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都是用文言文交流的嗎?


古人不是用文言文交流的,中國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語言和文字是分開的,語言變化快,方言眾多,但文字較為固定,我們現在稍加訓練就能讀懂兩千年前的古人的文章,就得益於我們這種語言和文字分離的系統。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書同文車同軌,卻沒聽說過他統一語言的,事實上語言也統一不了,直到現代社會通訊和交流都如此發達了,很多地方的方言我們還是完全聽不懂,古代就更是如此了。古代文人交流靠書信,如果是一南一北的文人,相互通信仰慕很久,如果最後真的見了面,說話估計誰也聽不懂。

古代官場一句話,叫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廣東人講官話,皇帝碰到廣東來的官員,那可真是頭疼(沒有任何地域歧視的意思,只是說一個事實)。

當年康有為上書光緒帝變法圖強,光緒帝看了康有為的奏章後那也是熱血澎湃,表示如此雄心壯志之人,朕一定要見一見。可是一見面,康有為和光緒帝都傻眼了,康有為其實提前已經學習說官話了,可是君臣當面奏對的時候,康有為說什麼,光緒帝基本上都沒有聽懂。但這並不妨礙光緒帝變法的決心,中國文化的偉大之處就在於文字可以獨立於語言進行交流,這也是儘管中國幅員遼闊,語言繁雜但統一直是主流的原因。


謝邀。可能是的。近代的不清楚,先秦的《詩經》,漢代的民歌,都是文言文。古代教書先生,教的也是文言文。所以,人們平時交流,很可能也是文言文。但這種文言文和書面上文言文肯定有區別,比較通俗直白一些。這跟今天人們平時交流跟寫文章,所用語言也是有區別的一樣。


我估計古代老百姓平時是用白話文交流的。一是古代百姓接受教育的機會不多,說不來文言文,用文言文交流互相難以溝通。

二是古代書寫材料貴,不是隨心所欲就可以想寫多少字就寫多少字,要盡量節省文字。

謝謝邀請,我沒有穿越本領,憑空猜測的。


文言文只限制在部分文學作品中或少數文人之間的語言交流。文言語言簡短,少字多義,簡潔大氣。舉例說明:你得閑?用白話文說:你今天怎麼有空到我家玩?多費了很多文字口氣。普通百姓是不會用文言囗氣說話的。


文言文是土粵語!白話文是標準粵語!古人是講文言的!有些文言是古人日常口語!後期有些文言是特殊加工成的!比如今影視上這些文言台詞是假文言!不是日常語!如何不信可去粵語!客家話!等等南方漢語中覓正字!平時講話的文寫就是古文言的字詞!


根據遺傳到至今的(真)古書看,應該是用文言文在交流,當年我們在課堂上也沒學到多少文言文的範例,但根據古一點的四大名著看,用文言文交流的語言、語音、語意確是好聽,順音、順意、順口,所以有時也閑擺幾句……


古人也不全是用文言文交流的,日常交流也會用白話文,還有一些沒有文化的人,你要是用文言文和他交流,都不理解你要說的意思,豈不是要誤事啊,所以文言文只是會在一些特定的場合才會使用,日常大都使用白話文


推薦閱讀:

淺談C語言中的位段
C語言謎題來一下,歡迎傳閱
在倫敦大學學院(UCL)讀語言班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我們說說話 | 祝你理性 祝你自由
數學中語言的思考

TAG:語言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