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提高分析問題深度的能力?


這個問題看起來很難,但其實並不難。要提高分析問題的正確率,首先必須有清醒的頭腦。心不能燥動。不管遇到何種難處,只要心能靜下來深入分析就可看清問題所在。然後就是必須實事求是,正對問題,不能自以為是,不能以假設為前提。在難境之中看到問題之後必須有很強的自信,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主動思考,保持如履薄冰的心態,只有看得清才能看的深,只有看的深才能看的透。以為是困境時走頭無路,一旦看清又可柳暗花明。萬事萬物總是在運動中變化,在變化中運動,只要懂得了這一點,就沒有看不透的問題。而能力也就是隨著你的正確實踐,越來越成熟。就如畫,一張紙上作文章,怎麼越作越好,也就是一個分析問題,提高能力的過程。(畫為自寫)歡迎評論探討。


從表面上看,深度分析問題的能力第一要求我們「看見」這個問題。要學會找關鍵字、關鍵詞,學會從一堆的亂象中快速的定位問題是什麼?先「看見」這個問題,然後沿著問題的脈絡,認真思考問題產生的原因(一般可從大環境、人、設備等等多角度分析),一一列舉解決問題的方法,做到這幾點,問題分析的深度自然就有了。

從根本上講,深度分析問題的能力需要我們有大的積累,要「懂」問題。要求我們平時多學習,多積累,只有對本行業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的「懂」問題。初入行業的小白要沉下心來多學習,多觀察,多了解本行業的來龍去脈,積累經驗,以備「厚積薄發」。混跡多年的老鳥也要格局變大,多了解和本行業相關的上下游產業情況,多關注科技動態,多思考行業未來,累積思想,以備「不時之需」。

對個人提升來說,提高分析問題深度的能力是第一步,接下來還要做到的是如何把你分析的成果通過有效的文字或語言表達出來,讓更多的人明白(很多人心裡有想法,但是表達不出來更是問題),如何把你發現的問題通過自己的想法或者調度解決掉,從而達到事情預想的目標。在「唯結果論」的現實社會裡,表達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實比分析問題深度的能力更重要。

如何更好的提升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優秀,實在是個大命題,我輩確需時刻努力。一起共勉,加油!


其實你這個問題,一篇文章是說不清楚的,需要詳細的論述。麥肯錫的金字塔原理就是想說明思考和分析問題的,它有兩本書,要深入了解,還是買本相關的書籍看看,我推薦《麥肯錫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技巧》,這本書通俗易懂。這裡我就簡單的從下面2個方面說下自己對分析問題的經驗。

1.發現問題的本質,真正的問題是什麼?

我曾經遇到過這麼一件事情,我服務某航空公司的客戶某營銷業務,某天客戶突然在群裡面反饋,我對你們的服務特別不滿意。大家就炸鍋了,老闆問出了什麼問題,客戶這麼不滿意。客戶的反饋是服務很差,沒有上一個供應商服務好,巴拉巴拉一堆。我們服務那麼用心,被這樣說,真是痛心疾首。那問題真的是:我們服務沒有上一家供應商好,很多事情沒有做到位嘛?其實最後證明不是,客戶的主要問題是他老闆質疑他監督服務不佳,服務效果不明顯。服務效果不明顯是有歷史原因的,我們針對這個問題做了一份說明報告,這個問題就過去了。所以我們在看到問題或者聽到問題的時候要問一問,真正的問題是不是這個?

在分析問題中經常會用到這兩個工具:MECE、6W3H。

MECE

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中文意思是「相互獨立,完全窮盡」。 也就是對於一個重大的議題,能夠做到不重疊、不遺漏的分類,而且能夠藉此有效把握問題的核心,並解決問題的方法。

6W3H

What——指要做的是什麼及描述達成命令事項後的狀態When——指全部工作完成的時間及各步驟完成的時間Where——泛指各項活動發生的場所Who——指與命令有關聯的對象Why——指理由、目的、根據Which——根據前面5個W,做出各種備選方案即多個解決方案How——指方法、手段,也就是如何做How Many ——指需要多大、多少,以計量的方式讓事情更具體化

How Much——指預算、費用

這兩個工具有助於我們找到問題的原因,理清楚自己的思路。

2.發現了問題要怎麼來解決?

