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禁衛軍實力不弱,為什麼不開一槍一炮,清朝就滅亡啦?


因為禁衛軍雖是清政府所建,卻成了馮國璋親兵!

首先清朝的滅亡不是一個禁衛軍能解決問題的,清朝已是大廈將傾,多少禁衛軍也解決不了問題。更何況禁衛軍實際歸屬權已不屬於清政府了。

1、清朝禁衛軍淪為馮國璋親兵:這個禁衛軍是載灃上台建立的,這禁衛軍的裝備火力在那個時代確實一流不假,其構成包括:步兵2協共4標,馬隊、炮隊各1標,工程、輜重、機關炮、軍樂、警察各1隊,共12000餘人。裝備還包括18門150毫米野戰重炮和25挺馬克沁式重機槍,酷不酷?八國聯軍侵略時候尋思啥呢?甲午海戰尋思啥呢?這會兒想起來了……然而也白費其實,建立好之後想著給拍個禁軍教頭啊,找來找去就馮國璋合適。馮國璋很能打,在1906年當過陸軍貴胄學堂總辦,這學堂里都有誰呢? 恭親王溥偉 、 醇親王載灃、博多勒噶台親王、 順承郡王納勒赫、多羅貝勒載洵。整半天換湯不換藥,禁衛軍的人都是這學堂出來的,能不服馮國璋嗎?結果在1912年2月,清朝皇帝愛新覺羅·溥儀馬上要頒布退位詔書,這皇室衛隊的禁衛軍效忠的人都沒了,能不軍心混亂嗎?馮國璋一看這是一個好機會,無論如何掌握這支精良軍隊,誰不敬畏他三分?自己也安全啊,所以親自召集禁衛軍訓話說:大家都不要急,不管清朝在不在,之前承諾你們的俸祿軍餉一分也不會少,而且我馮國璋已身家性命擔保,無論自己調任何職,咱們都不拋棄不放棄。(這裡的馮國璋其實是馮鞏的曾祖父)多感人,禁衛軍沒有更好選擇了,幾句話不廢一槍一炮白撿了支部隊。之後呢?袁世凱都調動不了,人家只聽馮國璋的。你說親兵這麼容易倒戈,清朝還玩的什麼勁?

2、清朝經濟崩潰,靠借錢過日子,還一屁股債,民不聊生。政治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老百姓早盼著滅亡,革命家早盼著捲鋪蓋走人,所有誰會支持這樣的政府?就算有十個禁衛軍能解決經濟困境嗎?能解決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矛盾嗎?能澆滅民主大旗嗎?想必都不能,他們內心也知道清朝氣數已盡,所以無流血的倒戈了,這樣的清朝誰能阻止滅亡?誰又不期盼滅亡呢?


1912年2月12日,宣統皇帝宣布退位。當時以旗人為主體的禁衛軍沒有作任何反抗,同意君主制轉為共和制,此舉的確出乎人們的意料。

禁衛軍總統官載濤

禁衛軍是清廷直接掌握的唯一一支武裝力量,擁有不錯的裝備,實力不俗。這支部隊建立於1908年,轄一師一旅,12000餘人,軍官和士兵中除了少部分是直隸、河南、山東人外,其餘全部是旗人,駐紮在北京,他們待遇好,裝備好,主要目的是拱衛京師,保護皇室安全。

武昌起義後,袁世凱出任內閣總理大臣。他看出若想逼迫清帝退位,必須控制禁衛軍,於是生了一計,向朝廷建議派禁衛軍出征南方革命黨。當時禁衛軍總統官是貝勒載濤,膽小怕事,聽說袁世凱派他出征南方,忙找袁的好友慶親王奕劻幫忙,請奕劻向袁世凱求情,免了他的軍役。袁世凱順水推舟,接受了載濤的辭呈,任命北洋大將馮國璋為禁衛軍總統官。

馮國璋

馮國璋雖然當了禁衛軍的一把手,卻控制不了禁衛軍。因為當時的禁衛軍訓練大臣兼第一協協統是滿洲權貴良弼,此人精明強幹,極富政治和軍事頭腦,是清末旗人中不可多得的人才。良弼是禁衛軍的實際領導人和靈魂人物,堅決反對皇帝退位,主張武力解決南京臨時政府。

馮國璋將此報告了袁世凱,袁世凱又生一計。

1912年1月26日,北洋悍將、署理湖廣總督段祺瑞在袁世凱指使下領銜通電,要求皇帝退位;2月4日又發第二電,痛斥阻撓退位的王公大臣,通電中稱,如果再敢阻撓,他將率全軍將士進京,與敗壞大局之王公大臣「剖陳利害」。

