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寫詩的人越來越少?


我以前也愛寫詩,現在也不寫了

對於這個問題,我深有同感,在我上大學的時候,我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喜歡寫詩的人,當時還組建了一個詩詞學社,集聚了學校內很多愛寫詩詞的小夥伴。我個人偏好宋詞,但對唐詩也非常熱愛,每逢一些「經典」的詩詞氛圍,就會寫一些,但那時候的寫作更多的是處於一種「閑的無聊而寫」、「追求一種自我優越感而寫」。從詩詞的內容看,並無太多價值。

也就兩年的光景,就不愛寫詩詞了,到今年,我已經有七八年沒動筆寫了,其實我自己也非常好奇是為什麼?我想,原因主要有兩個:

第一,高中階段是個人語文素養最高的時期

很多熱愛詩詞的人都是從中學和高中階段培養起來的興趣,而此時應該是一個人在一生中文學素養最高的階段,並無社會生存壓力,外加語文科目在高考中的分數佔比,所以會有更多精力和意願去寫作詩詞及散文等。

即使步入大學的前兩年時間,也會受到這種素養的滯後影響,將各類詩詞歌賦、散文、優秀篇章等信手拈來再加以創新,形成自己的詩詞篇章。但慢慢當學業加重,及個人認知的提升,對社會、工作、家庭、愛情等有了更多的認識,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自然就很少有精力去寫作詩詞,此時個體的文學素養也已經步入了下滑期,在詩詞基礎知識的儲備上也有很多不足,難以創作出優秀的詩詞。

第二,缺乏促進個體寫作詩詞的社會環境

一方面,從近年中小學課外輔導可以看出,除了傳統的課業班,還有很多興趣班,如鋼琴、小提琴、舞蹈、武術等,而詩詞班已經成為眾多業餘輔導的一種,也缺乏了競爭力,所以也不是非常的火。

另一方面,從父母和家長的角度看,很多父母更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去學習一項可以「展示」的技能,比如會唱歌、會演講等,而會寫詩詞,受眾太少,即使一個孩子寫的詩詞很棒,但老師、其他家長、其他學生聽不懂、不明白,也是沒有意義的,缺乏了一定的社交性和激勵因素,自然就不受到家長的青睞。

但,不論如何,作為傳統教育的重要內容,如果能寫出一首詩或詞,是一件非常有「涵養」的事,我們經常說提升個人素養,而詩詞就是一個人素養的最好體現。所以,在時間和精力允許的情況下,建議多讀、並嘗試寫一些詩詞,來提升個人的素養和內容。

作者:千城(管理學博士)

公眾號:千城Slash夢想讀完1000本書,走過1000座城


就知道有人會發出什麼社會浮躁,人心不古,文化人被低視等等這樣的聲音。那麼詩人是如何給不是詩人,想寫詩的人做的榜樣哪?

現在的詩人有幾個是心懷夢想,仰望星空的?從他們的詩中讀不到精神,讀不到美好,讀不到收穫,要麼是你情我愛,什麼漂洋過海來睡你,這是什麼玩意?還被大吹特吹,你寫你懷春了,想男人了,想和男人啪啪啪了,撐破天就是性日記,還真以為就是詩了?要這樣的話,大街上罵街罵小三的大姐都是詩人,她的詩更直白。

現在的詩人有幾個是文字精雕細琢,字字珠璣,帶給人們以美的享受的?從他們的詩中讀不到精緻的文字組合,讀不到美妙的情感流露,甚至讀不到詩意。看看這首詩吧

一個人來到田納西

毫無疑問

我做的餡餅

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真害怕晃瞎了俺的眼睛。這是什麼玩意?三歲的孩子一天能寫出這樣的詩20首以上。

一個人在廁所拉稀

毫無疑問

我拉的稀屎

是全天下

最臭的屎

親愛的詩人,你確定自己在幹什麼嗎?

你在毀滅作為詩的國度的風華名聲,你在毀滅千萬詩歌愛好青年立志成為詩人的夢想,你在毀滅詩歌,「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的基本功能!

真為你們丟臉,感到羞恥。你們還口口聲聲抱怨社會和世人的不公,你看你們都在做什麼?

現在我們可以假設,徐志摩,藏克家還活著的話,他們的再別康橋,有的人這兩首詩是無法發表的,因為太直白,讓普通百姓都看的懂。都看的懂的怎麼叫詩哪。對了,那個專門寫老百姓看得懂的唐朝詩人白居易,也沒有市場了。他不會弄一些意像,不會整一些暗喻啊……你又不是生活在清朝,寫大明的事必須艱澀難懂才是最好。真正的詩歌都是可以讓百姓看得懂的,讓人猜謎抓狂的詩是自絕於人民的。

詩人啊!多麼美好的字眼。詩歌的貶值是詩人的悲哀!寫詩愛詩的人越來越少,除了社會大環境的變化,希望詩人們真正拿出好的作品來,讓全社會感受到詩歌的魅力,感受到詩歌的功能,感受到詩歌的神聖!


