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都有哪些科教城市?
作者:子非魚
中國公認的六個科教中心是北京、上海、廣州、武漢、南京、西安。今天我想討論的是,這六個城市誰的高等教育規模更大,誰的高等教育成果更高,未來誰的潛力更好?
印象中,記得武漢是全球高等教育規模最大的,但廣州人好像不這麼認為,他們覺得廣州才是第一。事實到底如何,咱們也不用去爭的面紅耳赤,用數據來說話吧。
首先強調一下,下面統計的所有數據都是全日制公辦高等學校,不包含部隊院校、成人高校、民辦高校等。
衡量高教規模,無非就是三個指標:高校在校生、畢業生與高校數量。下面逐條來看。
製圖:子非魚;數據來源於各城市統計局
上圖是2016年六個城市的高校在校生人數,包括大學生和研究生。從在校生總的人數規模來看,廣州第一,擁有113.96萬人;武漢第二,總人數106.4萬人;其次依次是北京、南京、西安,上海,在校高校人數分別是88萬、82.78萬、82.47萬、65.97萬。
另外,如果從在校研究生角度來看,首都北京還是擁有絕對的優勢,幾乎是另外5個城市的2~3倍。這說明什麼,說明在頂尖人才方面,帝都睥睨天下,其次是魔都上海。
再看畢業生人數。
製圖:子非魚;數據來源於各城市統計局、教育局;其中南京2016年數據未公布,採用的是2015年數據。
上圖是六大科教中心2016年畢業生人數,這一數據意義比較重要,它衡量的是一個城市向社會輸送人才的能力,體現的是城市對社會和國家的貢獻度。
去年畢業生人數仍是廣州第一,向省會輸送了30.09萬人才;其次是武漢,畢業生人數規模為29.51萬。之後依次是西安、南京、北京、上海,去年向社會輸送的人才規模分別為23.84萬、23.64萬、23.6萬、17.23萬。六個城市2016年共計輸送147.91萬人才,占當年全社會總畢業生(2016年高校畢業生765萬人)的19.3%
研究生方面,畢業人數最多仍是帝都北京,規模有8.3萬人,是其他城市的2~3倍,其次是上海。從在校生和畢業生頂尖人才規模角度看,中國的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實力也不是蓋的。
最後看高校數量。
製圖:子非魚;數據來源於各城市統計局、教育局
高校數量上一眼就能夠看出高低,從多到少依次為北京、廣州、武漢、上海、西安、南京。
三個指標數據看下來,我們能夠發現,和印象當中的排名並不一樣,武漢並不是高等教育規模最大的城市,這份殊榮應該是廣州的,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已經揭曉,中國目前高等教育規模最大的城市是廣州。當然,武漢的規模也幾乎和廣州齊平。
需要補充的是,在頂尖人才規模上,北京可以甩開其他城市幾條長安街。因此,頂尖人才規模的桂冠,屬於帝都。
這個問題的答案,我仍用三個指標的數據來回答。這三個指標分別是專利申請量、專利授權量和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額。
高等教育所教授的知識或意識形態,都將兌現到具體的事物中來,我採用的是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它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應高校教育的成功。當然,它肯定不能如你想的那樣,能夠準確真實地反應科教中心的教育成果,但相比其他數據,我覺得它們是最合適的。
至於技術成交額,體現的是技術的含金量。錢這東西雖然俗,但它的作用誰也取代不了。
2016年六大科教中心教育成果
製圖:子非魚;數據來源於各城市統計局、教育局,其中廣州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額數據缺失。
上面表格中的數據很直觀,一眼就能夠看出在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上北京、上海優勢太過明顯,這與它們的頂尖人才規模正好呼應,並不意外。
意外的是武漢,武漢高等教育規模幾乎和廣州能夠並駕齊驅,但在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上,不但落後於北京、上海,還被南京、西安超越,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額也落後於西安,這讓人很詫異。
作為全國高等教育規模第二的科教中心,為何還不如第五、第六的呢?這正是武漢的失落之處。武漢高教規模雖大,但都是在為他人作嫁衣。
螞蟻金服在2015年發布不過一份《大學生就業流向報告》,前五大跨省遷移就業排行城市,武漢佔了三個席位,分別是:武漢→深圳、武漢→北京、長沙→深圳、武漢→廣州、哈爾濱→北京。不精確的數據顯示,武漢近年來每年向社會輸送30萬人才,但只有10萬人留下,其他20萬都去了東南沿海城市,尤其是深圳。
現在對於表格中武漢的表現可以理解了吧。還需要表揚一下的是西安,這座千年古都,最近十幾年的經濟先後被重慶、長沙、鄭州等城市超越,經濟實力排名在大不如前,然在人們的潛意識裡,西安仍是強二線城市,主要就是因為它的高教實力。
這個問題我將通過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指標來回答。其實很好理解,教育發展的基礎是資金,誰砸的錢多誰的潛力就大。
