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揚傳統國學,該大力推進,還是該淺嘗則止?


正如儒家的中庸之道,凡事都有度。

淺嘗輒止就和沒有推進一樣,不會有什麼作用。

但是推進也需要方式方法,和時代、新思想結合,否則就是空談,沒什麼實際作用。在我看來,傳統國學都是一些思想上的教育,一些被現代人好壞不分精華糟粕一起丟棄的東西。所以推進國學的時候更應該注意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畢竟其中很多都是為適應封建統治而發展的,糟粕必須剔除!

度需要把控好,不能開歷史倒車!


世界大勢,浩浩湯湯。

傳統國學也好,現代科學也好,都是大勢當中的一些浪花而已。

東西好不好,看看是否能經得起時代大勢的洗禮就知道。

該不該大力推進,找塊試驗地嘗試下就知道。

若是不相實際嘗試,廣播個預期,宣傳個預期也行。

若是社會接受不了,在宣傳期當中,社會思潮就會掀起極大的阻礙。

若是社會能接受,民眾無所謂,自然是平靜的接受。

若是在宣傳期,就被社會大力歡迎,那還等什麼?

但是對於題主的這個問題,我認為還是不要推進的好,甚至連嘗試都不要。

原因很簡單。

題主的把問題本身就給說錯了。

什麼叫傳統國學?

其實國學這個概念包含的內容很多很雜。

有些國學小分支,現在本來就很流行,根本無需大力推進。

若是現在還得不到流行的國學分支,必然是不受現代人歡迎的。

得不到現代人歡迎的分支難道還要大力推行嘛?

不知某些人心中到底想要幹什麼!!

難道要讓現代人學習古人嘛?

這樣的政策誰會接受。

影視劇上面演的自然美,

影視劇上的事情也讓現代人認識了古代的一些社會真實。

禮太繁瑣,限制太大,自由的現代人如何能接受。

若是題主如此問:經過改良的現代國學,是否該大力推進。

呃!!

若是這個問題,請題主先說說,現代國學究竟改良了什麼?具體內容又是什麼?