《麥肯錫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技巧》這本書裡面把問題分成下面三種,針對這三種問題,我們分別列舉解決的方法。

1.恢復原狀型:不良狀態已經暴露,如何恢復原狀

你需要做的就是掌握問題狀況,查出問題原因,過程中要用數據和事實分析問題,便於掌握問題原因,最後針對具體原因解決問題。

2.防範潛在型:可能發生的不良問題,如何解決

這類問題先要明確環境中不變的因素,排除不可能出現的問題,窮儘可能出現的問題,針對問題分別準備解決方案,以備問題發生或抑制問題發生。

3.追求理想型:如何超越現狀,達到更高的目標

這類問題,首先需要明確目標,只有明確目標才能固定問題解決方案;其次要設定實現理想的時間和必備技能;再次根據時間制定實施計劃,明確具體時間段需要做哪些事情;最後堅定的執行和完善計劃。

One More Thing

在分析問題中,要避免邏輯混亂,比如分析沒有做到MECE,分類交叉,沒有窮盡,目標和手段區分不清等問題,盡量多掌握不同行業的邏輯思考工具,與時俱進不斷更新這些邏輯思考工具,提升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實力,祝早日成為業內專家。


我是學心理的,從心理的角度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先舉一個例子:

分析問題可以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用思維的方式,一種是體驗和感受的方式。

比如同樣看到一朵花,一個使用思維去分析的人,就會看到花是什麼顏色,有幾瓣,他可能會把花拔出來,看一看根是怎樣的,甚至把花瓣弄爛,研究一下裡面有什麼物質含量。

重感受和體驗的方式,也許只是觀賞著花,看著它的美,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大自然的神奇,甚至也可以感受到自己和這朵花之間有種某種鏈接,感覺到自己心正在打開。。。

兩種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廣度和深度,以及不同的感受和結果。

分析問題的深度,如果僅僅在思維層面上,是不夠的,那樣問題仍然停留在「因為,所以」的線性的邏輯里,缺少靈活性,彈性,整體性,有的時候甚至還有破壞性。如果我們用思維去分析和面對人,就會把人標籤化,比如這個傻x,那個人功利,某個人富二代,這種標籤化本身會創造一些誤解和矛盾。

所以問題的深度分析,需要結合體驗和感受,結合內心的情感,情緒,感受。在這個緯度上,可以對人類,社會,甚至生物和宇宙,有一個全新的理解角度,從而更接近於事物的本質。

比如,對於偷盜行為,在思維層面上去理解,就會按照法律,規則或者道德去理解這個人:一個無恥的小偷,一個罪犯,一個缺少教養的人。但是,當我們在感受和內心情感層面去理解,也許會看到,這個「小偷」,由於小時候父母一直不關心自己,TA只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引起父母的關注。

思維,是體驗和感受的土壤上開出的花朵。所以,理解世界,分析問題,藉助於方法和思維,還不夠。


一、多角度看待問題,比較分析。

嘗試打破固有的認知,不要總是以自我價值觀來看待問題、評論問題,遇到一個問題,肯定有一個回答是比較貼合你內心的想法的,不要盲目去認同他的觀點,先去找找與他針鋒相對的觀點,會得到不同的角度,這樣長期以來你會發現自己看待問題不再抱著一孔之見的態度了。

二、打破偏見

我們下意識的總覺得自己的價值觀、自己判斷是非那一套體系是對的,老是習慣於拿著自我看待問題的維度去要求所有人都這樣,如果有人不認可,就覺得對方是傻逼。這樣單一維度看待問題,自然會持有一種偏見態度,認識問題也就不可能深刻。而深刻的去認識分析一個問題,就一定要比較,要多層維度去認識這個問題。因為每個人的認知體系、價值觀是不同的,自然看待一個事物也是不同的。

三、學會獨立思考

互聯網時代,信息的海量也滋生了許多謠言,很多新聞報道也被誇張化,事件本身被扭曲化。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學會甄別信息的真偽。只有如此,才會擁有自己的思考,看待問題本身時也就有了自己的判斷。


個人看問題的能力主要是三個方面:准,深,遠,你只提了一個方面。至於群體性的,如工程問題,社會問題那是有一套程序方法來解決問題的,可能不是你要問的。

分析問題的能力也是三個方面,一是知識,二是經驗,三是立場。知識和經驗靠學習和積累,沒有捷徑,尤其是經驗,沒有一定的閱歷也就是實戰,讀多少書都沒用。立場就是看問題的角度,這是自己先要明確的,也就是看問題的出發點,出發點錯了別的都談不上。准就是看清問題的核心,深是核心的本質,遠就是對近期和長遠的影響和結果。要多看一些實戰經典和哲學方面的書。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是一個學習成長的過程,要勤於學,敏於思,誠於心。

又講了一些浮淺的看法。


應該是和知識儲備量有關吧,很多人首先連發現問題的能力都沒有,比如說你叫一個沒聽過課的人提出問題他肯定提不 出來的。如果一個人他能發現問題,那麼他就具有分析問題的能力,因為他的知識經驗告訴他這個東西值得去深究和探索,那麼深度分析就與他是否有更深更廣闊的相關知識儲備有關,一個人的知識技能決定了分析的深度的開端。

