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會致癌?還能好好地喝奶嗎?


牛奶致癌是個謠言,其理由是:一是牛奶中含有的IGF-1致癌;二是其中的酪蛋白致癌。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研究發現:雌性激素、雄性激素和胰島素的生長因子就是牛奶內的主要致癌物質,同時稱牛奶中的IGF-1(類胰島素一號增長因子)易致癌,牛奶中的蛋白質增加癌症、心臟病、糖尿病、多發性硬化病、腎結石、骨質疏鬆症、高血壓、白內障和老年痴呆症等的患病概率。在2010年,這個報道在網上流傳,之後又被更多人添油加料地說可以致癌。

IGF-1與癌症只是具有一定的相關性,目前也並沒有直的臨床研究以證明IGF-1是致癌的直接原因,而且牛奶在經過加熱、消化、吸收後,其中的IGF-1在人體內已沒有生物活性了。

IGF-1是生物自身分泌的一種激素樣蛋白質,主要由肝細胞合成、分泌和釋放入血,繼而運輸到全身,在人體每個器官中幾乎都能找到它的身影。在體內,IGF-1主要發揮類胰島素的調控血糖的作用以及促進機體骨骼的發育,並沒有研究表明有任何副作用,所以,其實牛奶中的IGF-1對人不構成健康隱患。

另外,奶牛隻有在生下小牛後才會分泌乳汁,這像自然的生理狀況是無法依靠激素賴促進完成的。同時,養殖場一般會在奶牛哺乳期的合適時間為它人工授精,受孕的奶牛會再次生下小牛,開始新一輪產奶。所以牛奶中或者母牛中添加激素是不成立的理論。農場給母牛添加的並不是生長激素,只是一種促進奶牛交配產子的性激素,並不會對產奶和奶牛本身的品質產生任何影響。


牛奶致癌,我沒有聽錯吧?之前國外有一項研究,用酪蛋白作為唯一食物來源餵養已經被黃曲霉毒素致癌的動物,從而得出喝牛奶致癌的結論。

但其實牛奶中的蛋白質含量比較恆定,為3%—3.5%,大部分為3%。蛋白質主要由酪蛋白和乳清蛋白構成,其中酪蛋白佔80%,分子量大,是攜帶礦物質的載體,能促進鈣的吸收。300克的牛奶含蛋白質只有9克,酪蛋白含量還會少一些。

人們謠傳酪蛋白致癌是依據美國康內爾大學柯林·坎貝爾教授的動物實驗。大鼠在給與致癌物黃曲霉素的同時,分別餵食牛乳酪蛋白和植物蛋白質,結果顯示牛乳酪蛋白會促進癌症發生。因此說成喝牛奶致癌是不嚴謹的。

還有的調查表明,牛奶喝得多的人,患前列腺癌的風險也比較大,可是患結腸癌的風險卻變小。這項調查說明同樣的食品,對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影響。因此看問題要全面,不能斷章取義。

人們喝牛奶主要是為了補鈣。牛奶中鈣含量高(100㎎/100g)、鈣磷比例(1:1)合適、還含有維生素D、乳糖和氨基酸等促進鈣吸收的因素,因此吸收利用率高,是膳食優質鈣的主要來源。

所以,牛奶致癌這種推斷是不科學的。建議大家喝牛奶,更多的是為了補鈣和攝取優質蛋白,建議大家每天可以喝到一斤奶,尤其是正在長身體的小朋友和中老年女性。如果有喝牛奶腹瀉有乳糖不耐症的朋友,建議可以少量多次飲用或者去喝酸奶。

注作者信息:內蒙古營養健康促進會 副會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HACCP食品體系內部審核員

國家二級公共營養師

國家高級食品檢驗員 王思露

文章屬原創,如有轉載請告知本人


打激素產奶、越喝越缺鈣、酪蛋白有害等「牛奶致癌」還在蠱惑人心

受訪專家: 美國普度大學農業與生物系食品工程專業博士 雲無心

近日,一篇名為《牛奶將人類送入癌症的墳墓》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被瘋狂轉發。該文章稱,人是地球上唯一終生吃奶的動物,而奶牛是靠打高劑量的激素產奶的,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研究發現:雌性激素、雄性激素和胰島素的生長因子就是牛奶中的主要致癌物質;牛奶中的IGF-1(類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易致癌,牛奶中的蛋白質會增加癌症、心臟病、糖尿病等的患病幾率。這一聳人聽聞的謠言讓很多人為之恐慌、擔憂,但記者查證發現,這一理論其實已經流傳多年。