段祺瑞在北洋軍中地位尊貴,同時又署理湖廣總督,主持湖北軍事,其通電分量不言而喻。但在段祺瑞的這兩次通電中,馮國璋都未列名,馮氏此舉贏得禁衛軍官兵和良弼的好感,認為他是個忠於朝廷的忠臣——其實這都是袁世凱、段祺瑞和馮國璋早就設計好了的。

此後,良弼找馮國璋試探情況,當談及退位問題時,馮國璋慷慨激昂地說:「朝廷授我二等男爵,我感恩不盡,願為朝廷肝腦塗地。至於國體問題,根本沒有必要變更,古今中外,哪裡沒有皇帝?」

剛愎自用當地良弼見馮國璋態度誠懇,認為他是忠於清室的,於是向他提出了倒袁的建議。馮國璋滿口應承,隨後袁世凱提拔良弼做了軍咨府軍咨使,解除了他在禁衛軍中的兵權。良弼認為馮國璋是自己人,於是毫不懷疑地離開了禁衛軍。

馮國璋立即改組禁衛軍領導機構,設立司令部,分設參謀、秘書、副官、軍法、軍械、軍需、軍醫等處,加強對禁衛軍的控制。同時,他還極力宣揚君主立憲,主張保存君主制,並多次要求帶兵赴南方作戰,所有這一切,都贏得了禁衛軍旗人官兵的信任。

1912年2月12日,袁世凱逼宮成功,清帝退位。馮國璋接到消息,立即騎馬來到禁衛軍營地,宣告退位詔書。馮國璋說:「現在局勢十分危急,皇帝傳旨,即日退位,改行共和。」旗人官兵聽後一陣騷動,許多人甚至抱頭痛哭。馮國璋見狀,急忙宣讀了中華民國對清室的優待條例,並許諾說:「我願意以身家性命擔保,皇帝讓權不讓位,尊號保持不變;皇室絕對安全;禁衛軍待遇、編製不變,不論我到哪裡,永遠帶著你們。」隨後馮國璋又發誓絕不與革命黨來往,如有違反,請禁衛軍官兵隨時槍殺。為讓禁衛軍放心,他還當場讓士兵推選了兩人,監督自己的行動。

一場風波安然度過。從此馮國璋控制了禁衛軍,後來不論他擔任什麼職務,都兼管這支隊伍,後來他當了大總統,甚至下野後,還是如此。

這就是清帝退位後禁衛軍沒有異動的前因後果。


1909年攝政王載灃接班後,其模仿當時德國皇室的做法而下令建立禁衛軍。

禁衛軍當時由兩部分人組成:一部分是直接從北洋第一鎮(主要由旗人組成)中抽調;另一部分則從閑散旗人與宗室中的青壯年中選拔。

與北洋第一鎮不同的是,禁衛軍直接由載灃掌管而不是隸屬於陸軍部,其目的主要用以保衛皇帝與皇宮。

按載灃的計劃,禁衛軍原本是一支純旗人的隊伍,但後來出於平息滿漢之爭的考慮,其中第四標最終招募的是漢人士兵,而另設有一個蒙古騎兵營。

1911年初,禁衛軍編練完成。據美國軍事專家的描述,這支軍隊的步兵、炮兵裝備精良,唯一不足的是騎兵。

禁衛軍的訓練大臣最初是載濤、毓朗和鐵良,但整個編練過程中的主要負責人為載濤,而從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的良弼又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辛亥年中,南方各省紛紛獨立,北方局勢也一度不穩。京城這支由清廷一手掌握的禁衛軍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武昌起義後,一些地方發生過慘殺旗人的事件,消息傳到京城後,一度引起騷動,有謠言說旗人也要對漢人進行報復。

不過,當時清廷表現還算克制,其諭令禁衛軍曰:

「朝廷對於此次亂事,絕無種族觀念,無論滿漢,一體同視。

爾軍士人等務宜仰體朝廷意旨,毋得激生事端,以致大局決裂,招外人干涉之禍,倘有誣造謠諑,是即違背朝廷,即按軍法嚴懲。」

當然,禁衛軍原禁衛軍統領、「宗社黨」中表現最積極也最懂軍事的首領良弼被革命黨人彭家珍炸死,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禁衛軍異動的可能性。

當時,據說下層旗兵與軍官在南北談判期間是有抗拒情緒的,他們不僅反對讓位,而且說出犯上的話:

