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該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謝謝邀請,抑鬱症在中醫範疇被稱之為情志病,即思慮過多導致的,在之前被稱之為「文人病」,所以抑鬱症體現在情緒的波動上,情緒是二元對立的,即不是好就是壞,我們的頭腦總是以各種形式想方設法逃離不好的情緒,以各種形式抗拒它,控制它,操縱它,而事實上,你也有體會那就是如果你越是想要控制你的情緒,這種情緒的抗拒就越激烈那麼痛苦就越強烈,日積月累人就會越來越抑鬱甚至自殺。 一個控制的人是壓抑的,他一直在壓抑。因為他一直在壓抑,所以他一直在累積所有的錯誤。他的整個人生變成一座火山。遲早,或者說是很快的,火山將會爆發--因為你只能容納到某個限度。你壓抑憤怒,你壓抑性,你壓抑各種的欲求--你能繼續壓抑多久?你只能容納這麼多。於是有一天它超出你的控制:它爆發了。

情緒是因為慾望而產生的,慾望勾動你腦海里的念頭,因慾望而產生的情緒波動是很難被控制的,當慾望不被滿足的時候,頭腦介入進來,製造的幻象編織故事,這樣做事為了讓你好過些,但是情緒還在,我們沒有辦法不允許它不在,就跟「念頭」一樣,它只是被暫時壓制進了你的潛意識,它在積蓄力量它在等待時機報復,只要我們一旦有想要排除它的心,它就會抗拒我們,排除的心有多強烈,這種抗拒就有多強烈,它會持久的給你帶來痛苦。讓你不得不進入頭腦的世界,在故事裡得到暫時的慰藉。

人不可能沒有情緒,除非是山上的石頭,林中的樹木

只要你有念頭就會有慾望,自然就會有情緒,所以佛教講究「止念」「斷念」儒學理教講究「存天理去人慾」,了凡心療愈目的是意識到自己的情緒,覺知情緒以下的真相,學會處理情緒,你該生氣就生氣,該高興還得高興,只是讓你不被生氣主宰,甚至不讓高興主宰,陷入無意識中,做出無意識舉動,《范進中舉》里,范進因為中了舉人高興的瘋了,我曾經親眼見過一個小姑娘買菜的時候與攤販爭執,拿起菜攤上的刀子捅向攤主,我也見過因為控制不住情緒讓自己陷入抑鬱而自殺,不要心如止水,情緒來了,你只要看著他,與他愉快的玩耍,這就是《了凡心療愈》自我療愈的目的!

不要壓抑你的情緒,無論你壓抑什麼,它都會深入你的內在,等待時機,以更大的力量伺機報復

所有被壓抑的都會造成罪惡感,所有違背自然的都會導致罪惡感,你一直在自欺欺人,不誠實本身就是罪惡感的來源。慾望本身是很美的,它並沒有任何錯;只要你能夠放下任何要追求的目標,慾望本身是很神聖的。如果思想跟慾望結合在一起,它就變成了枷鎖;如果思想沒有跟慾望結合在一起,那麼思想就能夠被當成一個工具而達到最終的解放,思想是一種能量,它能夠透過慾望而移到外在世界的客體時,它就變成一個枷鎖,控制的枷鎖。壓抑不會引導你走向自由,壓抑是一種遠比放縱更糟糕的枷鎖,因為透過放縱,人遲早會對他在追逐的事物感到厭煩,但是透過壓抑,他將永遠不會對這件事情厭煩。

情緒是渴望被表達的,只是你的表達方法可能有問題,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就是一個人情商的體現

如果你能以正確的方式表達它釋放它,它不會給你帶來任何困擾。如果你以不正確的方式去表達你的情緒,比如你說出刻薄的活,它們將會彈回到你身上。憤怒之下說出的話會傷人,而那個傷害將會反彈,它會被加倍還給你。

