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在體制內真的重要嗎?


年輕人到底應不應該在體制內工作,作為體制內的年輕人,表達一下自己的看法。個人覺得,分工作性質、分人,稍微有幾分看人下菜譜的意味。

現在的體制內工作,與幾十甚至十幾年輕大不同,說白了過去有很多人想進入體制內,是抱著「鐵飯碗」,圖穩定混日子的想法進來的,喝茶看報混一天,這樣的日子你好我好大家好。可是現在不行,現在的體制內工作,要的是想幹事、能幹事、干成事的人,需要的是真正肚子里有點貨的人。畢竟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嘛。吹毛求疵、求榮賣乖、阿諛奉承那一套已經行不通了,而且進入體制的唯一途徑就是通過考試,沒點真本事,進不來。所以說現在的體制內工作,需要的是想施展一腔熱血和抱負的人,需要的是真正的實幹家,圖謀升官發財的,圖謀穩定旱澇保收的,請往他處,否則害了自己是小事,害了人民的利益是大事。

隨著體制的改革,需要不斷吸納新鮮血液,很多優秀的年輕人紛紛進入體制內,他們充滿朝氣,懂得創新,為體制建設注入新活力,這是好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約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走出體制,開始尋求新的發展方向。因為體制內是一個需要共性的地方,體制內需要更多的是嚴謹科學、計劃周密,講求天下大同中規中矩,不走極端。很多年輕人在體制待久了,親戚朋友都會說變成熟了,其實是壓抑個性突出共性,講求嚴謹和「大同」思維的體現。個性強的,忍受不了對共性長期要求的,自然適應不了。體制內的收入低,這是公認的,不要跟我講什麼灰色收入、小貪小腐啊,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有命拿,可有命花嗎?這種對職業收入的預期和現實落差也導致了年輕人離開體制。

能堅守著內心理想,遵循著嚴謹科學,縝密客觀思維的年輕人,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的年輕人,想幹事能幹事干成事的年輕人,是體制所需要的。而追求表達個性,活得率真自在,隨心隨性的,渴望相對優越的物質生活的年輕人,適合追求其他的職業發展。

所以,無論是想要進入體制的年輕人,亦或是想要脫離體制的年輕人,望三思而後行!


體制內的工作,就像一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來,裡面的人倍感焦慮。

題主既然問的是否呆在體制內是否重要。筆者送大家一句話:沒有「能隨時離開的能力」,就別看不上體制內的穩定。

筆者一個發小就在體制內工作,跟他聊天也多,他跟我敘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抱怨身在體制內,感覺每天做的事都是重複且毫無意義。他不知道的是,其實絕大多數工作所做的都是機械式、重複式的。他焦慮,他不安,他總感覺在過上個幾年,自己漸漸會被這社會所淘汰。

當然了,這是體制內的一些局限性。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江湖,為什麼大家(尤其是長輩),都希望子女留在體制內呢,因為體制內的工作確實有太多的實在性。比如:

a、安心穩定,旱澇保收。

不犯大過就不用擔心沒工作,該拿的工資一分不會少,圍城外是什麼樣,不會影響你的收入!

b、能保障你自由支配的時間,允許你對自己能力的養成有所規劃。

在體制內,工作之餘你可以提升自己,或是做自己喜歡的事,而在體制外,個人的職業發展規劃往往是被公司的發展推著走。

c、社會認同度較高,尤其在老一輩及落後地區,更是如此。

雖然這是一種陳腐的偏見,但如果一種偏見被大多數人認同,那就是優勢。

在生活中,有一個淺顯得道理:「越是便宜的東西,越貴」,體制內也是一樣,越是穩定的工作,隨著穩定的時間越長,需要冒的風險也就越大。

所以,對於「是否應該留在體制內」這樣的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的意見是:安心做好分內的工作,做好隨時離開體制的準備。至於到時候是走是留,時間會給答案。

(-東南偏北)


