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快速突破他人的心理防線?


當和對方相似時,對方心理防線會有突破

耶魯大學有個有趣的關於嬰兒社交偏向的實驗:

孩子表現出來這種天性,或許就可以理解種族歧視,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理解民族團結,情投意合等背後的心理原因。記得狼孩子嗎?行為如同狼。

不害怕狼,而是對陌生的人有防線

突破心理防線,常常在話語中找雙方共同點。16年我去一家培訓機構培訓口才時,講師也說到這點。回顧才發現,他演講時常說:自己也經歷大學的頹廢、然後如何去蛻變;如何克服室友罵他練習,(因為他和室友不一樣了,所以室友罵他);之後與瞎玩、打遊戲的室友漸漸話少,不聯繫,而與志同的人走在了一起。

他的故事既是在突破我們的心理防線,又反映出大部分人所共有的:排斥異己,喜歡同類!

在現實中有沒注意:老鄉,都喜歡某個明星,有相似經歷,都是年輕的拼搏者,餐桌上想點同樣的菜,覺得你長得像某個好朋友……都會突破心理防線,感到親切,願意多待一會兒。

談商業時:會找對方的興趣,在高爾夫球場,牌桌上,賞畫時…將生意談成。

連我較年長老師:上課時也舉出易烊千璽、藍瘦香菇、同性戀問題等來講課,從而與我們這一代學生找共同,他們未必真的感興趣,但確實可以讓我們對這種老師更有好感,去降低我們的心理防線。

社會有習慣性的劃分:《北京摺疊》里的,像是一種級別的劃分。地理里的高級住宅區和低級住宅區,高級區的人可能不願與低級區的人打交道,低級區的人也難交高級區的人。或許就已經因為財富不同而產生了社交時的心理防線。

(但是,值得說明的是):人和社會具有複雜性,這裡闡述和對方相似從而降低心理防線肯定不是任何情況都正確,而且共性是必然有的,個性也是,所謂求同存異。如下面這種常見的關係圖,也就應該降低對不同興趣、不同財富的人,不同物種的生物等的心理防線。因為必然是有共同的東西,而且兩者也是依存關係。

快速突破心理防線,去找一些你們所共通的東西,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求同存異。例如某人提出一種觀點:不認可同性戀,但你確是認可的而且想要說服他去認可,你說:"我之前也認為同性戀……,但是之後覺得……"——當你說認可(即便是之前的事),也會讓對方降低心理防線。


心理防線是指對別人的信任度和提防程度,精神分析中提到人們在壓力或者危險的狀態下,為了保持心理平衡會出現一種或者幾種防禦機制。

比如說,在心理諮詢中,如果諮詢師和來訪者沒有建立起一個良好的諮詢關係,那麼在諮詢過程中,來訪者可能會出現阻抗等防禦機制,拒絕和諮詢師溝通。

那如何突破他人的心理防線呢?你可以使用心理諮詢中的技術——共情,不論是對來訪者,還是在生活中都非常適用。

什麼樣的小說會讓你產生共鳴?什麼樣的電影會讓你梨花帶雨?什麼樣的人會讓你瞬間產生好感?和你相同的或相似的事物會讓你產生共鳴。你看著小說里的主人公,他的種種品質就像另一個你,此時你會非常理解他的行為。

我在講微課或者線下課程的時候,總是想盡辦法去講的生動一點,讓客戶有深刻的代入感,這也是我不斷教給新員工的方法,尋找代入感,讓客戶聽課就像是講給自己一個人似的,這就叫做共情——雖然我沒體驗過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但我能感受到你當時的情感。如果你能在人際交往中做到這一點,對方會很快的信任你,樂意和你傾訴,心理防線就會為你打開。

一些推銷人員很擅長共情,他們會準確快速的戳到你的痛點,並且還會表達出,「我也是如此,非常理解你現在的心情」這樣的態度,而你也會立刻覺得「有人懂我」,那你當然會對他產生信任。

共情需要慢慢練習,你可以先學會關注自己每時每刻的感受,學會覺察到自己,再慢慢的感受別人。

於際敬,《易思維問題解決》創始人,知名心理專家,《愛情保衛戰》等多家電視節目邀請嘉賓,從業20餘年,上千小時諮詢個案

歡迎關注頭條號:心理專家於際敬


想像一下人的心理防線,就如開車一樣,如果有老司機嫻熟的技術,他的車就會開的很快,而且可以繞開所有的障礙物,心理學家裡就有這種老司機。

~~今天就讓小明這個老司機,帶你學學如何繞開別人的心理防線?

