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老生氣,做家長的有什麼好辦法嗎?


隨著孩子年齡的慢慢長大,不再是那個小寶寶的時候,孩子的自我意識,獨立意識越來越強,他也希望別人聽他的話,他也希望什麼事情都能順著自己的意思。可這又不可能。當別人讓他感到不開心的時候,他的感受會很糟糕,就會表現出各種情緒,比如說大吼大叫,比如說仍東西,總之就是表達出他很生氣。

作為父母,我們首先得去理解孩子,他還不知道該怎麼控制自己的情緒,該怎麼讓自己在情緒激動的時候能冷靜下來,選擇正確的行為。我們大人知道不開心的時候,生氣的時候,可以找個沒人的地方靜靜,可以聽聽音樂,可以去跑步逛街吃好吃的,我們知道生氣的時候應該先讓自己冷靜下來,不要在情節之下選擇不恰當的行為,可是孩子他不知道。

我們不能不讓孩子生氣,因為人的感受是難改變和很難控制的。我們大人也一樣,都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我們應該做的就是讓孩子學會管理情緒的情緒,不要因為生氣而做出錯誤的行為。這也是情商培養的一部分

教孩子管理情緒的方法並練習使用

我們要在平時教他生氣的時候應該怎麼去趕走壞情緒,並進行演練,通過不斷的練習,孩子在實際中有進步的時候,我們給予及時的表揚。不斷的練習使用這些方法,也就會慢慢的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我在兒子上幼兒園歲開始就教他以下幾種方法幫自己趕走壞情緒,我會和他一起情景練習:

去自己的房間里一個安靜一會兒

扔我給他準備的紙糰子,扔幾次都可以

畫一個大大的叉或生氣的小人給媽媽看,媽媽就知道了,就會給一個大大的擁抱

想想以前開心的事兒

深呼吸

靜靜地躺在床上看房頂或者閉上眼睛冥想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做好榜樣

同時,父母也要給孩子做榜樣,如果自己有特別不開心的時候,生氣的時候不要隱瞞,也不要迴避,可以告訴孩子,媽媽現在因為工作的事情心情很糟糕,很生氣,所以需要一個人安靜一會兒,然後就來給你講故事。過一會兒,你從房間里出來,恢復平靜,再開心的給孩子講故事。我么的行為表現會更好的告訴孩子,生氣是可以的,但得先讓自己平靜下來,再處理事情。告訴孩子,我們可以生氣,但不能因為生氣就做出傷害別人的行為,做出讓人生氣的行為。

後來,他真的就這樣做了,生氣的時候,就一個人去自己的房間,把門關起來,過一會兒出來了,笑呵呵的說媽媽我沒事兒了。


我從以下三大方面分析具體做法:1.了解孩子生氣的起因

孩子的勃然大怒經常會發生在對父母來說最不方便的時候,你正在忙著打電話、正在超市購物或者正在忙著處理自己的事務。家長可以做一個孩子發脾氣的日記,記錄孩子生氣的原因是什麼。孩子是太厭煩了,累了,病了,還是餓了,受了過度的刺激?製作這張表格將有助於家長加強對自己孩子的了解和觀察,也能幫助家長創造一些條件來鼓勵孩子做出平和的行為。

2.了解家長自身

家長應該清楚的知道孩子的哪些行為容易讓自己生氣,這樣就能知道什麼時候應該趕快採取措施,從而使你和孩子免受相互之間的傷害。

我的孩子什麼時候表現最好:我關心她的時候,他休息得很好的時候,他背包在三角帶中間的時候,他忙著做事情的時候,

我的孩子什麼時候表現最差:下午去購物的時候,我忙碌了太長時間的時候,周圍有太多吵鬧的時候,他很厭倦的時候。 3.當孩子生氣時,家長應該怎麼做?