事實上情緒是一股能量,它只是想要穿過你的身體傳遞給你一個信息

你要在紛雜的背景中找到這個信息,而不是將情緒全盤接納壓制進入我們的潛意識,等到生命中的某一個時刻一旦觸發,又會以壞情緒爆發出來,這種潛意識層面的積壓在我們還是小孩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當你還是小孩的時候,每次當你拿回成績單交給父母,父母皺起的眉頭讓你感覺到大事不妙,當你長大後參加了工作,老闆將你叫進他的辦公室,你推開門抬頭就看到他皺起的眉頭,在無覺知層面的潛意識被激發,你預感有大事即將發生,即便事後發現他並不是因為你而皺眉,但你心中的壞情緒不可抑制的升騰而起。

我們要感恩那些生命帶給我們壞情緒的人,因為在這個時刻你才能發現最真實的自己

這就是覺醒的第一個層面,你得問問這個時候的你究竟是誰?你為什麼會生氣?在《了凡心療愈》里陳老師說了一個自身的故事,記得多年前去香港入住酒店,行李生幫我們將行李從大堂搬到客房,按照慣例我給了他十元港幣,沒想到對方嘟囔一句:孤寒佬(粵語:吝嗇鬼),這幾個字如同驚雷在我心中炸開,感覺自己心中氣血翻滾,卻找不到合適的字眼予以回擊,整整一天我都被這三個字眼攪得心神不寧,我似乎感覺到滿街的人都在評判我這個吝嗇鬼,我感覺到自尊心受到莫大的侮辱,我將自己關在酒店裡,等到實在受不了了我決定應該做點什麼。

我來到大堂走向那個行李生,他一如既往的彬彬有禮笑容滿面,似乎從來沒有見過我,我壓抑自己忐忑的心情盡量平和的問:抱歉我不懂粵語,我想請教一下孤寒佬是什麼意思?他愣了好久才反應過來,他一把將我拉到電梯角落裡:不好意思先生,你知道做我們這行收入都是靠這個,我也是開開玩笑,實不相瞞只要我們這樣一說客人往往下次會更大方些,如果你不是孤寒佬,就不要放在心上啦!千萬不要投訴哦!

我潛意識裡藏著一個吝嗇鬼,如果我不是吝嗇鬼我還會生氣嗎?當初行李生如果冒出的是殺人犯騙子我還會這樣生氣嗎?我只是認同了行李員的評判,我不得不承認我其實就是一個吝嗇鬼,這才是最真實的自我,小我不會承認它會試圖用情緒將這個行李生拉進我的頭腦,讓他對這個故事進行修復使我好過些。如果你在這一刻如果真實的看待自己,我也許就不會生氣了,末了我笑著對行李生說:不會的,我要感謝你,說實話,我還真是個吝嗇鬼!

如果我們不讓情緒這股能量流通穿越你的身體,不去理會他想傳達的信息,而是任憑小我壓制進入頭腦潛意識,作為故事的素材,那麼我們也會變得評判變得具有攻擊性,這種評判這種情緒上的攻擊性讓我們看起來似乎很有力量,但這樣做只會讓你在頭腦故事裡陷得更深,你永遠不可能醒來,即便下輩子也不行,在意識對抗的世界裡,你只能感受到更加的孤立更加的寂寞更加的不被接納不被愛更加的憤怒.......如果你想要覺醒,你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找到這個層面的自己,認識並接納真實的自己,我必須要承認自己是一個自私的人冷漠的人愛評判的人怯懦的人......這是覺醒的第一個層面,因為認識自己才能成為真正的自己。


介紹一種現階段最為有效的調節抑鬱情緒的心理學技術,叫做合理情緒療法。

合理情緒治療(Rational-Emotive Therapy,簡稱RET)也稱「理性情緒療法」,是幫助求助者解決因不合理信念產生的情緒困擾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是20世紀50年代由阿爾伯特·艾利斯(A.ElliS)在美國創立的。

理論核心:我們的情緒是由我們的認知決定的,與發生的外界事件無關。

一、怎麼理解這個理論呢?

