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孩子為什麼動不動就自殺跳樓呢?


但凡會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一定對人生充滿失望造成,但凡有一點希望,也不至於走在這樣的境地。

最近我對這個事是深有體會,別說孩子了,我站在孩子的立場上也想自殺!

這學期新調來一個語文老師,真的是讓人很無語。每天晚上的作業布置的特別多,有一份卷子、詞語聽寫、作文,還有寫字書,練習冊之類的,再加上數學和英語,基本上昨晚就在10點多了,甚至是11點了,我都困得撐不下去了,孩子還在那寫寫寫。我和孩子說,媽媽和老師說一下,讓她把作業布置的少點,不然你睡的晚,明天去了沒精神,聽課糊裡糊塗的,這樣下午就是惡性循環了。孩子著急的說,你千萬別說,老師說了,誰的家長再說作業多久踢出群,我上不成學怎麼辦?我當時都愣住了,這老師竟然這麼威脅孩子。

不僅如此,只要作業沒完成,第二天就挨打,打的家長們都怕了,聚在一起只吐槽。可是又很無奈,不敢言語,擔心孩子上不成學。

孩子不僅要面對學業的壓力,還有家長的壓力。有的家長看到老師打孩子,就覺得孩子不爭氣,怎麼就不能把作業好好寫完呢?一生氣又是一頓揍,天啊,真是太絕望了。

感受不到來自任何一方的關愛,孩子對這個世界失去信心,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要選擇自殺了。

想要避免這種情況,父母就要絕對的關心的孩子的心裡,設身處地的站在孩子的位置上去理解孩子。

作業太多,我就告訴孩子,下課了或者課上其他作業寫完後,自己猜一下晚上會有什麼作業,我們先做一下,這樣晚上回來作業就少了,孩子很聽話,照做了,這樣提前睡30分鐘是沒問題的。

就算有時候作業沒寫完,也不至於焦慮,不寫作業就能證明我們的孩子未來沒出息嗎?不一定。漫畫家朱德庸小時候的作業基本不做,數學更是亂寫,老師都說他是天才,愣是能創造出一些不是答案的數字。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老師看不見,身為父母我們一定要看見。


我高中和本科,分別上的是師範中學和師範大學,而且,自2000年9月入學以來,每年要從事教學工作至少2-3個月,對教育有比較深入的研究。

一個孩子從出生到長大,基本上是學會克制自己慾望的過程,由最小的時候,彷彿覺得摘星星摘月亮都是可以的,到長大成人後(基本上否認為高中畢業時候,也就是十七八歲的時候),這種克制,基本上接近社會人了。

高中畢業時的孩子,已經懂得了自己的家庭情況,自己的情況,很少會有孩子,再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和願望了。這時,也就完成了他的成長。

但是,最近20年以來,獨生子女的效應,越發明顯,一個孩子,在高中之前,雖然相比比例很低,但絕對數量很大的家庭,並沒有完成孩子的慾望克制的工作。

而這種家庭的孩子,就會出現問題,一旦要求被拒,或者是認為自己受到委屈了,這類家庭的孩子,就會以決絕的方式來表達:比如,打父母,破壞東西,傷害他人,傷害自己,離家出走,甚至自殺。

這類孩子,也被人稱為:熊孩子,混混少年,流氓少年。但事實上,他們成長到這一步,那是因為,從小,就嚴重缺乏家長告訴他的剋制各種慾望,尤其是物質娛樂慾望的教育,所造成的。

孩子們,認清自己和自己的家庭,父母們,認清自己和自己的家庭,這是你一生最重要的功課。


現在的孩子心理素質差,一被批評就受不了,回家就要說,家長就要去向老師找說法,老師心寒就再也不批評這個學生,因為會被找麻煩,很多心理素質差都是被慣的。

可能現在這個社會也比較的暴戾和焦慮,感覺現在學生得心理疾病的幾率很大。目前觀察下來,小時候缺少管教,長大了再管是不太行得通的,尤其是手機問題,學生為了這件事和父母吵架甚至打架的事情也不少,最後發展出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半分不肯吃虧,人家有憑什麼我沒有,人家推我一下我必須推回去,錙銖必較。這種心態小朋友有是很正常的,問題是現在很多初高中生也大多是這樣的想法。