1)用語言把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講出來

當正在生氣的孩子聽到他此時的情感從媽媽口中說出來時,孩子會異常迅速的平靜下來。舉例來說,孩子想馬上得到一樣東西,比如講故事、玩具,到外面去玩兒,在等待過程中孩子的脾氣突然發作的時候,你平靜地對他說「等待確實很難熬,你希望我們現在馬上來講故事,對吧?」聽到自己的情感被媽媽用語言表達了出來,這是孩子學慣用語言表達自己情感的最佳方式。

2)暫停孩子的脾氣發作

如果對孩子發脾氣不予理睬或者進行安撫都沒有效果,你就應該帶孩子離開引起他脾氣發作的環境,並且要求他暫停。舉例來說,假如你的孩子在超市裡因為要玩具發起了脾氣,你應該平靜地把她抱起來,去找一個安靜的角落。

3)給孩子明確的教導

把你的期待明確地告訴孩子,你對他的教導必須是建設性的明確具體的。

「我希望你在奶奶家裡要有禮貌,我們可以把你的那些新書帶給他看,也許他會念一本給你聽,吃過午飯我們就回家」,這樣對孩子說比說「我不能容忍你發脾氣,我希望你表現的好一點兒「明確得多。發脾氣時,你沒法和他講道理,但在發脾氣發多之前,你是可以和他講道理的。4)讓孩子用其他的方式來宣洩情感上的過重負擔

鼓勵孩子把自己發脾氣時的感受在一塊寫字板上畫出來,脾氣平息後,你可以讓他把自己的感受化成「憤怒的圖畫」。在家長生氣的時候也可以這麼做,並且談論一下你正在做的事情「我再畫一些憤怒的線條和憤怒的表情。」這種做法能夠真正起到的作用是,它讓你的孩子看到你控制住了自己的脾氣發作,給他帶來正向引導。

最後想說,孩子生氣時家長如果對孩子大吼大叫,大聲呵斥孩子「閉嘴」或者動手打孩子,都會把孩子與你溝通的大門關閉起來,永遠記得,先處理親子關係再糾正孩子的行為。

我是育兒達人果媽,喜歡我的回答請點擊頁面頂端關注,一起交流共同成長。


憂傷脾、悲傷肺,經常生氣的小孩,不僅爸媽鬧心,孩子還容易生病。對於經常容易生氣的孩子,爸媽又不能打罵,說話孩子又聽不進去,該怎麼辦呢?爸媽和孩子建立起良性的對話機制,事半功倍!

從小和孩子建立起良性對話機制,對孩子成長發育、爸媽家庭教育都會有非常好的正面意義。那麼如何才能正確建立和孩子的良性對話機制呢?

和孩子建立良性對話機制,這個非常官方的說法,其實說白了就是要「會溝通」。很多爸媽也會說,我和孩子平常溝通挺多的啊,但是孩子該發脾氣還是照樣會發脾氣。其實,這是由於爸媽平時和孩子溝通的方式並不正確,或者是對話機制當中角色不清晰,導致溝通效果不好,所以孩子還是一樣容易生氣。和孩子建立良性對話機制,分為五個部分。

一、是對話角色。

爸媽要習慣於兩種角色來回切換,一個是父母的角色,一個是孩子朋友的角色。本來應該是以朋友的角色去溝通,效果會更好,爸媽非選擇用父母的角色去溝通,這樣,不但孩子聽不進去,還容易造成逆反心理,讓溝通失去意義。

二、是對話時機。

爸媽要在平時,通過一點一滴的小事情,不斷的給孩子分析和交流,讓孩子在日常中潛移默化的去接受更多的教育。這樣,遇到問題的時候,孩子習慣性的先去分析,然後做出自己的判斷,對於自己認為應該爭取的,要儘力去爭取,而不會是一味生氣、哭鬧。

三、是正確激勵。

爸媽從小要給孩子形成正確的激勵方式。不要一味的強求孩子去做什麼事情,而是要告訴孩子,你通過做這件事情能得到什麼。比如讓孩子幫忙掃地,爸媽要告訴孩子,你可以從這件事情裡面學到以下幾點,「第一,可以鍛煉獨立生活的能力;第二,可以讓爸媽歇息5分鐘;第三,你還可以為你自己爭取到5分鐘的遊戲時間;第四,你還可以要求爸媽幫你做一件你覺得困難的事情。」等等。

