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動物吃生的食物沒事,人吃生食會有寄生蟲、吃腦蟲、吃肝蟲?


動物吃生食也會得寄生蟲的,他們並非沒事,只是他們不會說話,有事人類也很少知道。況且,動物天生就習慣了吃生食,怎麼說他們的身體也會做出相應的防禦機制來抵禦,不會像人類的身體這麼脆弱。

接下來,來說幾起動物體內寄生蟲的案例。

蛇,有時人們會拍下蛇自殘的視頻,那麼蛇為什麼會自殘呢?就是因為它的體內有寄生蟲,寄生蟲的存在讓蛇生不如死,逼得他只能用這種方法來減少痛苦。

圖中是解刨蛇後掉出來的寄生蟲。

魚,魚身上也會長寄生蟲,在腸道中或 在皮肉中都會有,特別是淡水魚。有一次我殺魚,掏肚子的時候就有一條大約一寸長的白色小蟲子,從此我就對魚有了陰影。還有一種特別的寄生蟲,他會吃掉魚的舌頭,然後代替魚的舌頭,以此獲取進入魚口中的食物。

兔子,是離我們比較近的一種小動物,他們也受寄生蟲的困擾。據說有一次不知誰抓了一隻野兔,回家準備扒皮燉燉,誰知,皮下滿滿都是寄生蟲,嚇得都扔了,真是太可怕了。

所以說,最好少吃從野外打回來的野物,他們身體中或多或少都有寄生蟲。


這個問題不成立。

動物吃生的食物一樣會得寄生蟲,而且由於動物沒有管控寄生蟲的能力,所以動物比人容易感染。而且,人感染的大部分寄生蟲都是動物傳染給人的,誰說動物沒事?只是他不會喊痛罷了。

而且有的寄生蟲的一生要經過幾任宿主。比如棘頭蟲,可以寄生在鞘翅目的昆蟲體內,但是這只是中間宿主,通過昆蟲被豬誤食的方式感染給豬,豬才是終末宿主。而棘頭蟲感染人,只是人食用未烹飪完全的感染的豬肉,人並不是它的終末宿主。還有顎口線蟲,通過淡水魚類作為中間宿主,最後的終末宿主是貓科動物和犬科動物。人食用未完全燒熟的感染的淡水魚也會感染,但是人不是它的終末宿主,所以在人體內會保持三期幼蟲不發育,失去繁殖能力。可見很多人感染的寄生蟲本來並不是專門感染人的,動物得寄生蟲是普遍現象,從昆蟲到哺乳動物都可能得寄生蟲,甚至鏈劍水蚤這種浮遊動物都能被寄生。

被寄生的宿主當然會有各種反應,從食慾不正到富有攻擊性等嚴重程度不等,所以家養寵物的時候,防止寄生蟲也非常必要。而對養殖行業來說,大規模寄生蟲感染意味著大規模虧損。比如如果大規模感染豬帶絛蟲,這一批的豬可能都需要銷毀。養魚的時候,寄生蟲病嚴重影響魚的食慾和免疫力,不加治療一池子都要完蛋。

人類這一生物,和動物一樣茹毛飲血的時候平均壽命不到20,無災無病也活不到40。如今20不過剛踏上社會的黃毛小子,靠的就是不斷提升的衛生意識和不斷進步的醫學。

所以「動物吃生食不得寄生蟲」,不存在的。


這是進化的結果,人類人猿的時候也是生吃的,那時候的消化系統跟現在的動物差不多,但人類發現用火燒食物熟食後,消化系統才慢慢改變。消化系統中一些不必要的東西已經退化。所以消化系統跟思維一樣慢慢的習慣了熟食後的改變。而且老虎獅子這些哺乳類動物的壽命也不長,正是因為生吃食物的這種習慣,這跟人類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對比。


首先我會確定的告訴你,動物吃生食當然會有事。

和人類一樣,動物如果吃的生食里有寄生蟲,動物很有可能會得寄生蟲病。

所以大部分的動物的數量很少,因為得病的個體很快就死亡了,包括病毒性疾病、病菌性疾病、寄生蟲病等,如果沒到死亡的程度,但已經影響了身體的機能,會增加被捕食者獵殺的幾率,所以倖存的野生動物大部分都是免疫力強的個體。

但免疫力強不代表體內一定沒有寄生蟲,有些確實是運氣好沒有感染寄生蟲,有些是體質好,體內雖然有寄生蟲,對它的正常生活並沒有帶來非常嚴重的影響,只不過如果這類個體免疫力下降,比如年齡增大等原因會導致寄生蟲病爆發,所以這類動物相比正常個體壽命縮短。

比如豬身上如果有豬肉絛蟲,它活著的時候不一定會明顯表現出來有什麼改變。

老鼠、蒼蠅、蚊子數量多不是因為他們不得寄生蟲病,是因為他們繁殖力太強,生出的新的個體的速度已經平衡甚至超過得病死亡的速度。

還有一類是由於基因變異,天生不會患這種寄生蟲病。

其實在野生動物的日常生活中,各類動物都已經習慣了在有寄生蟲的環境下生活,比如你見到的野外的幾乎每個動物身上都有跳蚤。

另外,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生物都會得病,連細菌都會得病,因為有噬菌體病毒(如下圖)。