誰說現在寫詩的人越來越少了?之所以會如此認為、無非今天的社會就連詩詞!都已被劃地為牢。也就是只有那些發了證的,寫的那些才屬詩詞,才能認可。那當然戴著這種連古人都不如的利益眼鏡,肯定必然現在寫出的詩只會越來越少。

而那些因為掛著證的,不是不想寫詩詞,只是一寫搞不好就是徹底自打自那張已被高高認證了的文化臉,這可不是什麼還殘留有羞恥心、害怕什麼被嘲笑!而是根本擔心這張貨真價實的文化臉水準因為手賤而筐瓢暴光,那就是自斷美好的前程繼續攀高。

這才是根本,所以就憑這個根本的絕對壓力性,現在寫詩的人不越來越少還真奇怪了。所以對於什麼都不是的,反而對於寫詩、一切都可自然意願狀態之中。

【此時風】七律/東都有湘/平水韻

回頭看近夕陽紅,暮落低垂歲月匆。

多少平和心態遠,是非曲直夜臨空。

難於洒脫蒼茫感,究竟逍遙散解終。

還問他鄉情暖處,目隨此刻此時風。


這是一個很複雜的社會問題,要回答這個問題,筆者認為至少應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分析這個現象:

一、什麼是詩歌?

詩歌,是用精鍊的語言、帶哲理性的思想,來表達情感的一種文學形式,好的詩歌,是用靈魂來歌唱社會,歌唱人生,所以,讀好的詩歌,必須要帶著思考,帶著「高尚的思想」,用心去品讀,這樣才能體會到詩歌的美,才會對自己的思想有所凈化,從而觸及心靈,這樣才會讀懂並喜歡詩歌。

好的詩歌,是要能很好地反映社會,反映生活,要踩著時代的脈搏,把詩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用靈魂的語言向社會發出呼喊,從而引起大眾的共鳴,這樣的詩歌,才是真正的好詩,才會經久不衰。這也是當下很多詩人不能做到的,所以真正的好詩就寥寥無幾,讀不到好的詩作就影響到讀者慢慢變少,寫詩的人也隨之減少了。

二、時代變革對文化發展的影響

時下這個社會,大眾的思想多數是浮躁的,能靜下心來思考人生、思考社會的人不多,只有少數精英階層會思考這類問題,但他們的大部分精力又被牽扯到社會經濟的發展上,對詩文化的引領作用就少了很多,從而難形成詩歌文化的社會氛圍。許多社會精英其實都是喜歡詩歌的,只不過他們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喜歡而已罷了。另外,這個時代一切以經濟為主導的發展,使文化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約和影響,文化不值錢,是普遍大眾人的心態,詩歌隨之受到影響,熱愛詩歌的人少了,寫詩的人自然少了也就屬正常現象。

詩歌,是燦爛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瑰寶,一個國家要強大,文化的重要性是不必說的,文化對一個國家來說,就好比一個人的思想和靈魂,一個人沒有了好的思想和靈魂,即使他擁有了很多財富,也是極其危險的,很多缺失「文化」的富豪,即是典型的例子。按照正常的社會發展模式,一個失缺「文化」的人,是不可能擁有過多財富的,但時下社會發展的諸多特殊因素,卻導致出現了許多沒「文化」的富豪,這也是大眾對文化不看重的原因之一,不熱愛詩歌也就很正常了,沒有了讀者「市場」,「廠家」——詩人自然就少了。

一句話,要有「文化」的人多了,熱愛詩文化的人才會多,這樣,喜歡詩歌的人自然就多了。這個,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營造出良好文化氛圍,讓「文化」受到遵崇,有價值、有地位,尤其是社會多「滋生」出一些真正的詩人來,這樣才能形成良性的「詩歌」文化,愛詩的人慢慢多起來,寫詩的人自然就多了。

作為一名詩歌愛好者,這是筆者一點粗淺的見解,有分析不對的地方,誠懇歡迎各位朋友指正,謝謝!


大家好,我是看人間萬象,歡迎關注!


