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件人生大事,中國式教育最缺乏的是什麼?


謝邀。

正如題主所言,孩子的成長、子女的教育是一個人、一個家庭乃至一個社會都非常重視的事情。「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中國人在子女教育上向來不遺餘力。例如,中國父母會為了子女獲得良好的教育資源,砸鍋賣鐵的買一套「學區房」;會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氛圍,上演現實版的「孟母三遷」.....

即便如此,中國式的教育仍然有不少缺失,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自理能力的缺失。較之於外國人口數量,中國的社會競爭更激烈,因此,無論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還是社會教育,所傳導的信息大多是只有學習好才能出人頭地。所帶來的後果是,一方面,「學」和「玩」的比例嚴重失衡,中國小孩動手能力不足。有人曾形容,中國小孩寧願做好一張試卷,不願組裝一個宜家的桌子;另一方面,除了會學習,什麼都不會。二是冒險精神缺失。中國家長過於保護子女,對於如衝浪、航海、潛水、賽艇、登山、球類等運動基本以「危險」拒絕子女參加,而事實上,這類運動對於小孩勇氣、責任心以及堅韌不拔品質的培養都大有裨益。三是團隊協作意識缺失。這一點,城市獨生子女表現尤甚。由於習慣了被寄予,導致以自我為中心,既不善交流的也不懂分享,而在社會分工精細化的今天,個人力量的局限性性越來越明顯,缺乏團隊協作不僅會因自私被孤立,也難成大事。

近年,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營地式教育」,進入中國大眾視野。這種教育沒有上不完的補習課,也不是眼花繚亂的特長班,取而代之的是通過戶外團隊生活為形式,達到創造性、娛樂性和教育意義的持續體驗。通過領導力培訓以及自然環境的熏陶幫助參營青少年達到生理、心理、社交能力以及心靈方面的成長。數據顯示,目前全美國每年有逾1000萬美國兒童和青少年,100萬成年人參加營地活動,從總統、精英階層到普通民眾,其子女均是「受教群體」。

在中國,「營地教育」方興未艾,成為以房企為主的企業與教育跨界結合的方式之一。其中,以作為城市配套服務商萬科的「營地教育」最為成熟。據了解,萬科依託全國的資源平台,打造專業體驗式教育基地,以培養小孩包括責任、勇氣、團隊協作等方面的非認知能力,增長兒童視野和見識為目的,主要以夏令營、冬令營、周末營。不少城市的青少年,在參加完萬科營地式教育後,受益匪淺。以萬科的梅沙戶外營為例,孩子們通過體驗式學習,打破了平時未曾觸及的能力壁壘和知識盲區,同時收穫了滿滿的正能量。有的通過營地變得開朗幽默、樂於分享;有的通過營地增強了勇氣和自信,增長了見聞;有的更是通過營地發現了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學有所用。

而在武漢,萬科的營地式教育即將上演。在寒假來臨之際,武漢萬科推出「少年強則國強」冬令營。召集武漢「童子軍」去三亞體驗叢林穿越,在吉林松花湖暢意滑雪,給孩子一周快樂的回憶,一次成長的蛻變。

正如萬科一直以來強調的,房子不僅僅是用來住的,更重要的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而營地式教育,正式萬科為中國千萬青少年提供的通向未來生活的一道橋樑,幫助中國青少年,遇見真實的自己,預見未來最好的自己。


說起中國式教育其實大家都不陌生,個人以為,中國式教育最大的特點就是先以學校應試教育為主線,再以家長輔導教育來配合的教育方式。

那中國式教育到底缺乏什麼?我想下面的例子也許能說明個一二。

近期,有檔節目叫《少年說》在社會引起不小反響。節目本意是希望給中小學生一次說心裡話的機會,於是選取了十幾所學校搭建了「勇氣台」以此來鼓勵大家。當然,最多被喊話的當屬是他們的父母了。

在節目中,每個孩子都說出了在內心積壓已久的真心話想讓父母感知到自己的心聲。有的孩子訴求父母不要再為了客戶和生意而忽略自己,有的孩子則請求父母不要再打擊自己,還有的孩子懇請父母尊重自己的愛好等等,最奇葩的是,有個孩子說出了再也不吃蘋果和雞蛋的訴求,聽到這種聲音,真的不知道是孩子可憐,還是家長可悲。

孩子的訴求是清晰地表達了,而家長是怎麼回應的呢?令人遺憾的是,家長們並沒有真正感知到孩子內心的渴望,而依然堅持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孩子好。有的雖然明白了,但同時又開出了對應的條件作為交換,期望孩子能滿足。