之所以沒有採用具體的高等教育經費,是因為數據殘缺不全,大部分城市都還未公布,只能以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來替代,但它並不影響比拼的結果。按照歷年教育經費來看,一般都占財政支出的14%以上,各城市之間佔比差距不會太大。
製圖:子非魚;數據來源於國家統計局
即使不看上圖,我們也知道誰最財大氣粗,當然是魔都了,人家可是國家經濟中心。2016年上海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高達6918.94億元。其次是帝都北京,然後是廣州、武漢、南京、西安。這與城市資本實力正相關。
需要補充兩點:
1、北京正在疏散非首都功能,高校將陸續轉移到雄安、天津與河北其他地區。根據北京市教委發布「十三五」教育規劃顯示:未來5年,北京將控制在京高等學校辦學規模,推動在京部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育遷出,支持在京高等學校在京津冀區域內合作辦學。「十三五」期間,北京將不再擴大高等教育辦學規模,不再新設立或新升格普通高等學校,不再新增高等教育學校佔地面積。同時,城六區高等教育不再校內擴建,普通高等學校成人教育、網路教育、自考助學的面授教育規模也不再擴大。
2、武漢為了改變為他人作嫁衣裳的尷尬處境,在今年武漢召開的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和市人民代表大會上,確定了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明確提出5年內要留住100萬大學生,也即每年要留住20萬。
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武漢給出了許多福利政策,如住房、生活補貼、落戶優惠政策,以及一些列有助於留住人才的舉措。可見,未來武漢的教育經費將會扶搖直上。
尾巴:最後再說兩句。人才是城市發展的基礎,進入十三五以來,各大城市已經開啟了新一輪的人才爭奪戰,對於處在這個期間的大學生是個利好,因為你們又成了「搶手貨」。你們現在的任務就是努力讓自己成為優秀人才,未來必有你的用武之地。
對於剛剛結束高考的學生來說,選大學就是選擇城市,選城市很大程度上是在選擇你未來的就業地。謹以此文,獻給那些即將作出人生抉擇的高考畢業生們。
中國給科研城市的定位,主要還是看政府給這一地區的科研投放量。
有些城市有不少的科研項目,但是並不是國家重大的科研項目,這類城市有不少,這些城市主要研究的項目為部、省、市一級政府為發展科研利潤而投放的研究。這些城市有北京、上海、南京、武漢、西安、合肥、成都、蘭州等城市。
但是,真正看一個城市的科研水平,還是要看這一地區擁有的重大實驗成果,重要的實驗室,承擔的國家級大科學工程數量。
我國由國家於1999年確立的四大科教城市,分別是:北京、合肥、西安和成都。
除這四座城市以外,其它所有不同的說法,都是錯誤的,最多只能算是自娛自樂而已!
合肥
世界上第一台VCD誕生於合肥,世界上第一台EVD也誕生於合肥。第一台仿生搓洗式全自動洗衣機、第一台變容式冰箱等等等均誕生於合肥,同步輻射國家實驗室,合肥微尺度國家實驗室,磁約束核聚變國家實驗室。
除北京以外,合肥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布局最密集的城市。擁有「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合肥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合肥)同步輻射實驗室」、「國家(合肥)高性能計算中心」等國家重點科研設施及33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中科院等離子所已成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國際計劃的主要參加單位。
部屬研究所: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合肥設計研究院
中國建材集團合肥水泥研究設計院
中國機械工業集團公司合肥通用機械研究院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38研究所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43研究所
中國電子科集團第第16研究所
國家實驗室,合肥3個 全國第一
世界有8位研究納米的專家,如果中國有四位,那有兩位就在合肥!國字型大小的中國計算機函授學院就在合肥。合肥市人口中大學學歷人口比例、人口綜合素質,根據聯合利華的調查,在全國是位居前列!
日前,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布「2016年度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合肥研究院的SCI收錄論文總數位居全國科研機構榜首,EI收錄論文總數繼續蟬聯全國科研機構第2位,以第一作者發表國際合著論文數在全國科研機構排名連續兩年保持第1位。
SCI發表是指把科學研究論文發表在SCI期刊上,在學術界一致認為,論文發表在SCI期刊上是一種對原創者科研成果的高度認可。
在我國國內科學界的排名,合肥的科研實力僅次於北京。在國際權威評定機構,合肥的科研實力排在北京和上海後面,成為第三。實際上,上海有多家科研機構是合肥建立的,在上海的科研成果被計算在上海的結果!
合肥,擁有國家級科研平台,有36個,科研院所達到1053家,在全國和北京是並列最多的!