舉個例子:比如你給你的另一半發微信,但是幾個小時過去了,Ta都沒有回應你。此時一般來說會有兩種反應,一種是,TA肯定在忙,沒看見信息,或者忘回了,另一種是,TA是不是不願意理我了,TA是不是不愛我了,我真是太失敗了。

我們可以看到,上面的案例中,在同樣的場景下,可能每個人會有不同的情緒反應,而這些不同的情緒反應,卻是由我們「想法」所決定,這種「想法」是具又很強習慣性的,不過可以通過一些科學的方法來改變。

二、哪些思維方式會讓我們產生負面情緒呢?

1、絕對化的要求:

是指個體以自己的意願為出發點,認為某一事物必定會發生或不會發生的信念。因此,當某些事物的發生於其對事物的絕對化要求相悖時,個體就會感到難以接受和適應,從而極易陷入情緒困擾之中。

比如有的人認為,戀人必須對我好;我必須取得成功;我必須一次性通過考試。

但是,我們仔細想一下就能明白,很多事情的發生都充滿了偶然性,我們的個人主觀因素只佔有一定的比例,並不是全部。並不是我們的所有要求都可以,也都應當實現。

我們再開一個腦洞,我們下一秒能不能活著,都不是一個確定的事情,可能突發疾病,可能世界大戰,可能宇宙毀滅。

所以,所有絕對化的想法都是不符合客觀實際,我們這個世界的發展變化並不是由我們的想法決定的,我們要適應這個世界,而不是讓這個世界適應我們。

自我提問:「有什麼證據表明你必須獲得成功(或別人的讚賞)?」「別人有什麼理由必須友好地對待你?」「事情為什麼必須按照你的意志來發展?如果不是這樣,那又會怎樣?」等等

2.過分概括化:

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維方式,就好像是以一本書的封面來判定它的好壞一樣。它是個體對自己或別人不合理的評價,其典型特徵是以某一件或某幾件事來評價自身或他人的整體價值。

比如在戀愛中,雖然對方不能及時回復簡訊,但是有時間給你打電話,帶你去認識Ta的朋友和父母,尊重和支持你的選擇,那麼這些行為是不是愛你的表現呢?

比如在工作中,雖然並沒有獲得很高的職位,但是並不妨礙你做一個好父親、好丈夫、好兒子。

自我提問:「你怎麼才能證明你是個一無是處的人?」「毫無價值的涵義到底是什麼?」「如果你在這一件事情上失敗了,就認為自己是個毫無價值的人,那麼你以前許多成功的經歷表明你是個什麼人?」「你能否保證每個人在每件事情上都不出差錯?如果他們做不到這一點,那麼又有什麼理由表明他們就不可救藥了?

3.糟糕至極:

是一種對事物的可能後果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種災難性的預期的非理性觀念。對任何一件事情來說都有比之更壞的情況發生,因此沒有一種事情可以被定義為百分之百的糟糕透頂。

失戀了很糟糕,但是我們真的不可能找到幸福的感情了嗎?失業了很糟糕,但是我們真的就永遠沒有工作嗎?生病了很糟糕,但是我們什麼都不能做了嗎?

自我提問:「這件事到底糟糕到什麼程度?你能否拿出一個客觀數量來說明?」「如果這件可怕的事發生了,世界會因此而滅亡嗎?你會因此而死去嗎?」

人的一生當中一定會經歷各種起起伏伏,生活在低谷的時候,我們的大腦總會誇張事情的結果,在遠古的時候,發生糟糕的事情,確實會讓我們失去生命。但是現在的社會當中,無論是是失戀離婚、還是失業,亦或是生病殘疾,其實都很難讓我們失去生命。