今天,我們摘取文章中的主要觀點,邀請美國普度大學農業與生物系食品工程專業博士雲無心詳細解惑。

謠言1:奶牛產奶靠打激素,激素會導致癌症。

專家解讀:這裡說的「激素」是指牛的生長激素。早在20世紀30年代,人們就發現給奶牛注射生長激素能夠提高牛奶產量。但這一發現一直沒有得到實際的應用,因為牛生長激素只能從死牛身上得到,在經濟上並沒有什麼吸引力。幾十年後,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人們用細菌培養合成出「重組牛生長激素」,可以增加產奶量。生長激素的本質是蛋白質,攝入體內後會被消化成氨基酸片段加以吸收。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進行了大劑量的小鼠動物實驗發現,餵養大劑量重組牛生長激素後,沒有觀察到小鼠各項生理指標的異常。因此,食物中的生長激素不會被直接吸收,不會對健康產生影響。FDA與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的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進行的研究還證實,重組牛生長激素催生的牛奶中,不會催生出其他危害健康的物質。不過,注射重組牛生長激素對奶牛的健康有一定影響,出於動物福利方面的考慮,加拿大和歐盟都沒有批准它的使用。

謠言2:牛奶中的IGF-1導致女性易患乳腺癌,男性易患前列腺癌。

專家解讀:IGF-1全稱叫「類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又叫促生長因子,是廣泛存在於生物體內的一種蛋白質。有流行病學的調查顯示,IGF-1似乎與前列腺癌等有一定關係。而一些針對牛奶的報告認為,重組牛生長激素(rbGH)的使用增加了牛奶中IGF-1的含量。但rbGH導致的IGF-1增加幅度很小,而且牛奶中的IGF-1含量很低。不管所喝的牛奶是否使用過rbGH,從中獲得的IGF-1跟人體本身含有的量相比都微不足道。FDA和JECFA一致認為,IGF-1與癌症的關係只是一種多因素的相關性,沒有證據說明IGF-1是致癌的原因。而且經過加熱、消化、吸收後,食物中的IGF-1很難在人體內具有生物活性。所以,牛奶中的IGF-1對人不構成健康隱患。

謠言3:牛奶中的酪蛋白會促進各階段的癌症。

專家解讀:文章稱,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坎貝爾教授發現,牛奶中的酪蛋白可以促進各階段癌症。但坎貝爾在2006年12月接受《生命時報》採訪時表示,他的研究「並不是說乳製品會致癌」。他的實驗首先是用大劑量的黃曲霉毒素(一種強致癌物)誘導出患癌的大鼠,然後再喂飼含不同蛋白質的飼料,並不能直接推出酪蛋白對健康人體有相同作用。酪蛋白存在於哺乳動物的奶水中,假如酪蛋白可以促癌,那麼剛出生只能喝母乳的哺乳動物豈不是患癌風險大增?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CRF)和美國癌症研究所(AICR)於2007年底聯合發布的《食物、營養、身體活動和癌症預防》的專家報告指出,沒有任何有足夠說服力的證據表明,牛奶有增加或降低癌症風險的效果。高鈣飲食,不論鈣來自於牛奶還是其他食物,每天攝入1.5克以上鈣,都可能有增加前列腺癌風險的作用。這相當於每天飲用相當於超過1千克的牛奶,遠超過多數中國人的乳製品攝入量。

謠言4:牛奶會導致糖尿病等慢性病。

專家解讀:這一結論同樣來自康奈爾大學的坎貝爾教授寫成的《中國健康調查報告》,其中,提出「西方飲食結構中牛奶攝入過度有害」的觀點。美國人膳食中約70%的蛋白質是動物性蛋白質,至少一半來自奶和奶製品。他們把牛奶當水喝,確實會引發一些健康問題。2010年美國健康飲食指導意見提出,成人和9歲以上兒童每天應攝入750毫升低脂或脫脂牛奶,4~8歲兒童每天攝入500毫升左右。美國農業部2010年調查顯示,美國2~11歲兒童每天消耗牛奶大約1.5杯(1杯約為236.6毫升),12~19歲青少年每天消耗0.75~1杯,20~49歲消耗量不到1杯,50歲以上人群消耗量繼續略微下降。但中國營養學會近20年的調查顯示,我國大城市人均日飲奶量只有44毫升,全國平均水平只有20毫升左右,而推薦每日飲奶量300毫升也僅僅是為世界平均水平。所以,中國人還是要適度增加奶的攝入量。

