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留學生髮萬言長文控訴父母,愛與成長的博弈為何如此慘烈?


留美北大生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被父母操控的人生,我不要!

我一直在想,一個人究竟要被逼到什麼程度,才能狠下心來和父母決裂?

這兩天,北大畢業生王猛的一封萬字長信火了。

這位傳說中的「別人家的孩子」,曾經是四川某市高考狀元,本科讀的是北大的生物專業,本科畢業以後又去了美國的一所名校留學。

從12年前開始,他就再也沒有回家過過春節了。

6年了,他乾脆徹底拉黑了他的父母,和自己的原生家庭一刀兩斷。

在這封萬字長信里,王猛聲淚俱下地控訴了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的痛苦經歷。

為了解決自己心理長期壓抑的問題,他甚至打算回北大再念個心理學方面的博士。

1.

王猛從小是被父母溺愛著長大的,說是溺愛其實更像是控制。

王猛說: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類拔萃的模範!

王猛出生在大院,從小他的父母就喜歡把他關在家裡,而且,按自己的想法來包辦他的一切。

從上小學一直到高中畢業,王猛的生活圈子幾乎就局限在這個院子里,他的世界就這麼點大。父母始終是阻隔開王猛和外面的世界的那道柏林牆。

「包括朋友,都是他們(父母)認識、了解或者聽過的,跳出學校的幾乎沒。」

王猛印象很深的一次,學校搞文藝匯演,要求所有學生都要穿齊膝短褲。母親卻不同意,一定要王猛穿長褲,結果害得王猛在學校被老師當眾批評。

這麼多年過去了,這件事還像一根針一樣地扎在王猛的心裡,拔都拔不出來。

上了大學,王猛天真地以為自己終於能不受父母的控制了,結果父母又找了在北京的大姨來「照顧」他。

之後他去美國讀研,父母又找了一個「老朋友」照顧他,絲毫都不顧及王猛與那位「老朋友」關係並不好的情況。

心理學家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說道:

溺愛,表面上看是父母通過犧牲自己來滿足孩子的需要,但實際上,溺愛源於父母的自戀,溺愛的父母無視孩子真實的成長需要,而是將孩子當做自己的另一個『我』,給於過度滿足。無限制地給予孩子,其實是在無限制地給予自己。

就像王猛的父母對他的控制,表面上看起來是愛,但實際上,只是滿足了自己的自私,控制了王猛這二十多年。

因為愛只會導致好的結果,而不會導致傷害,導致傷害的一定不是愛。

受夠了傷害的王猛,只能選擇這樣一種極端的方式來拯救自己。

我相信他的心裡一定有過掙扎和猶豫,但更多的,是深深的絕望吧。

畢竟,父母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最親近的人,誰願意和自己的父母一刀兩斷呢?

《感謝自己的不完美》里,武志紅寫道:

世界歷史中有一個幾乎顛撲不破的真理:控制慾望太強的強人們,要麼他們親自製造苦難,要麼他們所謂的盛世後,接著就是巨大的苦難。

反過來說,越是親近的人,給我們的傷害也就越大。

2.

我想起了我的一位朋友,簡稱她為D君吧,她的故事和王猛的經歷有點相似。

D君是家裡的獨生女,家裡也非常寵溺她。

她的父母幾乎會滿足她的一切要求,想什麼給買什麼。

但另一方面,她的父母對她的要求也特別多,比如必須穿什麼衣服啊,必須留什麼髮型啊,特別細的那種也要管。

當然,孩子小的時候,一般是不會覺得這樣有什麼問題的。

等到D君慢慢長大了,她漸漸地發現了其中的不對勁,父母對她的愛讓她有點彆扭。

有一次,夏天,因為天熱,D君就把頭髮給剪短了一點點。

結果回到家,她媽媽問她為什麼把頭髮剪了?

D君說:媽,天太熱了,就剪短了一點點咯。

她媽說:誰讓你剪的?我說讓你去剪頭髮了嗎?

