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那時鄉下的露天電影嗎?


七十年代多數放《地道戰》『《南征北戰》』《賣花姑娘》等等。經常是聽說鄰鄉今晚要播放片子了,趕緊騎著單車前往,去了才發現放的是之前就看過的,但也再看一遍。

正如前面別人回答過的那樣,哪天晚上有電影放,就是節日,晚飯後早早地把家裡的破席子拿來鋪到地板上,搶個好位子,前面的鋪席子,後面的坐凳子,再後面的才是站著的。

不過比起看電影,更有意思的是」看人戲「。唱」人戲」的,多數是本鄉本村的人特意學的,然後逢年過節就無償地服務村民。一般要唱到夜裡兩點才收場,最多也就是唱完之後,再吃一碗宵夜。在吾鄉有一句唱詞在打趣唱戲的:「曹操你勿驚,每人一碗定。」

意思是,演曹操的人戲份很多,他眼看著別的演員都去吃宵夜了,心裡焦急,演戲時未免心不在焉,與他唱對手戲的人,大概是呂布吧,要麼是劉備,總之就這麼勸他,曹操你勿驚,每人一碗定,意思是每個人一碗是固定的,你不要擔心你的份額,安心唱下去。

在吾鄉,好看的潮劇有《趙少卿》、《桃花過渡》、《四郎探母》、《井邊會》、《蘇六娘》、《大意失荊州》、《火燒臨江樓》、《莫愁女》等等。當年的60後,如今已經是祖母的年紀了,哄小孫兒的時候,還難免會唱起當年常聽到的一些唱詞,比如」未曾相見言語多,一旦見面未句無,相思的話兒從何說起,好比小鹿撞心窩。「又比如」但見她低垂粉頸,手攏羅衫,體態婀娜,這一刻正是千金難買。

旁邊也有人在賣零食,有時是冰棍,有時是李子。

如今想來,那時候的人戲,類似於現在的廣場舞。觀眾里也確實以女人為多,帶著孩子,戀戀難去,一直聽到戲終結束已經是夜裡兩點。


在我老家婁底、雙峰縣鄉下、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應該都不會忘記,那時在農村、夜晚追著看露天電影是一種時髦與享受。

那時,根本不在乎什麼片子、也不在乎什麼情節、好看不好看。不管颳風或下雨,只要聽說夜晚放電影了,我們放學後、早早就拿著板登到大隊林場里去佔好位置。

那個時候,年紀稍微大點上學的同學之間、經常是打聽晚上哪裡放電影的事!「那怕相隔10里或20里。天還未黑,老人、小孩、年輕小夥子與姑娘成群結隊……掛著屏幕的操場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看完回來、假如沒有月亮、就去田野找稻草點個火把照明。有時看完電影回來、人們爭先恐後、一不留心掉入水田裡也時有發生。記得有次放《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我們跟著放映隊一個晚上先到人和大隊、再去大聯、後又到合心大隊、接連看了整整三場。現在想來,我們那時有多麼的瘋狂!至今還有點不可思議!

我記得、我看過最遠的露天電影,就是十多歲時跟幾個同學、在晚自習放學後、還跑到三塘鋪、大楓樹前面還有很遠的一個叫茶沖的地方去看越劇電影《紅樓夢》、增加公社、鍾嶺那邊很遠的地方我們也去過、那時也沒有手錶、只知道看完電影回家沒睡多久、天就亮了! 那時我們看得最多的是戰爭故事片、有《地道戰》、《上甘嶺》、《閃閃的紅星》等等、還有一部什麼片子、記不清了、但有一句台詞"馬尾巴的功能"我記憶猶新…… 真的很懷念那時看露天電影的日子!很懷念那時的青春年少與瘋狂!


記得啦!孩提時代最開心的的回憶當然記得啦!

那個時候,住在鄉下。每隔一段時間,鄉村政府就會組織一場公映。那當兒,因為電視還沒有普及,這簡直就是上天的饋贈了。十里八鄉的人們,不論男女老少,都會翻山越嶺,一起來看電影。每次放電影都必須等到傍晚時分。早來的人們,或坐,或站,吃著花生瓜子,嘮嗑著家常理短,待太陽緩緩落下,電影也跟著黑夜拉開了帷幕,放映燈亮起,頓時,全場鴉雀無聲——沒有板凳椅子的,要麼坐在石頭上,樹枝上,稻草上……或者乾脆一站就是幾個時辰,直到電影結束,驟然,他們才會覺得腰酸腿麻腳抽筋。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有兩場電影。第一部叫做《世上只有媽媽好》,還有一部是《新魯冰花:孩子的天空》。這兩部電影講述的都是催人淚下,讓人肝腸寸斷的故事。當電影拉下帷幕,現場都是一片哽咽聲,更有甚者,嚎啕大哭。我記得,那個時候的我,也偷偷用手抹過眼淚。

當然,後來,這種電影也不只是鄉政府組織公映了,誰家有個紅白喜事,也會花點錢請人來放電影。那個時候,作為孩子的我,和小夥伴們總是盼著,望著。再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黑白電視機逐漸開始普及,這種露天電影漸漸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八十年代,露天電影是村裡鄉親們最喜歡的一項娛樂節目。

在我的記憶中,放電影的日子似乎都是在秋天,秋收過後,田中央還有草堆,鄉親們把稻穀大都收入了倉庫,手頭因豐收有了點閑錢,百姓這時也稍微鬆了口氣,有一點閑情,有一些百姓因日子過得稍微富裕一點,家中如遇婚嫁或做大壽這樣的日子,他們就會選擇在晚上放場露天電影,以增加熱鬧場面,為自家掙些臉面。