三、常見的11種錯誤想法

(1)、每個人絕對要獲得周圍環境尤其是生活中每一位重要人物的喜愛和讚許。這個觀念實際上是個假像,是不可能實現的事。因為在人的一生中,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認同,既便是父母,老師等對自己很重要的人,也不可能永遠對自己持一種絕對喜愛和讚許的態度。因此如果他堅持這種信念,就可能幹辛萬苦,委曲求全以取悅他人,以獲得每個人的欣賞;但結果必定會使他感到失望、沮喪和受挫。

(2)、個人是否有價值,完全在於他是否是個全能的人,即能在人生中的每個環節和方面都能有所成就。這也是一個永遠無法達到的目標,因為世界上根本沒有十全十美、永遠成功的人。一個人可能在某方面較他人有優勢,但在另外方面卻可能不如別人。雖然他以前有過許多成功的境遇,但無法保證在每一件事上都能成功。因此,若某人堅持這種信念,他就會為自己永遠無法實現的目標而徒自傷悲。(3)、世界上有些人很邪惡、很可憎,所以應該對他們做嚴厲的譴責和懲罰。世上既然沒有完人,也就沒有絕對的區分對與錯、好與壞的標準。每個人都可能會犯錯誤,但僅憑責備和懲罰則於事無補。人偶然犯錯誤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不應因一時的錯誤就將他們視為「壞人」,以致對他們產生極端排斥和歧視。(4)、如果事情非己所願,那將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人不可能永遠成功,生活和事業上的挫折是很自然的,如果一經遭受挫折便感到可怕,就會導致情緒困擾,也可能使事情更加惡化。(5)、不愉快的事總是由於外在環境的因素所致,不是自己所能控制和支配的,因此人對自身的痛苦和困擾也無法控制和改變。外在因素會對個人有一定影響,但實際上並不是像自己想像的那樣可怕和嚴重。如果能認識到情緒困擾之中包含了自己對外在事件的知覺、評價及內部言語的作用等因素,那麼外在的力量便可能得以控制和改變。(6)、面對現實中的困難和自我所承擔的責任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倒不如逃避它們。逃避問題雖然可以暫時緩和矛盾,但問題卻始終存在而得不到解決,時間一長,問題也便會惡化或連鎖性地產生其他問題和困難,從而更加難以解決,最終會導致更為嚴重的情緒困擾。(7)、人們要對危險和可怕的事隨時隨地加以警惕,應該非常關心並不斷注意其發生的可能性。對危險和可怕的事物有一定的心理準備是正確的;但過分的憂慮則是非理性的。因為堅持這種信念只會誇大危險發生的可能性,使人不能對之加以客觀評價和有效地去面對。這種杞人憂天式的觀念只會使生活變得沉重和沒有生氣,導致整日憂心仲忡,焦慮不已。(8)、人必須依賴別人,特別是某些與自己相比強而有力的人,只有這樣,才能生活得好些。雖然人在生活中的某些方面要依賴於別人,但過分誇大這種依賴的必要性則可能使自我失去獨立性,導致更大的依賴,從而失去學習能力,產生不安全感。(9)、一個人以往的經歷和事件常常決定了他目前的行為,而且這種影響是永遠難以改變的。已經發生的事實是個人的歷史,這的確是無法改變的。但是不能說這些事就會決定一個人的現在和將來。因為事實雖不可改變,但對事件的看法卻是可以改變的,從而人們仍可以控制、改變自己以後的生活。(10)、一個人應該關心他人的問題,並為他人的問題而悲傷、難過。關心他人,富於同情,這是有愛心的表現。但如果過分投入他人的事情,就可能忽視自己的問題,並因此使自己的情緒失去平衡,最終導致沒有能力去幫助別人解決問題,卻使自己的問題更糟。

(11)、對人生中的每個問題,都應有一個惟一正確的答案。如果人找不到這個答案,就會痛苦一生。人生是一個複雜的歷程,對任何問題都要尋求完美的解決辦法是不可能的事。如果人們堅持要尋求某種完美的答案,那就會使自己感到失望和沮喪。

