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時代,步兵在平原上如何有效對付騎兵?
騎兵的作戰方式主要是大舉衝鋒,對步兵威脅最大的衝擊力。所以步兵在平原上有效對付騎兵,只要遵循以下原則:限制騎兵衝鋒。
歷史上對付騎兵的方法大概有這幾種:
戰車+遠程射擊
我國是使用戰車結陣的大國,春秋時期,戰車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標準,出現了「千乘之國」和「萬乘之國」。
一輛戰車上,一般配置三個甲士,左邊甲士手持弓箭,負責射擊,是一車之首;右邊的甲士負責手持戈矛;中間的甲士只佩帶刀劍防身,負責駕車。
有專門為戰車而生的戰術,南北朝的劉裕北伐,以戰車作戰:
戰車是牆體,起到行進和掩護作用,此外加上弓箭(火力)的輸出,可以給騎兵造成不小壓力。
排兵布陣盾牌+長槍+弓箭
原則是保持提前設定好的陣型,重視後方的輸出。
舉一個對付騎兵陣型的例子:方形陣。
《孫臏兵法》記載,這是一種常用於長兵器軍陣的陣法,前排士兵持盾,負責防禦,中間持槍矛,用來挑、刺騎兵,最後方的手拿標槍,進行投擲,方陣中還夾雜著弓箭手。
構築障礙(柵欄、拒馬、胸牆、壕溝、鐵蒺藜)目的是阻礙騎兵行進。
喜歡我的回答,點右上角關注吧~
步兵在平原遭遇騎兵時,最大的問題就是無依託與防護,就需要拿人命硬抗對方的騎兵衝鋒。扛不住,全軍覆沒,扛住了也是損失慘重。所以要想有效對付騎兵,必須有一種工具幫助其對抗騎兵的衝鋒。
這種工具就是戰車!
漢朝是第一個與北方游牧政權——匈奴進行長時間、大規模戰爭的中原王朝。在其與匈奴幾百年斷斷續續的戰爭中,漢朝進行了各種戰爭技術的實踐並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最早的「車營」便誕生於這個時代。
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此時古羅馬統帥馬略剛剛當選保民官),漢武帝派遣大將軍衛青和驃騎將軍霍去病各領五萬騎兵、數十萬步兵進攻匈奴。此役匈奴單于採納了漢軍叛徒趙信的計策,將大軍以及輜重移至漠北,試圖以逸待勞,在漢朝軍隊穿行沙漠後人困馬乏時擊敗漢軍。這一計策可以說確實抓住了漢軍的軟肋,因為漢軍在馬匹牲畜的數量上無法和匈奴相比,所以軍隊在長距離行軍時無法完全依靠馬匹牲畜來運載輜重以節省士兵的體力。漢軍在長距離移動後,軍隊的體力相比匈奴軍隊會嚴重下降,從而影響戰鬥力。叛徒趙信因為變節前在漢軍中任前將軍,所以很了解漢軍的這個弱點,便針對這個弱點提出了這個計策。匈奴單于最終等來的是衛青率領的數萬軍隊,此時衛青的軍隊自從定襄出塞已經行進了一千多漢里,正是「人困馬乏」的狀態。但衛青不是尋常庸將,在發現匈奴軍隊後馬上便了解了敵我形勢並作出對策——「令武剛車自環為營」。所謂「武剛車」,其形制根據《後漢書·輿服志》記載:「有巾有蓋,謂之武剛車。」武剛車者,為先驅」。所謂的「巾蓋」應該指的是馬車上類似於傘的車蓋和車蓋邊緣垂下的布巾。考慮到「武剛」這個名字,所謂的「巾蓋」也許是一種木製的擋板。擁有「巾蓋」的馬車必然擁有一定的防禦能力,於是衛青便用這種馬車環繞自軍,起到屏障的作用,從而防禦匈奴騎兵的攻擊。衛青在保證自軍大部的安全不會受到匈奴騎兵的威脅後,派遣5000騎兵與匈奴軍隊交戰,匈奴則派上萬騎兵與其交戰,漢軍隨後又派出軍隊從左右兩邊包抄匈奴軍隊,最終一舉擊潰匈奴人。
這個戰例從表面看,只是一個漢軍與匈奴軍隊的遭遇戰,漢軍依靠強大的戰鬥力擊敗了匈奴軍隊。但如果和其他與擁有成規模的騎兵軍團的戰例對照著看,就能發現衛青之所以能獲得最終勝利,其實要歸功於其老道的戰場經驗和正確的戰術操作。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漢將李陵在自己的一再請戰下率領五千步兵出擊匈奴,這五千步兵「力扼虎,射命中」,可以稱得上是漢軍精銳中的精銳,也是李陵五千步兵便敢於出擊匈奴的自信來源。當然,從「全軍主帥」漢武帝劉徹的角度來看,李陵此舉還是太冒險了,他本意是讓李陵這五千步兵負責運輸此戰主力——貳師將軍李廣利三萬騎兵的後勤輜重。