謝邀,

感謝以下專家為本次回答提供專業支持:

張智涵 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 青少年素質培養師 壹點靈入駐心理諮詢師


10月28日深夜,在給父母留下一封遺書之後,17歲少女小郭帶著自己年僅10歲的妹妹來到了水庫,縱身跳下。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dc1e0007f20a2016202c", "vname": "", "vid": "v02019d00000bfduegnff77d73mk6ptg", "thumb_width": 640, "src_thumb_uri": "109a300077907c746944e", "sp": "toutiao", "update_thumb_type": 1,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dc1e0007f20a2016202c", "video_size": {"high": {"duration": 115.52, "h": 480, "subjective_score": 0, "w": 854, "file_size": 7309649}, "ultra": {"duration": 115.52, "h": 486, "subjective_score": 0, "w": 864, "file_size": 8544636}, "normal": {"duration": 115.52, "h": 360, "subjective_score": 0, "w": 640, "file_size": 5052899}}, "md5": "9793394db575eea605b23328b10d6e03", "duration": 115.52, "file_sign": "9793394db575eea605b23328b10d6e03", "thumb_uri": "dc1e0007f20a2016202c", "vu": "v02019d00000bfduegnff77d73mk6ptg"} --}

悲劇發生後,問及小郭自殺的原因時,小郭母親情緒很激動,一直說就是因為姐弟的一次爭執,才導致小郭一時想不開。

但是,難道僅僅因為一碗涼粉,一次爭吵,就能奪去兩個年輕女孩的生命嗎?

17歲姐姐帶10歲妹妹跳水庫自殺的背後,是什麼把孩子逼上了絕路?

從小郭的遺書中,我們了解到,這次爭執僅僅是自殺事件的一個導火索

「你們不要怪他(弟弟),根本不關他的事,這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遺書中,小郭講述了做自殺決定的起因:

「像我這種,自私又不合群的女孩,在社會也是無法立足的,所有的離開都是蓄謀已久,我承認,我這人太脆弱,經不起任何打擊。」

在遺書的後半部分,小郭說出了自己選擇離開的真正原因——抑鬱症。

「我覺得之前的抑鬱症從來都沒好過,一次次地折磨我,更折磨您二老的心,我難受啊……抑鬱症太可怕了,不深入治療是不可能會好的,我知道我不需要治療了,也就不需要再浪費家裡的錢……」

文中的一字一句都在訴說著抑鬱症對這個花季少女的折磨。

做出這個決定,她內疚,但並不後悔:

「我去了一個很美好的世界,沒有痛苦,沒有傷悲,沒有瞧不起,沒有白眼,那裡很好,我很嚮往。」

至於為何會帶著妹妹一起,小郭在遺書中寫到:

「感覺妹妹和自己小時候的經歷一樣,擔心妹妹的未來會像自己一樣過得不好或是更壞,所以才做出了這個殘忍的決定。」

「TA哪裡來的抑鬱」——悲傷的是,父母總以為孩子在「作」

在新聞報道中,我們經常看到孩子離家出走、甚至自殺的慘劇。

想不通,孩子沒有成人的工作壓力、家庭壓力、經濟壓力,為什麼會得抑鬱?

在一次諮詢治療中,一位女孩說:

「老師,這世界其實沒有人在意我的死活了。所以我在嘗試著自已去在意一下自己,我嘗試著去死死看。

當刀片割下去的時候, 當看到紅色的血液慢慢從皮膚下滲出的時候,會刺痛,但我覺得自己似乎是活著的,好像我的生命就能被自己看到,多好啊。」

她說這段話時,臉上的表情很平靜,似乎在敘述著與自己無關的事情。

而旁聽者早已感受到了她經歷的撕心裂肺。

其實,這不是個例。

有很多青少年來訪者,在他們長長的衣袖下掩蓋著的小臂上布滿傷痕。當問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時,很多孩子都說不上來具體原因,只覺得這樣做是舒服的或者是刺激的。

悲哀的是,父母總以為孩子在「作」:

他是不是作?

他哪來的痛苦?

我們拼了命賺錢,不都是為了他嗎?

他怎麼不懂父母的心?

他應該聽話!否則他對得起我們嗎?