「誰的家中今晚放電影」這樣的消息,傳得比什麼都快,全村人都會沸騰起來,尤其是未婚嫁的青年小夥子與姑娘們,小孩子們!大家天未黑就會洗漱乾淨,弄得香噴噴的,還未到點,紛紛從自己家中搬起小板凳,三五成群約著去看電影。

去看電影的路上,有一道最典型的風景線,那就是田中的草堆總是被一些愛搞惡做劇的青年男孩子點燃,火光衝天,尤其是在夜幕降臨時,那些男青年點燃之後,用雙手握著對著嘴吹一聲口哨,呼嘯而去,他們的行為讓稻草的主人第二天看到,對著草灰心痛不已。

電影場上,人聲鼎沸,賣瓜子、甘蔗的走來走去,叫賣過不停。坐著的、站著的、站凳子的、小孩坐大人肩上的、爬樹的、磕瓜子聊天的、小孩哭鬧的、媽媽大聲呼喚找孩子的、男女青年你儂我儂、有人起鬨打架的……各種各樣,甚是熱鬧,有許多人並不是沖電影而去,是因為電影場上的那種熱鬧勁,那種氣氛。

我跟隨大人也看了許多場電影,看了那麼多的電影當中,只有一部電影讓我看進了心裡去,這部電影的名字叫做《畫皮》

那時我才十歲左右,放映電影的人家,家住在山腳下,離我家有2、3里路遠。

舊版電影的《畫皮》,故事講述的是一位書生被女鬼迷住,人形消瘦,被他家人看在眼中,要他躲在牆後,女鬼露出猙獰的鬼臉在用雙手挖人的心吃,書生看後嚇得瑟瑟發抖,叫來道長做法,門口懸劍,書生躲在床上用被子捂起來,門外女鬼與道長鬥法,電閃雷鳴,甚是嚇人。

這樣的一場電影,讓看完電影后的百姓,走在黑漆漆的鄉間小路上,都很害怕,大家都想走中間。我心中更是恐懼,走前面怕女鬼在前面等著,走後面怕女鬼來抓,使勁地往人多的中間走,越這樣越有人搞惡作劇嚇人,尖叫打哦喔,嚇得大家拔腿跑!在後來的日子裡,上廁所我都要人陪,時刻害怕女鬼來了。

這樣的日子,現在對於60.70.80.後都是一種情懷,只待追憶了。

(圖片來自網路)


我記得在露天看的第一部電影叫《保密局的槍聲》,那時我和一大群小夥伴,星期六下午太陽一落山,拿著小板凳就到籃球場搶佔前排的位置。

儘管操場上還只撐了塊白布,放眼望去一排排凳子已很壯觀地排列好了。那時候看電影就是一種難得的享受。我們小孩在操場上跑來跑去,追逐著放吷員忙碌的身影,似乎想找到電影是怎麼放到大銀幕上的,東瞧瞧西摸摸,惹得工作人員防賊似的,提防這群愛搗蛋的孩子。

隨著一聲『』開始了『』,嘈雜的聲音小了許多,人群中的大人,小聲地叫自己孩子的小名,塞上一點零食,他們知道孩子興奮過度,沒怎麼吃飯。有的大人抱著小孩看電影,有的站在旁邊看,有的乾脆爬在牆上,居高臨下地看整場電影。

每次回憶起露天看電影的事,心中總會生出感嘆;那種童年無憂無慮的生活,只能在深藏的記憶中去尋找了。


提起鄉下的露天電影,那時是多麼來勁,晚上吃了飯,跟著大人或同齡的四五個人跑去了。那時鄉下放電影,是一大隊一大隊輪流放映,而一個大隊又有十多個小隊,輪到本大隊放映時,就由著小隊輪流放。那時只要放電影,一場都不會錯過,周圍隔壁大隊甚至更遠的地方都去了,晚上回來時,夏天有稻草點著照亮,冬天有葵花桿點火。那時候二十多歲的青年逢放電影時,總要找女孩子麻煩,揩油或榨油,每逢有這些人時,小孩子趕緊躲開,不然會踩著或擠著。那時影片不多,一部電影放過來放過去,逢上新片,看電影的人格外多,象放《紅樓夢》,我記得幾個大隊同一晚上放,這個大隊放了一集,馬上送去下一個大隊,跟接力棒一樣,自然等待的時間跟看電影的時間一樣多,可看電影的人一個不會走。


鄉下露天電影,出生在60,70年代的朋友都會記憂心的。記得小時候當我們大隊里放電影,以前是叫大隊現在叫村。前兩三天就會聽到這個息休的,到了當天不管大人和小孩卻很高興,這天伙食都有改善做相對好吃的算是慶祝一下吧,到了傍晚5點各家各戶都會叫小孩把椅子拿到操場上佔好位了,以前農村曬穀子的地方叫操場。到了6點左右電影還沒有開始全大隊的和外大隊的人都集中過來了真熱鬧啊!賣各種小吃冫,糖葫蘆的,麥牙糖,瓜子的,天熱還有賣冰捧的,西瓜的,當時都是3分,5分,1角的零食。看電影中有精彩的片段觀眾可有掌聲和喝彩聲。放完了都依依不捨的回家,到家還煮點小點心吃一下才睡覺,到了第二天都三五成群的人都在談昨晚的精彩節目的。滿滿的回憶很滿足!!!足!!!。


推薦閱讀:

雪擁紅梅待春風,寒而不冷,請賜聯?
婚禮對於一個女人而言,有多重要?
生活還有什麼意思,求給我一個還能堅持下去的理由?
二十多歲和三十多歲的心態差別是什麼?

TAG:旅遊 | 社會 | 心理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