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成家了,對父母就不那麼親了嗎?


我是一個女兒,也成家有了自己孩子,雖然我並沒有嫁的離爸媽很遠,但是也沒辦法很頻繁地回去看他們,因為有了自己的家庭後,除了工作,生活里的瑣碎事情也很多,特別是有了小孩以後,更是忙得不可開交。

之前因為新房裝修和擱置,我和老公一直跟我爸媽住了一年多的時間,在離開之前,其實我都還一直想著,能每個周末都帶上孩子回來看看爸媽,但是當我真的搬走以後,發現現實情況真的不是我想的那麼樂觀,而我也確實做不到每個禮拜都回去看爸媽。

現在我也只是盡量保持在一個月內回去2次,有時候工作特別忙的時候,可能一個月就能回去到一次。我平時給家裡電話也打的不多,但是自從我當了媽媽以後,看著孩子漸漸長大,我對父母的感恩和牽掛的心比以前多了很多。

雖然有了自己的家庭後,沒能經常回爸媽家,也沒有特別多的給他們打過電話,但是心裡一直是牽掛著爸媽的,而我也從沒有覺得自己嫁人後就跟爸媽不親了。平時沒能回去的時候,我會帶著兒子跟爸媽打視頻電話,在我離開前,特意教了他們使用微信,想著如果他們想小孫子了,就可以打視頻電話,看到小傢伙。

也許不是每一個女兒都會嫁出去離開家,但是那些嫁出去離開家的女兒,並不會真的對自己的父母不再親近了,只是她們張大了,也是一個母親了,也要學會為一個家庭承擔起責任,她也不再像小女孩和少女那般多粘父母,但對父母的情誼是一直在心裡根深蒂固的,所以老人家不用太傷感,女兒還是你們的女兒。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女兒成家了,對父母就不那麼親了嗎?

我感覺正相反,女兒成家後對父母更加心疼了,和父母之間的關係更近了一步。

女兒對父母的愛是會越來越濃烈的

以前上學的時候或者畢業後上班的時候,幾乎不往家裡打電話。打電話說學習和工作,父母也聽不懂,覺得沒什麼可說的。當時父母也很年輕,身體也很健康,沒什麼可操心的事。

結婚了就不一樣了,忽然間有了種責任感,時不時地向父母彙報一下家庭生活,買什麼飯啊、做什麼菜啊,聊起家常來沒完沒了。這時候和父母之間的對話就是圍繞日常生活,覺得有的聊了。

有了孩子,這關係就更親密了。自己經歷過生孩子的痛,知道母親生養孩子的不易。養孩子的酸甜苦辣,更能體會父母當年的辛苦。總想著要怎麼報答父母才好,卻又苦於不在身邊而心生內疚。

女兒對父母愛的表達

有時侯自己做了一個拿手的好菜,就想著能給父母做一頓就好了。看到附近公園裡的花開了,就想著能帶父母一起欣賞一下該有多好。

看到孩子的些許進步,就快點和父母分享一下,讓他們感到開心。工作上有什麼進展,也願意告訴父母,讓他們知道女兒這邊過的很好,讓他們放心。

從來不把苦惱的和不好的事情說給父母聽,報喜不報憂,父母年紀大了不能再承受子女的壓力。

當父母生病的時候,這心裡別提多著急了,心裡緊張的開車都錯過了高速路口。想各種辦法帶父母去看病,都說女兒是父母的小棉襖,有些事,他們還是願意和女兒嘮叨嘮叨。

每到回家的時候,就到超市裡買上很多吃的、用的,盡量考慮周全。但是,拿回來的永遠比帶回去的多。子女對於父母的愛恐怕永遠不及父母對子女的愛,這恩情一輩子也還不清。

說了這麼多,就是想告訴題主,女兒是和父母更親的,只是表達方式和你們想像的不同而已,不要懷疑女兒,血肉相連,女兒和自己的父母永遠是最親的。

以上是我的觀點,如有疑問,歡迎留評交流。

我是兩個男孩的媽媽,致力於分享生活和育兒過程中的所做所思所想,歡迎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信息。


我是一個獨生女,婚後一年生了個女兒,現在七個月大,如果將來我不要二胎我的女兒也將是一個獨生女。看到題主的描述說感覺女兒結婚了之後沒有之前和他們那麼親了,想到自己的父母真的是心頭一酸。