我是一名漢語言文學的學生,我有過堅持一段時間寫詩的經歷,後來沒有堅持下去的原因是:

1,沒時間:我每一天都要打卡,就是沒辦法堅持每天寫詩,因為其他事佔有時間太多了。

2.動力源不夠:我之所以能堅持做一件事,一般都是目的性很強大,例如要禮物或者獎品這樣我就能夠堅持了。寫詩這個沒有禮物也沒有獎品,我就沒有動力啦。

3.沒有人一起堅持:一個人走真的很孤獨


不過我現在找到一個動力,就會在趁早APP和別人一起打卡贏取趁早幣


依蒙小詩不邀自來,首先討論下什麼才算是寫詩的人!肯定的講不是有了詩人證的人寫的詩才叫詩!而是一個人寫的詩多了,經過時間的沉澱越來越多的人從詩中讀出那華麗的樂章,方能因寫詩而被更多人認可為真正的作詩之人!從某種意義上講,好詩如酒有時需要時間醞釀,才更讓人蕩氣迴腸!試想下,醉仙在當時大唐也不可能人盡所知作為一個詩人存在!一生遊歷山水,入景生情,賦詩而抒發,時延至今老幼皆知,他自己也不會想到身後會多麼出名!只不過喜歡罷了!

至於問題提到現在寫詩的人越來越少,主要原因是現代的人沒有那麼多心思坐下靜靜的去欣賞一首小詩!加上寫詩根本不能維持生計!但並不代表寫詩的人少!充其量的是寫詩的人不會被更多人注意的原因吧!

有理由相信喜歡詩歌寫作的人依然樂此不彼的在為詩而詩!


也許現在我更相信詩人是天生的。如果寫詩可以後天習來,那多看些好詩就更容易寫出好詩。但我認為不是這樣,很多詩歌鑒賞家並沒有與之鑒賞能力相匹配的詩歌創作才華,創作與評價並不一樣。之前看了一篇新京報書評周刊的文章《什麼是詩?童心就是詩》裡面對詩歌的看法很不錯,大家可以搜來看看。

看過江弱水關於詩歌博弈的說法,我認為賭徒的詩(例如書中舉例李白,還有詩歌《斷章》)更像詩歌的樣子。詩歌是靈感本身的樣子。它只是借你的手呈現它自身,不應由你塑造。

貼一段話。「好詩總是誠實和敏感的。」這使我想起葉芝的一段話:「如果我們理解自己的心靈,理解那些努力要通過我們的心靈來把自己表達出來的事物,我們就能夠打動別人,不是因為我們理解別人或考慮別人,而是因為一切生命都是同根的。」

所以我對於提問的為什麼詩人越來越少了的回答是:現在的人們越來越個性了,活得也越來越自我,甚至不介意不被理解,他們也更樂意使用有自我特色的表達方式。所以綜合葉芝的那一段話,人活出了各自的模樣,共鳴也許更難發生了。

不是寫詩的人少了,是能寫出在全人類中產生共鳴的詩歌的詩人本來就是少數,那少數成為了大詩人,從而能展現在世人面前。而絕大多數寫詩的只是小詩人,他們的詩歌難以共鳴人類,更多時候只是與自己共鳴以及能夠有極少數人與之共鳴。(大詩人小詩人這個說法來自博爾赫斯的一首詩。)

括,我也是個小詩人。


第一,主要是社會浮躁,急功近利,雖然看上去很熱鬧,讀詩、吟詩、吟誦,不是功利目的,就是炒作表演。

第二,聲勢浩大的詩歌運動,主要是讀、吟、誦,表演、展示,附庸風雅。

1.各級各類各種組織遍布全國各地,如中國詩歌學會、中華詩詞學會、中國辭賦協會、中國韻文協會、中華詩教研究會、中國辭賦楹聯協會,據我所知一個地級市居然有7個詩歌詩詞辭賦楹聯等學會研究會;2.各種徵文、各種比賽(吟誦、吟唱、背誦),此起彼伏;3.詩刊,尤其是互聯網詩歌平台數以百計,目不暇給;4.詩人專欄作品鋪天蓋地數量驚人5.網路推波助瀾,媒體全面逼進,包括湖北衛視「中華好詩詞、」中央電視台「中國詩詞大會」;6.詩歌春晚,居然從年度搞到季度,還有簽約詩人。

第三,.詩人都是寂寞孤獨的,帶有淡淡的憂傷,沒有悲天憫人自尋煩惱,就沒有創作靈感。

一百個詩人有一百種創作理論,但沒有一種是可以複製的。寫作,就是尋找到適合自己的範式。

寫詩需要豐厚學養、睿智判斷、高峻立意、豐贍詞釆,但很多人有了這些,照樣成不了詩人,詩人需要寫作的靈感與激情。

一個人的疼痛、曲折、憂愁、悲傷,可以加速一個人的成長,如果呈現在文字里,就是一種厚重。

詩人不分年齡、不分背景,真正的不拘一格。一些應該成為詩人的成不了詩人,一些不可思議的人成了詩人。


看到這個話題,我腦子裡一下子就湧現出浮躁、功利化等等的辭彙。其實,在我看來,寫詩的人少是很正常的事。一個社會裡,人人都吟詩,不僅荒唐,更是可怕的。

我年輕時是個文學青年,愛讀詩(至今保留這個習慣),也寫詩,偶有發表。那時候寫詩能被印出鉛字是很拉風的。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的窘迫,事業的壓力等等,慢慢不寫了。其實也是寫不出來了。寫詩與個人機遇不好無關,許多詩人歷經滄桑,詩寫得反而更好。我體會,好詩多出自年輕和激情,就像前兩年《滉漾》的作者大衛,熱血、激蕩,看著那樣的生命成長就是詩:三千青絲每一根都是我的/我愛你腹部的三千畝玫瑰/更愛你舌尖上小劑量的毒。