案例中的女孩,當我們與其父母交談時,她母親憤怒地說:「她就是想氣我們,看我們會不會怕她死,死唄,幹嘛要割,有本事真的去死啊!」

而當我問這位母親:「你可以設想一下,如果你打開了房門,看到她真的死了,你內心的感覺是什麼?」

母親嚎啕大哭。

其實,我們都懂。母親是接受不了這種事情發生的,孩子也知道母親是愛她的。但是孩子的憤怒沒有辦法對著父母們釋放,所以, 她只能使用自虐的手段,來證明自己還存在著。

這個過程中,其實孩子與家長都還有很多的希望。

如果連割去生命的感覺都沒有,那才真的會如同死亡般的寂靜。

孩子的需求、孩子的渴望——你看見了嗎?

截至目前,我們接待過的青少年兒童抑鬱案例不計其數。

大點的,現在在讀大學,小點的,4歲。

驚訝嗎?青少年兒童也會有抑鬱?

是的,你沒有看錯。

抑鬱不是成年人的專利,兒童也會抑鬱,青少年反而是抑鬱最高發的階段。甚至,抑鬱症已經成為了青少年自殺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而大多數患抑鬱症(不論成年人還是兒童),誘發點都是自小在家庭中受到不良對待。

比如長期虐待、語言傷害、極少或者從未能得到及時肯定,父母對孩子期望值過高,對孩子管教過嚴,超過了孩子力所能及的程度等等。

在父母強控制下的生活,有些孩子如同行屍走肉般的完成父母的理想,各種興趣班、拔高班。

有些看似乖巧的孩子,在青春期時突然就發病了,這讓家長們措手不及:我的孩子怎麼了?他怎麼就抑鬱了呢?

父母們沒有看到,孩子其實已經抑鬱了很久。

父母總會指責,說著「如果不是為了你,我早就和你爸爸離婚了!」、「如果不是為了你,我幹嘛要活著這麼辛苦!」等等這類的話,習慣了把自己的需求當成是孩子的需求去滿足,誤以為這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

卻沒看到一個巨人般的自己,正使用著鎚子,一下下地將孩子敲入地底......

寫在最後

知乎上有這樣一條追問:「懂事的孩子快樂嗎?」差不多有4000條回答,絕大部分的回答都是——不快樂。

很多時候,越是乖的孩子,長大後越容易出現各種心理問題。

很多孩子無法與父母表達出自己正常的情緒狀態。因為他們的潛意識會知道,自己如果正常的表達意願(比如:不願意去幼兒園、學校、或者補習班),一定會被指責、評判。

於是,他們使用了軀體化的表現來表達:頭昏、頭疼,噁心、腹痛、肢體無力等。當他們回到家時,一切又都正常。

而父母常常覺得這是孩子在「作」。

所以啊,多看看孩子的內心世界,真的,「作」的背後其實就是需要,這是成長的需要。

另外,父母的抑鬱症/抑鬱情緒也會影響到孩子。

關注自己與孩子的相處過程,看看自己是否在重演自己的過去。關注自己是否也曾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著抑鬱。這些都很重要。

如果你沒有足夠的力量,找找心理諮詢師,去藉助一點力量,幫你看到你自己的力量。


現在的孩子動不動就自殺跳樓,這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而且情況越來越嚴重,已經引起越來越多的各界人士廣泛的關注,有書君認為最主要是由以下幾方面的因素產生的。

一、嬌生慣養,心裡抗壓能力低。

現在的孩子自幼被家長溺愛慣了,好逸惡勞、害怕困難、以自我為中心。什麼都要順著自己的意願來,稍有不順心,就易走極端。

這樣的孩子在群體生活中,很容易與他人、與老師發生矛盾糾紛。

在家裡享受溺愛嬌寵,猶如溫室里的花朵,缺乏挫折教育,所以抗壓能力不夠。

一次競賽的失敗,一次家庭的爭吵,一次老師的訓斥,一次同學的取笑,那些成年人看起來可能是小挫折小委屈的事件,他們都沒法承受,很容易走極端,失去年輕的生命。

二、家長寄希望於孩子,壓力太大。

在生存壓力下的父母寄希望於孩子,希望他們出人頭地,所以非常看重成績,以期今後能找到好工作,他們只是從大人的角度出發,按照自己的意願把要求強加於孩子身上。

繁重的學習,永遠有做不完的作業。教條似的教學方法,束縛了孩子們的天性和興趣點,使得孩子成了考試機器,給孩子造成沉重的心理壓力,讓他們不堪重負。

三、父母對孩子身心健康不重視,疏於心理輔導。

家長往往自以為是地認為孩子該怎樣,沒有走進孩子的心裡,了解他們心裡真正的想法,給予孩子自主權並尊重他們。以致於他們像木偶一樣,做著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人生沒有追求。

