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聽力和音樂記憶可以好到什麼程度?


音樂聽力和音樂記憶好,這需要懂音樂方面的很多知識和技巧,懂得越多越好,不光是聽,還得會做,最好是能掌握演奏幾種樂器,通過掌握的音樂基礎知識和技巧,就能提高音樂聽力和音樂記憶。關於音樂聽力,聽的主要是旋律、節奏,同一首歌曲或樂曲,有音樂基礎和沒音樂基礎的人,聽的會有不同的感受。簡單的聽力和記憶,是能聽出樂曲的曲譜,就是多來咪發嗦,比如你挑著擔我牽著馬,是6163221~7672316。高深一點的話,就是象你朋友這種,聽了後能自己獨立扒出歌曲的和弦(和弦和曲譜是不一樣的),彈吉他、彈鋼琴、拉小提琴都需要掌握和弦,演奏歌曲和音樂,都需要記歌曲的曲譜跟和弦,並通過掌握演奏的和弦去表現歌曲(一首歌的每個音節都有一段適合樂器演奏伴奏的和弦,主要是現代西方樂器吉他鋼琴小提琴),比如C大調這個和弦,它既可以是《嘀嗒》中的「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小雨它拍打著水花」,也可以是《小草》中的「沒有花香沒有樹高,我是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還可以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中的:「深夜花園裡四處靜悄悄,只有風兒在輕輕唱」。音樂聽力和記憶再高級一點,就是象交響樂團的指揮一樣,能在各種複雜的聲樂配合中,憑藉聽力和記憶,知道哪名演奏者在哪一章哪一節哪個音符演奏出現錯誤。


轉載

一位著名的作曲家曾說過:「當音樂是旋律和節奏,當它的每一個和弦都是眾神的一個禮物,當每一個複合節奏都是揭開自然之力奧秘的曼特諾,那時,音樂就是所有元素,行星系統,可見和不可見世界的無數奧秘之一。」是的,音樂具有令人驚詫的神奇作用。當工作、勞動之餘,打開收音機或錄音機,那美妙的輕音樂可以使你心曠神怡;當參加隆重的會議,奏起莊嚴的國歌時,你會感到熱血沸騰,充滿了中華兒女的自豪;當周末晚會上,「青年圓舞曲」響起來的時候,你可能愉快地跳起舞來;當你在苦悶、徘徊的時候,哼幾段抒情歌曲會幫你驅憂遣愁…… 音樂為什麼能動人心弦呢?因為音樂有一定的頻率,而這頻率往往又與人生理,心理上的需要合拍。音樂和諧整齊而具有旋律變化,抑揚頓挫而富有節奏起伏,從而委婉地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形象地反映社會現實,對人類的生活、工作、學習具有廣泛的影響,所以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伴侶。 音樂與記憶的關係也是相當密切的,下面分二個個方面來闡述。1.音樂能調節情緒。著名音樂家冼星海曾對音樂做過這樣的比俞:「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還有人把音樂比做五味俱全的中藥,因其旋律、節奏、音調、音色各有不同,所以能對人起到調節情緒的作用。人的一生中,難免碰到各種不愉快的事情,諸如挫折,失敗、打擊、糾紛,爭吵等,都可能引起愁苦、緊張、煩惱、羞愧、恐懼、急躁等情緒,因此而產生了心理障礙和精神負擔。這種情況下,學習不安心,記憶沒效果,生活變得毫無興趣。在百無聊賴,或苦尋寄託的時候,可以求助於音樂來解決。有這樣一個小故事:一次,德國鋼琴家梅亞貝爾和妻子吵了架,他為了鎮定情緒,排除煩惱,便在鋼琴上信手彈起肖邦送來的《夜曲》,優美動人的旋律剛結束,妻子激動地抱住了梅亞貝爾,原來,她陶醉在肖邦的樂曲中,心中的怨怒已經煙消雲散了。可見,良好的音樂對人的情緒能產生多麼大的影響啊!那麼,音樂是怎樣產生作用的呢?科學家研究發現,人的聽覺器官中的每一根聽神經只能接收一種頻率的音響。音樂是一定頻律的聲波振動,它被人體接收之後,與人體內各個振動系統吻合,於是產生共振,使各器官節奏協調一致。大家可能有這樣的體會,當聽到有人唱起自己熟悉的歌曲時,常常會情不自禁地隨著哼起來,或者隔了一會兒,不由自主地哼起那首歌,這可能就是這種,「共振」的結果。在共振的狀態下,音樂激發人體的潛能,使身體某些部分由穩定的靜態變為活躍的動態。尤其是節奏性強,感情色彩鮮明的音樂更能起到興奮、鼓舞的效果:而這種愉快的情緒不但有益予身心健康,而且對記憶來說也是一付「強心劑」。音樂中音調的變化可直接影響人的情緒,甚至一種音調就能引起人的獨特的情緒。早在古希臘時代,哲人們就注意了這種現象。他們認為E調安定、D調熱烈、A調高揚,C調和緩,B調哀怨。亞里士多德最推崇C調,他認為C調宜於陶冶青年。在煩躁的時候,音樂會為你驅憂除愁,歡樂時更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經常用錄音機播放輕鬆悅耳的樂曲,會使你保持樂觀的.情緒,對生活,學習都充滿興趣和自信,而這些都會潛移默化地收到增進記憶的效果。2.音樂能深化記憶。音樂對記憶有深化的作用。首先,如前所述,它具有促進人體代謝活動和改善心理衛生的作用。其次,它具有改善大腦的作用。經常聽輕鬆的」愉快的、舒適的和歡樂的音樂,對大腦皮層以及大腦邊緣系統的活動大有益處。在音樂的刺激下,人體內的一些有益的化學物質如乙醯膽鹼的釋放量增多,而乙醯膽鹼被認為是大腦細胞之間信息傳遞的神經遞質,所以,乙醯膽鹼的增多是增進記憶的福音。本世紀六十年代,在英國出版的《音樂與大腦》一書中,一位叫達馬西奧的作家提一出:「無論什麼人對音樂技能的控制,首先是在主管感情和直覺的腦右半球發展起來的;而具有音樂天才或有音樂思考力的人,都逐漸會將控制力轉移到左半球。」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教授史密斯宣布,他在長期觀察中發現,一般人多習慣用右臉,比如美國人中使用右臉者就佔有十分之八左右,而音樂大師們卻習慣於用左臉,所以他認為達馬西奧的觀點是正確的。目前,這種說法暫時佔了上風,由此看來,兒童早期多接受音樂的熏陶對開發大腦右半球是頗有幫助的。近些年來,在風靡世界的「超級學習法」的研究中也利用了音樂對於大腦的作用,努力挖掘音樂.的潛在能量。再次,它具有幫助記憶的媒介作用。我國早期音樂論著《樂記》中說:「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予聲。」這裡所謂的「心」,其實是人的大腦。一首優美的樂曲,一段動人的旋律,常常反應了大腦的思維活動。大家都有這樣的體會,一首歌多年不唱,樂譜歌詞早已淡忘,但只要聽到有人哼起那首歌的曲調,自己就會產生一種熟悉、親切的感覺,有時竟不知不覺地跟著哼起來,歌詞往往隨著脫口而出,甚至連當年的學習,生活的情景也會油然再現。在學校里,把漢語拼音字母編成歌,教學生們唱,不長時間,他們就會記熟。實踐證明,這種記憶的效果好。特別是對於具有音樂天賦的人,聽覺記憶突出的人,音樂對於記憶的媒介作用更為明顯。