通過正確的激勵,讓孩子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時,還清楚的了解了自己同時可以得到的獎勵,這樣孩子們就會更願意去做事情,也會更樂意與爸媽去交流、溝通。

四、底線與妥協。

爸媽和孩子之間的溝通,不要總是存在上與下的層級。爸媽可以嘗試用「小兒科式」的方式和孩子溝通,遇到自己需要堅持底線的原則時,要用孩子們的方式,告訴他,這是絕對不可以的!妥協的時候,也不要總是一味的說「都是爸媽不好」等方式,可以以小孩子習慣的「賴皮」方式,去告訴孩子,好吧,我錯了。這樣,在底線與妥協面前,孩子們的方式會讓他們更容易明白和接受。

五、不對比,多鼓勵!

很多爸媽都會習慣性的說「看看人家XXX」,哪怕不是教育孩子,夫妻間交流時也會經常說「你看王部長,你看劉總,你看王姐」等等。殊不知,正是這樣的反面對比案例,經常會給孩子造成負面影響。

教育孩子,切忌對比!每個孩子身上都有未必挖掘出來的潛力和特質,你覺得孩子不如隔壁家小孩學習好,那只是你沒有挖掘出他身上其他好的地方。比如,畫畫可能你家孩子就有特長,彈鋼琴可能隔壁小孩就比不上你家孩子等等。爸媽要學會多鼓勵孩子,這樣孩子的自信心提升了,才會更願意和爸媽交流,才會形成有效、良性的對話機制。

總之,和孩子建議「良性的對話機制」,是每個爸媽都要學些的過程,爸媽學得好,學得快,和孩子溝通更順暢,孩子成長的也更快樂,爸媽也更省心。爸媽應該作為孩子第一個朋友,也是最親密的朋友,而不只是父母!

我是多寶媽,國家健康管理師。專註健康育兒、實用育兒知識分享。歡迎關注、分享、點贊!


別人說他不好,就大發脾氣的6歲寶寶 ▕ 研究:厲害的父母都是怎樣帶孩子的?

六歲的寶寶最難應付了,從4到5歲可以看出寶寶有顯著的進步,但是5到6歲的寶寶,很多大人懷疑他們好像停止了成長。

1

孩子的成長過程宛如一座山,有小坡也有大破,而六歲的孩子就處在大坡的年齡,這對於他們而言是個混亂期。

一旦超越這種混亂期,就會步入另外一個轉折點,在到七歲之前,就會變成一個較規矩的小學生。

但相反,孩子與媽媽們,為了適應這個新生活,都會經歷各種困難。

六歲寶寶的心情常被稱作「晴時多雲偶陣雨」前一秒還高高興興,一會兒,馬上因為一點芝麻小事就發脾氣。

尤其是被責備的時候,情緒更激動,比如妹妹分到的蛋糕比他的大,正在專心堆積木時,被父親的大衣不小心碰到,或者喊媽媽時,媽媽未能即刻出現,都是他發脾氣的原因。

不論是哪一類型的小孩,在他發脾氣時恐怕應付起來都是比較困難的。

大多數的6 歲寶寶脾氣一旦發過之後,只要心平氣和的告訴他,他都能承認並存有改過之心。

不過,儘管經常反省,6 歲寶寶仍然有善變的情況,而且經常會有極端的變化。

比如, 有時非常疼愛家裡的寵物狗狗,有時又把它扔在地上又踢又喊地說:「我要殺死你!」

這是因為他們對自己的心情和行為缺乏控制能力,這點上和兩歲的寶寶的情況有點相似。

2

6歲的寶寶感覺很敏感,一點芝麻小事就會耿耿於懷或產生不安的傾向。

會在白天因恐懼和不安而啼哭。

很多6歲的寶寶,也會因過於緊張和疲倦,體重會減輕很多。

在說到如何面對孩子的發脾氣之前,我們先想一下:

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用權威的方法制止效果好嗎?