謠言5:牛奶越喝越缺鈣。

專家解讀:文章稱,每百克牛奶含鈣110毫克左右,一些海藻、魚蝦干、芝麻等都比牛奶高。但實際上,牛奶中有90%都是水,把這部分水去掉,其鈣含量可以提高接近10倍。所以將牛奶做成奶製品後,鈣含量會大大提高,比如某些乳酪含鈣量高達1000毫克/100克。其次,牛奶中的鈣吸收率達32%以上,其中1/3的鈣是以遊離態存在的,直接就可以被吸收,另外2/3的鈣結合在酪蛋白上,會隨著酪蛋白的消化而被釋放出來,也容易被吸收。而且牛奶中的鈣生物利用率特別高,是難得的優良鈣源。而多數蔬菜中含有草酸,會降低包括鈣在內的許多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的吸收,吸收率較牛奶低得多。換句話說,喝300毫升牛奶或吃30克乳酪就能攝入的300毫克鈣,至少需要吃一公斤捲心菜才能補上。至於有傳言說,「一旦喝牛奶或者吃肉食就可能會導致體液變酸,然後骨鈣就會被釋放出來中和酸性」,這樣的說法完全沒有科學依據。

總之,牛奶是一種優質的食品,是提供優質蛋白和鈣最便捷的途徑之一。牛奶中的蛋白質在氨基酸組成上與人體需求非常接近,消化吸收率高。不過,牛奶是一種常見的過敏原,還有很多人對牛奶中的乳糖「不耐受」。這部分人可以通過均衡營養,多吃雞蛋、豆製品、雞肉、魚肉以及其他瘦肉等來彌補。▲(本文由本報特約記者王寧采寫)

生命時報 查看官方網站 心懷良知 科學為上 傳播健康 為善最樂


牛奶致癌的謠言一直在網上流傳,所謂的理由主要包括兩個:一是牛奶中含有的IGF-1致癌;二是其中的酪蛋白致癌。

牛奶中確實含有IGF-1,IGF-1的中文名為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是生物自身分泌的一種激素樣蛋白質,主要由肝細胞合成、分泌和釋放入血,繼而運輸到全身,因此它幾乎存在於機體的每個組織器官中。在體內,IGF-1主要發揮類胰島素的調控血糖的作用以及促進機體骨骼的發育。

由於一些基礎研究發現,IGF-1與多種腫瘤的發生髮展相關,因此所謂牛奶致癌的說法,主要依據正是源於這些基礎研究結果。然而,IGF-1與癌症的關係只是一種多因素的相關性,目前並沒有直接證據(人體研究)證明IGF-1是致癌的直接原因,何況牛奶經過加熱、消化、吸收後,其中的IGF-1在人體內已沒有生物活性。所以,牛奶中的IGF-1對人不構成健康隱患。

另外,牛奶中IGF-1含量約為2.45ng/ml,如果按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的成人每日牛奶攝入量300ml計算,每日攝入的IGF-1總量約為735ng,而成年人每日體內可自行生成IGF-1的量為10 000 000ng。由此可見,按正常攝入量計算,牛奶中的IGF-1含量遠遠低於人體自身的生成量。而且,母乳中的IGF-1含量為13~40ng/ml,遠高於牛奶,如果喝牛奶致癌,那麼嬰兒喝母乳豈不是更容易致癌?

同樣道理,所謂牛奶中的酪蛋白致癌這個說法最早來源於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坎貝爾教授。坎貝爾教授的實驗是給予大鼠一種強致癌物——黃曲霉素,同時分別餵食大豆蛋白或酪蛋白(作為唯一的蛋白質來源),結果顯示吃酪蛋白的大鼠發生肝癌數量較吃大豆蛋白的大鼠多。

首先,它只是一項「大鼠實驗」,實驗結果並不適用於人;其次,該實驗結果是基於黃曲霉素這個強致癌物的基礎上,根本不能簡單推斷出酪蛋白致癌,更不能由此引申推斷牛奶致癌。因此,坎貝爾教授在接受《生命時報》採訪時也表示,他的研究「並不是說乳製品會致癌」。而且,哺乳動物的乳汁中除了乳清蛋白,也含有酪蛋白,假如酪蛋白可以致癌,那麼對於只能喝母乳的嬰兒豈不是患癌風險大增?