第一種方法,恐懼法。人的大腦會在危險情況下自動的切換控制系統,平時平靜情況下,我們大腦的司令部更多由理性中樞系統決定。他們的位置主要在額葉和大腦皮層。但是當人遇到危險的時候,人們就會把大腦的決定決策權交給下意識所控制。這些主要是大腦的邊緣系統,小腦等配合決定。所以如果我能誘發你突然感到危險,你就會放開你的心理防禦,所以為什麼看恐怖片的時候,會讓人很長時間都會做噩夢的原因就在這裡了。比如我突然的猛然把你摔倒,讓你失去平衡,在這一瞬間,你大腦的心理防線就會打開。

第二種方法,柔性法。當你受到撫摸,溫柔親吻甚至性愛的時候,人也會慢慢的降低他的心理防線。不過這種技術使用的前提是,要用心理學裡面的登門檻技術。循序漸進,如果你毛躁急躁,跳過某些關鍵環節,就可能突然又引起對方的防禦。

第三種方法,放鬆法。人們在,精神疲憊,精神放鬆,身體放鬆,臨睡前或者剛睡起來的時候,這些都是人的心理防線比較低的時候。所以誘發人疲憊,放鬆的藥物,也可以突破人的心理防線。

除此之外,語言可以操縱思維,某些特定編輯好的語言話術序列,也可以不依不繞開人的心理防線。

這就是很多傳銷詐騙,電話詐騙等所使用的主要方法。使用這種方法的前提是,你越來越被他承諾的萌件事吸引,或者越來越開始信任對方。這個時候我們的心理防線也會被他攻破。

甚至特定的編輯,好的,圖片,畫面視頻序列,也可以逐漸的打開人的心理防線,這些就是戰爭中,雙方均軍事心理學家會使用的心理戰了。

關注小明的兩個原創頭條號。《三體的秘密》與《心夥伴》~被頭條網評為2016年度最火的心理類專欄,最火的健康類專欄。

歡迎加小明的微博「趙小明心理專家」。與小明深度討論未來互聯網時代的心理學。

趙小明丨央視財經頻道特約心理專家。


語言是人類交流的重要工具,不過除了語言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別人的面部表情眼神肢體動作等大體判斷出他們在想什麼,比如那個人肯定是口是心非,這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而這句話這說明了除了語言之外,我們還會通過其他手段判斷人的真實心理,使用語言以外的手段進行交流,叫做非語言交流,不過遺憾的是現代人越來越不善於進行非語言交流了,看不懂別人表情動作的人越來越多。

換句話說,只能通過語言理解他人,甚至對語言過敏的人越來越多。由於他們對語言非常敏感,別人有心無心的話時常會令他們受傷,有人認為語言是一種非常方便的交流工具,其實並不完全如此,並不是所有人都對語言有精準的把握,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將自己心裡所想用語言準確完美的表達出來,況且並非人人都願意把心裡話全都說出來。因此,想要和周圍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不能只依賴於語言,還要通過其他方式揣摩對方的想法和感情。

在日常的交流過程中,人都願意盡量使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而很少有人會主動控制自己的表情和動作,設計上表情動作和語言同等重要,包含著很多信息,也能傳達出很多信息,很多心理學者都通過實驗證明了這一點。

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麥拉賓曾做過一項心理實驗,目的是探索當從對方的態度言行中獲得的信息存在矛盾時,我們將根據什麼標準來判斷對方的真實意圖,麥拉賓將實驗結果公示化形成麥拉賓法則,根據這個法則,我們發現與說話的內容相比,人的表情更為重要。

麥拉賓法則是指當人從對方的表情態度言行中獲得的信息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時,人會根據什麼標準進行判斷呢?麥拉賓發現,人根據談話內容、顏色、含義獲得的信息佔7%,音量語調等聽覺信息佔38%,表情動作態度等視覺信息佔55%,因此麥拉賓法則也稱為7-38-55法則,不過這個結果只限於所有信息都是可解釋的情況,單憑數值,就說視覺信息最重要,也不太準確。


你出手的方式就代表了你的態度、你的內心世界,你不出手也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出手。就像看到兩個人打架,你去勸架,這就代表了你的態度,你不去勸架,也代表了你的態度。不存在沒有出手,都在出手,都是一種態度。

學佛的人都是有信仰的人,信仰正好體現在當事情發生的時候,你是如何對待它的。當事情發生的時候,正好給你一個展現內心世界的機會。比如你注重道德,這時候你就會體現出道德;

你注重手段,這時候你就會運用手段;你好大喜功,這時候你就會表現出好大喜功。只有當事情發生的時候,你才能看清自己。當沒有事情發生的時候,你甚至不知道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我們學佛、出家,沒有人勸,也沒有人強迫,都是我們自願的。可是為什麼到了一個新的環境,看到人家不發心,你也忘掉自己的初衷,也不發心了呢?這說明你當初就沒有道心。

如果你當初是一個有道心的人,你越看到逆境逆緣,越會把道心提起來,你的道心會更堅固。沒有信仰的人,看到人家發心,他也發心,看到人家不發心,他也不發心,這是凡夫的行為。

如果你是一個真有信仰的人,一個有大智慧的人,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你都不會忘掉自己的初衷和身份。任何一個環境都是龍蛇混雜、魚目混珠,正是因為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才能看清自己,才能成長。這樣的環境讓有道心的人更有道心,讓沒有道心的人被淘汰。

其實你是有力量改變環境的,為什麼呢?因為你是環境的一部分,你改變了,環境就改變了。如果你走了,我走了,他走了,這個環境還存在嗎?這個團體還存在嗎?環境也好,團體也好,都是你我他組成的。

如果我們連基本的工作都不願意做,或者都做不好,想開悟成佛,那是自己騙自己。我們天天重複做一項工作都做不好,還想做出世間的佛事,想都不用想!與其每天戴著面具麻木不仁地活著,不如把自己的面具拿掉,真實地活著,這樣你不就解脫了嗎?