「大清國是祖宗的江山,不是太后的嫁妝!太后無權送人。這是亂命,決不服從!」

當時的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也意識到這種風險,後來將在武昌前線立功的馮國璋調回充任禁衛軍統領,這才將局勢壓了下去。

馮國璋曾當過貴胄學堂的總辦,後來還做過八旗副都統。他與八旗官兵相對熟悉,其本人對清廷頗有感情。

據說,馮國璋在指揮北洋軍攻下漢口後,被清廷授予二等男爵,其得知自己封爵後竟然感動得大哭起來,說:

「想不到我一個窮小子,現在竟然封了爵,這真是天恩高厚,一定要為朝廷效力!」

在向禁衛軍宣布清帝退位時,旗兵們一度騷動不安。馮國璋親口向他們保證:

「兩宮的安全,我馮某敢以身家性命擔保!

並且,我敢擔保兩宮決不離開宮禁,仍舊由我們禁衛軍照常護衛。

至於我們禁衛軍,不論我今後調任什麼職務,走到任何地方,我保證永遠不和你們脫離關係!」

清帝退位後,馮國璋直到1912年8月去天津上任直隸都督時才剪掉辮子,這也許是為了維繫禁衛軍的軍心而有意為之。

但一直到馮國璋死,禁衛軍也確實沒有和馮國璋脫離過關係。


發現上面的答案大都複製的百度百科詞條,了無新意。本文將從禁衛軍的誕生、發展、演變進行詳盡的分析。歡迎各位讀者關注。

要解讀禁衛軍,就必須從清朝的軍隊建制說起,從清朝建立開始,整個清朝軍隊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分別是滿蒙兩族為主的八旗兵、和漢人為主的綠營。到了晚清,隨著農民起義和西方入侵加劇,八旗沉淪、綠營頹廢。地主武裝湘軍淮軍開始崛起,可是隨著甲午戰敗,湘淮一系北洋水師及陸軍全線潰敗,從此一蹶不振。迫不得已,清廷開始編練新軍。

清皇室藉此機著手建立一支由八旗子弟構成的只隸屬於皇族的武裝,以維護皇室統治、集中兵權,抑制漢族武裝,並將其命名為禁衛軍。光緒三十四年,光緒和慈禧先後去世,曾赴德國「謝罪」的載灃攝政,其以德國皇族武裝為樣本設立禁衛軍訓練處,進行籌備禁衛軍的建立。禁衛軍訓練處下設軍械、軍法、軍醫、軍需四科。

區別於北洋軍隊,禁衛軍編製分鎮、協、標、營、隊、排、棚。有步兵、炮兵、馬兵、工程兵、輜重兵和軍樂兵。後勤方面,建立了武庫、衣庫、及軍米場。禁衛軍兵丁必須滿足五個條件:1.十七歲以上二十五歲一下,2.身高必須四尺八寸以上,3.身無殘疾及暗疾,4.五官端正,5,身世清白。全軍總人數為12487人。服裝、裝備、俸祿均為最優。此外武器方面,禁衛軍裝備有18門全亞洲國家獨有的150毫米野戰重炮,此外還有馬克沁重機槍。

按照滿清貴族的心愿,本欲使禁衛軍成為一支純粹被皇室宗親掌握的皇家親軍,但是禁衛軍在成軍前就註定要被袁世凱的北洋系吃掉,兵丁雖然來自八旗,但是軍官不是出身北洋就是北洋學堂畢業,或者軍官的老師就是北洋軍官。馮國璋調任禁衛軍後,禁衛軍基本已經被袁世凱控制。

1912年2月10日,馮國璋在北京西苑禁衛軍大營宣讀《清帝退位詔書》,安撫屬下並保證以後禁衛軍官兵的生存,仍舊掌管紫禁城禁衛。沒開一槍一炮的根本原因是,清皇室並不實際掌握禁衛軍控制權,並且在舉國反對帝制的情形下,依靠一支一萬多人的禁衛軍根本上無濟於事,國家形勢已經至此。


瀉藥!

