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漢字為什麼有那麼多的諧音字?


謝邀。

漢字諧音字多的原因是有基礎、有習慣、應用廣泛。

一、諧音字多的基礎是同音字多。

幾乎每個字都會有多少不等的同音字,所以每個字都有成為諧音字的可能。同音字最多有上百個的,如shi(詩)、yi(衣)、ji(機)、yu(玉)等音。我國著名語言學家、「現代語言學之父」趙元任先生於1930年代在美國寫了一篇奇文,文章原題《石室詩士食獅史》,全部用shi的同音字寫成: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濕,施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試食十獅屍。食時,始識十獅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趙元任這篇短文,充分展示了漢語同音字現象,1960年,被大英百科全書收集在有關中國語言項內。後來有不少好事者模仿此文作了《季姬擊雞記》、《飢雞集磯記》、《易姨醫胰》、《於瑜與余欲漁遇雨》等篇,這些都說明了漢字同音字數量之多。

二、人們有使用諧音字的習慣。

諧音字使用最多的是在歇後語中。例如:

外甥打燈籠--照舅(照舊)。

和尚打傘--無發(法)無天。

諧音字的應用,使歇後語恢諧風趣,因而膾炙人口,被廣泛傳播和應用。

這是對諧音字有意識的運用。而無意之中對諧音字的敏感,從古到今都存在。

遠的如《史記-張耳陳余列傳》記載:漢初,高祖劉邦巡行天下,到了柏人(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西),貫高等人埋伏在此圖謀夜間行刺。劉邦一行準備在柏人安宿時,劉邦「心動」,心裡不安,就問這地方叫什麼名,隨從回答叫柏人,劉邦聽了覺得諧音象「迫人」,就沒有在柏人留宿起駕走了。

近的如現代,送禮一般不送鍾,因為諧音「送終」。

三、諧音字應用廣泛。

古代不但民間用,官方也用;當代不但個人用,企業單位也用;不但生話中用,藝術創作中也用。

1、古代最恐怖的諧音關聯就是避諱。

首先是要避皇家的諱。皇帝的姓名、皇帝父袓的名字,都是要詔令天下要求避諱的。不但本字要避諱,諧音字使用上也是要小心的。如唐人可以寫詩「滅燭憐光滿」,「燭」與「朱」諧音,明代人敢這樣寫會被殺頭的。所以有的皇帝因名字是常用字,避諱後非常不方便,即位後就會改名改成生僻字。所以古代皇帝除開國皇帝外名字多是生僻字。

其次是要避官諱。最著名的是陸遊《老學庵筆記》中記載:北宋時,常州的太守名叫田登,下令州內避諱「登」字,只要是與「登」字諧音,都要用其它字來代替。觸犯這個忌諱的都遭到鞭打。元宵佳節即將到來,依照慣例州城裡都要點三天花燈表示慶祝。因「燈」與「登」諧音不能使用,州府衙門貼出的告示上就寫成了「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於是就有了「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個成語。

三是要避家諱。父母的名字要避諱,祖上的名字也要避諱。如唐代著名詩人李賀,少時就有才名,但是科舉考試受到阻礙,由於他父親叫「李晉肅」,「晉肅」與「進士」諧音,有人提出李賀應避父諱,不能參加進士考試。當時憤怒的韓愈專門寫了《諱辨》為李賀鳴不平:「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但韓愈的雄文也於事無補,爭論的聲浪不斷高漲。因此李賀終生沒有參加進士考試。

2、民間運用諧音字主要是為了圖吉利。

現在最常見的就是「8」諧音發,帶「8」的車牌號、手機號是有真金白銀的含金量的,一串8的號牌一般人是得不到用不起的:

有的地方婚俗,婚床褥子下要鋪紅棗、花生、桂圓、瓜子,諧音「早生貴子」。

再如流行的過年倒貼「福」字,諧音「福到了」:

3、商家店鋪用諧音起名很常見:

4、廣告語中諧音字也很常見:

如:「XXX,有志(痔)之士的選擇!」

如:

5、文學藝術創作中也常用諧音:

李商隱著名的《無題》中的名句:「春蠶到死絲方盡」,:「絲」諧音「思」,「絲方盡」就是「思方盡」。

對聯中使用更多。如明代神童程敏政與閣老李賢對句:因荷而得藕;有杏無須梅。上聯通過諧音其實是問:因何而得偶?下聯也通過諧音回答:有幸無須媒。渾然天成,實屬妙聯。

傳統繪畫中也常有與諧音有關的。如蝠諧音福、鹿諧音祿、蘆諧音祿、手諧音壽,傳統畫中就有許多以蝙蝠、鹿、葫蘆、佛手為題材的:

6、社會上常有用諧音字代稱不雅、不便說不便寫的字詞的,如用「雞」代指「妓」等等。網路上有「520」諧音「我愛你」,「1314」諧音「一生一世」,「886」諧音「拜拜了」的用法;象「卧槽泥馬」等諸如此類詞語代稱也是非常之多,因其不雅,就不多列舉了。