人類是由於吃熟食,所以很少會得寄生蟲病,醫療發達,所以得了病也可以治療。


人吃生食的的寄生蟲哪裡來的?作為食物的動物肉中來的。為什麼動物肉中間會有寄生蟲?是動物被感染了。動物當然會得寄生蟲,只是長期與寄生蟲鬥爭中形成了一定的抵抗機制,對寄生蟲的耐受能力相對強一些。自然界中寄生蟲感染,又沒法抵抗的動物活力差,很快就自己死亡或者被食肉動物吃了,給人一種動物沒有寄生蟲的假象。人類長期吃熟食,不需要這麼強的抵抗能力,因此感染寄生蟲之後表現的癥狀更加明顯。


感謝邀請!

動物吃生食也同樣會感染寄生蟲,動物也會得寄生蟲病。人類在進化中發明了火,解決了被大型動物攻擊及烹飪食物的問題,才得以更好的繁衍,這是人類高級的表現形式。


從理論和事實的角度來看,世間萬物皆存在共生關係,所謂寄生不過是因為跟你距離比較近而已,脫離本體我們就覺得不是寄生關係了,這樣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宿主與寄生的彼強我弱的變化問題,宿主強則寄生弱,宿主就感覺不到寄生的存在,反之,宿主必受影響,甚至被消滅!看看一個事實:一個人的生命一旦結束,在短短數個小時之內,體內的各種寄生物就能把大部分的蛋白質消化殆盡!所以,除了一些特彆強大的外來寄生物和病菌,能夠直接進攻宿主,大多數情況下,正常的人體是可以抵抗一般的寄生物的,但不同的人體環境對不同的寄生物會產生較大的區別,這也是為什麼吃同樣的食物,有些人一點事也沒有,有些人就完全不行。但為了安全起見,還是注意著點比較好!


這和動物的消化系統有關

科學家都知道:每一種動物都有不同的生理結構,只適合吃某一類食物。人類的生理構造、身體運作情況、消化系統,都跟肉食動物完全不同。

脊椎動物可以按照其不同的飲食習慣分為三類:食肉類、食草葉類、食水果類。讓我們仔細看一看究竟人屬於哪一類:

食肉類動物——

肉食獸(包括獅子、狗、狼、豬等)都有獨特的生理設計,跟其它所有動物差異很大。它們都有非常簡單而短的消化系統,這個系統只相當於自己身體三分之二那麼長。這種設計是有道理的:因為肉類腐爛得極快,腐爛之後變成的物質對身體有害,如果讓它們存留體內時間稍長,會毒害血液系統。因此,肉食動物都有短的消化道,好使肉類腐爛後產生的毒素(見下文)不致毒害自己;肉食動物的胃也含有大量鹽酸來消化肉類那些纖維和骨骼,這些鹽酸的份量比素食動物高10倍。

食肉的動物多在晚間陰涼的時分外出覓食,白天炎熱時睡覺,因此不需要汗腺來令身體降溫,不會透過皮膚出汗,而是由舌頭處流汗。

素食的動物卻不同,它們一天到晚大多數時候在覓食,要在烈日之下活動,因此透過皮膚流汗,牛、馬、鹿、象等都是這樣。

肉食與素食的動物差異最大的地方,是它們牙齒構造不同。肉食動物除了有尖銳的爪之外,還有尖利的牙齒和強而有力的顎,用來咬死動物。它們一般有特別長的犬齒,方便插穿硬又厚的皮,撕裂骨肉。它們沒有臼齒,這是因為臼齒是用來磨碎食物的。植物如樹葉果子都要先在咀里磨碎再送到胃裡,才容易消化,肉類則不用磨碎,整個消化過程都在胃和腸里進行,以貓為例,它是幾乎完全不能用牙齒磨碎食物的。

食草葉類動物

那些靠草和樹葉維生的動物(例如象、牛、羊、馬),往往不斷要吃又多又重又粗的食物,消化這類東西,整個過程就要由咀里開始:它們的口水裡含有唾液澱粉。這類食物一定要好好嚼碎,混和了唾液澱粉,才可以打碎吸收。因此,食草葉類動物都有24隻特別的臼齒,不斷左右移動來碾碎食物(肉食類動物的犬齒則只是上下移動的)。食草葉類動物沒有爪,也沒有尖牙,它們喝水時把水噬進咀里(所有肉食類動物都是用舌頭舐水喝的)。由於食草葉類動物吃的東西不會很快腐爛,無妨讓食物慢慢經過腸臟消化,它們的消化系統比肉食類動物長得多:腸的長度是身體總長的10倍。

