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老家管蟬的幼蟲叫什麼?
「嗚有嗚有哇,北京來電話:叫我去當兵,我還沒長大!」小時候,我們就是聽著這首兒歌長大的。「嗚有哇」,是膠東農村對一種蟬的叫法。
在我們膠東地區,叫幾種蟬的幼蟲統稱「知了猴」、「知了狗」。而我們這兒四種蟬的名字非常有意思。
首先,我們叫最普遍、數量最多的是知了(方言知溜);其次是每年最早出來、個頭最小的叫「響知了」(就是吱吱);第三個是「嗚有哇」,是因為它叫喚起來是「嗚有、嗚有——哇」的聲音;還有一種是立秋前後才出來,叫「福得嘍」,也是根據它的叫聲起的名字,聽見它的叫聲,秋天就到了。
小時候,我們傍晚和晚上在泥土裡挖知了狗,中午就用小麥面調成非常粘的糊繞在竹竿上粘知了。響知了太小我們看不上眼,嗚有哇和福得嘍數量少,又太高我們也不去捉,單單就捉大知了。
過去生活拮据,知了弄回來,父母不捨得給我們用油炸著吃,我們就只好在鍋灶底下培在火炭里燒著烤著吃。如果是知了狗就不同了,母親就會高興地給我們油炸了吃,因為知了狗不像知了那樣皮硬刺嘴。至今還忘不了油炸知了狗的美味。
圖片來自網路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我的頭像關注
我的老家在魯西北的一個農村,我們這邊把蟬的幼蟲叫做shi gen聲調都是二聲,還有的叫做神仙,或者叫做雞了龜。
我記得小時候,一到晚上我和姐姐兩個人去樹林里去捉金蟬。一個人拿著罐頭瓶,手電筒,另一個人拿著一根常常的竹竿,看到有爬到很高的可以用竹竿把它弄下來,人空手夠不到,那時候捉金蟬的人少,樹林比較多,一晚上收穫不小,有幾百隻,回家用鹽水腌上,第二天,用油一炸,味道好極了。
有一次晚上,我們剛剛出發不久,手電筒就沒電了,只能借著明亮的月光在樹上摸金蟬了,有的樹上凹凸不平,看著像金蟬,用手一摸是一個剛剛露出頭的樹杈,有的看著像金蟬在緩緩的向上怕,用手一摸,是那種黑色的臭臭的屎殼郎,弄的手上一股臭味,很難聞。
喜歡我的回答請點擊上方關注我一下???記得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晚上捉金蟬時,只顧著看樹上了忘了看腳下,夏天又穿著那種很普通的涼鞋,腳下一不小心碰到了刺蝟,不僅被它的刺扎到還嚇得魂飛魄散的,那一晚上還碰到了爬動很快的蛇從樹上掉下來,嚇得我扔下手裡的竹竿撒腿就跑,好幾天不敢再出去捉了。
現在農村的蟬很少很少了,蟬在農村的味道是農村一個時代的記憶,雖然農村製作蟬的方法很簡單,炸一下撒點椒鹽,酥脆可口,或者蒸一下,都特別好吃。
你吃過這種美食嗎?我有一篇文章曾經寫過金蟬。其實,我們河北省趙縣管這個東西加爬叉或知了猴。
那是個七月天,梨區南庄的好友,上街買回幾個手電筒,又從家裡拎出一個塑料桶搯了半瓢水倒進去,以備盛裝獵物。大夥說說笑笑朝著村外梨園的方向走,鄉間路上,到處能見拿著明晃晃的手電筒、提瓶瓶罐罐的男女老少。自小在村里長大好友說,每年夏至前後開始到立秋前後,是捕捉金蟬的最佳季節,傍晚時分,鄉親們紛紛到果園裡捉金蟬,能從七八點持續到凌晨一兩點。地頭兒上有專門收購的小販,一個金蟬能賣兩毛五分錢,運氣好了,一個晚上就能掙百十來塊。