我非常愛自己的父母,為了培養我他們付出了太多太多,我本應讓他們安享晚年的。可從離家上學開始到現在成家生子,我陪他們的時間真的是屈指可數,尤其在成家以後才發現更多的身不由己。首先我嫁的地方離家並不是很近,結婚後便懷孕了,兩邊的老人怕我舟車勞頓便讓我安心在婆家養胎,我爸媽偶爾來看一下我。其次孩子出生以後我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孩子身上,給父母的關愛和電話就更少了。每次回家都匆匆忙忙,因為要帶孩子甚至和父親談心的時間都很少。我沒有注意到父母的臉上是否再添皺紋,沒有看到他們是否露出不舍的表情,我就那樣來了又走了。

以前憧憬結了婚就和自己的父母住在一塊,現在才明白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結婚了就是三個家庭的事情了,不說經濟條件有沒有達到,即使是三家人的習慣也沒有那麼容易統一融合的。沒想到想和自己的爸媽住一起那麼難!

我親愛的爸爸媽媽,並非女兒對你們不親,是愛在心頭口難開,是生活的重擔將我壓下了頭,請相信女兒依然愛你們,依然是你們心中那個需要你們愛護的小女兒!


作為一個遠嫁他鄉的、擁有兩個娃的母親,相信我對這個問題很有發言權。

先從最近看的一部熱門電影《摔跤吧!爸爸》說起吧!影片最讓我動容的,是大女兒吉塔摔跤「弒父」的片段。吉塔從小一直是接受父親的訓練,後來由於要參加大型比賽,加入了印度國家隊。國家隊的教練告訴她們要徹底忘記以前的方法,跟他從頭學起。一直生活在小山村和父親的嚴加管教下的吉塔,感受到了外面世界的新鮮與自由,彷彿出籠的鳥兒一般歡欣雀躍。她不再控制飲食、吃腌制食品,每晚和隊友一起為偶像劇情節的跌宕起伏而患得患失,不滿自己的形象而蓄起了長發,父親每每打電話給她,也是寥寥數語敷衍而過--種種行為表示,她已經長大了。一次回家期間,吉塔看到妹妹和爸爸的其他學生動作不標準,她頗為得意的示範了國家隊教練所教的動作,被父親看到了,頗為不悅,父親將她重重的摔在地上,給了她一個下馬威。感覺功成名就的吉塔被激怒了,她說「我剛剛沒有準備好,爸爸」,此刻,兩個人已經由父女演變成了對手。吉塔使出渾身解數來和父親較量,而年邁的父親也由於體力不支,被吉塔徹底打敗,「你的技術已經過時了」,是吉塔留給父親的忠告。自此之後,父女倆的關係也一度降至冰點。

想到自己也曾有過年少輕狂的經歷。十幾歲的時候,總是覺得父母老土,不知道王菲謝霆鋒,不懂得時尚為何物;總是無視父母的關心,把「多吃飯多穿衣」的關心當作耳邊風,整日忙著瘦身減肥;總是嫌棄父母的擔心,他們的一句「是哪個男同學打來的電話」,都會以摔門來回應;甚至在父母送我到大學報到時,也要不分場合的將他們一通批評—即使在宿舍里,也不給他們留下任何情面。直到多年之後,自己在異鄉成家立業、為人父母,才體會到爸媽的良苦用心,他們傳授是自己的人生經驗,為了讓我少走彎路、少「摔跤」!

所以,養兒方知父母恩,嫁為人妻,為人父母之後,才讓我更加理解了父母,和父母的關係反而更加親近了!


我覺得女兒成家了,會跟父母的關係更親密,對父母的愛更深。我就是這樣,以前沒成家的時候,對父母也是愛的非常深的,知道孝敬父母,心疼他們勞動的辛苦,總是幫助父母做一些能做的事情,以減少他們的辛勞。

不過自從我自己成了家,有了寶寶之後,才體會到父母對自己孩子的愛到底是怎麼樣的,那真是無私的愛,偉大的愛,不計回報的愛,是時間的大愛。自己對孩子就是愛她的調皮,愛她的可愛,愛她的一舉一動。通過這更能體會父母含辛茹苦把我養大成家,費了太多的心血,付出了太多的愛,我就更加愛我的父母,更關心他們。不過有的時候由於工作原因,或者是自己這個小家庭的瑣事不能經常回家陪父母,但是會經常打電話聊聊天,但其實內心是非常非常愛父母,非常想念他們的。只要一有時間肯定會盡量多抽時間回家看望父母的。父母把我們養這麼大,一出嫁就是別人家的人了,父母是非常想念我們的。

最後說一聲「爸爸媽媽,我愛你們」。願你們健康快樂!