D君說:哎呀,媽,剪個頭髮又怎麼了。

這時她的媽媽就火了,對D君一頓數落。

說來說去就一個意思:你必須得聽我的,哪怕是剪頭髮這樣的小事,你也得聽我的。

那次,D君哭了,覺得特別委屈,她不明白為什麼自己剪個頭髮都要被罵。

哭完以後,她開始思考,突然發現,自己好像從小到大以來,做的任何事都是在經過爸媽同意之後才做的,更準確地說,都是她爸媽希望她去做的。

她,好像是被爸媽「控制」著長大的。這樣一想,不禁有點害怕。

可是,此後的一系列事情,一次次地驗證了她的想法。儘管沒有出現太大的矛盾,但她感覺得到。

直到高三畢業填報大學志願那次,她徹底見識了她爸媽對她的控制。

以她的分數,其實完全可以填一個外省的一本大學的。但她父母不同意,要讓她留在本地上大學,要把她拴在身邊。可是本地沒有好的學校,只能去上一個大專。

她不願意,她吵,她哭,甚至鬧絕食,但都沒有用。最後,她上了離家很近的一所大專。

這也成了她心裡的一道疤,心裡永遠的自卑。

有次她和我說:「如果說因為我自己不努力學習倒也算了,可是我明明努力了,卻不讓我去上,這是為什麼?現在看著那些當年成績還不如我的人,上著比我好的大學……」

我不知道該如何安慰她。

去年,大四實習,她終於反抗了一次,不顧爸媽的反對,一個人跑來了杭州實習。她不想一直被控制下去。

我告訴她:你做得對。

只是現在,快放假了,她卻有點害怕回去,害怕回去了明年就出不來了。

3.

李嘉誠說:一個人事業上再大的成功,也彌補不了教育子女失敗的缺憾。

但中國的很多父母卻從來意識不到這個問題。

他們常常有一種強盜式邏輯:

「你是我身上掉下來的肉,我的話你怎麼敢不聽?」

「你是我生的,我管管你怎麼了?」

「我這麼辛辛苦苦地把你養大,你怎麼能不聽我的?」

「我都是為了你好啊!」

GIF

以愛之名,行綁架之實。

他們從來不知道: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蔡康永曾說:爸爸媽媽對小孩來講,最珍貴的是什麼?是給他一個理想的環境,讓他變成他自己,而不是變成我們要他變成的人。

孩子,不是你的寵物。

他們只是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你們應該幫助他們成為他們自己。

中國的家長真的應該學學怎麼得體地退出。

想起了龍應台《目送》里的一段話:

所謂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真的,不必追。

不要試圖去控制你的孩子,不要試圖去為你的孩子選擇他的人生。

他自己的人生,交給他自己去選擇。

你只要站在賽道外為他加油就好了,不要進去拉著他跑,他會摔倒的。

去好好愛你的孩子,如果不知道該怎麼愛,就去學。木心本來也說,愛,就是一場自我教育。

別再控制你的孩子了。

因為,正是由於可以選擇,孩子自己的人生才有了意義。


這篇萬字長文曾引發眾多討論,大家對於王猛和父母褒貶不一,我覺得此時對於這件事,我們既不要斥責王猛所謂的不知感恩,也不要責備父母過分的愛。我覺得我是感謝王猛的,感謝他把自己的事情發出來,警醒世人來看到這個矛盾的愛,警醒大家認識到不會愛的後果。

我以前曾經說過,家庭教育是我們現在最應該關注的教育,因為中國發展太迅速,人們的心靈成長遠遠落後於社會的發展速度,所以體現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就是現在社會狀態下,父母對孩子的心靈成長的認識遠遠不夠。所以導致了不會愛就成了害的後果。

每一個孩子都是帶著自己獨特的氣質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只是在後來的原生家庭的影響下,他或多或少都會受到父母的影響,進而形成自己的人格。就像王猛本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曾經提出過自己的需求,比如他參加的集體活動中,想和大家一樣穿統一規定的服裝,都被父母的強制拒絕,這是讓人痛心的事情,父母只給了他學習的機會,卻剝奪了他作為一個人獨立成長的任何機會,想想這樣的孩子是非常可憐的。

可是,這樣的孩子在我們身邊不是有很多嗎?父母用來自於社會的焦慮和壓力壓制著孩子的生活,讓他們過早地背負起社會的壓力,而不能輕鬆應對自己的成長。家長們為了孩子的學習,甚至忽略了孩子的各個成長階段的需求,面對青春期的孩子,仍然要求他們像1歲的孩子那樣去聽從父母的要求,不得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否則就是不服管教。這是粗暴式的教育方式,不僅會害了孩子,也會害了父母。

孩子作為人,是有自己每個年齡段的成長需求的,希望眾多的父母去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做孩子生活中的導師,而不是孩子的獨權專制者。


2北大,高考狀元,留美學生,多麼耀眼的光環,沒想到映射出的確實一個不健康的家庭關係。

萬字家書控訴了父母的諸多「罪行」。孩子埋怨是父母綁架了自己的人生;父母委屈,明明是發自內心的愛,為什麼就帶來了這樣的傷害?