一定不好。

我們要做的是,教會孩子,用語言化的方式 ,表達自己的情緒:

比如,當有人說大人不好的時候,我們會說:我不喜歡你這樣說,我討厭你這樣說。你這樣讓我感覺很差勁。等等。

可是,作為孩子,在沒有學會這種表達方式之前,只好用大哭大鬧來釋放糟糕的心情。

甚至很父母會覺得孩子的大哭大鬧是個很大的問題。其實,這並不是孩子的錯。很多不知所措的父母,著急地問:那該怎麼辦呢?

3

要說到怎麼辦,其實很簡單:

當你或者有人說孩子不好的時候,先檢查要說的「好」與「不好」的標準是什麼?

是誰定義的?

這一定就是「好」或者「不好」的嗎?

比如:孩子在色彩敏感期,對著家裡原牆壁「亂塗亂畫」,在大人的眼裡,這就是破壞。

顯然,這裡的破壞是從大人的角度來定義的,同時我們要思考,在孩子的角度來看是什麼呢?

在孩子的視角,也許他只是需要一個畫板。是他的創意思維發展時的需要而已。

如果能考慮到孩子的需要,也考慮到大人的需要:在家裡給孩子設置一面「畫牆」,並且他只能在這面牆上「作畫」,寶寶會很願意配合大人,並且會更開心,因為自己的需要有明確的位置。

這也就是教會大人,要用更成熟的角度看待孩子,看待一切事物。這也是家長跟孩子一起成長的開始。

4

當孩子,遭遇被說「他不好」的時候,怎樣教會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

—— 給自己的情緒命名。

這是很多強勢需要學習做到的,比如:孩子在飯桌上,媽媽說,「如果你再不好好吃飯,我就不要你了!」

敏感的孩子這個時候會哇哇大哭,可這個場面還是要你收拾的,你可以這樣說:

媽媽說不要你的時候,你很難過很傷心對不對?

(這是共鳴孩子的情緒,意思是說,我知道你傷心難過了。孩子感覺到自己害怕被媽媽拋棄的心情,被理解了,孩子會重新獲得安全感與存在感。同時這本身也就是一種療愈心靈的方式)。

備註:在此強烈建議,媽媽們不要說「如果你XXX……我就不要你了!」這種威脅的句式,孩子安全感會影響受損。

繼續說:」你是不是現在不餓,也許想晚點吃飯是嗎?「

(孩子會跟你說是或者不是,或者說明其他理由,這是尊重孩子意願的詢問,也會無形中教會孩子用尊重理解的方式,對待別人)

「可是,如果晚點吃,媽媽會擔心我們的飯菜會涼了,吃到肚子里會擔心寶寶肚子痛的,所以才要寶寶現在吃。」

(幫助孩子理解,媽媽的意願與自己需要之間的衝突,這樣教會孩子看到自己需求的同時,也能看到別人的。並且教會他如何面對。)

繼續教寶寶說「如果下次在遇到媽媽這樣說的時候,你要告訴媽媽:

我現在不餓,如果媽媽擔心我一會吃得肚子疼的話,先幫我放好,我一會再吃吧。」

(媽媽這樣對待孩子,也就是教會孩子,把自己的情緒說出來,而不是用行為的方式傳遞心情,學會這種方式就是一種巨大的成長,並且這也是很多大人都需要學習的。)

也就是說,作為父母,你要提供給孩子一個良好的表達情緒的氛圍和環境。讓孩子學會在長大以後,有應付這個世界的心理能力。

5

當然,有些父母這時候會說,孩子哭鬧不停的時候,簡直是要瘋了,抓狂得不得了。

其實,這時候,是因為你和寶寶好像成為了一個人似的,不能覺察自己情緒,也無法覺察孩子哭鬧背後的需要,同時這也意味著,你需要在平復自己情緒方面要有所成長!

這時你就會分辨,哪些情緒是自己的,哪些情緒是孩子的?

每位父母唯有保持自我的不斷學習成長,才能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能做到有耐心,有愛心,內心依然溫柔~~

引導孩子快樂成長,而不必讓孩子負擔父母的糟糕心情,負重長大。

你可能會問,做到什麼程度的父母才是好的父母呢?