之所以這次作戰主力也只有三萬騎兵,而不是如元狩四年那樣的十萬騎兵的大規模騎兵作戰行動,其根本原因在於,經過漢武帝時期與匈奴的連年征戰,漢帝國歷經文、景二朝以「馬復令」為典型的鼓勵養馬政策而擁有的四十萬匹廄馬已經大為減少,是故才有主力三萬騎兵、李陵五千步兵的窘迫現狀。但應當注意,這時李陵的軍隊中並不是已經到了「無馬可騎」的狀態,而是擁有少量馬匹,無法裝備整支軍隊,但李陵本人以及一乾親兵將領應該都配有馬匹,其軍隊的輜重應該也是由牲畜(馬或其他可役使牲畜)來運輸。李陵從居延(今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東南,其地發現的居延漢簡是研究漢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重要資料,而其地的歷史發展也能感受到氣候變化對一個地區的巨大影響)出發,出兵一個月都沒遇到像樣的匈奴軍隊,李陵還將軍隊所過之處的地理情況畫成地圖,派遣部下騎將陳步樂送回漢朝。一切看似很順利,但很快匈奴大軍就會出現。李陵的軍隊在浚稽山駐紮一段時間後,匈奴軍隊發現了李陵,很快便組織了三萬騎兵包圍李陵。李陵則擺出以車為依託(應該也是武剛車)前排盾戟,後排強弩的陣形,一旦匈奴騎兵接近便「千弩倶發」,匈奴騎兵在漢軍的強弩下無法接近漢軍,第一波進攻在付出大量損失後被漢軍擊退。但匈奴軍隊不可能就此罷手,於是很快又集結八萬多騎兵進攻李陵,李陵且戰且走,多次擊敗匈奴,但匈奴軍隊的不斷進攻,李陵所率的漢軍也損失慘重。最終,漢軍箭矢用盡、武器鈍壞,無奈之下用車輪輻條當作武器,最終李陵被俘,漢軍只有大約四百人突圍成功。縱觀李陵出擊匈奴的前後過程,雖然李陵的五千步兵最終失敗,本人也被匈奴俘虜,但其與接近十萬匈奴騎兵交戰多日並能對匈奴造成大量殺傷,與之前李廣的四千騎兵遭遇匈奴四萬大軍在很短時間內便傷亡慘重產生了鮮明的對比。分析其原因,除了李陵軍隊都是擁有良好防護的精銳重裝步兵之外,其依靠武剛車抵擋匈奴軍隊的箭雨當也是重要原因。李陵的「車營」雖然最終沒能讓其成功突圍,但近在咫尺的成功也說明了中原王朝軍隊用「車營」對抗游牧騎兵的有效性。
「(戰爭的)勝利屬於那個能夠在最短時間內,在最具有決定意義的點上組織和部署最大力量的人。」奧地利名將卡爾大公這個論斷道出了中原王朝在對抗北方游牧民族的癥結所在。中原王朝軍隊經常要面對著北方游牧民族因為機動力而具備的局部優勢兵力,因此依託車營進行防禦就成為最直接的選擇。
當然有辦法!曾經有兩個兵神一樣的人物(白起,李牧,由白起發明,李牧完善到巔峰)就專門發明了一種以步兵克騎兵的戰法!在白起領兵的過程中,由於算計到趙國弓騎兵的威力,因此專門提出了以野戰工事破騎兵。即,挖簡易陷馬坑,在遠距離的情況下,步兵躲在陷坑裡,蓋上木板抵擋騎兵發射弓箭,然後當騎兵發射完弓箭開始衝鋒的時候,抽掉木板,步兵從陷坑中出來,用長槍刺馬腹(直接把槍尾柱在陷坑裡,呈45度向上,槍頭剛好對著馬前胸,戰馬衝擊力大,會自己把自己送上槍口,直接刺穿。)然後有人在陷坑旁用短刀專門砍殺騎士。如此,則騎兵優勢完全發揮不出來。到後來,由於秦軍的武器得到了升級,開發出了戰弩車,有著比騎兵更遠的射程,更多的備箭,並防護能力,在平原上直接碾壓騎兵秦軍便不再沿用此戰法。但李牧卻拿來對付匈奴騎兵,一戰滅掉匈奴十萬騎兵。
其實步兵對騎兵本身就沒有優勢,騎兵最大的優勢就是機動性高,最好的攻擊就是利用騎兵的衝擊力對步兵進行威懾。在古代,外族入侵,大多都是游牧民族,他們的騎兵是非常厲害的,中原也發明了很多的戰術來對抗騎兵,比如,利用陣法將騎兵困在,強弩射擊,值得注意的是輕騎兵最怕的就是強弩射擊,滿天飛箭,還沒到敵方陣地就已經死的差不多了。還有一種方法就是盾牌兵和長矛兵結合,唐朝的矛上面有一個彎鉤,這個鉤子就是專門來勾馬腿的。還有就是陌刀,專砍馬腿。騎兵最大的優勢依靠就是馬,如果馬死了,騎兵還不如步兵,所以攻擊騎兵,首先就是要把馬給弄死。
推薦閱讀:
※國之重器出口史:36枚東風導彈落戶中東
※中國又向俄羅斯買發動機了 運20還能用上中國心嗎?
※戰爭中失去左臂的日本漫畫大師水木茂:日本侵略是不可泯滅的事實
※俄敘聯軍空襲以色列軍事基地,以軍幾乎被全殲,殘餘逃跑!
※【強軍之道】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是強軍富國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