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血測癌」是真的么?這一技術有什麼突破?


「不可能!」此外,包括試劑盒發明者羅永章教授在內的不少專家皆表示,「一滴血可測癌症」這種說法不太嚴謹,過分誇大了腫瘤標誌物在腫瘤診斷中的作用,「文章標題會誤導老百姓認為靠一滴血就能測出自己是否會患癌症、患哪種癌症。是斷章取義的做法。」

全球沒有一個血液標誌物

能百分百診斷腫瘤

鄧艷紅解釋,「一個人患上某種腫瘤後,血液里常會出現某種特定成分,醫學上稱之為腫瘤標誌物。通過一些血液腫瘤標誌物的檢測,的確可以對人體癌變提供指示和判斷,可監測腫瘤的進展和預後。但在腫瘤早期診斷方面,這種判斷通常需要與傳統、經典的檢測方法聯合應用。」

所謂的「一滴血」查癌症,就是查血中的「腫瘤標誌物」。像大家所熟悉的一些光譜標誌物,如肝癌的AFP、肺癌的CEA、卵巢癌的CA125、乳腺癌的CA153、胰腺癌腸癌的CA199等。這些腫瘤標誌物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腫瘤的發生、發展,對監測腫瘤治療效果和預後有一定的幫助。與其他腫瘤監測手段相比,腫瘤標誌物檢測更方便、快捷,成本也大大降低。但是,體檢單上「腫瘤標誌物」升高並不意味著一定患癌。我們必須明確一點:全球還沒有一個血液標誌物能百分百地診斷腫瘤。

一滴血可監測腫瘤而非測癌症

事實上,早在2013年羅永章就闢謠過,「一滴血可測癌症」這一說法很不準確,確切的說法應該是「監測腫瘤」。他認為,「由於射線劑量大和費用較高等原因,CT等影像學檢測方法並不適合經常性地使用,因此,腫瘤標誌物對於癌症病人預後和療效評價具有重要應用價值。」

他建議,正確的監測癌症方法應該是,癌症病人在傳統方法治療後再采血檢測,通過比較人90α含量的變化,來輔助醫生對治療效果進行評價,並持續地監測。

鄧艷紅分析,以腸癌為例,大便檢查、肛門指檢,電子腸鏡檢查是三大經典篩查手段,而腸鏡+病理是全球公認的腸癌診斷金標準,專業醫生會建議國內常規人群40歲以上開始定期做腸鏡篩查,3-5年做一次。高危人群則要提前到35歲,如果出現便血、大便習慣改變、大便性狀改變等信號需要及時就醫排查。儘管如此,傳統的腸鏡檢測方法仍存在著依從性差,有可能遺漏右側腸道腫瘤等情況,需要有其他輔助方法來克服,如在中山六院,就有糞便基因檢測作為補充。

再比如說,類似「熱休克蛋白90α」的腫瘤標誌物則可與低劑量螺旋CT聯合檢測「肺癌」這一癌症之王,將有助於降低篩查的假陽性率,在一群假的肺癌患者中「揪」出真正的患者。當一個人已被確診腫瘤甚至癌症後,腫瘤標誌物含量可作為判斷療效的重要指標。但腫瘤標誌物存在特異性不足、假陽性或假陰性等現象。羅永章團隊的研究成果,也許提高了腫瘤標誌物的檢測精度,但到目前為止,其臨床意義不會發生改變。

因此,血液腫瘤標誌物檢測在腫瘤早期診斷中是「一定角色」而不是「絕對角色」。

目前診斷「金標準」依然是病理學檢測

癌症的臨床診斷,目前仍不能脫離B超或CT檢查、病理等傳統診斷,僅靠血液測試來判斷是否患癌症太過草率,鄧艷紅強調,「現在全球公認的癌症診斷金標準還是病理學檢測依據。」現如今,腫瘤標誌物的測定在臨床醫學上定位為輔助檢測,不能當做癌症診斷用途,無論檢測結果是陰性還是陽性,都無法就此判斷其是否患有腫瘤。大多數腫瘤標誌物臨床上主要用於觀測患者病情變化,如果確診為腫瘤的患者檢測結果發現癌胚抗原值有升高,醫生會考慮是否有癌細胞轉移、病情加重的現象以及早期複發等一系列現象。

體檢仍是癌症的

早防早治最重要途徑之一

鄧艷紅提醒,體檢仍是癌症的早防早治最重要途徑之一。防癌體檢的具體項目應該根據不同人群、不同行業特點制訂個性化方案,比如針對自身的不良生活習慣、家族遺傳史等,看自己屬於哪類癌症的高危人群,然後進行重點篩查。