這個問題讓我想到自己的孩子很小的時候,爺爺奶奶帶他出去玩,孩子非常開心地沖我們揮著小手道別,整整半個月,孩子沒有主動給我們打過電話,沒有晚上哭著找媽媽,當時我們倆還打趣地說:瞧,養了一個小白眼狼。

直到他回來我們去車站接他,小小的人兒趔趄著朝我們奔跑過來,撲到我懷裡,就眼淚汪汪的。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指向永恆,唯獨父母和孩子的愛指向別離!

孩子在離開你去尋找自己的世界時,他左顧右盼沒有徘徊猶豫,小時候你會覺得你因為還小不懂事,其實從另一個方面而言,是他對父母的愛是非常的信賴和篤定,他心裡充滿著安全感,不管我走多遠飛多高,父母總是會在原地等著我,那個懷抱永遠會接納我。

成了家的女兒,需要與丈夫一起操持自己的小家庭,需要適應自己新的家庭成員關係,需要養育嗷嗷待哺的孩子,她只是篤定那份與父母的感情一直都在,就算有一天受到委屈,那個懷抱始終會給她堅實的依靠。

出了嫁的女兒並不容易,如果父母覺得沒有頻繁的聯繫,不再與自己那麼親,可以主動打電話去關心女兒的近況,離得近的話經常去看看。子女的反哺之心,也會在自己小家庭的忙碌中抽身,去關心自己的父母。

其實不管怎樣,父母,子女都需要學會放手,學會離別,學會獨立,子女過得好,便是父母最大的幸福!


我常常在想,如果我能生一個女兒,像我一樣多好。

我又常常在想,如果我生了一個女兒,像我妹妹那樣,我該多傷心。

我們家,有兩姐妹,我是老大,儘管我們星座一樣,我們兩人性格完全不同。我獨立,但粘家,粘爸媽,喜歡跟媽媽撒嬌,喜歡要求媽媽給我做我喜歡吃的。而我妹妹呢,只會把想要的藏心底,覺得麻煩別人麻煩家人滿足自己想法,這是壞事。

但又想,孩子長大了,他們獨立了,成家了,有他們的空間。而我老了,我終於有屬於自己的時間,好好做做那些年沒捨得做的事。


我們兩姐妹,雙雙成家了。

我依然是那個,天天粘家裡,一個星期回家吃飯4次以上的人。儘管媽媽會說我懶自己不做飯去蹭飯什麼的。我都死皮賴臉。因為我怕以前很熱鬧的家,因為女兒出嫁變得冷清。

很多女生自己嫁得遠,所以回家一趟不容易,就多親近爸媽。但也有女生認為,大家在同一個城市,隨時可以見面的,於是反而不見面。

而我認為,跟遠近無關,跟我不想離開媽媽的生活圈有關。


我沒有辦法去想像,從我13歲開始,我媽媽放棄工作,全職在家照顧我和我妹兩人起居飲食,天天被我吵吵吵個不停,一直生活得很熱鬧的家人,一下子變得冷清,會有多難過。

結婚之後,我也有一段時間因為新婚,一周只回家1-2次。其餘時間自己做飯,有新的生活。那種以為出嫁後,就「獨立」的新生活。我做飯也很好吃,甚至我老公認為我做得比我媽媽做的好吃,所以我不是懶惰而賴家裡的。

後來,我妹妹嫁了。

我可以感受到,爸媽會覺得家裡剩下2個老人的冷清。他們也時常安慰自己說:「對啊,生兒子就是娶媳婦,所以熱鬧,生女兒,女兒出嫁的,所以沒辦法。」這種重男輕女的老思想,這種認為自己只有兒子才照顧家的思想,我認為我有義務去解除。

於是我又天天粘爸媽,去麻煩爸媽。


我知道人老了,會胡思亂想著是不是不被需要了。要告訴自己,放寬心,成家的人在學習著如何成家,所以生活很忙碌,焦頭爛額的。

從前都是自己焦頭爛額,現在年輕人也要學會獨立,照顧他們自己的家。現在輕鬆了,不如多結交朋友,多跟朋友一起去旅行,到處走走吧!