你裝給誰看都沒有必要。有智慧的人不需要你裝,他能看到你的骨子裡。你更不需要裝給沒有智慧的人看,就以你本來的面目活著,以你本來的面目為人處事。

佛門裡說直心能入道,一個人敢於直面自己的內心世界,他就解脫了一半。你們總想去極樂世界,可是你本身的心態、境界不夠,還不具備去極樂世界的資格,更不配住在極樂世界。就算真的有一個極樂世界,你去了之後,也只會把那裡攪得烏煙瘴氣。

因為你是一個凡夫俗子,是一個無明、業障很重的人,你跑到極樂世界,只會擾亂極樂世界的清凈。如果無明、業障很重的人都能去極樂世界,那極樂世界也就沒有什麼含金量了,我們還去極樂世界幹什麼呢?

一個有道心、有品德的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是力挽狂瀾的中流砥柱,都會如如不動地面對一切,不會跟風從雲、隨波逐流。無論到哪裡,他都會把本來面目呈現給大家,尤其是當逆境出現的時候,他更能把真實的品德體現出來。

當逆境沒有出現,不需要體現他的品德的時候,他看上去就像普通人一樣。所以古人說,國家混亂的時候才能看清誰是忠臣良將,在太平盛世往往看不出來。

同樣,在企業、家族出現亂子的時候,才能看出誰是忠臣,誰是有責任心的人。只有在逆境中、在被需要的時候,你才能看清自己的內心世界。當別人需要你的時候,你要義不容辭地站出來。古人說:幫忙不添亂,水多不漫橋。如果你來幫忙反而添了亂,水漫過了橋,給人家帶來了煩惱與不便,那你就不要幫忙。

我有一句口頭語:「不要聽一個人說什麼,要看他做什麼。當他真的在做的時候,就不要再看他做什麼了,而要看他背後的動機。」如果你看不到他的動機,以表象來衡量和評判,可能就會冤枉人。

東華禪寺方丈萬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去踐行佛法、用生命去體證生命本質的智者。

從童真入道、閉關證道,到建寺安僧、講經說法,六度萬行,歷經了三十餘年,找到了一條能讓人類證悟本源的解脫之道。

本著普度眾生的使命,將一生心血《東華禪》無私付予芸芸眾生,殷切期望天下蒼生通過學修《東華禪》融通人生四大關係:我與家庭的關係,我與社會的關係,我與國家的關係,我與自然的關係,從而獲得幸福圓滿的人生。


例如,和對方討論爭議性話題。因為爭議性話題往往都帶有立場,偏見與情緒。容易使得對方失控,暴露本性。

對於爭議性話題,城府深的人基本都不會輕易表態,甚至完全不表態,在我國這已經被看成是一種社交智慧,但閱歷尚淺的人,經常會把這些話題看作是展示思想和彰顯個性的機會,暴露自己的成色,因此很多老手往往會將爭議性話題作為試探,來挑動對方的情緒和心態,藉此推斷出人的思想輪廓、成熟度以及定力,如果你初入社會,對這一點要保持提防意識。

更多內容,可關注頭條號木木瞎扯


人之所以有煩惱、壓力或心情不好在於有過多的執著,把很多東西看得很重。煩惱、壓力等都是內在的,非客觀存在。

放下,便自在,學會放下,那你的心情就會自然、平和、開心、放鬆。不要執著於結果,用心體驗過程,從中獲得享受與感悟。放下並不意味著放棄或不理它,只是使自己懷著平和的心態,積極面對,尋找正確解決之道而不是逃避或抱怨。儘力而為,至於結果平和處之。 這很難做到要慢慢來,我也在追求中,共勉。

另外你要培養一種觀念就是把一切事情都當成一種人生體驗,無論好也好,壞也好,試想煩惱何嘗不是人生一種很好的體驗,人生正因有酸甜苦辣等才會多姿多彩,平和對待吧。

還有就是學會發泄,跑一下出個汗,玩一下電腦遊戲虐一下電腦、看書、聊天等,這些因人而異,只要自己喜歡,不損害他人利益就好,注意個度.建議看一下《老子》,他無為、不爭、順其自然正是我們當今浮澡的社會所欠缺的。


推薦閱讀:

3D列印在醫療:可能我們以後再也不需要活體器官了
韭菜「壯陽」到底是不是真的?
養生是終身事業,不是等到老了才開始!
8歲男孩的勇敢抗「抽」路-北京天使兒童醫院抽動症案例分享
不吃早餐,還真有一個好處!只是......

TAG:心理 | 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