造成這樣的結果,到底是誰錯了?是成長的錯?還是愛的錯?都不是,其實是父母在愛的路上沒有了邊界。孩子在成長路上缺失了感恩。

父母愛的霸道,孩子逆反的任性。任何一方,但凡有一點點的寬容,都不會成今天的樣子。

因此父母,一定不能把滿腔的愛,變成了對孩子的傷害。這就需要父母必須明白以下的事實:

作為父母,不該有操控的慾望。每一位父母都是由衷地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但是一定要掌握一個度的概念,那就是,父母和孩子是完全獨立的個體。孩子,有自己的未來和前途,父母能掌控的,只有自己的未來,切不可把自己的理想強加於孩子。小時候的照顧,並不是掌控的理由。養育孩子,其實就是一個放手的過程。你放手了,他就成長了,你操控了,他要麼成為巨嬰,要麼成為對手。

作為孩子,對父母不該有過高的要求。父母和孩子的時代,差了不止三個年代,要父母完全跟上自己的節奏,雖說不上是痴人說夢,但也差不了太多。父母在思想上,更多是繼承了他們父輩的思想,尤其對成年後就停止學習的父母而言,父輩就是他們的理想。所以孩子的成長中,不但要學會繼承,更要學會寬容。當你和父母的成長不在一個頻道上時,你要麼選擇引導父母成長,要麼選擇對抗。

父母子女,原本是最親近的人,但正由於此,反而最容易成為受傷的人。因為我們對對方的要求都太高,期待都太多。其實最好的方式就是,一起成長,一起進步,而不是抱怨著,抵觸著,無助地消耗著難得的親情,總有一天,失去時才覺得捨不得,放不下。

快過年了,父母多說一句「對不起,我的無心傷害了你」;孩子多說一句「謝謝您們的養育之恩」。願所心裡的結都能解開,所有的家庭都能開心。


父母的含辛茹苦日積月累的為了孩子奔波勞累,把孩子一手送入最高的殿堂,可換來的卻是孩子泣血的控訴,六年的一去不返,父母思兒的淚以泛濫成災,早以淚流成河。可喚不回孩子遠去的背影,這是人間的悲劇,是當今應試教育的必然,也是現在孩子感恩教育的缺失,他們在家庭和學校的教育下早以成為學習的機器,每天周而復始的為成績而學,為名校而學,為跨出國門而學,在長期學業的負累下孩子沒有了童真,沒有了自己的一片廣闊的天地,只能成為父母操縱的工具,在父母的暴力和期望下使孩子變得自私而狹隘,根本無法理解父母的所做所為都是為了給他一個好的未來,能過上比她們好的生活,可她們忽略了對孩子品行和素養的教育,使孩子不懂得感恩沒有一顆感恩的心,沒有一顆做人最基本的孝心。不要控訴父母的罪狀,我們這一代人的成長曆程比你們要沉重得多,挨打是常有的事,可哪個不是感恩戴德,對父母體貼入微,因為反乳是人之常情,別被你的高學歷泯滅人性變成你踐踏親情的借口,這不是你的恨父母的理由,沒有父母的教育,也就沒有你今天的輝煌,不要對父母苛求太多,父母也是人,人無完人,這是你必須面對的,你不要再一意孤行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時,一切的都悔之晚矣了!


關於這篇報道,我詳細了解過,王猛寫的萬字長文,我也仔細閱讀過,他在文章中說,父母對他的過度管控,導致他性格上的缺陷,膽小懦弱,不懂得如何與人打交道,即便是在成年後,去北京上學,也讓姨媽管著自己,出國留學,讓國外的一位朋友「照顧」他,這讓他生活得特別壓抑,他也曾嘗試改變,為此放棄原來的專業,改讀心理學,並接受心理諮詢。

心理諮詢師認為,王猛有今天的表現與他的原生態家庭有一定關係,他將心理諮詢的報告單寄給父母,希望父母能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將自己成長的不幸歸結於父母。但在王猛的父母看來,他們只是太愛王猛了,想保護他,不明白為什麼弄到決裂的地步。

