這些時間成為充實自己的頭腦和心靈的黃金時間,提升閱讀力,培養思考力和判斷力,強壯自己的精神和意志,是每個人都應該修習的功課。


據媒體報道,中國人年均讀書0.7本,與韓國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羅斯的55本相比,中國人的閱讀量少得可憐 。雖然這個數據不見得百分百的真實,但是這個數量的差別還是很驚人的。

不過近兩年中國人的閱讀意識逐漸的提升。因為讀書是最好的知識輸入。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新經濟時代下,能力是最有效的核心競爭力。可是能力的提升需要大量的知識儲備。而除了聽講課教程之外,讀書也是非常好的知識補充方式。

況且讀書的文化源遠流長,閱讀除了是知識的增量之外,也是一種修身養性。將我們浮躁的心沉浸下來。所以閱讀成了當下非常流行的話題。

很多關於閱讀的書籍應運而生。類如《高效能閱讀》,秋葉的《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等等。但是每一本書都有自己的側重點,所以我們可以根據主題式閱讀來了解每本書的精華內容,然後將知識完全整合,成為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

那麼先來了解一下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這本書的副標題是超實用筆記讀書法。從副標題可以看出。這本書是根據筆記法來深化書的精華知識。閱讀的關鍵不在於量,而在於質。所以此書是通過應用筆記法來將知識增量,增加我們的知識輸入,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的成長。

奧野宣之是日本人,同志社大學新聞學畢業。做過出版和報社的工作。他以「筆記本作家」的身份活躍在媒體和論壇中。所以是一位筆記高手。他的筆記無處不在的應用,包括工作和生活。這一本《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只是偏重於筆記記錄書籍和感悟,他還有一本姐妹篇《如何有效整理信息》,更具體的說明了筆記的應用。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通過筆記一元化的方法,將從選書購書,讀書、知識內化三個方面來詳細說明筆記對於提升閱讀效果的作用。

奧野宣之從選書購書、讀書、內化三個方面對筆記術應用來舉例。

一:選書購書筆記法

奧野宣之對於筆記提倡一體化,所以就連選書購書這樣的事情也可以記錄在筆記中。小方法是將想購買的書寫到便簽紙上,貼到筆記本的最後一頁,或者列印購書清單貼上。這樣可以隨時篩選,並且購書的時候有記錄,不會有遺漏。

選書要從書名、作者、出版社這幾點來選擇。這樣可以更準確的找到書籍。出版社是我常常忽略的一點。這個方式不錯。

雖然我一直在網路上買書。可是作者提到,走到不同的城市,也可以去當地的書店看看。或者舊書店,說不定都會有驚喜發現。的確,如果是一些已經絕版不再發行的書,或者一些老書。網路上也很難找到。所以愛書的人總是可以想盡所有辦法去與書接觸的。

還有一個好方法是樞紐書。樞紐書就是指在你讀書的時候,書裡面作者介紹或者提到的一些書。也可以記錄下來。

二:讀書筆記術

讀書的過程要記錄筆記,這一點是相當重要的。記錄讀書筆記可以更有效的將知識系統化,提煉書里的精華,並且將印象加深。

筆記一體化就是在一本筆記本里記錄,不必分開。奧野宣之的方法是根據日期來記錄。筆記可以記錄什麼內容呢?可以記錄很多,類如隨想,購書清單,剪報,讀書筆記的摘抄感悟,甚至是書評等等。

1摘抄+感悟。作者起名叫蔥鮪火鍋式。將對自己很重要的內容進行摘抄,用O來表示。後面寫上自己的感性和評論。用 表示。這樣標記後一目了然。

2:讀書的時候用不同顏色的筆或者線條做記錄。類如直線代表什麼,波浪線代表什麼,可以自己定義。或者在重要的一頁上折角,等到第二遍重讀後覺得最重要的折兩個角。等到做筆記的時候就更容易區分內容的重要程度了。

3:購書時都會有書卡和書腰,可以將它們剪下來,貼到筆記上,可以增加趣味性。

4:有相關的書評也可以剪下來貼上去。看看第三方的觀點於自己有什麼不同。可以換個角度來審視自己的讀書體驗。

三:提高自我筆記術

學以致用,筆記術的應用最關鍵的目的就是將書里的知識更有效的得到吸收內化,將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素材庫,以後可以靈活的運用。

因為奧野宣之開始就是要求按照時間的順序來記錄的,所以先可以根據自己閱讀的大概時間來找。另外還有兩個小技巧,就是貼標籤。

可以用標籤紙在筆記本的外面做索引,在分類區域貼便簽紙,作為小目錄。可以在筆記本的首頁做大目錄。這樣以後是非常容易找到相關內容的。

當我們定期復讀筆記本時,或許會有更好的想法,可以寫在便簽紙上貼上去,作為補充。

一定要養成復看筆記的習慣。這樣才能將書里的精華內容更好更有效的吸收。如果我們以寫作作為看書的目的,那麼筆記里的知識可以磨鍊出更好的原創思路。鍛煉文章的結構和組織能力,提高思想的輸出質量,寫作技能得到提升。

這本《有效閱讀一本書》是以記筆記來深化知識的方法,所以是閱讀的一種方式。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應用情況來選擇對自己有益的書籍,借用作者的方法來記錄讀書筆記,寫書評,定期復看筆記本,讓閱讀成為一種有效收穫,而不只是一個閱讀的數字。