標準答案是:60分就足夠了,就是足夠好的媽媽。

<The end>


孩子的壞情緒是考驗家長耐心和涵養的重要指標,一般來說,耐心平和的家長帶出來的孩子會在孩子漸漸長大後較好地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

孩子愛生氣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第一、孩子的脾氣與生俱來。有的孩子天生暴躁,有的孩子天生安靜,這一點在嬰兒期就可以看出來。在排除身體不適的前提下,不同的孩子是有脾氣大小的差別的,這跟父母雙方的遺傳都有關係,跟相貌一樣很難改變,但是可以通過後天的教養幫助孩子控制自己情緒和行為。

第二、孩子沒有學會「生氣」以外的表達方式。育兒界有一個公認的現象「Terrible Two」,說的是兩歲左右的孩子會突然變得愛發脾氣甚至不可理喻。當孩子的語言表達發展滯後於情緒發展時,經常會陷於「有苦說不出」的苦惱中,而哭鬧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習得的最有效的溝通工具,所以在語言功能完善以前,孩子會用哭鬧生氣來獲得自己的訴求。

三歲以後仍然一言不合就生氣的孩子,應該是家長在語言培養方面做得不夠充分。所謂的語言培養,不是背唐詩認字,而是要家長將孩子的感受用語言概念總結出來教給孩子。比如,大人們談話時有的孩子會大喊大叫「搗亂」,這時候家長可以問一下孩子:你是不是覺得「無聊」?要不要給你拿個玩具?兩三次類似的解釋,孩子就會明白自己無法融入大人談話的感受叫做「無聊」,進而會跟大人用語言而非喊叫溝通。

對於天生愛生氣的孩子,家長要幫助孩子面對他的情緒,告訴他:生氣是每一個人都有的正常情緒,但是要學會自己化解憤怒。你可以給孩子設置一個「生氣角」,可以是一個小帳篷、也可以是一把椅子,讓孩子獨自在「生氣角」里待一會兒,逐漸培養孩子冷靜處理自己情緒的能力。

我是一個倡導無論如何都自己帶孩子的媽媽,上述觀點供您參考,歡迎留言討論,也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講常識、說真話,認真探討養育孩子面臨的最現實的問題。

親媽:留英雙碩士,傳媒經濟學博士在讀,高校媒體專業教師,致力於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發現更好的自己。


孩子老生氣,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當小孩得不到他們想要的玩具,零食或者其他需求的時候,一般會通過哭鬧,生氣這種方式來表達痛苦。

二、希望被關注。當一個小孩渴望被關愛的時候,可能會通過一些負面的行為方式引來父母的關注。例如生氣,打架,調皮等方式。如果孩子出現這種情況,父母平時就要多留心,是不是工作太忙,忽略了對小孩情感上的關注?

當孩子已經生氣了,家長們要怎麼辦呢?

1、統一性地看待孩子生氣這件事。了解孩子生氣的整體情況,是在什麼的背景下,發生了哪些不愉悅的事情?這樣才能對症下藥,明確告知孩子遇到類似的情況要怎樣處理,減少孩子對這類事情生氣的概率。

2、擁抱孩子,輕輕地說:孩子,你一定很生氣吧!記住,不管發生什麼事,媽媽都愛你。接受孩子生氣的情緒,站在他的角度幫他分擔這些不愉快的事。這個時候,同理心比任何的責罵,恐嚇,威脅都要管用。

3、教孩子學會接受排解情緒。事情沒有好壞之分,只是我們的思想使然,情緒也一樣。生氣也是情緒中的一個表現方式,不該被放大,被排斥,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得不耐煩。讓孩子試著去接受這種生氣的情緒,去調節,去排解。


孩子有權利生氣,從來不生氣的孩子可以說成長經歷並不完整,但如果太頻繁、老生氣,就是個需要改善的問題。

首先,生氣多因不如意,媽媽爸爸需要認真探究孩子生氣背後的原因,是孩子期望過高?事情結果太差?還是出現了什麼偏差?應該生氣、可以生氣的情況,完全應該允許和認同孩子生氣;假如孩子原本犯不著生氣是小題大做,就該想辦法幫助孩子梳理一下頭緒,很多時候改變了預期自然就不再生氣了。

