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性格的形成是天生的還是受後天生活環境所影響?
馮夢龍《醒世恆言》第三十五卷:「看官有所不知。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稟性難移。」所以,後人在性格上大都認為「江山易改秉性難移」
古人對於人的認識都是經過大量的事實規律去聚類同質性的問題,才會得出這樣一種規律,但是從心理學上來說:江山指人的表面性格,是體現出來給自己或者給別人看,給別人評價的。本性就是指內在人格,所以說,性格的塑造先天是很重要的,但是後天的培養(家庭,環境,氛圍)無疑對於個人的成長起到了催化作用。
相比這種認識,西方唯心之說和唯物論有過探討。《全息精神學》中對於先天認知和後天認知做了說明,先天全息認識結構是作為一種純粹的邏輯結構或形式而存在的,或者說是作為一種潛在的能力而存在。由於是遺傳的,所以不同的人之間其基本先天全息認知結構是相同的,即全息的。後天教育是先天信息的催化劑,先天信息則決定了生物的本質是人還是動物,即決定了顯化的方向,教育只是人的先天本質顯化的外在條件。
但是有個疑惑,真如題主所說,父母的性格開朗活潑,孩子卻喜歡獨處不愛到熱鬧的地方玩耍!那麼為什麼會出現不一樣呢?其實這種屬於一種後天環境的氛圍再造,因為孩子後天的成長不僅僅在於父母,還在於環境等諸多因素,所以孩子的性格如果父母后天的培養權重很大,那麼會朝著父母的方向走,如果其他因素對孩子造成了影響大於父母,那麼他就會朝著另外一種情況發展。
我們知道,對於性格的解釋,中國人相比比較籠統和中庸,但是西方人偏愛從心理學的角度去解釋,所以,西方人比如星座等眾多情況都會加入心理學的影子。在了解人性方面,迄今為止,世界上有兩大心理學流派可以格式佛洛伊德開創的精神分析學,另一個是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如果有時間大家可以不妨讀一下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會系統的講述人為什麼活著,心靈與肉體的關係,自卑感和優越感,家庭和學校對人的影響,而且還論及了早期記憶,夢,犯罪及愛情、婚姻等內容。他在書中著重論述了自卑感的形成,它對個人的影響,個人如何超越自卑感,如何將自卑感轉變為對優越地位的追求以取得成就。
最後,說一句這本書的論點也是以後促進親子教育、人格培養、婚姻和愛情、職業生涯、家庭建設、人際關係、社會環境等諸多領域的長足發展。
人的性格一部分是天生的,一部分是後天形成的。
人格發展的關鍵期有六個方面:1、基本信任對不信任 在出生後的第一年或後來的歲月中(包括乳兒期和嬰兒期0~3歲)
2、自主性對羞愧和懷疑 一周歲以後(學步期)形成了自主性的兒童,覺得自己是獨立的,他們善於自我表現,富於自信心。
3、主動性對內疚(兒童早期6歲左右) 成功解決這一危機會促使雄心壯志和目標感的形成。
4、勤奮對自卑 (童年期6~12歲)
5、自我認同感對角色混亂 很快地,我們到達了青少年階段(約11~15歲)。
父母對性格的影響除了先天的性格外,在成長過程中父母的言行舉止也會有很大的影響。有一句:言傳不如身教!就是說明家長的教育很重要,家長的行為,小孩會耳濡目染。可以說家長就是小孩的榜樣。
環境對性格的影響再加上生活的環境也會對性格有所影響,一個人如果先天是善良的而他所處的環境卻是很壞的,難免有一天他會變壞,但這些又得看他人的定力如何,一個人先天很壞但也可以通過環境來改善的。
性格天生的 很難改變 只能通過努力稍微改觀
大多是因為性格問題受到挫折之後才能有所改變 但骨子裡還是自己天生的性格!性格是可以後天改變的。我不知道你的不專註是到達了什麼程度,考研戰線也不太長,既然想考就去考好了,也不會有多大損失。你是否對自己這樣的性格不太滿意,趁這個機會逼一逼自己也挺好的。趁著年輕,想做什麼就去做吧,不要留遺憾。再怎麼患得患失、瞻前顧後、處心積慮地排除人生的每一點差錯,它也很可能不按你的掌控走,何苦。你想掌控自己的人生,卻在控制它違背自己的本心,這不是自相矛盾嗎?方法論上,你可以找個朋友陪你一起考,切斷網路、換功能手機等等,都有助於迫使自己集中注意力……