謝邀!首先,明確自己喜歡閱讀的類別,比如我比較喜歡經史子集類的,雖然九牛一毫都未能涉及,但對於讀書仍是不辜負、不放棄。所以,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然後才能有所堅持。

其次,堅定了目標必然需要靜下心來去讀、去思考,可以採用「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的方式(讀四書五經時,買的紙質版,滿滿的注音和筆記),也同時參照曾國藩讀書的風格(一本書未讀完堅決不去碰第二本)。這樣的話,不斷的靜下心去讀,也同時在讀書的過程使自己不斷的靜下心來。

然後,內心足夠安靜生活才能有所安定、人生才會有所安置,這就是為什麼讀書使人明智的道理,這就是為什麼「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意義。靜而後能安,安以動之徐生。如此,人生的意義亦或是讀書的意義才能有所彰顯、有所增益,生生不息。

再者,就是「安而後能慮」了!我借用了《大學》裡面的章節來闡述讀書的方式相信題主應該不會介意吧?無論是做人處事還是修身養性,方式方法一通百通。當我們內心足夠安定不再恐懼和迷茫,當我們生活足夠安穩人生有所安置就能更加理智的去思考人生的意義和生活的目的。如此,才算是深明大義!

最後,有所思慮自然也有所疑慮,不斷的排除讀書中的疑惑需要不斷的讀書和思辨,人生也是一樣。既然有了疑惑,當然要去讀書、去學習、去思考,不斷的提升自我之後,慮無所慮必有所得。所謂的「得」,就是我們讀書的意義乃至於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儒道中「得」亦作「德」)

讀書是一個獲取知識、轉化成智慧、明心見性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在閱讀的過程中最好不要「不求甚解」,而是要「舉一反三、聞一而知十」!

(下面原諒我配一張用了多次的老圖,同時藉此隨記拋磚引玉。在下寡學拙見,望指正!)


謝謝邀請。

個人一點淺顯的讀書的的方法吧。

首先定位喜歡自己看什麼書,當然,現在電子書很普及,相對,紙質的書捧起來閱讀時那種書香的感覺及意境是冰冷的電子書所沒有的。恕我直言,難怪現代人那麼的膚淺,也許與電子書有關係,可能說這話得罪很多人,或者會遭到很多人的炮轟。因為現代人不講積澱,只想速成,快餐食品,快速致富,一切都講快捷,豈不知在讀書上,是沒有捷徑的!

但個人讀書時,首先看目錄,挑出重點,看書的時候,把我自己認為書中重要的信息,寫在書頁的前面並且標上是第幾頁第幾行,這樣便於記憶。有的書,比如學習類的,工具型的書,和各種帶著專業理論型的書,需要逐字逐頁順序的來讀,並且反覆來讀。但是若是一些傳記性的書,或者小說,或者雜文等,有時就挑著來讀。有的書,大概了解一下內容,之後放下,有時間在全讀。

我自己建立一個讀書的目錄(讀書卡),標上時間,心得,及書中說闡明的重點等等!到用的時候一翻馬上就能找到。

還有補充一點,比如某年某月看到什麼樣的新聞,很重要的,不拘泥於一種形式的新聞,只要是有影響的,都記下來,這是自己採集的一種對時勢的了解發生的事情的一種真實的記錄,也是幫助記憶的一種方法,用到的時候,一查找,便一目了然,同時幫助了自己的記憶力。讀書,實在是需要日積月累,不可能一蹴而就,養成讀書的習慣,是一生的一種生活吧。讀書,是了解知識的最捷徑的途徑之一。

個人對讀書的體驗吧。

最後用高爾基的話來結尾:愛書吧!它是一切知識的源泉。


您好,我是兔只兔子,分享一下自己的閱讀經驗。

一,首先,根據自己的喜好或是實際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書。

比如,我想調節身體健康,想懂得養生之道,我選擇《黃帝內經》就不如選擇《黃帝內經使用手冊》。

為什麼?知識點雖然一樣,但表述不一樣。原書古文看起來費勁,閱讀就覺得艱澀困難,理解吸收的就慢。

最初入門,還是找淺顯易懂,有名師結合實例講解的比較合適。待入門後,再加深研究。

二,看看書的前言,目錄,寫在前面和後面的經典總結。了解出書背景,系統的閱讀一本書,更有整體感覺。

覺得好的書,好的章節,有時間拿出來多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甚至可以摘抄,做讀書筆記。

三,結合自身的感受,自己動手實踐,用心琢磨,效果更好。

比如看一本烘培的書,人家寫得挺簡單,照片也漂亮。咱自己就得下手去試,才能學的快。

或者希望提升自己的交往能力,看《人性的弱點》時,想想自己是否也有相關問題,書中怎麼說的,自己反思,對照調節。

總結: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多讀好書,多思考,多實踐。好比勤勞的農夫,必能收穫豐碩的果實!


推薦閱讀:

一個女人最好的狀態:賺錢、變美和讀書
我從不輕易認輸!直到開始陪兒子讀書……
讀書筆記|曹雪芹是曹寅的孫子嗎?
人求上進先讀書,鳥欲高飛先振翅
看了猶太兒童的讀書方法,終於明白我們的差距所在

TAG:讀書 | 教育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