其次是問題的背景,這和以前寫詩歌鑒賞的套路是一樣的,我們首先要明白作者寫這首詩的背景才能理解作者寫這首詩的真正意圖,換句話說我們在寫論文的時候首先要探討的是目的與意義,歷史和國內外影響。如果我們不考慮其背後的文化內涵的話,所有得出的結論都將是膚淺的,就比如說梵高的向日葵不僅僅是靠作品的出色,而是梵高的一生太過傳奇和偉大了,人們在看向日葵的時候總會賦予它不同的意義,這也是讀懂一些抽象畫所具備的條件。

然後就是貼切實際,我們實際生活中可不可能這樣,沒有這樣,加上了之後還會不會存在,還有設想推理等等,就算是現在不可能具備,那麼將來呢,也不能完全否認,在還沒有得到切實的證據之前,一切都是概率問題。

最後就是調研,調研是最重要的,是證據,人們不可能無緣無故的分析總是具有一定目的的,那麼很多事情要分析一定是在數據里分析的,數據會告訴我們很多問題,比如說做的問卷調查你就會發現自己有時候會太主觀了,數據是不會騙人的,一個數字通常就是一個問題一個分析,當然也會有多個;一個意見也會告訴我們一些想法。

最後的最後是解決問題,然後你就會悲哀的發現,有些東西某些事物就算是分析了也解決不了問題,那麼就又會多一步分析,或者換個方法,換個思路呢......感覺是個漫長的過程。

所以總結就是多讀書,多實踐,多換種方式思考,也要換位思考。


本題屬於學術範疇,不宜在頭條討論,但還是可以給出一些思路。我的建議有如下幾點。

其一,弄清「問題」的範疇,請搜索該關鍵詞。我覺得,問題涉及:理論問題與實踐問題、戰略問題與戰術問題、簡單問題與複雜問題、系統問題與專項問題。

其二,弄清「分析」的範疇,也請搜索該關鍵詞。我覺得,分析涉及:直覺分析與思維分析、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因果分析與統計分析、常規分析與逆向分析。

其三,理論分析應具備的基本功。①馬克思主義哲學。②形式邏輯。③數學分析與概率。④邊緣思維科學,諸如: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協同論、耗散論、量子論、拓撲學、群論。⑤基礎物理常識。

其四,實踐分析應常備的基本功。①預案流程分析:策劃(plan)→舉措(do)→調控(check)→評審(action),這是國際公認的PDCA工作流程。②故障要素分析:人員+機器+材料+方法+環境。這是國際公認的處置思路。③迭代途徑分析,例如:等效代換法(司空見慣)、備份對策法(安全設計)、犧牲陽極法(防海水腐蝕)、延緩蒸發法(衛星回收)、映射代換法(二進位與晶元矩陣)、斂散代換法(粒子演變)、反演代換法(鏡像處理)、符號代換法(屢見不鮮)、、、有太多的迭代方法,理工男總是特別關注。


簡單些,你要做好以下準備工作:

(1)界定你要解決的問題,界定清楚後才能明確方向。

(2)梳理出與問題相關的利益主體,明確主次要人物,尤其是掌握主要人物的內心想法。

(3)梳理出與問題相關的外部環境,尤其是產生直接影響的,區分可抗逆性和不可抗逆因素。

(4)你把要解決的問題進行分解,拆分多個小問題,在小問題中找出最核心的問題。同時,把這些小問題解決過程中可能需要涉及的人和物在一一對應起來。

(5)梳理出哪些小問題你可以解決,哪些需要藉助領導能力解決,哪些需要藉助公司之力去解決。

(6)充分衡量問題解決可能產生的影響,以及無法解決產生的後果。評估後果對自己、對部門、對公司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針對這些負面影響,是否有相應的應急預案。

(7)在必要情況下,可以諮詢相關專業人士,聽取他們的相關建議。

(8)把上述問題的過程通過文字進行總結和表述,要強化邏輯思維性,闡述重點。


思維體系、思維方式、思考力三個不同的概念,思維體系是主體、思考力是客體,思維方式連接主體與客體,思考深度是思維體系(高度、廣度、深度)的其中一個維度。要提升思考深度需要「時空掃描」、「制約制衡」、「結構思考」技術。......別忘了點贊!我將繼續分解......


推薦閱讀:

摩科塑業科技塑料貨倉叉車托盤哪些方面超越工廠?
大家看下這個圖,是一幅名畫嗎?還是有什麼深意的作品?

TAG:需求分析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