性格幾乎可以說是天生的。先說自己的看法,再去查查資料:根據心理學對同卵和異卵雙胞胎的研究,智力有一半可能取決於遺傳,根據心理學家基思·斯坦諾維奇對心智的劃分,智力屬於演算法心智,而與情緒有關的很多反應則屬於自主心智,是本能的反應,與遺傳的關係更加密切,我們據此可以推斷,性格這種與情緒有關的基本特質肯定有超過一半的可能取決於遺傳。當然,根據育兒專家的理論,如果父母提供與嬰幼兒個性契合的教養方式,孩子都會形成穩定的性格——穩定也有差異吧,還是遺傳為主,這是我的個人看法。
查到的資料:
美國艾奧瓦大學的科學家們對被稱為「SM」的女性有超過15年的研究,「SM」患有一種罕見的染色體隱性遺傳病——類脂蛋白沉積症,這種病讓她大腦中負責恐懼的杏仁體不起作用。即使別人用槍指著這名女子,她也不會表現出一絲恐懼;在遭遇搶劫後,她連警都沒有報,因為在她看來這根本就不是事兒。
1993年,《科學》雜誌發表了荷蘭奈梅亨大學的遺傳學家漢·布魯納的研究報告。這項研究對一個荷蘭家族進行,該家族的很多男性成員都具有一些奇怪的攻擊性,如裸露、縱火、強姦等。他們的憤怒閾值似乎非常低,一些常人看來不值一提的挫折和壓力都會激起這些人莫名的瘋狂,甚至會毆打激怒他們的人。對他們進行遺傳分析 後,發現這些男性體內缺少編碼單胺氧化酶的基因。BBC紀錄片《一對分隔在世界兩端的中國雙胞胎》也證實了這一點,一對中國同卵雙胞胎姐妹分別被一個美國家庭和一個挪威家庭收養,雖然兩姐妹 的生活環境不同,但是長大相遇之後兩人性情非常相投,成了分隔天涯的一對知己。
因此,我不反對後天教養對性格有影響的說法,但認為性格的核心特質是遺傳決定的,後天教養只能在此基礎上進行調整。
在心理學界,並沒有統一的名詞來說這個問題,不同心理學家會使用不同的名詞。你的「性格」包含兩部分,一部分是天生的、不變的,我這裡可以用「本性」來代表,主要由神經類型與基因不同造成的。一部分是後天的、學成的,我這裡可以用「人格」來代表,主要由學識行為方式世界觀造成的。
感謝邀請。對於一個人的性格的形成,不能籠統的歸咎於先天或者後天。而是因人而異,而且先天和後天對於一個人的性格形成都有很大的影響。
出淤泥而不染。這句話應該大家都很容易理解。而這句話放在性格的分以上,就可以歸類於先天的影響。因為先天的影響相對比較大,從而使得這類人在後天的成長中所收到的影響相對較小。使得能夠出淤泥而不染。
而外部環境對於一個人的性格的影響,也是不能夠被我們所忽視的。就比如窮山惡水出刁民。之所以這麼說,就是因為窮山惡水之處因為收到生存環境所迫,只能為了生存下來而不擇手段,從而就成為了大家所說的刁民。
當然,也有先天本是好性格,結果因為後天環境的影響而改變的。這都是一種可能,不是一成不變的。
個人觀點,僅作為參考,如有不對,還請高台貴手,多多包涵。
我覺得一部分是先天一部分就是後天的教育了。就比如說為什麼女性對於嬰兒的啼哭的耐受度明顯要高於男性,這個就是先天的因素了。但是看一下很多「假小子」(像我就是)是由於家庭的教育導致的。女孩子為什麼一定要穿裙子男孩子不穿裙子呢?因為社會叫我們這樣做,社會的輿論導向也是一方面。像我,我爸把我當成男孩子養,所以到現在我的愛好、處事的方式也比較接近男孩子,比較悲劇的是,這個社會認為女孩子應該會有女孩子的處事方式,我這樣的就有一點吃虧了。所以請慎重考慮教育方式。。。
推薦閱讀:
※怎麼看待茅侃侃自殺,我們能得到什麼啟示?
※為什麼我並不希望自己的抑鬱症好起來?
※做為男生,幫女生去買衛生巾的那個瞬間,有什麼想說的嗎?
※如何看待一個男生從來不用洗衣機洗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