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安史之亂,唐朝能否一雪怛羅斯之恥嗎?
這個問題是個如果問題,不過有一些信息還是可以科普一下。
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就是,唐朝是否存在對中亞擴張的戰略主動意圖?
從歷史上看,是不存在的。
其實唐代對西域的軍事、政治統治的核心目的是為了鎮撫西突厥各部,同時隔絕其與吐蕃帝國之間的聯繫,而非要建立一個橫跨蔥嶺(今帕米爾高原)的大帝國。
而維繫這一距離長安政治中心上萬里的軍事存在和統治的核心資源,就是從中亞兩河流域一直到長安的漫長商路,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絲綢之路」。
中亞兩河流域的粟特人(Sugda,Soγd),中國史書也稱昭武九姓,或者九姓胡,是從東漢年間開始,一直到宋朝,都活躍在西亞、中亞、東亞貿易線上的商業民族。
在南北朝時代,粟特人憑藉與突厥人的良好關係,在突厥橫跨亞歐大陸的大帝國中取得了超然的商業地位,等於是建立了一個寄生式的「貿易網路」,當時從中國的河北到西北,沿邊的貿易經濟,幾乎都有粟特人的參與。
這個「貿易網路」並沒有隨著突厥汗國的滅亡而滅亡,而是被唐帝國接收了過來,進而通過商業的物資支持,維持了「絲綢之路」沿線的大量據點城市的征服和駐軍。
唐朝勢力的擴張,基本上是以蔥嶺為界線,但是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帝國,作為盛唐時代最大的敵人,竟然通過遙遠的山谷,向著安西四鎮所在的西域(今天的新疆)和中亞地區滲透擴張。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怛羅斯之戰前,安西節度使高仙芝曾經遠征小勃律(在今克什米爾的吉爾吉特,距長安九千里,距離邏些三千里),大敗吐蕃軍,俘虜小勃律王和吐蕃公主。
真正的變數來自於阿拉伯帝國,作為新興起國家,他們快速征服了伊朗,佔領了呼羅珊,又向著中亞兩河流域擴張。
而粟特人的城市國家和附近的突厥部落,都對唐朝有稱臣納貢的關係,所以,唐朝派出了高仙芝的遠征軍,此舉的目的也不是為了決戰,而是為了保障自己的勢力範圍不被侵犯。
在怛羅斯戰敗之後,唐朝已經試出了阿拉伯人的斤兩,同時知道自己的力量不足以與其在中亞抗衡,自己進行了戰略收縮,最重要的是,阿拉伯人對於新征服地區雖然採取一定的宗教壓迫政策,逼迫當地人改宗信奉伊斯蘭教,但是對於商業行為仍舊是支持和保護的。
所以,此後唐朝和阿拉伯帝國之間的關係並沒有轉冷,成為仇敵,恰恰相反,在劃定了勢力範圍之後,反而形成了對吐蕃的統一戰線。
事實上,唐朝的真正的大敵,哪怕沒有「安史之亂」,也一直是吐蕃,因為其擴張性和戰鬥力都極強,而且距離唐朝關中的核心區域太近,威脅過大,只能把大量的力量用在對吐蕃的防禦上。
哪怕是安史之亂後,陷入藩鎮割據的狀態,唐朝也用優厚的條件調度天下藩鎮的兵馬到唐吐邊境「防秋」,最多時,人馬達到過20多萬。
所以,答案很清楚了,哪怕沒有「安史之亂」,唐朝也沒有精力和力量來報怛羅斯之仇。
公元751年中,在中亞小城怛羅斯附近,發生了一場大戰。交戰雙方是正處於國力巔峰時期的老牌大帝國大唐,與昂揚向上的新興伊斯蘭教阿拉伯帝國,兩大帝國的碰撞持續了半個世紀左右,誰都無法取得對對方的壓倒性優勢,終於在怛羅斯分出了勝負。
怛羅斯之戰,似乎是中亞動蕩政局中的一小朵浪花,很快便歸於平靜並迅速被另外的浪花給淹沒了,唐軍基本退出了在中亞的角逐,而阿拉伯則很快陷入內亂,並最終導致四分五裂,兩國以後再沒發生過大規模的軍事衝突。
那麼,針對該問題,如果大唐沒發生安史之亂,唐軍有沒有可能雪恥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一下。
大唐經略西域的機構是安西都護府,都護府是唐朝的一級軍政一體的行政單位,「雖貢賦版籍,多不上戶部,然聲教所暨,皆邊州都督、都護所領,著於令式」,專用於對征服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統治方式為「羈縻」,即用政治軍事手段加以控制的同時以物資錢糧給予安撫。這種「羈縻州」隨著大唐對北方及西北各游牧民族的征服而越來越多,「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