體制內工作到底好不好,來看看網友們的親身經歷

體制是當下很火的一個話題,有人說年輕人不要進入體制,有人說體制外的人永遠不了解體制內的好處。體制內外隔著一道圍牆差距甚遠,體制內的生活安穩舒適,體制外是用辛苦付出換來的收入。

體制內工資不高但福利補貼好,工作體面穩定,不犯大的錯誤可以工作一輩子,還有規律的上班時間和固定的雙休,不用看老闆的臉色,每天輕輕鬆鬆就能拿幾百塊;體制外加班累死累活都是應該的,能力不行就被換掉 ,高收入都是血汗錢,也要看公司效益,沒有安全感,為未來的生存發愁。

那麼問題來了,體制內月薪3000,體制外月薪15000,你怎麼選 ?我們來看看網友們的回答。

網友A:畢業之後去了事業單位,山東縣城工資3000,工作內容就是別人來諮詢,我回答,最複雜的工作就是做做表導入系統,半年的活一天就能做完。有穩定的空餘時間,有穩定的假期,有穩定的收入,在這種大背景下你能做的事情有很多,比如說學習,比如說找兼職。

網友B:體制內福利及隱形福利高,舒服,想混日子是比較舒服的。

網友C:在太多人眼裡,體制內的工作穩定,有保障,才能給人安全感。體制內這三個字的意義十分重大,不僅意味著有保障,更意味著有社會地位。

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文:湖北中公事業單位


答:所謂「體制內重要」,其實是一種缺乏「自立自謀生路」自信和能力、企盼獲得「到老都能穩定無搖的鐵飯碗」、希望總體「沒啥太大波瀾起伏和壓力地安然度過一生」的心理反映結果。

按照辯證規律與邏輯去看這樣的心理反映結果,自然獲此一利就必然會失此一利——在等級森嚴、紀律嚴明、要求眾多、規矩忒硬、收入不多、必須任人擺布地言聽計從、各種各樣的掣肘和制約層出不窮的生活生存條件下,只許老老實實、不許亂說亂動!完全沒有了隨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才幹去自由自在地選擇多種多樣的生活生存方式的可能和餘地……

而且,這種「飯碗鐵」或「沒啥太大波瀾起伏和壓力」也只是相對的,並非一勞永逸的怎麼都很保險。譬如,這過程中倘若因內耗被人陷害,抑或被上司當做了替罪羊,再抑或因為素質不夠能力不強出現了重大失誤,其結局很有可能還會比「沒飯碗」的還要杯吹!

不過,孰好孰差、孰重孰輕,何去何從全是自己的品味和選擇。自己認為「忒不錯」的,別人很有可能會覺得「忒糟糕」;自己認為「挺憋屈」的,別人很可能還會倍加羨慕。


此事要因人,因地而異,不可以一概之。所謂因人而異,就是自己是否適合體制內工作,是否想要一種穩定,無風險,無大起伏的生活狀態。再就是本人有一定的社會背景,有發展的前景和人脈。所謂因地而已,就是當地就業狀況和前景,形式不好的地方,進體制難度肯定大的多,發達城市就相對輕鬆些。所以要全面考慮,綜合比較,才是正道。


很重要,你的意思是說在編和不在編的差異。體制內的員工與體制外的員工待遇上的差別是很明顯的,比如說教師吧,體制內的教師要享受職務工資,教齡工資給其他補貼,醫保和社保與體制外的員工比較也是有區別的。


不重要,體制內就象溫水煮青蛙,餓不死,也沒有出息,體制就象一張網,將你的個性與才能束縛的死死,現在有很多人辭職就是這個原因。如果沒有一技之長或者想要一穩定工作就留在體制內。


推薦閱讀:

為什麼自閉症孩子的父母大多數都是高知?
如何看待英雄難過美人關?
想在家錄答題視頻,怎樣才能錄的清楚一點兒,求支招?
老師這樣做算不算侵害了學生的利益?

TAG:教育 | 社會 | 職場 | 生活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