知道了這些內容,然後大家可以再討論。

或許到那時

支持大力推進的人會佔絕大多數


謝定慧堂邀請。白天沒有時間,晚上認真回答一下。先生問的是,當下國人對傳統國學應該持什麼樣的態度。這個問題其實不小,社會上爭論很多、分歧很大,不太好回答。其實,答案早就有了,就是耳熟能詳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一、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看法。但是,這句話本身的內涵和外延不明確,本人不贊成這個說法。其一、什麼是精華和糟粕?常見的情形是:同一內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甚至觀點對立;同一個人站在不同的立場、在不同的時間點和環境下、對待不同的人和事,精華和糟粕的內容又有所變化。其二、怎樣提取精華、去掉糟粕?因為有些時候精華和糟粕骨肉相連,真正做到庖丁解牛不容易。所以這句話好說不好做。二、國學的範圍和內容。對於傳統國學的範圍和內容,有時也有分歧。一般通行的看法,以乾隆年間編纂的《四庫全書》之經、史、子、集為基礎藍本,具體討論時略有增刪,做為傳統國學的大致範圍,較能為大眾所認可。經,以儒家完整的理論經典面貌出現;史,以中華民族的改朝換代之政治、地理、歷史等內容為要;子,以收錄諸子百家著作和類書為主;集,以詩文詞類集等方面的文學成就示與後人。同時,再補充一點,就是流傳於民間、不見於官方正式記錄的潛規則文化,稱之為「遺」。所以,我認為,經、史、子、集、遺,這樣分類,就算比較完整的傳統國學內容。三、國學的由來和歷史。國學一詞,本是個相對西學的概念。國之有別才有國學;中國本土之學問謂之「國學」。它是清末民初,知識分子在分析、探討、論證中國近代相對於西方列強的衰敗根源,以及探索救國救民、改朝換代道路時提出的概念。當時,文藝界、學術界、軍政界基本上都把中國落後的根本原因指向了國學。國學的核心代表—孔孟之道,更成了眾矢之的,在新文化運動中人人喊打。矯枉必然過正,這種高壓形勢一直持續到上世紀「文化大革命」結束。直到上世紀末,所謂的「國學」都抬不起頭來。「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市場經濟的建立,中國經濟高速發展,財富迅速積累,社會急驟轉型。理想的市場經濟,本質上應該是公民社會、個體自由平等的法制經濟。然而傳統的中國社會是王權社會,沒有契約文化和法制傳統,依法治國的制度建設和現代國家治理體系就很難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建立和完善起來。於是,社會出現了信仰坍塌、道德滑坡的不良現象。財富的簡單增加並沒有給人們帶來預期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同時,人們的文化理念和基本素質也不可能同步達到現代公民社會的匹配要求。在紛繁複雜的現實面前,面對不滿意的社會現狀,整個社會在思考、尋求解決之道。國學熱的回潮就是人們探索解決之道的現象之一。四、人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學問?在不同流派的文化、學問之間,淺層次地進行比較分析,根本找不出優劣、對錯的結論,只能徒增煩惱、紛爭,甚至對抗。要想回答和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從更深的哲學層面,在宇宙、世界、人的本源本質上去找尋答案。1、人是什麼?人是從屬於宇宙客觀世界的、具有主觀意識的萬物之靈,以「我」的形式存在,具有物質肉體和精神靈魂。宇宙是客觀存在,空間上無邊無垠;時間上無始無終。人是宇宙的一分子。生,來於宇宙;死,歸於宇宙。所以,「我」也具有空間維度和時間維度。以人的角度立場看,宇宙也只由「我」和「自然」兩部分構成,「我」之外皆屬「自然」。所以,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法自然」,「我」說了不算;「道」本「無名」,是「我」予以「名」狀。「我」有別於「道」,在於有「意識「」,因而要能動、生存、發展、擴張,要認識「我」之外的「自然」,於是能動、感知、交流、探索;於是知識、學問、文化誕生並積累。「我」是能動的、自私的、排他的。但「我」也是有邊界的,因為「道」無限而「我」有限。「我」與「自然」之間的互動就產生了「學問」。哲人憑智慧悟道,愚者以蠻力窮舉。所以,從本質上來說,人類的一切學問皆為「我」學。這樣,以「我」的角度看宇宙全局,學問就分為兩大部分:研究「我」、「我們」的學問稱做「內學」;和「我」、「我們」與「自然」互動之學問,稱做「外學」。再擴大一下範圍,在階級社會裡,國家範圍內的「我們」之學,稱為「國學」,或稱做「本學」;本國之外的學問,稱為「他學」。這樣,國學的相對概念就不僅僅是「西學」那樣的狹窄了。五、對待國學的正確態度。有了上面的論述,當下國人對待中華傳統國學的正確態度就應該比較明朗了。1、乾隆舉全國之力,歷十三年編纂的《四庫全書》,無論怎樣規模宏大,都明顯偏科:內學廣而外學寡。經、史、子、集、遺諸學問,多是以人治和治人為要的「內學」,而對自然規律、科學技術的「外學」學問幾近乎零。用這樣的比例嚴重失衡的學問治國,淪落為落後挨打的局面,很冤嗎?這也是清末民初集體聲討所謂「國學」的根本原因所在。歷史已經證明所謂的國學是導致落後失敗的東西,隔了一百多年,又有人以五花八門的目的、不加分辯地鼎力推崇,不合適吧。2、人類歷史的總趨勢是:從愚昧走向文明;從迷信走向科學;從個人專制走向人民民主;從王權社會走向公民社會。中國的封建專制史比較長,以《四庫全書》為代表的國學,其根本立場是維護封建王權私有制。經、史、子、集,把儒家經典置於首要就是明證。這樣骨子裡有悖現代民權社會、人民當家做主歷史發展總趨勢的學問,今日如若有所繼承,也要首先把與王權思想的有關的立場骨架部分拿掉。這樣一來,經、史、子、集、遺,還剩下多少經得起實踐檢驗的真知灼見、符合人類發展前進的通用性知識、以及可用於提高現代公民素質、有益人們精神享受的文化藝術精品,請讀者自己明辯吧。六、幾點結論和建議。國學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我們一要尊重、二要揚棄、三要繼承。1、尊重、敬佩但不要迷信。今天我們能見到的國學,肯定是智慧超群、才高八斗的古代先賢代表的作品,經歷史滌盪,而沉積下來。我們尊重先賢的品德、智慧、能力、方法、技巧、功勞和精神,但不能盲目接受、崇拜他們的結論。先賢的智慧和能力再高,在物質基礎、技術手段和知識面上,肯定不及現代的普通人。受條件所限,他們的結論或作品一定有瑕疵,我們沒必要無條件地奉為圭臬。2、揚棄要慎重。不要不暇思索和論證,輕易肯定或否定祖先的遺產,因為它們是已經經過時間檢驗過的產物。簡單地批判和盲目地承襲,同樣都是不嚴肅的態度和行為。3、要科學地繼承。祖產來之不易,簡單地放棄,另起爐灶,不一定就比古人做的更好。所以先進行科學的透視、檢查後再繼承,是比較科學嚴謹的作法。有兩個要點:一看古人說的對不對、是不是真理;二看是不是符合未來人類發展的潮流和趨勢。4、庖丁解牛、科學繼承。不贊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樣模稜兩可、不嚴謹、不科學、兩頭堵、萬金油的說法。以個人目的和好惡隨意揚棄,沒有公認的標準和方法,只會帶來煩惱、紛爭甚至對抗。對待國學,我們應該使用「庖丁解牛、科學繼承」代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5、努力建成「我之本學」。對待不同文化衝突和取捨,歷來意見有別。洋務派代表張之洞首提「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實踐上證明不成功。我們應該開放胸懷,借鑒人類文明的一切成果,認真地構建「我學」、新時代的「本學」。「我」在哲學上有時間和空間摡念,古人不是我、外學也不是本學。只有本我的學問才是有意義的真學問。頑固不化地抱殘守缺、孤芳自賞、自圓其說是「愛國賊」;不顧實際地、不科學地肓目引進、拿來主義、喪失自我是「賣國賊」。在某些方面,我們的鄰居日本、美國比我們做的好。「不唯古、不唯書、只唯實。立足自我、兼收並蓄、為我所用、建立我學」應該是正確之道。任何一個文明的復興,都不是簡單的復古倒退;而是在生動的創新實踐中建立「我之新學」的再次輝煌。祝願中華民族早日復興!