在家長的掌控下,孩子只感到漠視與忽略,壓抑的情緒沒得到釋放,讓他們喘不過氣來,這將讓孩子失去自我,也失去快樂,從而導致對生活絕望,希望通過死來得到解脫。

為了避免悲劇的發生,我們應該怎麼預防呢?

1、時刻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問題,及時調整。

2、從側面了解孩子學習、生活情況。

3、成為孩子的傾訴對象,成為他們的朋友。

4、不要期望過高 ,順應他們自身的發展軌跡。

5、適當的挫折教育,提升他們的抗壓能力。

所以最重要的就是多陪伴孩子,給予關愛,多一點呵護,多一點寬鬆。只有心靈得到了很多的滿足、溫暖、幸福的滋養,它才能夠經得起挫折、嚴寒和傷害。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複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隨著社會的的發展,人類的死亡在也不是以前的生老病死了,最近幾年,一種新型的死亡方式出現了,那就是孩子的自殺跳樓。這種方式這幾年越來越趨於年輕化根據有關信息報道,每年都有10萬青少年自殺跳樓案例,那麼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這麼容易,請看以下從不同的方面對事情就行的深度剖析。

1,父母的期望太高,對孩子各方面的教育不到位。誰都想要當一個好孩子好學生,但是父母對我們的要求太高了,而且有時候脾氣也不好,完全不理解我們的心理感受。考試考98分回家卻迎面而來一個巴掌,別人考59分卻得到了父母的一顆唇印作為獎賞。這種行為給孩子形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因為在父母眼裡,我們什麼都不能做錯,一做錯了就會遭受到辱罵或者挨打,而他們自己做錯了卻沒事。這種長期以來的行為讓孩子漸漸認為活著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慢慢的就有了自殺的想法,於是乎,當下一次又受到傷害時,一瞬間沒想開,從自家的窗戶上就這麼跳了下去,結束了美好的生命。

2,社會的衝激不斷,青少年時常受到校園內外的傷害。校園是一個打架次數比較多的地方,別人嘗嘗欺負你,而且還是在你的同學面前,而你自己又是一個十分愛面子的人,又不想和班主任父母說,漸漸的你就會討厭這所學校,這所班級,當別人下一次在欺負你的時候,心一橫,跟他們拼了,跳樓,讓他們去坐牢,這樣的案例也時常發生

3,孩子的內心世界太脆弱,還不能好好的經歷生活中的風風雨雨。尤其是處在青春期的孩子,嘗嘗打著「別人不懂我」的口號,認為自己就是厲害,青春就是叛逆,學習好的孩子,可能因為一道題目不會,一次考試沒考好,心情一落千丈,感覺自己的生活已經沒有希望了,於是便割腕自殺;也可能就是因為別人的一個誤解,例如你沒偷別人錢,其他人都不相信,於是你便想用死來證明。


據統計,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 每分鐘就有2個人死於自殺,還有8個自殺未遂。而且自殺現象已經呈年輕化趨勢。

筆者認為,這個問題非常值得研究。為什麼孩子會選擇跳樓自殺,去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呢?筆者認為有如下幾個原因:

一、學習壓力山大。

現在的孩子學習壓力山大,雖然國家不斷提出「減負」,而每減一次,實際是「增負」。因為不堪學業負擔太重,因為懼怕別人嘲笑,因為看不到希望,孩子選擇縱身跳下。

二、抗挫能力不強。

現在的部分孩子不能打,不能罵,不能批評。由於經常被家長和學校「賞識教育」的影響,孩子缺少必備的抗挫能力,遇到點小事,心裡就不能接受,從而選擇「跳樓自殺」這種極端方式。

三、家庭教育出了問題。

一部分家長「唯分」的教育方式,導致孩子出了「問題」時束手無策。事實上,孩子所有的問題只要家長願意多掌握一些家庭教育知識,都是可以預防和解決的

四、親子溝通出了問題。

孩子如果遇到了問題,遇到了困惑,不知道怎麼和家長溝通。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們,正處於「叛逆期」,經常不會主動和家長或者老師溝通。加上留守兒童的增多,經常得不到父母的關注和關愛。一旦遇到問題,這時候,最需要家長、老師通過和孩子真誠的溝通,才能幫助孩子解開「心結」!