上海同濟醫院營養科 吳萍創作,本文來自約健康平台


網路上盛傳喝奶致癌,這是真的嗎?康奈爾大學的柯林.坎貝爾教授用奶中的酪蛋白餵養大鼠,結果發現高劑量的酪蛋白會增加大鼠患癌的危險(酪蛋白是牛奶中的主要蛋白質)。但是,這就意味著喝奶危險嗎?對於喝奶致癌一說,只有量變才會產生質變。2010年中國慢性病檢測數據顯示,我國城鄉居民奶製品的攝入量為42.9g/標準人日,遠遠少於2016年版本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議每人每天飲奶300g或相當量的奶製品。

隨著經濟和食品工業的發展,超市裡擺放的奶製品琳琅滿目,種類多種多樣,價格不一,讓部分患有「選擇綜合症」的消費者開始犯愁了。怎麼選擇適合你的奶製品呢?

第一點,「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

選擇奶製品最重要的就是要選擇安全可靠、信譽高的企業生產的牛奶。

第二點,要因人而異。

有的人喝牛奶後就腹脹、腹瀉,為什麼?有可能是由於「乳糖不耐受」。不要擔心,在亞洲,相當一部分人具有「乳糖不耐受」的癥狀,這是由於你缺乏消化和分解牛奶中乳糖的「乳糖酶」,尤以老年人常見。如果你屬於這類人群,那麼可以選擇舒化奶或者酸奶。舒化奶中添加了乳糖酶,可以幫你消化牛奶中的乳糖。而酸奶在製作過程中,乳糖減少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所以有乳糖不耐受的人,可以選擇喝酸奶。

如果你的體重或者血脂超標,那麼可以選擇脫脂奶。脫脂奶,顧名思義,幫你降低了牛奶中原有的脂肪含量,可以減少脂肪的攝入。

如果你的消化系統不好,或是存在便秘的情況,不防選擇含有益生菌的酸奶試試。

對於普通的健康人來說,選擇純奶就可以了。

第三點,要看食品標籤上的奶製品含量。

一般來說,牛奶中蛋白質的含量在3%左右。如果食品標籤顯示蛋白質含量過低,那你就要考慮下了。儘管它也可能被叫做「奶類」,但是它很可能只是乳飲料而已,一般乳飲料含蛋白質較少,含糖量卻比較高。

第四點,看看殺菌方式。

一般奶製品的殺菌方式有兩種,高溫殺菌和巴士殺菌。高溫殺菌的缺點是由於溫度過高,會損失部分營養素,優點是保質期較長;而巴士殺菌的缺點是保質期相對較短,優點是營養素流失較少。巴士殺菌的奶製品造價一般要比高溫殺菌的奶製品要高。

怎麼給奶製品加熱呢?加熱後的奶製品奶香四溢,味道和口感比較好,很多人喜歡喝奶前先加熱。但是,熱奶也是有技巧的。正確的步驟應該是先將奶製品倒入容器中,再進行加熱,注意邊加熱邊攪拌,防止鈣沉積,溫度升高至60℃~70℃的時候關火。正規食品企業生產的奶製品在銷售前已經經過高溫或巴士殺菌了,所以我們自己給牛奶加熱的時候不用煮沸了。

營養學博士 張娜


牛奶會致癌?還能好好地喝奶嗎?

牛奶是營養價值很高的食物。不僅是膳食中蛋白質和鈣的重要來源,也是VA和VB2等營養素的補充來源。

但近年來大眾對於牛奶的健康意義有了質疑之聲。有的研究者認為牛奶的攝入與癌症有一定聯繫,這麼說有科學依據嗎?

我們還能好好地喝奶嗎? 牛奶真的會致癌?

答案搶先看:

我國國民平均乳製品的攝入量不足以達到導致癌症風險上升的水平。[1]

關於這個問題話食將根據依據流行病學,客觀地評價牛奶與多種癌症發生風險的關係。

接下來讓超哥用數據和文獻告訴你真相。

【牛奶的好處】

牛奶中主要含酪蛋白和乳清蛋白兩種主要蛋白質,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和提高免疫力的功效,會間接地抑制了癌症的發生。

乳製品在實驗中表現出了一定的抗癌效果,例如近年來有多項膳食調查研究表明,牛奶的攝入量會降低結腸癌的發生風險。[2]

每日攝入4份以上乳製品的女性,與每日不足1份者相比,若每日增加2份乳製品,結腸癌的發生風險將下降13%。[3]。

另外牛奶中富含的鈣和VD均被視為降低乳腺癌風險的因素。[1]