音樂聽力和音樂記憶好當然對學習音樂知識 樂器 歌曲能提升學習入門速度,對個人身心也有極大的影響,可以想像,如果一個人每天腦海里都是喜歡的音樂氣息無時無刻都在耳邊縈繞,生活中工作或休閑時都會有很大的幫助,音樂是人類最健康免費的保健品,音樂可以讓人放鬆渾身的壓力,如果身心在輕鬆愉快中去完成某一件事情,結果和效率都會得到很大的提升。這就是音樂的魅力所在~請朋友無時無刻都多聽聽自己喜歡的音樂吧~


音樂聽力和音樂記憶好可以達到什麼程度,音樂聽力分為五級,各級有各級的標準,音樂記憶卻不同,他可記憶很多,隨著音樂響起自然而然會記起這歌,可能因人為異吧。我在努力去學習音樂聽力,卻很快會忘記。但音樂記憶卻不同,讓你聽多兩遍一首歌,你會記住這首歌,我個人理解兩者不同,個人天份吧。


音樂聽力好就是樂感好,樂感有天生的,也有後來培養的。天才如莫扎特,很小的時候就能辨認任何弦中的音符,判斷樂器中高音的及其微小的變化,能準確的調出樂譜中的錯誤點。他14歲的時候在羅馬一個教堂里聽了一首讚美詩歌,就能憑記憶把歌曲的譜默寫出來。

不過天才也需要努力才能創造出偉大的作品,莫扎特一生只痴迷於音樂,幾乎不會去研究音樂以外的東西,他會在床上邊做曲邊吃飯,當然像莫扎特這樣的天才畢竟不多,像貝多芬這麼偉大的音樂家,在莫扎特面前也只是個凡人。

莫扎特作曲時,除了對曲譜做簡單的羅列對位,旋律部分幾乎是一氣呵成,這就是天才的表現。而貝多芬的手稿會有許多塗改,不同顏色做標識,也許這是因為貝多芬對作曲的要求過於追求完美的原因,如果讓莫扎特這各種修改,也許就會越來越糟糕,一個是做事認真嚴謹,一個是創作渾然天成。天才是極少的,沒有努力天才也照樣變為蠢才。

音樂上除了需要一定的天賦,後期的培養不可少,那些歷史上偉大的音樂家都是從小就有過很好的培養和熏陶的。朗朗如果沒有從小苦練鋼琴,也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推薦閱讀:

青木陽子:95年在中國辦盲校的日本盲人,她相信盲人跟普通人一樣
我就想去大城市當個流浪漢
20個社會定律
CA106機組的第二個錯誤更「致命」
梁文道:他們發不了聲,我們不該選擇忽視 | 八分

TAG:音樂 | 教育 | 文化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