最後,一個情緒抑鬱的人總是堅持他必須要有某事物,而不只是想要或喜歡它而已。因此他便會把這種過度極端化的需求應用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尤其是關於成就和獲得別人讚賞上,而當他不能滿足這種需求時,就容易產生焦慮、自卑、沮喪等情緒;如果他將這種需求應用到他人身上,要求別人應該或必須怎樣做時,一旦別人不能符合其意,他就會對人產生敵意、憤怒等情緒。

當我們能夠嘗試去改變我們思維方式的時候,在外界環境沒有發生變化的時候,或者發生的事情並不能滿足我們的心愿時,我們仍然能夠為我們的情緒負責,改變我們的抑鬱情緒,讓我們更好的來適應這個世界。

【李三點兒】:一個希望通過用心理學知識幫助大家解決感情困擾的諮詢師,喜歡請點贊和關注。


心理學研究表明,抑鬱症患者存在情緒調節方面的障礙。Kokkonen、Pulkkinen、Mayor等人研究表明,抑鬱症患者的情緒障礙通常表現為無法根據情境要求進行適應性地情緒調節,導致無法脫離負性心境。近年來,在認知心理學領域,通過使用 Garnefski編製的情緒調節困難問卷,Bargh等人研究發現抑鬱個體對情緒的理解和清晰度降低;Williams等人的研究顯示抑鬱症個體的負性情緒接受程度降低;Gross等人結果顯示抑鬱症個體對調節負性情緒的期望降低,並且多運用非適應性策略。Mak等人的研究表明,情緒調節障礙不僅存在於抑鬱發作期,在其康復期仍存在。

國內研究者王曉霞研究結果表明,抑鬱症患者正負情緒的反應性減弱;抑鬱症患者情緒調節異常主要表現在:利用認知重評增強正性情緒難以調用所需要認知資源,認知控制能力下降,利用認知重評減弱負性情緒時難以調用所需要認知資源,認知控制能力下降,並且未能有效降低情緒評價相關腦區的激活程度;抑鬱症患者靜息態局部腦功能一致性異常,其分布在涉及情緒加工、認知控制和默認網路等多個區域,這可能提示抑鬱症病理性情緒的神經基礎。

此外,Schaefer等人研究表明,抑鬱實質上是背側認知控制系統對腹側情緒加工系統的調節失敗導致的。研究者Mayor、Bargh、Ochsner研究表明情緒調節障礙可能不僅是抑鬱發作的特質,還是預測其複發的危險因子。

以上這些研究均可以表明抑鬱症患者在情緒調節方面存在大腦功能上的缺陷導致其在情緒調節上存在障礙。


謝謝邀請!

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一般有三種情緒比較困擾他們。

一,情緒低落。這是抑鬱症的標的性癥狀,如果沒有情緒低落,肯定就不是抑鬱症了。抑鬱症患者的情緒低落,一般是沒有任何情境性支持的,也就是說他們的情緒低落並不是由環境所引發的。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種情緒低落有一部分是神經生化因素所致,還有一部分來自於抑鬱症患者自己內心的衝突。

二,痛苦情緒。這也是抑鬱症患者,尤其是重度抑鬱症患者常有的情緒。他們的痛苦,一是來自於對於自身當下狀態的不滿,這和任何患有其他種類型的功能失調、失用性疾患,如腸易激綜合征、半身不遂等患者所出現的痛苦情緒是一樣的。二則是與周圍人,尤其是親友們的不理解有關,因為抑鬱症是腦的疾病,從外表上看不出任何異常。所以,親友們往往會錯誤的判斷他們是在偷懶、不懂事等等,甚至因此對他們適以責罵和懲罰。這無疑會加重他們的痛苦情緒。

