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對聯起源於什麼時候?有什麼來歷?
對聯,也稱為對子,學名叫楹聯。逢年過節,家家戶戶都要貼對聯,因此對聯在我國的知名度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其實,不僅是現代社會,在我國古代相當早的時期,對聯就已經普遍使用了。接下來,我們就來探索一下對聯的前世今生。
我們都知道,一個完整的對聯包括上聯和下聯。上聯也稱為出句、出對、上比等;下聯也稱為對局、應聯、下比等。對聯的藝術特點總結起來主要是:字句對等、詞性對品、結構對應、節律對拍、平則相對。總結說來,對聯就是一種內容與形式相統一的藝術表現形式。
那麼對聯是怎麼產生的呢?
本文的立論基礎是,對聯是我國古代民間風俗驅邪「桃符」和詩歌律格類文體的演變相結合而產生的。通俗點說,就是對聯的文本源頭來源於詩歌律格類文體的詩句,而對聯的載體源頭則來源於題「桃符」的風習。以下具體展開來分析。
對聯的文本來源:詩歌律格類文本的詩句及其演變。
在我國上古時期,就有初具對仗形態的歌謠,如《吳越春秋》載:「斷竹,續竹,飛土,逐肉」,我們可以仔細品味這首歌謠,明顯已經具備了現代對聯的字句對等、節律對拍等特徵。春秋戰國時期,《詩經》、《離騷》等詩歌題材的文學作品名聲顯藻,流傳甚廣,而我們知道,《詩經》是四言詩的鼻祖,因此,《詩經》等類似文學作品的出現,就大大地的推動了對偶修辭這一文學表達形式的廣泛應用。此後,歷代文辭相習成風,如漢樂府民歌和漢賦,均講究對仗平仄。故劉勰在《文心雕龍》講:「故麗辭之體,凡有四對。言對為易,事對為難;反對為優,正對為劣」。
從漢賦到唐詩宋詞,格律詩一脈相承,特別是到唐朝,格律詩發展到了頂峰。對聯中關於上下聯對偶的要求,甚至與格律類詩歌的要求如出一轍。不僅如此,由於漢賦唐詩宋詞的內容創作,取材廣泛,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這就為對聯的內容創作提供了豐厚的文本基礎,我們拿對聯裡面的五言聯和七言聯與唐代的五言詩和七言詩對比,可以明顯的發現對聯是吸收了格律詩歌的精華而產生的。
因此,我們可以說,對聯的內容來源於是我國古代詩歌律格類文體精華,也可以說,對聯也是我國古代詩歌律格類文體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對聯的形式來源:「桃符」我們知道,現代對聯有多種表現形式,比如貼在房門上或牆壁上,那麼對聯的這種表現形式來源是什麼呢?
目前學界比較公認的觀點是來源於「桃符」。什麼是「桃符」呢?相傳在遠古的洪荒時代,東海深處有一座山,名「度朔」,山上有一棵巨大無比的大桃樹,桃樹下有一個鬼窟,由兩個神靈「神荼」和「鬱壘」看管,這樣鬼魅就無法出來作亂,以後人們為了紀念這兩位神靈,就在新年的時候,在桃木板上畫上二人的畫像,懸掛在房門的兩側,用來祈福納祥,辟邪驅鬼,並稱此為「桃符」。
此後,桃符的內容和形式也都發生了一些變革。在內容上,比如在最早的時候,桃符上只是書寫一些文字,到唐朝時期,桃符上也開始了另一種表達形式:繪畫。如將秦叔寶,尉遲敬德等形象繪畫出來貼於房門之上的風俗一直流傳到今天。在形式上,桃木板也有了多種物質的替換。
由此我們也可以來看一下學界公認的我國最早的對聯,來自蜀後主孟昶的題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從這幅對聯看,其能夠稱得上「對聯」無疑是因為其表達內容與變現形式的高度統一。
綜上,我們可以說,對聯是在我國古代民間風俗驅邪「桃符」和詩歌律格類文體相結合的前提下產生的。對聯的產生是古代文學性文體發展的必然結果。馬克思主義講「經濟基礎決定思想上層建築」,隨著物質基礎和精神文明的不斷推進,就必然有一種新的文學表達內容和表現形式來豐富人們的生活,而對聯就是在此歷史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
對聯的起源,已有答友講述的很精彩了,這裡就不贅述了。貼對聯的起源,他也提到了,就是五代時候,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到桃木板上,代替原桃符上的「神荼」、「鬱壘」兩個神的畫像或名字。《宋史蜀世家》中記載,五代後蜀主孟昶「每歲除,命學士為詞,題桃符,置寢室門左右。」「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題於公元964年)就是孟昶親筆題寫的中國最早的一副對聯。不過這位後蜀主冥冥之中似乎是有先覺先知,第二年,也就是公元965年,宋太祖趙匡胤派兵統一了四川,孟昶成了階下囚,而統一後,趙匡胤委任了一個叫呂餘慶(即太宗時名相呂端的哥哥)的人去接受蜀地,當了成都的地方長官。而孟昶投降之日,正巧是宋太祖的生日(農曆二月十六)。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宋太祖就將每年的二月十六日自己生日這天定名為「長春節」。一語成讖,不知是巧合,還是有預知,這副對預示了後蜀的滅亡。但是,孟昶卻為中華文化藝苑催開了一朵奇麗的花朵。
宋以後,民間春節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了。王安石詩「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當時春節盛況的寫照。由於它和桃符的密切關係,所以古人也把春聯稱為桃符。
到了明代,人們開始用紅紙代替桃木板,直接把聯語寫在紅紙上,貼於門楹。據《簪雲樓雜話》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後,除夕前,曾命公卿土庶家家過年須貼春聯一副,並親自微服出巡,觀賞取樂。
到了清代,對聯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出現了大量名聯佳對。對聯的分類也越來越細,婚喪嫁取、慶生賀壽、買賣開張,人們也習慣於貼上一副對聯表示慶賀,或者是追思。
現在,貼對聯早已成了華人過春節的一個優秀文化傳統,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密切、加深,一些中華文化圈的國家,也有了貼對聯的習慣。比如日本、越南等。
推薦閱讀:
※檀香木產地在哪?
※下聯:萬種寶貝米居先,上聯怎麼對?
※除了秦腔,還有什麼作品獲得過紅樓夢文學獎?
※為什麼說倫勃朗的繪畫地位與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不相上下?
TA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