西安
其強大的國防科研院所,航空一集團,二集團,航天科技集團,兵器工業集團都有大量的研究所在西安,航空航天科技人才佔全國接近一半! 西安有各類高等院校42所, 10多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約100處博士學位授予點和300多處碩士學位授予點,每年為國家培養大批的現代化人才,成為名副其實的「人才的搖籃。武器裝備製造業位居全國第一;電子及通訊設備製造業國內市場競爭力排名第八;儀器儀錶及文化辦公用機械製造業國內市場競爭力排名第六和第五位;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國內市場競爭力排名第十三;普通機械製造業和專用設備製造業雖然總體競爭力不強,但金屬切割削機床、風機、石油設備的產品銷售收入分別居全國第六位、第五位和第六位。
目前,西安已經形成門類齊全,具有相當規模和水平的裝備製造業體系,承擔著國家裝備製造業16個重點領域中民用飛機、特高壓交直流輸變電成套設備、大型煤炭綜合採掘設備、大型海洋石油工程設備、高速數控裝備和數控系統及功能部件、新型紡織機械、電子元器件生產設備等重大裝備的研製生產任務。並且擁有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名牌產品和優勢企業,其中陝西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西安電力機械製造公司等12家企業進入了全國機械行業的500強,在普通機械、專用設備、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方面也已經形成明顯的產品優勢。西安航天產業集群重點發展航天運載動力和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加快發展信息技術、航天新材料、航天特種技術應用為主的產業,逐步培育並壯大衛星及衛星應用產業,大力推動先進半導體功能器件和太陽能光伏產業園建設並構築完整的產業鏈,建設以航天民用高科技產業為主、軍民結合的產業聚集區。工程機械產業集群內的重點企業有陝西建設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西安築路機械有限公司等,擁有瀝青攤鋪機、多功能攤鋪機、液壓挖掘機等一批引進國際先進生產技術的優勢產品。針對整個集群規模小、條塊分割的現狀,下一步要加強產業鏈上企業的聯合重組,增強競爭力。電子通信設備元器件產業集群通過做大做強雷達、電子通信、電子元器件、專用設備、家電及汽車電子5大類產品,同時積極開發高清數字電視和新型顯示器件,並建設半導體照明產業基地,初步形成特色鮮明、核心競爭力強的產業集群。
成都
成都科技實力雄厚,已成為中國中西部地區綜合實力第二強市,國家四大科教城市之一。全市科技人員44萬多人,每千名職工中有科技人員253名,在全國大城市中名列前茅。全市有5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3個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2500多個科研技術開發機構,20多所高等院校。在電子、生物、新技術、新材料、光學、光纖通訊、核技術應用、激光等高新技術領域中,具有較強的綜合優勢和技術能力。從目前的成果來看,成都創新集群在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環保等領域與法國共開展了13個項目的實質性合作。成都高新區企業愛斯特(成都)醫藥技術有限公司申請的「建立酪氨酸激酶抑製劑篩選平台」項目就得以中選,獲得了由法國外交部資助去法國考察學習的機會對於眼下的成都來說,軟實力已是一種新的標杆詞語,這從中國最具軟實力城市調查結果中可見端倪,成都的各項指標均居前列。綜合起來,在全國所有非直轄市的城市軟實力排序中,位列第一。
北京
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有中國科學院等科學研究機構和號稱中國矽谷的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每年獲國家獎勵的成果佔全國的三分之一。1998年以來,每年都會舉辦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題的大型國際活動——北京高新技術產業國際周。北京同時也是全國教育最發達的地區,以北大清華為首,每年都會有很多的科研成果在此誕生,這裡是全國最大的科學技術研究基地。科技實力,毋庸置疑。
北京,上海的科教地位自不必說。覬覦第三城位置的城市很多,南京、西安、武漢、廣州、成都、瀋陽、長沙、合肥都自認自己有一戰之實力。
但是真正緊跟北京上海的,可能就只有南京,武漢和西安這三座城市了。
從科研院所和從業人員數量上來說,
武漢:科研院所680多個,從業人員45萬,兩院院士有49人。
南京:科研院所660多個,從業人員60萬人,兩院院士有75人。
西安:科研院所670多個,從業人員40萬人,兩院院士有40人。
三個城市基本打為平手,綜合來看,南京第一。
高校數量和實力
西安:有22所本科院校,65個國家重點學科,1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1個,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三所985,211工程有6所,設研究生院的大學有5所。
南京:有22所本科院校,國家重點學科7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8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個,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2所985,211工程8所,設研究生院的大學有6所。
武漢:本科院校21所,國家重點學科57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2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個,有華中科技大學和武漢大學兩所985,211工程4所,設研究生院的大學有3所。
此番比較南京依舊佔據第一,武漢兩所985的實力自不必說,都是國內頂尖水平,但是西安以數量取勝,而且985(雙一流)數量西安最多。
但是從地理位置來說,西安地處西部,不管是政府財政收入還是整體GDP水平都被南京和武漢遠遠甩在身後,對人才的吸引力也大不如武漢和南京,近些年武漢更是成為中部明星,發布了一系列留住大學生的優惠政策。
謝邀,中國的科教城市有,北京、南京、西安、成都、上海、深圳。
無錫呢?萬米蛟龍深潛,世界第一超算,中國微電子發現地,有亞洲最大的科研院所702所,還有中航607所,614所,703所,總裝科研一所,56所,中電58所,中糧研究所,公安部教研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