三,易激惹。所謂的易激惹,就是我們一般人所講的情緒化,通常因為一點點小的刺激,就大發雷霆。這是因為,抑鬱症患者控制感覺、情緒的大腦前額葉功能失調,導致感覺過敏和自我情緒管理能力嚴重下降所致。

所以,針對這三種不同類型的情緒,我們可以採取針對性的措施來予以應對。對於情緒低落,我們可以採取服藥糾正神經生化功能的紊亂,通過心理諮詢來幫助抑鬱症患者緩解、消弭內心衝突;針對痛苦情緒,則需要親人朋友多了解一些抑鬱症的知識,給予抑鬱症患者足夠的理解和支持,同時抑鬱症患者也需要多了解一些關於抑鬱症的知識,調整好心態,正確面對抑鬱症;針對易激惹,則需要家人和周圍的人,為抑鬱症患者營造一個寬鬆、安靜的生活環境,盡量的不要有太多的聲光刺激。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則需要學會自我保護,給自己安排更多的休息時間。


抑鬱症該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對我來講可是很可怕的痛苦,每個人都不想要痛苦,但是平信心過河,不要傳注在環境上,我心在我裡面甚是疼痛,死的驚惶臨到我身。恐懼戰兢歸到我身,驚恐漫過了我。我說「但願我有翅膀像鴿子,我就飛去得享安息。我必遠遊,宿在曠野。我必速速逃到避所,脫離狂風暴雨。人生的一生許多苦難,……如果信心不動揺,……是從逆境出來的……


我能夠感受到你被情緒帶動的已經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這會讓你特別容易易怒煩躁。下面是一些自我調節情緒的方法,如果你鍛煉了感覺還是效果不大,那我建議去做專業的心理諮詢治療,尋找自己情緒的原因在哪裡,然後解決起來就比較容易。 依、積极參加運動:每天適當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運動,比如快走、慢跑、散步、踢毽、體操等,堅持依-貳個小時,可以排解陰霾的心情。享受音樂:辛苦工作後,利用短暫的休息時間,聽聽自己喜歡的音樂,好好地獎賞自己一番,陶醉在優美的音樂旋律中,就算是只有短短的十分鐘,也能幫你減輕疲勞,帶給你不可思議的美妙感受。 貳、快樂記事簿:即使你沒有每天寫日記的習慣也不要緊,只要準備個小本(最好是卡通一點的),記下每天的快樂心情和使你快樂的人物和地點,不開心的時候就拿出來看看,留住生活中美好的時光,千萬不要將不愉快的情緒留到明天。 三、正念小方法:當不耐煩和憤怒生起時,檢視它們,看你能否用不同的觀點去看待它們,讓事情在該來的時刻自行展現。在感受壓力,或想要、需要做什麼事卻橫遭阻礙之際,這個方法特別管用。它雖然看起來很難,但在那一刻試著別想去推移整條河流,只需傾聽,聽它跟你說了什麼?它正叫你做什麼?若可能的話,就只專註於出入息,讓事情順其自然,在耐心中放下,再繼續傾聽;如果河流告訴你什麼,就去做,但帶著正念去做,然後暫停,耐心地等待,再一次傾聽


主要自我調養對儘早康復也至關重要.做最感興趣的事.想辦法增進自己的情趣,從最感興趣的事入手;或者再尋找其他成功的機會.有計劃地做些能夠獲得快樂和自信的活動,腦子裡不要空下來,胡思亂想,只要你控制自己的情緒,你掌握自己的命運,你就能成為你想成為的人!


推薦閱讀:

【走出憂鬱~在線諮詢】留言: 我每天吃憂鬱症的葯也知道為什麼,但是...回復: 黃文昌 教授
有人說,活著比死了還痛苦,想自殺;為什麼不去流浪、拯救一下?
我是怎麼走出抑鬱症的
抑鬱症10人中就有1人 這些癥狀拉響警鐘
抑鬱症治療的突破

TAG:健康 | 抑鬱症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