我爸媽現在就到處去玩。去韓國,日本,越南,去周邊城市游。多好啊!終於換來的輕鬆自在。

作為兒女,在父母面前真的可以依舊認為自己長不大,去嗲父母,去麻煩父母。跟父母多聊天,哪怕是一個電話,一則微信語音,一次視頻通話。講講在菜市場上的所見所聞也無妨。惦記一下那2位一直惦記自己的老父母親。


不是對父母不親,而是女兒已經成熟了,不可能再像孩童時代一樣和父母撒嬌了。

還有女兒成家了,又要工作又要忙著照顧家人孩子,時間上根本不允許她有那麼多的精力,我記得我有了小孩之後,連串門的時間都少了很多了,去哪裡帶個小孩也確實不方便,於人於己都不方便。

再者,剛開始做母親,女兒的心思大多都用在適應這個小生命的事情上,暫時無瑕顧及父母的想法很正常。看樣子,題主是沒有猜透女兒的心思,估計當媽媽的可能不會有這樣的想法。

如果,真的很想女兒的話,去和她們小住一段時間,體驗一下她們的生活,幫女兒打打下手,這樣相信答案會讓你很欣慰的,說不定小傢伙和你親的讓你一下子會忘記所有的失落。


當然不是呀,我是女兒,也是女孩的媽媽。在成家後,尤其是當了媽媽後,體會到了父母撫養自己的辛苦,所以會對他們更加關心和照顧。

我覺得父母覺得女兒成家後,對自己不那麼親了,主要是在父母心裡,女兒還是孩子,他們希望女兒對自己依賴,希望女兒把自己當成依靠。而女兒覺得自己長大了,成家了,父母年紀大了,自己應該多照顧他們,成為父母的依靠。不同角色的兩個立場,讓父母覺得女兒不需要他們了,心裡有失落感,也就覺得和他們不親了。這種情況,希望父母調整心態,承認女兒已長大成人的事實,踏實地接受女兒對自己的照顧,幸福地安享晚年。

還有種可能,女兒成家後,既要工作又照顧家庭,與父母見面機會少了,對父母的關心不夠,讓父母有了被冷落的感覺。如果是這種情況,女兒一定要及時反醒,盡量抽時間和父母溝通,關心他們,讓他們體會到被愛的感覺。

父母把孩子撫養成人非常不容易,而現在的年輕人生存壓力比較大,希望父母和成家的女兒之間互相多理解,常溝通,將原生家庭的溫暖繼續下去。


看了這個問題,我也在反思我自己。現在成家了,好像一年中大部分電話都是媽媽打給我的!我每天忙於做家務,帶兩個孩子,還想看點書,還想寫點文章,還要為未來上班打基礎等等等等,我考慮的事情太多了,每天都很忙,雖然也不知道每天到底忙了些什麼,但一天一天就這樣過去了。我似乎總是隱隱的覺得「沒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卻總是疏於給遠方的父母一個簡單的問候。

其實也並不是不親了。只是成家後的生活,要忙碌的事情太多了。我每天不得不面對的兩件事情:吃飯和賺錢。這是一切生活的基礎,況且也有孩子了,我們也像我們的父母一樣操心起自己的下一代。

於我而言,家裡還有弟弟一家跟爸媽住在一起,其實最初分清楚「你家」「我家」的是我的爸爸媽媽。他們會在聊天的不經意間說起「我家這個電磁爐沒你家那個好用」,或者把弟弟的孩子稱為「我家孩子……」,而又說我的孩子「你家兒子……」,諸如此類吧!最初聽到他們這樣說,我其實還有點不太習慣呢!因為每次回娘家我的心情還是跟未嫁前一樣的,而父母心中似乎就早已把我分開了。不過我也放心了,這代表我的父母應該不會有題主這般大的心理落差吧!

自己養大的孩子,做父母的就多寬寬心吧,從另一個角度想:終於把女兒嫁出去了,我們老兩口該認真過我們自己的生活了,旅旅遊啊,跳跳舞啊,逛逛街啊,或者去女兒家住住,帶帶外孫兒呀……想起來可美啦!


推薦閱讀: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書評:心靈上細養,身體上放養
產科醫生最怕遇到這3種產婦,危險係數太高了!
對於寶寶擦傷,媽媽VS奶奶各執一詞!
小朋友在超市什麼都想買?學學過來人的實用方法
寶寶很久不嗯嗯……便秘?未必!

TAG:為人父母 | 育兒 | 心理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