7、最後要說的,是給孩子取名時一定要考慮諧音因素,否則一個帶有不好諧音的名字,或容易帶來惡意外號的名字,會給孩子帶來長期的困擾和煩惱。


益人樂科技《中國字中國筆》

中國字即漢子,它是先人留給炎黃子孫的一筆豐厚遺產,是中國人引以自豪的資本,它就如一篇妙棋橫生的文章,又像精雕細刻的藝術珍品。點橫豎撇捺似磚瓦,一筆一畫建大廈。漢字獨具一格,結構嚴謹,有模有樣,象形逼真,上小下大是「尖」,小土是「塵」,林中有「木」,無日不「明」......漢字內涵豐富,給人留下足夠的想像空間,有益於發展思維,啟迪智慧;漢字高深莫測,音同義有別,義同音有異,一字有多音,一字有多義,儘管如此,漢字仍有別於一些「模稜兩可」的外文,具有獨立完整之意的本性,既簡單又明確。漢字與漢語保持獨立聯合的特殊關係,從不「顛倒乾坤」,該靠前面不往後「站」,該挨後面不往前「擠」,易學也易記。

然而,有許多外國人說漢字太難學,還藉此貶低其實用價值,相對而言,外國人學漢語比國人學外語的確要艱難得多,一個「難」字足以說明漢字乃尖端技術品,一個「難」字才有效避免出現盜版和雷同。漢字從誕生到成熟的演變過程,經歷了無數次的整形「手術」,從字身就可以看出中華祖先精湛的技術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漢字有點有線有面有形,給人的感受是立體美。

毛筆則是中國的專利品,因其柔中帶剛,所以寫出的字陰陽互補,似龍飛像鳳舞,靜中有動,動中有靜。點像高昂的頭,橫像伸出的拳,豎像挺拔的腰,撇像刀子,捺像掃帚,它將國人的堅強性格和個人風格融入其中,字大不散架仍有魅力,字小菱角分明不傷雅緻,筆畫粗顯得氣派有活力,筆畫細顯得文靜而秀麗。

默契配合的中國字和中國筆,給中國書畫提供了先決條件,隸草行楷各有特色,一字多形變化無窮,沒有哪種文字敢與之媲美。漢字千姿百態,用毛筆寫出的漢字阿娜多姿,它為世界文化園地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是外國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無價之寶。


謝邀,本人一孔之見或許不對或許不全面,但至少是我的真切感悟。漢字多諧音,原因至少有:(1)大自然界有些物體不同,但是與之有關的聲音卻湊巧相同相似,比如「眼晴睜開的聲音」剛好與「鋸樹砍樹樹木正在倒下的聲音」相同相似(儘管兩者音量相差巨大),所以「目」「木」兩字造字時的讀音也就相同相似(不是現在普通話的讀音)。這是閩南話給我的啟示。(2)以一個基字而衍變造字,這些字的讀音也就相同相似。具體細分二種造字方法。A法:比如,以「木」為基字而造出三個衍變字「本、末、未」,則「本末未」這三個字就與「木」這個字的讀音相同(相似),僅是聲調不同。這也是閩南話給我的啟示。(很明顯,木→本→末→未,「木」字下加一橫變「本」表示樹根,上加一橫變「末」則表示樹梢,當「末」字含義引伸為轉化成「最上的最後的最底的」時,則上面那一橫短一些的「未」字就為「末」反義字)。中國造字就是好。B法: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形聲字,佔了漢字大半數。比如,「工江杠扛豇虹」,造字時都是一個讀音,其音來源很可能就是大河大江長江在某處急流滾動時所發出的類似拱拱的聲音,深夜聽來感覺尤是(不是現在普通話)。這還是閩南話給我的啟示。其意則與長條形帶狀形有關。中國造字,方法很好,反觀英語,莫明其妙,本來就不妙。


謝邀!回答:我國地域遼闊,歷史悠久,又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幾千年來,勞動人民創造了文字。並且出現了一字多音,多字同音。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還有五里不同音,十里改規矩之說。同一個字,在每個地方的讀音也不同,有的還出現了誤會和笑話。比如說:穿鞋的鞋字,四川一帶讀做(孩)。所以說我國的漢字出現了諧音字,是很正常的。


漢字,多諧音,本就是漢字的一大特點。使得漢字文化千姿百態。豐富多彩。我不是漢字研究者,但還是看過《說文解字》,漢字的形成,發展,是中華老祖宗聰明才智的結瞐。一字多音的形成,與中國的方言的傳播,有關係。中國的地方方言,更是千奇百怪,豐富多趣,就是在某個縣內,也有十里不同音。中國的地方方言,也是一大資源,得好好保護,利用。


這就應證了我們中國的語言博大精深,中國地大物博,每個地方通過當地語言理解都慢慢的都有了自己的方言。包括現在網路對很多不好的辱罵的字禁止,出現了很多用諧音字來代替,比喻「你媽」用「尼瑪」代替,「傻逼」用「SB」代替,「什麼」用「神馬」代替。多不盛舉!


推薦閱讀:

上聯:夕陽落幕明月升,如何對下聯?
上聯:最是無情帝王家,如何對下聯?
上聯:竹宅竹園,囑咐書童點燭,捉雞煲夜粥。下聯怎麼對?
對聯:胸有成竹信心滿?
怎麼鑒別綠松石的真假?

TAG:文化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