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釀葡萄酒里析出很多如玻璃渣樣的顆粒,還能喝嗎?


這個應該是酒石酸,酒石酸是一種α-羧酸,雙質子酸,也是葡萄酒中主要的有機酸之一。通常與小蘇打組合以充當麵粉膨鬆劑。作為食品中添加的抗氧化劑,可以使食物具有酸味。

葡萄越熟,酒石酸的比例也越高。葡萄在葡萄藤上的時間越長,從土壤吸收更多的礦物質的時間也越長,礦物質碰到酒石酸會產生酒石。這些結晶不會同葡萄酒融 入一塊兒,而是沉澱在葡萄酒瓶壁上、瓶底上、橡木塞或者更早地沉澱在葡萄酒桶里。白葡萄酒之酒石酸的外觀,看起來頗似白砂糖,而紅葡萄酒之結晶石,則呈現出凝血狀的紫色結晶體,且有不易察覺的酸度。

酒石酸鹽它是琥珀酸的二羥基衍生物。大約在公元800年,由鍊金術士賈比爾首次從酒石酸鉀分離出酒石酸。現代化的工藝是由瑞典化學家卡爾·威廉·舍勒於1769年開發的。 化學手性的發現中酒石酸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酒石酸具有兩個相互對稱的手性碳,具有三種旋光異構體:左旋L-酒石酸、右旋D-酒石酸、內消旋酒石酸,其中右旋體最為常見並不影響酒的質量,可以放心飲用。事實上,瓶裝葡萄酒在出廠之前,都會被「冷穩定」,也就是快速冷卻葡萄酒,使酒石酸鹽沉澱下來,以方便除去它,從而確保葡萄酒到消費者手中時,酒石酸鹽結晶不會出現在葡萄酒中。

自釀的話出現酒石酸屬於正常範疇,但是不建議家庭自釀葡萄酒,在我往期的一篇文章專門討論過這個問題,具體你可以關注本號去了解。


這是由於葡萄酒中的酒石酸,在暴露於較低的溫度下結晶的結果。這類結晶在溫度較低時會緩慢析出,但不會隨著溫度回升而溶解,因此很容易保留下來。你收集於小瓶中,當然絕佳的天然香料。

  如果這類沉澱如果較多,會讓酒的品相不好,影響銷售,一般來說酒廠都會進行低溫冷凍,讓這些酸先行結晶,再一次過濾出來。不過有的酒庄為保持原有風味,也不做葡萄酒的後期低溫析晶處理。由於酒石酸同時也是提升葡萄酒酸度,增加清爽感的重要成份,因此注重酸度的白葡萄酒會比紅葡萄酒含有更多酒石酸,也更容易產生這些結晶。你自釀葡萄酒如果酸度過高,採取低溫析出酒石酸的方法,就可大大改善過酸口感。

我的自釀葡萄最可口期就是經過一個冬季後,我敞開酒蓋,曬在春天的陽光下4小時後再密閉儲存一月後的成品。


葡萄酒的品質越高,在酒中看見酒石酸鹽的可能性就越大。因為比較低端的葡萄酒通常都會在穩定的低溫中把酒石酸鹽濾除。要實現這一點,需要先冷卻葡萄酒,讓溫度降至接近冰點。然後,變成固體狀的酒石酸鹽便會沉澱到酒槽底部。儘管這一過程可以降低酒石酸鹽的含量,確保葡萄酒的澄清度,但同時也會影響葡萄酒的口感和陳年能力。


我自釀的葡萄酒沒遇見過這種情況,估計是沒濾凈,也很有可能是葡萄酒精華,記得好像有人專門介紹葡萄酒的製做,儲藏,醒酒有這種情況,這屬於最好的酒,不影響飲用,可以再查查有關葡萄酒的文章,謝邀!


推薦閱讀:

大胃王真的能吃那麼多東西嗎?
超好吃的椒鹽大蝦,在家就能做!
葡萄酒配美食,這樣搭才夠味!
台式炸豬排怎麼做?好吃嗎?
燒鵝如何做到入味多汁,師傅的做法果然有深度

TAG:香水 | 美食 | 科普一下 | 葡萄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