進了黑黝黝的梨園,園子深處隱隱傳來捕金蟬人的交談聲,彎腰向遠處張望,四處是晃動的手電筒光柱,螢火蟲般在林間遊動。我們各自打開手電筒俯首哈腰尋覓著,果然,驚喜接踵而來。原來,南庄人想出來一個捕捉金蟬的好辦法,每個樹榦基部都纏上一圈膠帶,這樣,金蟬就只能在光溜溜的膠帶下邊打轉轉了,捕捉起來十分方便。這樣的捕捉方法,便利了捕蟬人,可的確形成一種掠奪性開採!數年後,金蟬會不會在這裡絕跡?朋友笑著說,村民早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已經有人開始人工孵化養殖了。
金蟬在我們鄉下也叫爬叉或知了猴。有極高的葯膳營養價值和獨特的口感,乃食用昆蟲中的佼佼者,是難得的高蛋白、低脂肪的野味佳肴。食用時,先將金蟬清靜腌漬,鍋內放入適量花生油燒熱,直接放金蟬入鍋烹炸,金燦燦的蟬蛹盛入盤中撒上少許精細碘鹽熱吃,也可以做成麻辣味的、孜然味的,口感特別鮮嫩,一盤「油炸金蟬」端上餐桌,便是道下酒佐餐的美味。金蟬除了食用價值外,還有益精壯陽、止渴生津、益腎降壓、治禿抑癌等作用,蟬蛻則能治療外感風熱、咳嗽音啞等症。
蟬又叫知了。
但是一里不同,十里改規矩。各地都有各地的民風民俗。蟬在我們老家都叫「馬雞妞子」,這是我們當地的土語。如說某個人色厲內荏,就說他是「屬馬雞妞子的——勁都在頭上哩」。
蟬的幼蟲,有的地方叫知了猴。但我們老家叫「爬叉」。小時候,幾個小朋友拿著手電筒,都到樹邊兒摸「爬叉"。
這些土語,只有皖西北地方的人才懂。如果你小時候摸過「爬叉」,恭喜,遇到老鄉了。
各地的對它的俗稱還真不少呢,簡直是大相徑庭啊!
1:老年高
意思是:到了變成蟬的時候就老了就爬到樹上了就高了,所以叫老年高。
2:wo ying cha 山西晉東南
我們這裡幼蟲叫解留猴(同音) 變成蟬就叫解留。:
3:上海 YA WU ZI
我們那裡叫 「小黑叫驢」,等變成了蟬就不能吃了。
4:河北 爬爬
5:遛狗 山東萊陽
6:唧唧鳥 河南周口
幼蟲叫 pacha 怕查,成蟲叫 majieliaozi 罵街料子,或者不帶 zi 音。
7:陝南叫BI A ZI
8:浙中叫胡知了
9:山東聊城叫解啦猴
10:解簍子(飛的)江蘇沛縣
11:山東德州叫 LAO SAO GOU ZI
翻譯過來就是:老搔狗子。
12:街留猴 山東龍口
13::河南西平縣叫「MA 妞」
14:山東 淄博
年紀大的人說: 哨泉 哨泉猴 。知了 孩子一般說 嗚嚶哇 「哇」是三聲 。
15:福建龍岩叫啦布准
16:郴州市區叫唧唧呀
17:河北定州人叫爬拉猴爬叉
18::安徽淮北市叫爹拉侯die la hou
19:陝西渭南叫法知了龜
20::河南焦作的叫馬集連兒(音)
21:河南鄭州:幼蟲,爬查,查輕聲,成蟲麻雞鳥:。
22: 河北邢台叫 肉猴
23:福建閩東南叫:雞伶 雞伶(小的)
24:湖北洪湖叫知葉子。
也有叫『秋吟』的,比『知葉子』小點,
25:徐州叫跌啦龜
哈哈哈,看看有沒有你們家鄉的叫法~
歡迎補充~
邀請邀請!
蟬呢,有叫知了,
蟬呢,它是存活就那麼幾月,
到時候就老死啦!