清朝突然滅亡,不光題主感到震驚,即便當時的人,包括革命黨也很震驚,為什麼清朝突然就亡了呢?借用托克維爾的一句話:「對於一個壞政府來說,最危險的時刻通常就是它開始改革的時刻。」當舊制度中的某些部分已經被廢除時,人們對剩下的部分常常抱有百倍的仇恨,更加不能忍受。

所以要分析清王朝突然在1911年滅亡,就必須向前看,我們以辛亥革命爆發的前一年——1910年為例:這一年的大清王朝可謂欣欣向榮:

  1. 攝政王載豐對外表態縮短預備立憲周期,1910年11月4日,載豐宣布接受社會各界呼籲,將預備立憲周期由9年縮短到5年,即1913年召開國會,成立正式的責任政府,強調「此次縮定期限,系採取各督撫等奏章」。

  2. 載豐寬大處理了刺殺他的汪精衛,而此時革命黨內部面臨四分五裂的情況,孫中山在給倫敦的吳稚暉等人的信中對分裂局面,十分痛心:「若為圖利計,我亦何樂於革命,而致失我謀生之地位,去我固有之資財,折我兄已立之恆產。」「外人視之吾黨,亦成內亂之勢,人心如此,革命前途之大不幸也。」

  3. 列強紛紛看好清政府,最能表現歐美列強對清政府前途謹慎看好的還是載灃在1910年11月和英美四國組成的銀行團達成的借款協議,根據該協議,四國銀行團向清廷貸款1600萬英鎊。

  4. 真正的中間階層,如士紳、地方中下級官員、軍官、商人其實在這個時候儘管對清政府改革速度未必滿意,但還是可以接受的。相反,他們對孫中山的革命黨人卻未必多支持。

但為何清朝迅速滅亡了呢?其實從以上四點就能窺見原因:

  1. 清政府向社會妥協,主要是向士紳階層妥協,此時清政府對地方的統治力度已經十分薄弱,包括清政府對軍隊的控制也愈加乏力,北洋新軍基本是袁世凱的私兵;

  2. 載豐寬大處理刺客汪精衛,雖然為載豐贏得了好名聲,但卻顯露了清王朝的軟弱一面,失去牙齒的老虎不再令人害怕;

  3. 列強大借款,成為革命黨人攻擊清政府的理由;

  4. 士紳階層已經開始不滿意清政府的改革進度,自身利益不能滿足必然發泄到政府身上,保路運動就是例子。

最後,武昌起義的爆發也屬於偶然,當時清政府處置失當。曾經做過鄂督的清朝大員陳夔龍後來感慨說,在事變之初,他曾提議派兵火速平亂,但中樞久拖不決,失去良機,事遂不可為。也就是說,清政府決策層已經失去決策能力,而其中的原因在於清政府無法控制袁世凱及其北洋新軍,只能坐視起義軍做大,從而引發各省的獨立風潮。

至於此時的清朝禁衛軍,早已沒有戰鬥力了,否則幹嘛全國範圍編練新軍?


1、沒錢沒糧沒彈。禁衛軍駐守京師,但餉金來源海關在天津,糧倉在通州,武器庫和兵工廠也在天津,以上各地都在北洋軍其他各鎮手上,也就是在袁世凱手上,請問你讓禁衛軍餓著肚子去和北洋軍拼刺刀么?

2、就算拼刺刀,禁衛軍也沒有這個勇氣。禁衛軍雖然是北洋各鎮里裝備最好的,但卻是紀律和訓練最差的,袁世凱設立這個禁衛軍完全是為了給朝廷面子,裡邊養的全是八旗子弟,一個月連操都不做幾次,想回家就回家想休假就休假,就這種軍隊還能幹啥?就算他們真造反,能打的贏其他北洋五鎮?他們估計連第三鎮一個營都未必打的過。

3、瓦解分化。當時馮國璋和禁衛軍說了,只要禁衛軍不惹事,清帝退位後八旗兵的餉銀照發,馮國璋是禁衛軍主官,還是很有威信的,很受禁衛軍官兵信任,事實上後來的北洋政府也確實發了幾年。你讓禁衛軍還打什麼仗,打仗本來就是為了保障自己的權益,自己的權益已經可以保障了,誰還會為了飄在天上的大清國去拼上一條命,拼了命大清也沒錢發撫恤啊。


晚清的禁衛軍有多牛逼哪,我們看一下兩個真是案例。第一個案例發生在嘉慶7年閏二月二十日(1803年4月11日),嘉慶皇帝在紫禁城北門神武門,突然遭到了拿刀刺客的刺殺。這個刺客拿著短刀沖向嘉慶,嘉慶身邊的禁衛軍們卻都進入了看戲模式,一個個要看自己主子COSPLAY秦始皇。最早反應過來的是皇侄定親王綿恩,他先沖向去攔住了刺客,他的袖子因此被刺破。第二個代表嘉慶皇帝應戰刺客的是嘉慶帝的姐夫,五十多的蒙古駙馬拉旺多爾濟用摔跤功夫抱住了刺客,反而被刺客連捅三刀。最後這群滿清的禁衛軍才反應過來,拿下了刺客。刺客是呂四娘、甘鳳池、方世玉、董海川那樣的高手嗎?不是,刺客就是一廚子,戰鬥力不比李大嘴高到那裡去。當年清朝禁衛軍也是猛人輩出的,鰲拜就不說了,就連遏必隆也是可以連斬十幾名敵方精銳的高手。和大人的在天之靈看到這一幕後悔死了,當年他咋沒出錢雇個高手呀。