同時,當你在體檢單上看到腫瘤標誌物升高,不必太過驚嚇,檢測後,如果發現指標高於參考範圍,還需要做進一步檢查才能確診。體檢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不能因為有假陰性的可能,就不做檢查了,絕對不能諱疾忌醫。


「滴血測癌」還真有可能變成真的。除了樓上那位老師聊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以外,我還看到了另外一篇報道,也是發世界頂級期刊上發表的。

看到這三個人和他們手裡的紅藍管了嗎?這幾天美國的各大媒體都被這兩個小管霸屏了。因為這個「紅藍管」代表了一種可以在10分鐘之內檢測幾乎所有癌症的癌症篩查新技術。

12月5日,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Laura G. Carrascosa和Matt Trau(上圖左一)領導的研究團隊在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發表論文稱,他們開發出了一套簡單而廉價的癌症檢測方法:基於腫瘤組織或血液DNA的甲基化狀況,在10分鐘以內就能判斷受試者是否患有癌症!雖然這項測試仍在研發中,但作為一種全新的癌症檢測方法,在將來很有可能使醫生對癌症的常規篩查變得簡單準確,測癌症就像測血糖一樣。

莫名有一種夢想成真、熱淚盈眶的感覺——「偉大的科學家,我相信你們一定能做到!」

這是一項怎樣神奇的技術,能讓幾乎所有癌症都無可遁形?我們來簡單解釋一下。

這項技術的基礎是DNA甲基化特徵。甲基化就像DNA的音量調節器一樣,在不改變DNA鹼基序列的情況下,通過標記甲基化的位置和數量,就可以改變基因的表達模式。它可以使不需要的基因沉默,而加強需要的基因的表達。在所有「成熟」的人類細胞中,DNA都攜帶甲基化修飾。細胞分裂時,又可以將它們傳遞給子細胞。

在甲基化特徵上,善於偽裝的癌細胞露出了它的「阿喀琉斯之踵」。在健康細胞的甲基化中,甲基標籤沿著整個DNA展開。而在癌細胞的甲基化中,甲基標籤只在某些特定位置上聚集,而其他位置幾乎沒有。這個看似已被癌細胞控制、有助其瘋狂分裂的工具,也使它漏出了狐狸尾巴。

其實,癌症的DNA甲基化一直都是醫學研究的熱點。而主流的檢測方法過程太麻煩了,並且需要技術人員進行專業的操作。這就使得檢測的成本較高,且耗費的時間較長。出於對簡單、廉價的追求,昆士蘭人轉而向甲基化的理化性質方向研究。看來「劍走偏鋒,出奇制勝」的中華智慧早已經傳播到澳大利亞去了。

很給力,甲基化確實可以改變DNA在溶液中的結構、柔韌性和三維構象等。利用這一點,昆士蘭人發明了用對金納米顆粒的吸附能力的差別來區分癌細胞和正常細胞的方法。這種吸附能力上的差別,可以通過電化學信號來鑒別。

甲基化改變了DNA的吸附能力

利用這種方法,Matt Trau博士團隊鑒別出了90%的癌症患者,也就是說測試的靈敏度約為 90%。為了讓檢測結果更直觀地展現出來,他們又開發了一種膠體金試劑來指示DNA與金納米顆粒的結合情況,試劑的原本顏色是紅色,當從癌細胞中提取的DNA被加入時,溶液會保持原來的顏色。但是如果加入的是健康細胞的DNA,由於DNA與金納米顆粒結合方式的不同,溶液會變成藍色。「紅藍管」誕生了!

DNA與金納米顆粒的結合情況可以通過顏色展現出來

雖然,這個方法還有一個局限,它無法準確分辨出癌症的類型。但是,它可以作為一種篩查手段,當用這種方法檢測出患者患有癌症後,可以用其它方法進一步檢測,以確定癌症類型和分期。而且,這個簡單廉價快速的方法,不需要很多複雜的儀器和操作,能消除很多癌症檢測上的障礙,未來一定會擁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雖然路可能還很長,但是真的好期待「紅藍管」快快上市吧。


看了這個話題本來不想回答,可上周忽然看到一篇國外的新聞——關於用「一管血」測癌新的新研究進展。立刻覺得這個話題成了多道神轉折的事情,進來說幾句。說的時候先拋開是不是一滴血這個誇張的描述,僅僅從技術說說。