【牛奶真的不會致癌嗎】

牛奶是人類喝了幾千年的天然食品,牛奶和癌症關係在目前不能確定。

但可以肯定這並不是學術界的主流觀點,沒有更有力科學證據證明牛奶能增加癌症風險。[4]

根據臨床醫學的觀點,疾病的發生並不是因為某個器官、細胞出問題所致,更非是某個單獨的外界因素所影響的結果,而往往是由多種因素綜合作用所決定的。[5]

又有研究者認為,每日乳糖攝入量超過30g者,與攝入量不足10g者相比,卵巢癌的相對危險增加約19%。

超哥認為:

基因、環境和膳食因素才是導致癌症的主要因素。就算牛奶和某些癌是有某種相關,但相關性也不是很大,也沒有統計的顯著數據能夠證明牛奶能夠致癌。

【總結】

牛奶是可以放心喝的,我們對此不用抱任何的恐懼感。

我們要保持膳食營養平衡,遵循中國膳食平衡寶塔,每日需要攝入300g的奶和奶製品。在平時注意飲食習慣,遵循膳食平衡寶塔,積極鍛煉身體,保持好心情,疾病自然會遠離自身的。

想了解更多健康食品的諮詢嗎?關注「超哥話食」,遠離謠言恐嚇。

參考文獻

[1]范志紅,李楠楠. 乳製品消費與癌症風險控制[J]. 中國食物與營養,2011,17(01):78-82.

[2]Holt PR, Atillasoy EO, Gilman J, et al. Modulation of abnormal colonic epithelial cell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by low-fat dairy foods. JAMA. 1998,280:1074–1079.

[3]Fleet JC. Dairy consumption and the prevention of colon cancer: is there more to the story than calcium? Am J Clin Nutr 2006,83(3):527-528.

[4]謝偉鋒. 「牛奶致癌」之說也需兼聽則明[N]. 中國食品安全報,2013-11-21(A02).

[5]羅超應,羅磐真,李錦宇,王貴波,謝家聲. 飲食與疾病:由牛奶致癌說引發的思考[J]. 醫學與哲學(A),2016,37(03):25-27.

作者:劉於莜 趙力超


有科普文章根據國外的動物實驗結果或少數人群的調查資料,宣傳喝牛奶會致癌的觀點,一時間造成了群眾大面積恐慌,然而,牛奶真的如文中所言,是人類的殺手嗎?

事實上,這種觀點缺乏科學依據,也不符合我國國情。

牛奶致癌的觀點主要來源於單一的酪蛋白飲食結構作用於本身就患有癌症的白鼠身上,那我們說這種實驗方式本身就不具有科學性,首先動物實驗中的許多條件和人的飲食方式截然不同,其結論不能延伸到人的身上,提別是將酪蛋白作為實驗白鼠唯一的蛋白質來源,這在人類飲食結構中是幾乎不可能存在的,牛奶中並不完全是蛋白質,其中所含蛋白質只佔人體一天中蛋白質所需的一小部分,牛奶中含量最高的依然是水,其次實驗的白鼠本身就是身患癌症的,再用酪蛋白促進癌症的進一步發展,這兩者是有本質區別的,將沒有必然聯繫的二者強扭在一起,那我們說這種論證方式本身就是錯誤的。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歐美等國人民人均牛奶消費量超過300kg,而我國居民只有21.7kg,兩組數據相差15倍多,有著天壤之別,而這些實驗和調查主要是針對西方國家居民牛奶攝入量過多的問題,對於我們國家居民來說,完全沒有參考價值。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建議每人每天飲奶300g或相當量的奶製品,牛奶因其消化吸收率高,是人體獲取鈣的重要來源,應保證奶製品的足量補充。

總而言之,「牛奶致癌」之說不過是危言聳聽罷了。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參考書籍:《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


流言: 牛奶中的IGF-1(類胰島素一號增長因數)導致女性易患乳腺癌,男性易患前列腺癌。IGF-1是牛奶中本身含有的致癌激素,但是在以前自然產出的牛奶中含量較低。 自從人們用激素催發母牛大量產奶,牛奶中的IGF1含量就增加了數倍至數十倍,牛奶致癌的危險當然就很厲害了。

