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熱是什麼意思,該怎麼調養?
濕熱是什麼意思,該如何調理?要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問題,何為濕熱?濕熱祖國醫學認為:濕熱是兩種邪氣,其中濕邪是指其致病具有重濁、黏滯、趨下等特性的外邪。它為陰邪,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多發病於長夏季節;熱邪指致病具有炎熱,升騰等特性的外邪,它為陽邪,其性炎上、易耗氣傷津、易生風動血、易致腫瘍,四季皆可發病,當兩種邪氣合在一起致人發病時,我們稱之為濕熱之邪!
接下來我們來看第二個問題:如何調理濕熱?祖國醫學認為:要調理濕熱之邪必須從患者的整體情況出發,注重患者臟腑的功能,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辨證論治再到理髮方葯來調理,才能使藥物更適合患者的病情,才能達到葯到濕熱除。
比如:1.患者表現為身熱,肢體酸痛,頭暈重脹痛,心煩口渴,渴不多飲,口中黏膩,腹脹,大便溏而不爽,小便短赤,舌苔薄黃而膩,脈濡數,辨證為濕熱傷表證,治法為清熱去濕解表,方用:新加香薷飲加減變化,藥用:銀花、連翹、鮮荷葉、鮮蘆根、香薷、厚朴、扁豆等。
2.若患者表現為:胃脘疼痛,痛勢急迫,脘悶灼熱,口乾口苦,口渴而不欲飲,身重疲倦,納呆噁心,小便色黃,大便不暢,舌苔黃膩,脈滑數。辨證為:濕熱中阻證,治法為清化濕熱,理氣和胃,方用:清中湯加減變化,藥用:黃連、梔子、半夏、茯苓、草豆蔻、陳皮、甘草等!
3.若患者表現為:脘腹痞悶,嘈雜不舒,噁心嘔吐,口乾不欲飲,口苦,納少,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治法為:清熱化濕,和胃消痞,方用:瀉心湯合連朴飲加減,藥用:大黃、黃連、黃芩、厚朴、石菖蒲、半夏、蘆根、梔子、豆豉等。
4.若患者表現為腹痛拒按,煩渴引飲,大便秘結,溏滯不爽,超熱汗出,小便短黃,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辨證為濕熱雍滯證,治法為:泄熱通腑,行氣導滯,方用:大承氣湯加減,藥用:大黃、芒硝、厚朴、枳實等。對於濕熱導致人體疾病太多了,在這裡只是舉幾個例子給大家指明:如何運用祖國醫學來望聞問切,四診合參,辨證論治到理法方葯來調理濕熱的方向!
當然除了用中藥來調理濕熱外,還可以食療:比如紅豆薏米粥,用紅豆10g克、薏米20克,陳皮10克,洗乾淨放進鍋里加水適量,熬粥,常吃有助於祛除體內濕邪!
還可以用推拿按摩,可以推拿脾經,胃經,按摩足三里、陰陵泉,太溪、脾俞、胃俞等穴位,每日一次,每次半小時有助於祛除體內濕熱!
也可以通過跑步鍛煉促進人體新陳代謝來達到祛除濕熱的目的!
關注「醫學慕課」頭條號,更多健康問答輕鬆看
濕熱是中醫常說的一種人體特質,濕熱的人容易出現身體不適的癥狀。如果你的體質天生濕熱的話,可以通過怎樣的後天調理來慢慢糾正呢?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傅英傑教授針對濕熱體質,傳授給我們的養生秘訣。
1. 濕熱體質的特徵: 濕熱體質的人,比較影響外形,口乾、苦、嗅, 面垢、黃暗、油膩、唇紅齒黃, 眼有沉澱物,易生痤瘡、發紅、膿包;有體味,汗味,便粘,異味大,難聞,小便黃深;婦女白帶偏多,偏黃,外陰騷癢,異味,舌象紅苔黃;神:神情急躁易怒。
2. 形成原因:1.此種體質也有先天因素。 2.男士煙酒,熬夜,----生活方式,加之滋補不當或過度,會加重不良癥狀;3.長期情緒壓抑;4. 肝炎病毒攜帶者;會出現濁象。5. 肝膽疏泄不好,長期生活在濕熱的環境下,個人處於亞健康狀況;外形濁,6.滋補不當;癥狀,濕熱,急性皮炎,體味,痤瘡,尿道感染,皮膚得痹症,得黃疸,易出現筋骨疲勞。給人的感覺都是濁象。
3. 易困擾得疾病:1.脂溢性皮炎,2.體味,3.帶下,4.泌尿系統疾病,5.皮膚出皰,6.癬症,7.黃疸,8.筋骨疲勞感。
4. 對治措施:1.截斷產生疾病的源頭,2.清二便,適當清熱利濕。
5. 飲食事項 :少吃甜食,甘甜飲料,少吃辛辣,少吃肥甘厚味(生濕熱,大不過酒)。 常喝綠茶,花茶,冬瓜,絲瓜,赤小豆。
6. 生活起居:選擇一種生活方式,就要接受一種後果--病是自家生。 忌熬夜,熬夜要傷肝膽,避潮濕,買房子,盡量不要買底層的,稍高為宜。
7. 方葯簡介: 濕熱體質是一種過渡性的體質,主要是青壯年易得,到了老年以後,易生陰虛或陽虛氣虛體質。需清熱解毒--但這些葯不夠平和,偏寒涼,故葯中即止 ;但過於寒涼易轉為陰虛體質,或者氣虛體質。 藿香,淡竹,雞骨草,甘草,車前草等,君泰口服液,清熱抑濕口服液。
8. 養生原則: 四季保養。冬季不能大量跟"風",大量進補,盡量穿天然棉絲製品的內衣。
9. 經絡理療: 刮痧,拔罐,治肩頸酸痛,奏效,沒有指定的穴位。
濕熱一句話,十醫九個怕,疼痛腫或賬,發病無上下,或內亦或內,無處沒有它,說起倒容易,治療難醫家,外可皮膚疹,內為胃腸炎,下注婦科病,膀胱二便赤,逢疫生黃疸,諸症現斑斑。西醫來治療,見效難上難,倘若你不信,回家想三天,唯有中藥好,二妙三妙高,茵陣五苓散,茵陳藁湯妙,陽黃入梔子,陰黃附姜饒,五神湯最神,附疽有奇效,隨便嗑兩句,高賢切勿笑。
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六淫(即風、寒、暑、濕、燥、火(熱))邪氣中,濕邪與熱邪同時或前後作用於人體,使人濕熱內蘊,以面垢油光、口苦口乾、舌苔黃膩等濕熱表現為主要特徵。調養以清熱利濕為總原則,成藥用二妙丸即可,常用清熱燥濕中藥有:黃芩、黃柏、黃連、苦參、茯苓、薏苡仁、茵陳、滑石等。
推薦閱讀:
※血液粘稠,下一步就是血栓!多吃「天然化栓王」,遠離血栓
※膽固醇到底有害嗎?
※寶寶喝鮮榨果汁也有危害?真的健康又營養?
TAG: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