就目前的狀況來說,淺嘗則止比較好。

國學主要應該是儒家,道家,實際上法家的作用也很大,只是沒有被明確提倡。

這三家的說法是有些衝突的,但他們說的都對,只是適應不同的歷史環境。

法家適用於競爭激烈的亂世,

儒家適用於發展快速的治世,

道家適用於安逸平和的盛世。

他們的哲學理論都很深,如果推廣不好,很容易造成社會價值觀錯亂。

亂,反而是不好的了。

所以拿出幾句好用的話,淺嘗則止講講就好。


心靈扶助者〔成雲社〕~初心√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之一。她與其他文化一脈相承。是5000年來中華文化的繁榮的基石之一,中華文化淵源流長,每一種文化都在再延綿發展創新,能夠延續至今,說明了它存在的必要性。傳統文化能夠賴以生存。得到人民的驗證和認可。也充分說明了他在發展的同時摒棄了瑕疵去偽求真。好的東西永遠是好的,是經得起時代大潮的洗禮。所以經典了國學也好,非物質文化傳承的好,只要他能適應當今時代潮流及人民的檢驗他就有市場,她就永遠能夠傳承!


這個問題,毛主席和魯迅先生都有精闢的闡述,對於文學界具有指導性的意義。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學習古人是為了更好地創新,復古主義要不得,也沒有前途,只有在前人的基礎上大膽的創新,中國文學才會更加輝煌,永遠立於不敗之地。謝謝


推薦閱讀:

華夏詩歌之源——先秦古逸詩集編(附錄B)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森舸瀾《無為NOT TRYING》談中國思想
傳統起名方法(一):紀時起名法
你覺得國學很難嗎?——孩子新學期必讀的國學入門書單。

TAG:國學 | 教育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