其次,注意孩子生氣的時候如何表現,假如具有破壞性,無論是攻擊別人、難為自己還是破壞東西,家長都應該引導孩子換個更加安全的發泄渠道,以免產生額外損失;如果孩子只是「無害」地發泄一番,那就讓孩子痛痛快快地釋放出來,甚至家長還要幫忙讓孩子釋放得乾淨些,以免情緒垃圾滯留在心裏面繼續作怪。

第三,孩子生氣之後的「效果」是家長如何干預的關鍵,如果孩子只是重複生氣,可以理解為車子陷入了泥潭裡,需要家長幫忙指路,避免再次重蹈覆轍,預防孩子日後因同樣的事情生氣最重要;如果生氣之後孩子改變了策略,日後學會了化解問題,及時和言之有物地表揚孩子的進步最有效;假如生氣的孩子爆發出平時沒有的勇氣和力量,除了保障安全和允許釋放,家長還可以找到適當的時候採用「激將法」鼓勵孩子,因為每種情緒都有好的一面,憤怒就可以調動孩子的潛能,讓他們做出平時做不到、不敢做的事情。

無論哪種情況,家長必須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才能夠理解他們並提供有效支持,站在孩子的對立面永遠只能隔靴搔癢;另外,在孩子生氣的當口不要試圖講道理,等到情緒釋放過後,才有可能心平氣和地分析和總結。

(圖片來自網路)


孩子老生氣,家長當然很困惑又擔心,看著心裡想必也非常的不舒服。

但是我們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我們不能「泛泛而談一概而論」。

在對待與人的心理有關的事情——尤其是孩子的心理——我們要永遠牢記⑤個基本思路

①讓人痛苦的情緒和行為出現,它本身只是問題的表現,但不一定是問題本身。

②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要搞清楚前因後果和過程,才能制定有效的處理方法。

③要綜合考慮一個行為或情緒在環境(家庭)中的含義。

④不能對人(尤其是孩子)提出超出正常心理發展規律的要求。

⑤要考慮孩子是否存在「病」而導致的「癥狀」。

孩子老生氣,如果是「病」導致的,有哪些可能?

這就是剛才說的⑤:要考慮孩子是否存在「病」而導致的「癥狀」。

先說最糟糕的兩種可能性:

自閉症、孤獨症——有自閉症、孤獨症的孩子,可能經常生氣。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自閉症和孤獨症的孩子,大腦與一般兒童顯著不同,很可能是先天因素造成的——也就是和基因突變或遺傳或懷孕時候的情況有關。典型的自閉症和孤獨症的孩子,很多都有智力上的缺陷。但是有一些孩子,智力上沒有缺陷,語言能力也沒問題;可是偏偏在社交能力、情緒方面有很多問題。

按照常見的定義:

孤獨症(autism),又稱自閉症或孤獨性障礙(autistic disorder)等,是廣泛性發育障礙(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的代表性疾病。

這些孩子往往會用哭或尖叫來表達自己的需要和不舒服,哪怕都已經兩三歲了還是如此。(所以叫做廣泛性發育障礙)。而且這些孩子往往有一些刻板的行為、奇怪的興趣。比如對圓形的東西特別痴迷、特別喜歡重複的數數等等。家長因為不理解孩子的這種行為,可能想要矯正這些行為,卻激起孩子的不滿進而導致「哭和尖叫」,然後被家長解讀成「孩子老生氣」。

當然,自閉症的診斷是需要專業的醫生才能判斷的。這裡只是提醒家長,不要掉以輕心。如果有懷疑,那就早點去醫院看。因為自閉症孩子,越早發現越好治療。年紀大了,就失去機會了。對自閉症的治療,其實沒有完全康復一說,但是如果早日治療,讓孩子能適應社會是有可能的。

另一種糟糕的可能性就是——兒童抑鬱症

兒童的抑鬱症和成人抑鬱症不同。成人的抑鬱症,是心情低落、活動減少等癥狀比較常見。

兒童的抑鬱症,卻常常表現為——很容易生氣。

比較好的消息是——比起自閉症,兒童抑鬱症是很有可能完全康復的!還是要及時治療!