看過這篇報道後,讓我唏噓不已!一個為了愛,一個因為愛受到傷害,到底誰對誰錯?愛一個人有錯嗎?有!當父母採取一種不正確的方式愛孩子時,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傷害,比如,王猛在文中舉得一個例子,學校有活動,要求學生統一著裝,但母親認為天氣太冷了,穿短褲會著涼,堅決不讓孩子穿,孩子說將衣服帶上,天氣暖和再換掉,母親依然不同意,結果孩子去學校後,被老師批評了。

父母愛孩子是為了孩子好,但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不要讓我們的愛成為束縛孩子成長的枷鎖,我認識一個男孩,現在上大一,自己不會買衣服,因為他說不知道自己適合穿什麼樣的衣服,平時衣服都是父母準備好的。

孩子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父母的過度包辦,導致孩子失去了自主權,所以,一點小事情都不能自己做主,有些父母會覺得這孩子太沒出息了,這點小事都辦不好,可你是否想過,一隻長期關在籠子里的鳥雀,能飛得高嗎?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每個階段愛的內容都是不同的,孩子呱呱墜地,我們要讓他吃飽穿暖,給他更好的呵護,孩子上小學了,我們要讓他逐漸學會獨立,孩子上高中了,我們要引導他給自己的人生做規劃,這都是愛!如果孩子上高中了,你對孩子的愛還停留在孩子牙牙學語的階段,對孩子來說,這就是一種折磨,一種錯誤的愛,要麼孩子會變得軟弱無能,成為巨嬰,要麼就會與父母決裂,親子矛盾不斷。

身為父母,我們不要總把多麼愛孩子放在嘴邊,也要反省自己的愛是不是適合孩子,再有,孩子感受到的愛,並不等同於父母給予的愛,如果愛的方式不當,你付出再多,在孩子看來,都不是愛。


特意花時間看了一下原文。看的過程中感覺事情很怪異。孩子為什麼總記得父母做錯的事情,並且把自己現在的狀況歸結為父母的教育。這樣的心裡暗示無助於自己的成長。大家常說正能量,這孩子為什麼不能看到好的方面呢?沒有父母的幫助,怎麼會考試北大?自己能夠出國肯定父母也資助了。自己不能勝任工作,就歸咎於家庭的影響,這都是逃避和推卸責任。你自己也很優秀了,北大畢業也留學歸來。任何人做事都會遇到困難,不要輕易的否定自己,不克服困難就不能成長!應該不斷建立自己的自信心。家長把孩子心中耿耿於懷的事情和孩子坦誠交流一下吧,他也是成年人,相互都找回對彼此的愛吧,愛能化解一切,讓孩子健康成長。


清晨,不知不覺失眠了。父母時時刻刻想要參與孩子的人生,替代孩子成長,卻忘了孩子本身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北大留學生,只代表了學歷,首先他曾是一個孩子,一個人。父母操縱了他大半生,未曾想到替代式教育,讓他們離孩子越來越遠。讀到此處。還是覺得時時應常有感恩之心,父母的愛是無私的,但首先要教會孩子感恩(我覺得家庭環境很重要,至少本人的長輩樹立了榜樣)以過來人的經驗來看,悔不當初,一些意見,未曾聽從。但父母的經驗也不全然是對的,以自己的威嚴要求孩子必須聽從,大多是中國式教育的一種通病(生你養你你應該聽我的),具體怎麼劃分家長的意見,對和錯,恐怕難以孩子當是的年齡無法判別,所以對家長的要求變得越發的高(過去的父母忙於生計,時間精力有所不及,棍棒底下,即便不出孝子,至少長偏了的較少)。成為父母后我時常在想我該如何教育孩子,那便是成為最好的自己,所以沒有什麼時候比現在更想找一份工作,成為孩子的榜樣。雖然暫時條件還不允許。但我會找好時間,為此而不懈努力。先從放下手機拿起書本開始。佑佑是因我而來,而並非為我而來。參與她的成長,而不是遇到他成長,學會放手,但並非沒有原則,突然發現教育孩子,比任何一件事都難,因為那個小傢伙是獨立的個體,我們不是她。任重道遠


看過這個報道覺得做父母的寒心,悲哀,沒有給孩子一點自尊與自由,一味的讓孩子成為學習機器,什麼社會倫理,品行道德,在孩子面前除了學習成績,其他都不管不顧,讓孩子真正成為學習機器。


推薦閱讀:

釋迦與番石榴的區別是什麼?
當城市的忙碌,把我們變成了行屍走肉,該怎樣重燃對生活的熱情?
你們見過對比最慘的一次撞衫是什麼情況?
康師傅真的是日本品牌嗎?

TAG:北京大學 | 教育 | 社會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