第二個戰例依舊出現在嘉慶年間,大清守皇宮的禁衛軍居然讓一群邪教徒打得差點受不住皇宮。1813年天理教徒200多人試圖進攻皇宮,這些教徒的身份除了北京附近的農民外,其他人分別是奴僕、僱工、小販、貧苦旗人、朝廷雜役,甚至下層太監,總體來說高手是沒有的,全是一群戰五渣。最後進入紫禁城的天理教只有六七十人,他們中有些人甚至衝到了養心殿附近,嘉慶當時不在皇宮才沒和他們有親密接觸。清朝禁衛軍用了半天多的時間才消滅了敵人,戰鬥的結果是清朝禁衛軍戰死四十多名,負傷六十多人,死傷總人數100多。天理教徒被殺21人,被俘41人。在清軍的戰果中還要除下兩人,因為那是未來的道光皇帝親自搞定的,也就是說清朝禁衛軍在自己主場打贏這群戰五渣的陣亡比例都超不過二比一。

從此以後,清朝的禁衛軍就基本和戰場絕緣了,用和大人的話說「那是轉著圈丟人」。清朝最後十來年間,滿清統治者也希望讓自己的禁衛軍煥然一新,這才有了編練北洋第一鎮的壯舉。這一鎮全是八旗子弟,意圖是想在北洋六鎮中摻沙子。袁大頭自然不傻,裝備全收,人員愛咋著咋著,天天唱戲玩鳥都行。在北洋六鎮中這隻禁衛軍參與的演習最少,紀律最差,戰鬥力最渣。武昌起義後這隻部隊得到了馮國璋保證待遇的保證,然後就看著清朝自生自滅了。晚晴禁衛軍和現代的沙特軍隊類似,都是裝備一流,從上都下都業餘。


清朝的滅亡不是因為軍隊沒有一點的戰鬥力了,其實清朝末年以清軍的裝備與人數也是一支不算弱的軍隊,可是這支軍隊已經不掌握在清朝皇室的手裡了,這支軍隊已經被幾個權臣給掌握到手裡了。

當時革命黨已經基本掌握了南方的

軍政,而北方最大的北洋軍還被掌握在袁世凱手裡,只有一個禁衛軍,就是它的戰鬥力再強他能有多少人,而且戰鬥力最強的還是袁世凱的北洋新軍。

所以在當時在革命軍與袁世凱達成共識的時候,就已經沒有人再為清朝賣命了,它的滅亡也就順理成章了


晚清的禁衛軍是一枝由皇族領導的採用德國訓練方式的大部分士兵是滿人的新式陸軍,由皇叔載濤統領,辛亥革命爆發,讓載濤帶兵赴武昌他說沒打過仗,後來禁衛軍前協統軍咨府大臣良弼遇刺,禁衛軍有所觸動,及至袁世凱復出接任內閣總理大臣馮國璋接任禁衛軍統領,用心安撫,清帝退位後,更是承諾不改編不調防不減餉,所以清王朝的禁衛軍和平變成中華民國的第十六師,1924直奉戰爭中十六師倒戈奉軍,奉系戰敗後十六師被裁撤!


刀劈槍捅是不弱,大清朝在火器方面也確實沒落後列強太多,但那些先進的火器全在國庫里生灰,清朝統治者對外國人始終有畏懼的心理,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不打就不打的原則,還有就是清統治者對漢人的排斥,不信任,打壓,有能力的漢人得不到重用,而得到重用的滿人將領缺爛泥扶不上牆,安逸了太長時間的八旗子弟已經忘了怎麼打仗了,種種原因綜合起來,清朝才顯得不堪一擊弱不禁風。


推薦閱讀:

清代的團練是什麼時候興起?為何興起?
恭王府中「福字碑」為何至今沒人敢動?
太平軍列出的滿清十大罪狀,都是什麼?
故宮中是不是有很多空地以供皇帝們新建建築?
為什麼清朝皇帝從來不重用宦官?

TAG:清朝 | 中國古代史 | 中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