為什麼要考慮孩子的年齡?不能提出超出發展心理規律的要求?

說一個非常簡單的常識——

我們不會要求一個1歲都不到的孩子「懂事」對吧?我們也不會因為不滿1歲的孩子動不動就哭喊而覺得這個孩子有問題。

因為我們知道——1歲的孩子就是這樣,他們確實什麼都不懂,也不會說話只會用哭來表達。

在這個常識上,我們需要更進一步知道——並不是孩子懂得「說話」了,孩子就已經成為和成年人一樣的個體了。很多時候,我們都被孩子「會說話了」的表象蒙蔽,誤以為孩子和成年人一樣。然後不自覺得對孩子提出了過分的要求。

這也是有生理基礎的。

人的大腦在4歲的時候會達到成年人的80%的重量。也就是說,大腦還沒發育好。

而人的大腦,還需要經過青春期,然後前額葉(負責注意力、決策、理智、情緒控制等高級功能的大腦區域)才會發育完全。直到25歲左右完全發育好。

關於兒童的心理發展規律,我在另一篇悟空問答里有寫到——

(兩歲寶寶愛撒謊怎麼辦?)

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571018694367904014/

因為對不同年齡的孩子,方法其實是有所不同的!

而很多疾病的診斷(比如自閉症、兒童抑鬱症)都是要考慮年齡的!

孩子的年齡具體是多少,提問者沒有說。

這是一個很大的失誤。

綜合考慮孩子的行為和情緒,在家庭里的含義

孩子的行為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往往和家庭里父母之間的事情有關。

有時候孩子的行為,是為了促進父母的關係

比如說,父母吵架了,或者父母之間不愛說話很冷漠。但是孩子一旦有什麼借口生氣了,父母就會一起圍上來照顧孩子。那對孩子來說,「生氣」就變成了一種可以讓父母聚集在一起的方式。

有時候孩子的行為,是為其中一個家長代言

比如說,孩子不喜歡吃飯,或者吃到覺得不好吃的就生氣。這可能是因為,孩子在無形中感受到——父母其中有一個人也不喜歡吃這個飯,可是父母為了和氣就都憋著不說。但是孩子感受到氣氛不對。他就要說出來。

再比如說,假設爸爸因為工作不常在家,媽媽對此其實不滿意但是不好意思直說。孩子感覺到了這點。所以孩子對爸爸就沒有好臉色,容易對爸爸生氣。然後孩子對媽媽也沒有好臉色,因為媽媽可能經常愁眉苦臉。

需要強調的是,孩子的做法,並不是故意的。而是「無意識」「潛意識」的。越是年紀小的孩子,越是如此。

具體情況往往更複雜多變,不只是我舉例的那些。

這是心理學裡面系統家庭治療的一種視角。供大家參考。

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要表達描述清楚!

我們怎麼判斷孩子的情緒,到底是因為疾病,還是因為家庭氛圍?

其實都是靠具體描述,才能判斷的。

具體描述很重要,描述清楚了才能了解情況。不了解情況,說什麼都沒用。

比如說,一個人說:「我肚子痛怎麼辦?」

醫生肯定會繼續問:「痛了多久?最近一天內吃了什麼?發生了什麼?是持續的痛,還是間斷的痛。肚子是很大的範圍,具體是肚子哪裡痛,上面下面左邊右邊?是刺痛還是酸痛,又或者是絞痛……?」然後醫生還會摸摸按按,觀察肚子外觀,問問你以前有沒有痛過。

為什麼呢?因為肚子痛原因很多——寄生蟲、腸胃炎、食物中毒、心情過度緊張而導致的胃痛。

具體描述了,才能準確的判斷情況到底是什麼。

如果醫生只是簡單粗暴的用「大多數情況下是因為腸胃炎」就給開藥,萬一出錯了,那就麻煩了。

所以要具體看「老生氣」到底是什麼?

  1. 孩子多久生氣一次?

  2. 孩子在什麼情況下生氣,什麼情況下不生氣?

  3. 對孩子的生氣,父母分別是什麼態度,怎麼反應的?

  4. 對於父母的反應,孩子是怎麼回應的?