我們這個國家,從來就不缺寫詩的人。記得上世紀50年代大躍進,全民寫詩,專業的詩人反而沉默。那些詩無比豪邁,撕片白雲擦擦汗/湊到太陽吸袋煙,吹牛絕對不上稅。還有文革,批林批孔小靳庄,號稱一個村子裡的人都會寫詩,甚至全村人出了一本詩集。所以我特別害怕人人寫詩的年代,那絕對是文化恐怖。

寫詩的人少,不是真的少,而是比上個世紀文學鼎盛時期少了。這是非常正常的,沒什麼可感嘆的。古典社會裡,文人消遣除了寫詩,沒什麼可高雅的了。現在不同了,社會現代化了,人們文化消費的方式,娛樂的方式有太多太多選擇了。我身邊就有寫的特別好的詩人朋友,每天都寫,但頂多發發朋友圈。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是一個完全的商品世界了。在這個環境里,什麼多什麼少不取決於這個東西好或不好,而是有沒有人需要。現在的社會節奏,快的像過山車,早已容不得你在舊時的庭院里一步三嘆了。

寫詩讀詩過日子,太奢侈。


不是寫詩的人少,是不會寫的人多,詩來之生活,高於生活,它凝聚了生活的《經典》,敘述的時代脈搏,記錄的人物精華,歌頌的高尚情操,傳承著至高無上的信仰,大寫了無數英雄純潔的靈魂,中華民族的詩是中國人民的文華瑰寶,也是世界詩壇獨一無二的財富,繼承和發揚詩這一文化形式,是教育的必修課。

寫詩要文化基礎和駕馭文字的能力,古詩詞的韻律約束也是學寫人的困難,現代人的生活和過去完全不一樣,要寫的內容和反映的生活存在認識的不同,價值觀,生命觀,世界觀,都在發生著變化,一代人和一代人都不一樣。

有一故事說一父親和他兒子在地里幹活,休息間這位父親想試探他兒子的智力,順手拿一土塊拋到空中,問他兒子現在刮的什麼風,他兒子一看很平靜那來的風,他又一看土塊頓悟,回答他父親說,上下風,這個兒子很聰明他不說刮的上下風,只說上下風。他父親終於得出一答案自然界除了東南西北風,還有上下風。

從這裡可以看出任何事物,達到一定高度會自然落下。古詩曾經輝耀千秋,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是要從巔峰迴落,這個落也不是藝術的落,思想的落,而是同現代人時差的落。過去沒有火箭衛星,古人的詩就不會寫未來的生活,這是歷史與現代化發展的工業文明的落差。

現代人說寫詩不能當飯吃,這也是事實。勞動一天掙幾百元錢養家胡口,生活為第一需要,業餘時間用於應酬,聚會,旅遊,寫詩的時間都被這些活動擠掉,生活節奏加快,詩在現實生活中被視為可有可無的東西,這是大多勞動者的現狀。

前一段舉辦的古詩詞大會都是學生參加,沒有工人農民的參與,所以詩還是存在於知識階層。那麼普通人的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忠實的為國為民無私的奉獻也是一首」詩」,火箭,衛星,大飛機,高鐵,無處不在的有大囯匠們的」詩」,而這些詩都是唱響強國,強軍,民族復興的偉大詩詞。這些詩是能看的見摸的著的詩的」脈動」,詩的生命力,詩的巨大能量,這種詩是不可戰勝的,它代代相傳一脈相承,是走向科技現代化,生活奔小康,人民安居樂業詩的最強音。它是一個時代的符號一個時代的精神,詩與勞動的詩奉獻的詩忠誠的詩,是詩人思想行為的反映,詩的最高境界是寫詩人的夢想得以實現,如今的蜀道難,再不是難於上青天,這是詩夢變成現實的最好寫照。

詩與勞動的詩結合是詩的靈魂,所有的詩出於人們的美好願望和對新生活的嚮往,我們這代人的詩與詩的描繪,將向大國走向強國,將向小康奔向大康,大寫一篇前無古人的宏大詩篇


推薦閱讀:

人求上進先讀書,鳥欲高飛先振翅
賞石如讀書,永無止境
組圖:看看電影,讀讀書
讀書筆記|曹雪芹是曹寅的孫子嗎?
叔本華:比讀書更重要的是什麼

TAG:詩歌 | 文學 | 讀書 | 文化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