其實透過這個例子,我最想說明的一點就是中國式的教育缺乏「尊重」二字,直白一些就是家長缺乏尊重孩子的意願。

但我深知,對於孩子「尊重」的缺乏不是父母本意造成的,是當前整個教育制度的大背景導致的,再往深了說是當今社會競爭壓力大,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理念推動的。

父母一心為了孩子好這是本性使然,但本著一廂情願而不考慮孩子的實際需求實屬不可取。孩子總歸是獨立的個體,自己有對人、事、物獨到的見解,家長關鍵時刻需要把控和監督,但同時也請聽聽孩子的想法,等等他們的步伐,這樣才能彼此關係融洽。

與孩子去溝通吧,而不只是給出「有條件的愛」。


直擊人心的好問題,發人深思的好問題。

我覺得中國式教育最缺乏的是邊界教育。如何理解呢?我從兩個方面進行闡釋:

(1) 教育的認知邊界問題。即自古教育的主體是孩子,而不是家長和老師。這是最根本的邊界區分問題。如果孩子沒有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家長和老師的所有付出都是事倍功半或者說是有百害而無一利。有一個常識是:雞蛋,從內打破是孵出小雞,從外打破是流黃一地。是的,從孩子出生到高中,甚至到大學,家長、老師的主要責任不是去規劃孩子的近處的幾步選擇,而是讓孩子在日積月累中,感受到成長的驚喜,煩惱,並陪著他告訴他生命是怎麼回事,激發他們內在的動力。欲速則不達。

(2) 教育的責任邊界問題。中國父母最大的特點是替孩子背鍋。孩子沒出生,家長就開始買學區房;孩子犯了錯,家長趕緊去找人解決;孩子受了委屈,家長趕緊替孩子出頭。看似是人之常情,實際上,卻會害了孩子。作為一個社會人,弄清楚責任邊界是非常重要的事,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僅僅一句話他不會記到心裡的。所以經常有一句話叫「吃一塹長一智。」希望在成長中多吃小塹,長大智。

有了邊界的意識,孩子做事情就有了規矩,在以後的成長道路上,才可能少吃虧。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邊界,難以自知。所以希望這一點,家長能夠提早進行教育。


中國式教育重「教」而不重「育」,教的東西都是可視化的,功利性的,短期能見到效果的,比如說給孩子補課、藝術類培訓。而「育」的是孩子的態度、習慣、性格、品行、眼界等等,這些東西首先很難被衡量、在短時間內也很難發現差別,但如果差距一旦體現出來就很難被彌補和糾正,會伴隨孩子的一生。

現在很多孩子成績不好了,家長才想起得關注孩子學習了,得把孩子送到輔導班了,可視豈不知影響孩子成績最關鍵的因素是孩子的學習態度和習慣,只要孩子成績出現問題,絕對與這兩個因素有關,而態度和習慣的培養很容易被忽視,一旦出現問題也很難被解決。

孩子性格的塑造很關鍵,經常說的一句話,健康成長比成績重要,這裡的健康不但包含身體健康,還包含心理健康。堅強、勇敢、樂觀、豁達、勤奮等等都是一個人所需要具備的,而這些東西在現在很難被重視,等到孩子長大了,發現面臨著很多問題,再去想辦法解決卻發現為時已晚。


【問題描述】

作為一件人生大事,中國式教育最缺乏的是什麼?

對於絕大部分的中國人而言,一生中有三件大事,拿證、買房以及陪孩子上補習班。在計劃生育政策之下,孩子更成為一個家庭的希望與夢想,關係到一個家族的榮譽興衰。因而,在中國,「幾代人供一套房子」和「幾代人養一個孩子」都成為常態。子女教育的作為人生的一件大事,一直以來都備受社會關注,而有對於中國式的教育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有人說,中國式教育能夠培養出知識嚴謹、邏輯縝密的學霸;也有人認為,中國式教育只能培養考試型選手,缺乏獨立思維、自主意識和創造力,因此「高分低能」人格屢見不鮮。那麼,你認為中國式教育最缺乏的是什麼?

【問題回答】

小編觀點:中國式教育,最缺乏:執行,落實,和監管。


有句話叫:道理都懂,但依舊過不好這一生。用來講中國的教育,真的是再好不過了。

我們都知道,孩子上補習班會把孩子累垮;我們都知道,沒有房車,沒有婚姻的婚戀現象是病態;我們都知道,幾代人去寵孩子,會把孩子寵壞。

這些道理,我們都知道,可正真願意去執行,願意去扭轉這種局面的人,又有幾個?

「環境如此,我們沒法改變」 既然沒法改變環境,那麼,我們就嘗試改變自己:看見別的孩子都在上補習班,自家的孩子也必須去,別的孩子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20般武藝各種精通。

我們培養人的目標是什麼?是通才,還是全才?