五、社會問題。

由於某些制度還不健全,導致有些問題發生後,無章可循。如孩子沉迷於網路遊戲並沒有完整的預防、教育等配套措施和制度。


提到跳樓自殺,我就不得不憶起幾個月前,我還剛進入大學時,聽聞學校圖書館有人跳樓自殺了,原因竟然是因為女朋友劈腿了。我當時感覺有點驚嚇,因為我覺得985學校一研究生為愛情而自殺很不可思議,他還真當自己殉情很偉大呢!最後連累的還不是父母和他心愛的女孩么!

回到正題,我認為孩子輕易自殺的原因有:

1、過於衝動,遇事不能冷靜地思考對策。

2、沒有意識到生命的珍貴,生命只有一次,可孩子們總認為可以用自殺來威脅他人,使他人妥協以達到自己的目的,想法過於單純。

3、缺乏責任意識,做事不計後果。認為自己結束生命可以一了百了,不會有痛苦。殊不知父母才是最大的受害者,這樣不負責任的處事方式,父母得多傷心後悔啊!

4、心理素質低,抗壓能力弱。面對挑戰,面對壓力,不能積極調整自身狀態來適應,只是一味的消極、憂鬱,最後才會被困難打敗的。


跳樓分兩種情況,一是絕望型,他們的自殺是深思熟慮的,將各方面考慮的很清楚。二是衝動型,他們是在特定的場景下一時衝動造成的。

筆者經過分析,認為上世紀學生自殺大多屬於絕望型,那時的高中生高考沒考好,大學裡戀愛的失戀偶爾傳出有自殺的,衝動的非常少。而現在的學生自殺大多屬於衝動型,自殺數量越來越多,自殺年齡也越來越低齡化,有的一時意氣就做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舉動,讓人防不勝防。

那麼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動不動跳樓自殺呢?原因如下:

1、現在的孩子自幼被家長溺愛慣了,好逸惡勞、害怕困難、個人主義是他們的特點,這樣的孩子在大集體中生活,很容易與他人、與老師發生矛盾糾紛。當和他人發生衝突時,有時候愛走極端。

2、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是家裡的唯一的希望,加上青春期逆反心理,很多孩子不聽父母管教,當與有嚴重衝突的時候,不是想自己錯在哪,而是想怎麼樣能傷害父母,而最能傷害父母的做法就是毀掉父母最愛的自己。前年,我地有一個父親在學校打孩子,孩子衝上五樓跳樓自殺。這就是典型的例子,他用自己生命留給父母最深的痛。

3、孩子長期在順境里習慣了,性格大多任性,有一點挫折就受不住。有句話:玉不琢不成器,小孩從小到大沒受過挫折可不是好事。比如有的因老師批評幾句就跳樓,有的因為作業太多要跳樓,有的因為同學矛盾跳樓。很多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能出現跳樓自殺的後果。

上次看過一些圖片,圖片上的日本小學生穿著單薄的衣服在冰天雪地里跑步的場景,給我很深的映象,他們的孩子自幼在進行挫折耐受力的訓練,而我們呢,倘若哪個學校哪個老師敢於那麼做,那就是拿自己的飯碗開玩笑。

記得九十年代有篇《夏令營中的較量》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中國選拔的30個好孩子表現糟糕透頂,以致日本人公開說:你們這代孩子不是我們的對手。現在再來問一問:我們的孩子是對手嗎?你怎麼看?

我是文軒閣,說真話不虛言,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為什麼孩子練字時書法還可以,但是到了做作業時就寫的潦草了?
年快到了,遇到父母催婚你會怎麼處理?
如何看待"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如果借別人兩萬塊錢能看出一個人的人品值嗎?
兄弟或者姐妹顏值高是種什麼體驗?

TAG:社會 | 心理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