我們那的蟬有兩種,
第一種是收麥子的時候有麥知了,這種知了呢,比較小,但是這種比較多,也不好抓,
第二種呢,是收玉米的時候,我們呢叫它秋知了,這種呢比較大,長的!
我們那這種蟬土話叫,老谷榮,
不知道大家能聽懂嗎?
?
安徽亳州叫知了狗,亳州農村叫雞了狗孑。
我們那邊管蟬的幼蟲叫做「肉嘰了」。
記得我還很小的時候,每逢入夏後的大雨過後,都要找幾個小夥伴到村前頭的小學操場上找嘰了洞,通常洞不是很大,隱約約地上一個小孔,比小拇指頭細些,略比筷子粗些。把洞口扣開,肉嘰了的大爪鉤也就暴露眼前了,淺的用手指頭可以拉出來,深一點的便用帶著的尖頭手鉗夾出來。一場雨下過,通常也能抓個十隻八隻的,幾個小夥伴們湊一塊,撿來兩塊磚支著成灶台,牆邊人家屯著的瓦片拿來一片,便當了鍋板,下面燒著火,把肉嘰了放瓦片上,不一會兒能聞著香,但算起來,肉也就脖頸指甲蓋那一塊好,真吃肉量也不多。我家裡後院的土中也常有,倒是也在那抓了不少,吃是其次,一般抓到了就玩了一會,用茶泡蓋上,有的不消多久,有的一個晚上,便能看到老嘰了,通體黢黑,不知公母,但總有叫聲響亮的,奶奶嫌煩,總說道:「扔忒扔忒,聒里le.dao疼」。
幾年前回家,有串村子的老年人專賣肉嘰了,用油炸過,一個竟能賣到一塊錢了。
小時候的農村,也就是剛能吃飽飯。
肉是奢侈品,只有到過年的時候才能吃上一回兩回,因此,這個東西了小夥伴們的極品,對它的嚮往如同妖怪之於唐僧,八戒之於高翠蘭,梁山伯之於祝英台,伯牙之於子期。
七月流火,每到天色擦黑,小夥伴們就三五成群地出去,逮這個東西。
在洛陽地區,我們都叫它螞料蚋兒。蛻出來的殼叫螞料殼,成蟲叫螞料或螞嘰料兒。
螞料蚋兒一般在晚上從土裡爬出來,順著樹往上爬,在樹枝上停留,等到第二天太陽出來的時候,在陽光下慢慢蛻掉外殼,然後慢慢變黑,開始長鳴不止,饑渴之時吸食樹枝裡面的汁液。
螞料蚋兒和螞料是童年的重要回憶,為了滿足腸胃對肉味的渴望,每天晚上都要跑到樹林里去摸螞料蚋兒。
乘著月色和暗淡的天光,雙手順著樹桿從上往下一捋,就能碰到並順手抓住,往衣服里一丟,馬上去摸下一棵樹。
那時候,一般不拿什麼工具,把上衣往褲子里一紮就開工,一邊摸,一邊任由螞料蚋兒在肚皮上扒拉扒拉地亂爬,只要它們還在爬,就證明它們還在,痒痒的,心裡舒服極了。每天晚上會逮到30多個,多的時候會有50-60個。
晚上回去以後,用臉盆把它們扣到石板上,第二天起來,它們就和殼分離了,由於數量太多,也沒有見光,因此它們的翅膀都是畸形,即使放開也不會飛走。
一般都是放在火里燒熟了就吃,問人間情為何物,只要人垂涎三尺。那真叫人滿口生香,腸胃鏗鏘,味美堪比瓊林宴,肉香勝過山珍味。
在粗茶淡飯飢腸轆轆的年代,它成了補充營養的天賜良品,更是童年苦澀而美好的記憶。
推薦閱讀:
※楊冪領銜《寶貝兒》聚焦棄嬰社會問題,現實題材令人五味雜陳
※退役後,我誤入了催債公司的「捉鬼隊」
※美國制裁中興將刺激國產晶元發展--洋務運動2.0版中體西用之無奈
※傾我一世豪情,願留住善良的你
※大保健才是人類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