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朝不征服并吞並朝鮮?


(-東南偏北)

首先問能不能,再問有沒有必要。說實話,從清朝開始,王朝的戰鬥力就逐漸不行了。明清朝代的時代相比隋唐怎麼樣?明朝還有一定競爭力,但是相比起來總得來說還是不如隋唐吧?所以明清兩代處理朝鮮問題時,自身實力本身已經處於王朝的中後期,實力大不如以前的朝代。

其實在隋唐的時候,就遠征過朝鮮,只可惜最後還是「失敗」了。

朝鮮在那時候叫做高句麗,這個在東漢時嶄露頭角的國家,利用中原的數百年亂世,成功的在東北地區擴張勢力。到了隋朝建立時,已經將遼東半島、大半個朝鮮半島和大量東北地區的土地收入囊中,還將首都搬遷到了半島上的平壤。

逐漸強大起來的高句麗,曾經主動試探向遼東西部繼續擴張的可能性,但被當地守軍成功擊退。作為回應,隋文帝派出水陸兩支大軍征討高句麗。結果陸軍因時逢雨季,道路泥濘,糧草供應不上而不了了之。水軍也在海上遇大風,船多沉沒。最後是高句麗國王主動服軟,讓隋文帝不再有繼續花大力氣用兵的念頭。畢竟,相比後世的明清兩代,京畿重地位於關中的隋朝,並不會將地處一隅的高句麗,太當成一回事。畢竟朝鮮這個破地方啊,離京師遠,又破又爛人還窮,習俗還雜亂得不行,出點什麼岔子還不好處理,佔領朝鮮不是什麼好事,不如就按舊制走吧。

這裡,作為世界強大的王朝一直沒有征服朝鮮(古高句麗),可以引用元朝對於朝鮮的處理方法進行歸納:「高麗去京師四千里,地瘠民貧,夷俗雜尚,非中原比,萬一梗化,疲力治之,非幸事也,不如守祖宗舊制。」

等到了明清的時候,一方面是基於自身的實力,確實難打,另一方面朝鮮的供奉一直做的非常到位。而且到明朝的時候,洪武二年朱元璋又把朝鮮列入不征之國,太祖定了基調,終明朝一朝皇帝們對朝鮮都沒有了想法。等到了清朝的時候,王朝的實力就一直在走下坡路了,自顧不暇,還談什麼征服。


第一,朝鮮自然條件不好,吞併的成本與收益不成正比;第二,清朝承襲明朝的制度,也想建立宗藩體系,滅了朝鮮必然引起其他藩屬國的恐懼。

中國數千年歷史,除了元朝將高麗廢成「征東行省」外,漢朝設立漢四郡,唐朝有安東都護府等,但一直沒有完全佔領過朝鮮半島。

朝鮮半島狹長,且山地眾多交通不便,如果佔領必然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與兵力,另外,半島上物產並不豐富,糧食尚且不能自給自足,因此,佔領它並不划算。

中國的「華夷之辨」下的朝貢體系,對稱臣納貢的藩屬國,一向不干涉其政治,反而在其有困難時出面保護,清朝想繼承明朝的正統地位,當然也不能主動打破這個體系,即便兩次攻佔朝鮮,也沒滅了朝鮮。

晚清時代,清朝重臣袁世凱也曾提議將朝鮮廢國置省,但被駁回了。。。


實則皇太極曾經征服朝鮮,兩王子入質盛京,但並沒有吞併朝鮮。

吞併朝鮮首先不易。朝鮮民族強悍自尊,自漢唐征服吞併消化很難,都是降而復叛,自立自大。後來朝鮮李氏王朝發展成東亞第三強國,中國中原王朝只好順水推舟順其自然。

其次朝鮮很會保護自己。朝鮮政權面對中原強大王朝,無不宣示效忠稱臣納貢,用知大體識時務恰如其分。清朝時朝鮮已是藩屬國,滿清出於地緣戰略考慮當然不會吞併朝鮮。

還有就是吞併朝鮮的成本太大。中原歷屆王朝政權多次對朝鮮用兵,耗費巨大,國庫吃緊。加之朝鮮化外之地,貧瘠窮困,統治者眼裡看不上。

最重要的是滿清也繼承了中原王朝的天朝上國心態,認為外朝番邦稱臣納貢表現忠心就行,對越南等藩屬國也是如此觀。


推薦閱讀:

唐玄宗與唐隆之變
十二章服 | 減到不能再減的「服裝史論」
【史圖館】甲午戰爭全程戰線變化1 東學黨起義與戰前衝突
浮沉之間,定格千年文明
同光中興和大清滅亡關係

TAG:清朝 | 中國古代史 | 中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