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童婚習俗的起源是什麼?
印度教徒中流行童婚的習俗。從公元前一千多年的拉瑪衍那時代開始,印度就有了童婚的習俗,迄今已存在幾千年了。印度西北部的拉賈斯坦邦瑪爾瓦爾地區童婚最為盛行。印度教徒認為阿卡蒂節是一年中舉行婚禮最吉祥的日子。每到四月底的阿卡蒂節,大人們帶著「小新娘」和「小新郎」坐在牛車裡或列隊徒步而行去結婚,這一天常常有上萬名兒童(包括嬰孩、幼兒)舉行集體結婚去結婚的兒童們,有的睡在母親懷裡,有的坐在父母膝上,他們東張西望,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情。在以前,印度女孩到了十二歲還未結婚,在人們的眼裡就已經是大齡剩女了。雖然印度已經通過了童婚法,但這一法令與印度教徒的傳統婚姻觀念相違背,被認為是反宗教的,所以實際上並未得到落實。按照習俗,這些幼小的女孩結婚後仍跟隨父母回到娘家,到了十一、二歲才到夫家去。她們未來命運全取決於嫁給了怎樣的家庭。她們操持許多家務,家庭成員稍不如意就可以對她任意打罵和責罰。兒童寡婦的命運更加悲慘。寡婦被認為是不吉祥的徵兆。儘管由於印度教的傳統束縛,丈夫死後,妻子不必殉葬了,但是絕不能改嫁。她們往往還受到家庭、親戚和朋友的羞辱和處罰。她們要穿最粗劣的衣裳,要摘掉一切裝飾品,不能參加宴會和娛樂等。人們認為她們前世犯了罪,今世應受懲罰。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婦女開展爭取自身解放的鬥爭,上述現象雖有所改變,但陋習並未根除。
印度的童婚為什麼根除不掉?這裡既有宗教的原因,也有經濟的原因。首先,童婚是宗教的規定,對於很多信徒來說,宗教信仰高於世俗法律。其次,還有經濟的原因。童婚的嫁妝只要花費五千盧比就行了,孩子長大後再結婚就得花上二萬盧比作嫁妝。
印度許多社會活動家和進步人士認為,要禁止童婚,光立法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喚醒民眾,製造社會輿論,提高婦女的經濟和社會地位,才能改變婚姻習俗。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