  5. 孩子最後通常是怎麼消氣的呢?

  6. 孩子年紀多大呢?

  7. 什麼時候孩子氣得久,什麼時候氣得比較短?

  8. 什麼時候氣最大,什麼時候氣最小?

行為和情緒是問題的表現,但是不一定是問題本身

就拿發燒來比喻吧。我們身體體溫長時間高於37度就是發燒了。

發燒當然是病症,但是發燒其實是身體要殺死病毒細菌的方式。你身體有地方發炎了,所以你才發燒。

如果你不治療發炎,直接吃退燒藥,那未必有用的。

當然情況是複雜的,如果發燒超過40攝氏度就一定要想辦法降溫,否則就麻煩了。

所以,我們要具體去看「老生氣」到底是指什麼?(請看上一個段落最後的那一連串問題)就像我們要搞清楚,這個「發燒」到底燒得多嚴重一樣啊!

人生氣有一個基本的規律:那就是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覺得不舒服了。

所以要你要思考的是——

孩子通過生氣,想滿足什麼?

有沒有合理的方式可以滿足他?

一個通用的方法是:

你要告訴孩子,有話好好說,不一定要生氣。生氣對滿足自己的需求,其實是沒用的。

這要求家長,不要因為孩子生氣就隨便的做出滿足或妥協,也不要著急著懲罰和禁止孩子哭泣。

要有耐心的去探索——孩子哭他是為了什麼?孩子哭是因為什麼?(請參考上面的思路)

家長需要有的育兒態度

  1. 原則問題,無論如何不能讓步。

  2. 原則為什麼是原則,要非常清楚要合理,要能夠讓孩子心服口服。

  3. 要有耐心,了解孩子行為和情緒的前因後果。

  4. 夫妻要一起探討,具體怎麼辦,達成共識,共同協作。

  5. 要懂得溫和的堅持——不要通過大聲吼、打、嚇唬等手段去對待孩子。

  6. 父母自己要以身作則保持穩定的情緒。

  7. 有些孩子的需求是要滿足的,但是不能嬌慣。不能溺愛,也不能過於一毛不拔。把握好平衡。


孩子愛生氣,要區別對待,不能一味安慰滿足要求,也不能一味的批評打罵,要先弄清楚原因,應對孩子生氣其實是有很多小訣竅和小妙招的。

第一種情況:孩子受了大委屈,必須釋放出來才能緩解情緒,這時候如果一味勸他不要哭,只會讓他更壓抑,不良情緒憋在心裡,更容易生悶氣或者引起脾氣暴躁。

比如,我家寶寶有次被小朋友打到頭了,打的很疼,他當時非常生氣,想拿更大的東西去還擊,被我勸下來了,但是心中的悶氣還沒散,怨媽媽不幫他,我知道他心裡有很多怨氣,就沒有阻止他哭泣,等他發泄的差不多了,小朋友也道歉了,待他情緒緩和下來,再慢慢講道理,幫他舒緩情緒。

第二種情況是,通過哭鬧和生氣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不良習慣要堅決制止。長此以往,娃娃形成了定勢,覺得一哭鬧就能得到滿足,如果你下次不滿足他會苦惱的更凶,不僅讓家長苦不堪言,也對娃娃成長不利。

這種情況,可以採取冷處理,不對他進行冷眼嘲諷,也不去一味滿足,大人做自己的事,讓他自己覺得生氣哭鬧是沒用的,自己主動停止哭鬧。在娃娃情緒平復後,還要心平氣和的談下心,告訴他這樣做是不對的。時間長了,娃娃的不良習慣就能改掉。

總之,對於娃娃的情緒,大人要多關注,多溝通,針對不同情況進行區別對待,多用心就能多收穫。


推薦閱讀:

新生兒: 豬毛瘋是什麼? 密集恐懼症慎點!
挑選紙尿褲的七大守則大揭秘,看看你以前的方法對不對?
二個月寶寶發育指標
今年最熱的5種寶寶宴主題,寶爸寶媽趕快收藏起來吧!
大概每個家庭都有這種如宇宙大爆炸般的混沌期……

TAG:教育 | 育兒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