先介紹個背景:從癌症的發生機理來說,可能每個人體內都是有癌細胞的(發生突變的壞細胞)。但是有癌細胞並不代表得了癌症,癌細胞的發展也很緩慢,需要幾十年的時間。在這期間聚集的癌細胞尚未侵入正常組織時,只是「一團肉」,癥狀不明顯,因而難以早期發現。

基於體內都可能有癌細胞這個思路,科學家非常希望在早期階段能測出癌症,畢竟早期發現的治療效果非常好,甚至有治癒的可能。總結了很多檢測方法,包括腫瘤標誌物檢測(也不是很靠譜)等等。從去年看到了樓主的這個報道——滴血測癌,感覺方法很棒。但是轉折開始了。很多學者從應用和經濟角度質疑這技術有些問題:應用上看並不比目前常見的檢測有更高的精度(只能測出體內有癌但是不知道是哪裡的),經濟上也沒有降低檢測成本。在經歷了一陣鋪天蓋地的質疑後,這個事情到這個時候已經被摺疊成一個無意義的信息了。

轉折這個時候又出現了。

可是上周(1月中旬吧):世界頂級期刊Science上刊登了一篇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科學家們研發出一項名為CancerSEEK的液體活檢技術,只要抽一管血,即可檢測你有沒有患常見的8種腫瘤(其中5種癌症沒有辦法早期篩查),其中位敏感度高達70%,特異性超過99%(812例健康人群中僅出現7例假陽性)!更加神奇的是,CancerSEEK技術還可以識別出一部分腫瘤的原發病灶。這個技術又變得可以操作了。

CancerSEEK技術之所以被頂級醫學雜誌宣傳出來是因為三個個特點:敏感性高、特異性高、性價比高

敏感性高

首先,基於血液里存在的突變DNA和蛋白,CancerSEEK選擇了16個突變基因以及8個蛋白(CA-125,CEA,CA19-9,PRL,HGF,OPN,MPO, TIMP-1),對8種常見腫瘤進行篩查,包括卵巢癌、肝癌、胃癌、胰腺癌、食管癌、結腸癌、肺癌以及乳腺癌。

CancerSEEK技術分析原發腫瘤位置準確度

(注1:淺色部分是第一次檢查時的比例;深色部分是第二次檢查時的比例;

注2:依次是 結直腸癌 卵巢癌 胰腺癌 乳腺癌 上消化道癌 肺癌 肝癌。)

CancerSEEK技術對不同癌症的敏感度

(註:依次是卵巢癌 肝癌 胃癌 胰腺癌 食道癌 結直腸癌 肺癌 乳腺癌)

招募了1005名剛剛診斷為中早期癌症(沒有進行過任何治療)的患者,進行取血檢測,為了對照,研究人員同時招募了812名健康人進行同樣的檢測。結果發現,該技術敏感度高達70%,其中卵巢癌最高,為98%。

特異性高

為了檢測8種常見的腫瘤,研究人員從41種這些腫瘤的產物中精選出8種對於鑒別健康人和腫瘤患者特別有效的蛋白質,與先前的16個基因突變的61種擴增產物聯合應用,獲得極高的特異性(> 99%),在接受檢測的812名健康人中僅有7人被「誤診」為腫瘤患者,假陽性率不足1%。

性價比高

除了敏感性高、特異性高,這一技術還有一個很實在的優點:性價比高。研究人員是這麼說的,此項檢測技術費用約500美金,和單個腸鏡篩查費用差不多。感覺真是「賺到」了!

有了這三個特點,這個技術又變得有意義了。無論如何還是希望能早點應用到實際中,為抗癌發揮更大作用。


血液中的確可以檢測出很多東西,比如癌胚抗原,甲胎蛋白之類的,早期篩查可行,但是還是有一定的假陽性。滴血測癌我沒多少了解,但是個人感覺可能帶了一點誇張成分吧。抽血測癌倒是可能


推薦閱讀:

養身到底該怎麼個養法?了解原理之後養身,事半功倍!
羅耀民:大蒜的神奇功效你知道嗎?感冒滅菌一步到位,人人可用!
醋的養生功效真的有那麼多嗎?營養專家揭露真相
它是一種昆蟲的外殼, 女人見了都會尖叫, 有著不一般的健腎養生的功效
一個吃雞類型的遊戲,卻能讓你成為養生大佬|小南開黑

TAG:健康 | 養生 | 癌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