【未完待續】


設身處地想,我認為中國式教育最缺乏的是「快樂」!

先來看看我的同行朋友發的朋友(中學老師)圈:

咱拋開學習態度,僅僅因為沒留作業就高興得不得了,可見孩子們的生活太枯燥了!

沒有了課間活動,體育課成為擺設:在很多農村學校,原來的學校常規講「上課不說話,下課不打鬧」,現在,還打鬧?看看學校里的孩子:從幼兒園到中小學,下課除了上廁所都不允許外出,怕追跑打鬧出現事故,傷不起啊!上體育課,踢足球,玩單雙杠,門都沒有,有好多學校,單雙杠都拆除了,不敢安裝 ,凡是有危險的活動一律取消,除了上課還是上課,孩子們的快樂哪裡來?——這是學校行為。

學習的重壓:「不輸在起跑線上」,使得多少孩子還在牙牙學語的時候就開始了早教!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各種補習班,興趣班紛沓而至,搞得孩子暈頭轉向——這是家長行為。

今天和一位同行聊天,我問他今天怎麼沒上課?他說班主任不叫上,本來一周十二節課,可是總共也上不了三四節,中高年級的班主任老師不叫上,(同行教副科:全校思品)要追成績,他還說,其它音樂美術體育等都是,到臨近考試了就全停了。——這是老師行為。

該玩的,沒得玩,想學的,學不了,不知道城裡學校有沒有這種現象!

怎麼想都覺得現在的孩子們缺少我們兒時的那種快樂童年:我們歡樂的笑臉,比那春天的花朵還要鮮艷, 我們清脆的歌聲,比那百靈鳥還要婉轉。 誰見了我們都要稱讚;少年,少年,祖國的春天! ——曾經最愛的歌,陪伴我度過了美好的年少時光。

好想問問現在的孩子:你們快樂嗎?

井底之蛙,一孔之見——真心希望孩子們從小到大都快快樂樂地成長!


作為一個老師,我認為中國式教育中最缺乏的可能是教師的責任意識。

這不是什麼危言聳聽的話,並不是對教師缺乏敬畏精神,而是中國教育對老師所造成的暗殤。由於升學率的壓力,教師不得不只關注於學生們在他做任教階段的成績、能力以及升學率,小學老師關注點在學生的小學階段的能力;初中老師關注初中時候的能力,因此會出現學生升學時候教師為了升學率讓學生上職高而不上普通高中的新聞;這樣的事情也許是比較少見的,但更多的老師從言語上對學生的影響更為明顯,高中老師跟學生說上了大學就好了,上大學就是玩,我班上一半的同學都跟我說過類似的話。

我認為老師是應該著眼於學生整個人生階段的發展,而不是某一階段,這一現象的造成也不能歸責於教師,我們的職業定位讓我們不得不關注於學生某一階段,而不是為他整個人生髮展考慮。


我感覺中國式教育,最初乏的是讓孩子吃苦。

許多人的思想都認為,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尤其是現在老百姓生活富裕了,家裡四五個大人多是圍著一個孩子轉。孩子真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吃的好,喝的好,玩的好,住的好。

孩子們幾乎沒有挨過餓,沒有吃過苦,沒有受過窮,也沒有受過什麼磨難。

人生五味,酸辣苦甜咸。人的成長又何嘗能離開這五味呢?

笑對哭,甜對苦,有對無,多對少,大對小,沒有真正的對比,就沒有真正的認知。

窮人富養孩子也是一種社會常態,自己吃苦了就不讓孩子去吃苦。但是,好多時候吃苦,就是一種成長,感謝苦難。

富人家富養孩子就更不用說了。富不過三代,就很好的說明了這個道理。想一想為什麼富不過三代?還不是因為上輩子受苦,攢下的錢。孩子只圖享受,好逸惡勞造成的。

我是一個頭髮長,見識不很長的全職媽媽,在此淺談了一下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還請各位朋友多提寶貴意見。我不勝感激,洗耳恭聽,聞過則喜。


中國式教育最缺的就是把一件人生大事變成一個應試培訓班!!!讓分數成了大事兒,而不是做人!

教育最應該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優秀的人,如何學習,如何成長,如何面對困難,面對挫折,面對成功,面對失敗,面對未來,面對生死!

教育是讓我們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生存的能力,處事的態度,修行的方法!

教育重在育,重在修行!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推薦閱讀:

在香港理工交換是一種怎麼樣的體驗?
2018年雅思寫作暖心推送第124篇:一對一學生7分作文賞析:巧克力生產和利潤分配(組合圖)
上聯:開門見天見地見嵩山,怎麼對下聯?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補習課上了這麼多,成績卻提不高?

TAG:教育 | 社會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