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外網吧很少?


題目的「國外」默認歐美吧?網吧本來就是一個帶有特彆強的亞洲屬性的地方。畢竟世界第一家網吧就誕生在1988年的韓國首爾。

而歐美因為人口密度不大,飲食和生活習慣也與我們不同,因此娛樂形式同亞洲人有差異。他們在閑暇時更傾向於燒烤、自駕、衝浪、露營,甚至上賭場。即便是玩遊戲,也多數會自購PlayStation在家打大型單機,網路遊戲與多人即時遊戲占他們生活的比重並不算大。此外,因為收入水平較高,他們基本不存在買不起遊戲本的問題。而專門提供網遊和多人遊戲的網吧,多流行於印度、香港、台灣、韓國、菲律賓、中國大陸等地。

但歐美也是有網吧(Internet Cafe)的,只是用途同我們概念中的不一樣。裡面的電腦很少,一般不會超過十台,不能用來打遊戲,只能打字和收發郵件,前台還賣咖啡和鬆餅,專門為那些突然有事、手邊又找不到電腦的白領們解燃眉之急。

而隨著亞洲移民在歐美到處開花,亞洲風格的遊戲網吧也逐漸多了起來。以澳大利亞墨爾本為例,社長曾經在墨爾本混跡過一段時間,那邊的網吧現在其實也不少了,多依託華人區發展。墨爾本的華人密集區分為三塊:第一塊是市中心City,人流量大,又有墨爾本大學和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RMIT)兩所高校輸送源源不斷的中國學生;二是位於市中心40分鐘車程的東北區Boxhill,為老派華人區,在裡面呆久了會有種置身於廣東的錯覺;三是同樣離市中心40分鐘車程的東南區Clayton,這裡因為房租便宜,吸引了不少窮學生和工人居住,華人和當地人的數量五五開,區內有一所莫納什大學。

墨爾本地區的遊戲網吧全部集中在這三個區,至少社長沒有見過例外。市中心網吧最多,有十家左右,Boxhill和Clayton分別都有五到六家。有些網吧24小時開放,三個網管輪流值班。有些則最晚開到凌晨兩點,第二天早上十點再營業。顧客90%以上是中國留學生和持工簽的中國體力勞動者。偶爾也有韓國人和白人光顧,不過不多。

在澳洲開網吧是個很賺錢的生意,競爭也很激烈。澳元兌人民幣的匯率常年在1:5左右徘徊,費率在每小時3~4澳元左右,約合人民幣15~20元,相當於國內高級網咖的費率,但用的機器實在不怎麼樣,卡頓死機時有發生。不過顧客們卻也不挑。社長見過最貴的網吧在市中心的一家黃記煌樓上,6澳元一小時,電腦破得很,裡面卻人頭攢動,實在想不出為什麼,只能感嘆有錢人家孩子真多。

成本方面,網管多由兼職學生擔任,多數不和老闆簽合同,一小時開工資10澳元,如此勞資雙方都可以規避澳洲法律(澳大利亞法律規定,最低工資標準為15澳元/小時,國際學生兼職打工不可以超過每周20小時,否則遣返)。成本的大頭在硬體軟體維護上,如果老闆自己懂技術,會節省很多,如果不懂,就只能外包給技術公司。而澳洲人工貴的出奇,社長的車曾經漏機油,換了幾個橡膠圈,花了四百澳元。零件成本50澳元,其他全是人工,Orz……

另外,Clayton因為治安比較差,經常會有人偷竊打劫。劫犯多為白人混子和南蘇丹裔的黑人幫派。但即便有這些影響,生意好的時候,一家規模在八十台機器左右的網吧每月凈賺一萬澳元以上的利潤並非難事。

網吧流行的遊戲基本上是Dota2、英雄聯盟和守望先鋒。而這幾個月,估計大家都開始吃雞了吧。


美國有網吧,但是很少,說個不誇張的話,找個槍店都比網吧好找。至於美國幾乎沒有網吧的原因,很簡單,美國現在很多公共區域都有無線網路覆蓋,即便沒有無線網,便攜設備也可以通過EDGE接入互聯網,帶寬跟國內壓根就不是一個等級……

而按美國法律,網吧是特種經營行業,營業執照比較難申請,所以,現在還存在的網吧,更像是一個提供上網、列印、維護維修……這些計算機日常服務的咖啡廳


1.國外也有,就是網咖。

2.國情使然,流動人口是主要群體。有些年輕人早出來社會打拚,沒怎麼接觸電腦,網吧成了學習的場所。有時沒有消遣,在網吧看場電影也能解(sheng)悶(qian)

3.樂趣,無論是學習、娛樂,都很有氣氛。有朋友說過,有時會約幾個朋友包廂里遊戲激戰,網吧配置沒有自己家的高,但就是氣氛好。

4.網吧向網咖轉型,向高端發展。手機的功能雖然與電腦重合,卻沒有電腦操作、VR那麼「真實」,還是有一定市場,只是競爭加強,需升級


國外人口密度小,發達國家幾乎每家都普及有電腦,發展中國家側重的娛樂休閑方式在跳舞,喝酒,踢足球上


推薦閱讀:

11過去了,這一屆小朋友還是會被遊戲廣告嚇哭
杉果好周道:Bethesda,一名冉冉升起的數學新星
盤點PS4平台十款最偉大的3A大作
關於「用戶黏性度」
開黑、吃雞、打野……這裡的江湖你們不懂

TAG:國際 | 遊戲 | 社會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