真相: IGF-1規範的全稱應該叫做「類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類胰島素一號增長因數」的說法不準確。IGF-1是廣泛存在於包括人體中的一種具有重要生理作用的蛋白質。有一些流行病學的調查顯示,IGF-1似乎與前列腺癌等癌症有一定關係。但是,FDA和JECFA(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的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一致認為,IGF-1與癌症的關係只是一種多因素的相關性,迄今為止並沒有證據說明IGF-1是致癌的原因。

確實有對牛奶的分析報告認為,重組牛生長激素(rbGH)的使用增加了牛奶中IGF-1的含量。但rbGH導致的IGF-1增加幅度很小,甚至小於牛奶中IGF-1的正常波動。也就是說,一頭奶牛使用rbGH之後,所產的奶中IGF-1的含量會有微弱上升,但是上升之後的含量可能還是會低於許多不使用rbGH的牛奶。說什麼「含量增加了數倍至數十倍」是完全不對的。

其次,牛奶中IGF-1的含量是很低的,不管所喝的牛奶是否使用過rbGH,從牛奶中獲得的IGF-1的量跟人體內本身含有的量相比都微不足道。另外,經過加熱、消化、吸收之後,食物中的IGF-1到達人體內也不再具有生物學活性。

會有人跳出來說,既然使用rbGH是安全的,那為什麼目前在多數國家都不允許使用呢?實際上,歐盟和加拿大都沒有對使用了rbGH的牛奶在安全性上提出異議,但是他們認為rbGH的使用損害了奶牛的健康,因此主要是基於動物福利的考慮否決了rbGH的使用申請。

結論:謠言破解。 rbGH對牛奶中IGF-1不構成實質上的影響;牛奶中的IGF-1對人不構成健康隱患。


有些科普文章根據國外的動物試驗結果或少數人群的調查資料。宣傳喝牛奶會致癌的觀點,對我國居民造成很大的影響。實際上,這種觀點缺乏科學依據,也不符合我國國情。首先,動物實驗中的許多條件與人的飲食方式截然不同。其結論不能直接推演到人的身上。特別是這個實驗將酪蛋白作為實驗大鼠唯一的蛋白質來源,在人類日常生活中幾乎不存在這樣的飲食結構。我們喝的牛奶90%以上是水,其中蛋白質含量約3%;1杯-2杯牛奶所含的蛋白質僅為,只佔人體每天蛋白質需要總量的10%-20%。與動物試驗中使用100%的酪蛋白完全不同。另外,動物實驗是先用黃曲霉毒素引發癌症,再使用大量酪蛋白促進黃曲霉毒素的致癌作用,並不是酪蛋白直接引發癌症。因此,將此實驗結論說成「喝牛奶致癌」是錯誤的推斷。

另一方面,國外科學家的實驗和調查主要是針對西方國家居民牛奶攝人量過多的問題而設計的,與我國居民飲食的實際情況有本質的差異。歐美國家牛奶消費量平均超過每人每年,而我國居民只有2 ,相差15倍之多。

因此,發達國家膳食指南的目標是減少一些牛奶攝人量。如《2005年美國膳食指南》建議9歲以上兒童及成人每天食用700mL脫脂或低脂牛奶或者乳製品,比他們目前的平均攝入水平大概降低20%:而我國則必須大力提倡增加奶類的攝人量。2007年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把奶類食物推薦量由1997年的增加到現在的,比目前的平均攝人量大約增加3倍。即使按照目前推薦的飲奶量也僅僅達到世界的平均水平。仍低於美國推薦量的一半,所以沒有必要擔心牛奶過量對健康的影響。

營養宣教工作必須根據營養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別是要結合本國居民膳食營養狀況的調查資料,才能達到指導民眾實現平衡膳食合理營養的目標。把少數實驗結果不加分析地進行普遍宣傳,以致在社會上引起誤解是一種不尊重科學、不負責任的行為,應該摒棄。摘自《中國居民膳食指南》

亞洲人80%都屬於乳糖不耐受體質,一般都會喝牛奶拉肚子,

但如果喝經過酶水解技術的牛奶就不用擔心拉肚子啦,可以試試新養道零乳糖牛奶。

希望回答能幫到你


推薦閱讀:

半碗素麵的學生營養餐:誰偷吃了孩子碗里的肉?
孕媽這樣吃魚寶寶更聰明,但這5種魚千萬不能吃!(附食譜)
員工食堂營養師提示---用眼最需補充的七大營養
長期喝含糖飲料對生育能力有影響么?
回顧反方觀點:對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增大死亡風險研究評論

TAG:健康 | 牛奶 | 美食 | 營養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