羈縻州的設立,其長遠的目的是歸化,眼前的目的即是通過軍事壓力與經濟支援使征服地民族免於騷擾中原農耕政權,將現實的威脅消弭於無形。
然而,安西都護府的設置,除了上面兩個目的之外,還有兩個意外之喜,一是安西都護府控制著絲綢之路上的一大關口——天山與阿爾泰山的山口,經略中亞就是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
另外一個意外之喜則是有意無意的形成了對吐蕃的第二戰線,勇武的大唐雖然征服了北方南方以及西北諸多少數民族並設置了羈縻州,然而有一個地方是大唐做夢都想羈縻卻始終不可得的——吐蕃,即今天西藏。由於地緣問題,大唐兵馬難以仰攻高原,而吐蕃卻一直對大唐保持著相當大的軍事壓力,尤其對大唐腹心區域河套及關中地區威脅很大。安西都護府的設立,直接在吐蕃的北線西段牽制了吐蕃的力量。而且吐蕃也明顯的感受到了壓力,在這一帶與唐軍進行了一系列的交鋒。
大唐中央對西域的經略,或者說安西都護府的設立,其根本還是要服務於中央政權。羈縻當地,是基本目的,而因為中央農耕政權對商業貿易的需求不是很緊迫,維護商路也並不是首要任務;反倒是牽制吐蕃並對其保持軍事壓力成為了安西都護府最重要的任務。因為維護商路暢通要為中央政權解決現實的威脅,因此,即使西北的「羈縻」耗費極大,中央政權仍是勉力維持著。
而安西都護府前出參與中亞勢力角逐,雖然給大唐的世界性大國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大唐彷彿並不在意。在怛羅斯一敗之後,便收縮了力量,基本上退出了東亞爭奪,退守阿爾泰山-天山山口,一心經營舊有地盤(期間還平定了怛羅斯之戰中臨陣倒戈致使唐軍大敗的葛羅碌人)。「帝方務以懷柔,皆勞賜,慰喻遺之,以安西域」。
這其實也是一種明智之舉,安西都護府遠離中樞——距長安達萬里之遙,而西域由於地瘦人稀,產出難以滿足大量駐軍所需,糧草器械補給困難,這決定了安西軍的規模不能太大,而怛羅斯之戰安西軍損失大半,更無法同時應對吐蕃與阿拉伯帝國的雙線壓力。
而歷史也證明,安史之亂後不久,吐蕃人便趁亂出擊,輕鬆切斷了安西都護府與唐朝中央的聯繫,並逐步攻滅了整個安西都護府,以及北庭都護府。由此可見,在缺乏中央有力支持的前提下,安西都護府應付吐蕃都頗為費力,更何況雙線作戰。
如此,在怛羅斯之後,即使是唐朝中央政權有心對阿拉伯帝國返手一擊,也極難應付兩線作戰的壓力,恐怕並無此實力與精力。
中世紀,國際公認的最強國家是——阿拉伯帝國。怛羅斯之戰,唐朝戰敗。從後面唐朝的平叛,可以看出唐軍的戰鬥力低下,安史之亂時,安祿山帶領叛軍非常順利的攻下了唐朝兩都。後來西北大批唐軍內調,但終究沒有順利平叛,再後來在叛軍內訌的情況下,唐朝借的回鶻兵,以出賣兩都的百姓和財富為條件,用了八年時間才勉強平掉叛亂。因此,從此事可以看出唐軍的戰鬥力低下。再者,唐朝內部還有奸相,李林甫和楊國忠等,其腐敗程度已經非同小可。怛羅斯之戰時,唐朝正逢天寶危機,因此,應該阿拉伯帝國,會佔上風。綜上所述,假如沒有安史之亂,唐朝也很難一雪——怛羅斯之恥。
不可能。因為那時唐玄宗已經失去了年輕時的銳氣,不再想什麼開疆拓土啊千古流芳之類的事了,他只想抱著他的愛妃聽歌看舞驕奢淫逸享樂人生了! 再者,人越老越怕死,他那時就想著怎麼多活倆年,好好享樂。不然,即使潼關失守,以歷史記載長安城的堅固,死守不退,等待各地勤王大軍一到,叛軍死期即至。年輕時的楊隆基絕對不會當大唐第一個逃跑皇帝。
大唐跟阿拉伯打了8次,贏了7次!輸的一次還是因為3萬唐協軍葛羅祿人臨陣叛變導致失敗,要知道唐軍才2萬人,阿拉伯加葛羅祿人有20萬之多,阿拉伯損失的軍隊比唐軍還多,在我看來唐軍雖敗猶榮!阿拉伯人算個球!
推薦閱讀:
※陝西歷史博物館之石鼓山犧尊
※超星爾雅答案!(拉美文化)通識答案!
※歷史上的今天 : 華盛頓特區黑人連環狙擊事件
※觀察歷史元素在遊戲中的運用:細節、沙盤、雙軌制……
※私藏!歷史老照片也很皮,最後一張成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