最近科學的研究發現:食草葉動物如果改吃肉食,身體受害是十分嚴重的。紐約梅蒙內德醫院的威廉?柯林斯醫生做過一番研究,發現肉食類動物「處理飽和脂肪和膽固醇的能力是幾乎無窮盡的」,而吃草葉的動物卻相反:若每天在兔子的飼料里加進半磅動物脂肪,兩個月之後,兔子的血管塞滿了脂肪硬塊,開始患上動脈粥樣硬化這種嚴重的病症。

人的消化系統正像兔子那樣,並非是設計來消化肉類的,吃得肉越多,病得越厲害,下文將詳細討論這個問題。

食水果類動物——

這類動物包括人猿,即是人類最接近的動物界先祖。人猿主要是吃水果和硬殼果過活的,它們的皮膚有千千萬萬個小孔用來排汗,也有臼齒用來磨碎食物;它們的津液是鹼性的,而且像食草葉動物一樣含有唾液澱粉,在口裡開始消化過程。它們的腸極端迂迴曲折(「打餅」狀),相當於12倍身體的長度,方便慢慢消化水果與蔬菜。

人類——

人類的構造跟食水果類動物一模一樣,跟食草葉動物十分酷似,跟食肉類動物完全不同:人的消化系統、牙齒、顎骨構造、身體運作功能與食肉類動物有天淵之別。像人猿一樣,人的腸是身體長度的12倍;我們的皮膚有千千萬萬小孔用來排汗以降低體溫;我們用啜的方法喝水,像所有素食動物一樣;我們的牙齒和顎骨構造都是為素食而設計的,我們的口水是鹼性的,含有唾液澱粉,用來消化穀類食物。

由此可知,人類的生理設計完全不是吃肉的,我們的生理構造與消化系統顯示我們已經過了千千萬萬年的進化過程,一直都是在吃水果、硬殼果、穀類、蔬菜過活。

再者,事實很明顯,人類的本能是非肉食性的。我們都要別人把動物殺死,自己才吃,若要自己動手宰殺,會感到倒胃、不舒服。我們也不像所有其它肉食動物那樣吃生肉,而是要煮、烤、煎熟才吃,用種種調味品來掩飾肉的真味,總之要令到它不像原來的情況。有位科學家這樣解釋:「貓嗅到了一塊生肉會流口水,很想啖之而後快,嗅到了水果卻不會這樣。如果人喜歡抓捕雀鳥,用咀活生生撕開它,吸吮它溫暖的血,那麼可以肯定大自然給了人吃肉的本能。相反,一束晶瑩的提子會令人流口水,即使不肚餓也想吃,只因為人覺得它真正好吃。」

科學家,特別是生物學家,包括提出進化論那位偉大的達爾文在內,都肯定早期的人類是撿拾水果吃以維生的,一直到今天我們的生理構造並未改變過。


寄生蟲作為動物世界中的重要一員,它必然會存在於各種被寄生的動植物身上,不論那種動物都有被寄生的可能。說動物生吃不會感染寄生蟲是種錯誤的感覺。

寄生蟲(parasite)的定義是指一種生物,將其一生的大多數時間居住在另外一種動物,稱為

宿主

或寄主(host)上,同時,對被寄生動物造成損害。

寄生蟲為適應寄生生活而發展出來的器官,如豬肉絛蟲的新皮(Neodermis),帶鉤和吸盤的頭節(Scolex),退化的腸,節片(Proglottid)繁殖和水蛭的吸盤;或者是寄生蟲形態的變化,如Candiru吸血後身體會膨脹。這兩點又保證了它們成功的固定在人體身上。一條牛肉絛蟲在10周內可從一受精卵生長至2米長。而且受感染者開始並無感覺。數周后發現大便里含有會動的蟲體節。每個蟲體節可含5萬個受精卵。[3]寄生蟲可因寄生環境的影響而發生形態構造變化。如

跳蚤

身體左右側扁平,以便行走於皮毛之間;寄生於腸道的蠕蟲多為長形,以適應窄長的腸腔。某些器官退化或消失,如寄生歷史漫長的腸內絛蟲,依靠其體壁吸收營養,其消化器官已退化無遺。某些器官發達,如體內寄生線蟲的

生殖器

官極為發達,幾乎占原體腔全部,如雌蛔蟲的卵巢和子宮的長度為體長的15~20倍,以增強產卵能力;有的吸血

節肢動物

,其消化道長度大為增加,以利大量吸血,如軟蜱飽吸一次血可耐飢數年之久。新

器官

的產生,如吸蟲和絛蟲,由於定居和附著需要,演化產生了吸盤為固著器官。


這是進化的結果,人和動物進化幾百萬年,先從人類的近親靈長類談起,目前與人類相近的是猿猴 ,它進化是食植物的 ,而且身體與古人相近,可以肯定人類從食草動物進化,但還沒完全進化食肉動物那種本能,只能說人類是雜食性偏向植物,不能與食肉動物那樣有強胃酸 消化寄生蟲,食肉動物中食道壁厚,容納強胃酸,寄生蟲很難拔在食道上面,只能留到胃酸中,最有證據的是蟒蛇消化鱷魚,只需短短的一星期 鱷魚就變成屎。


推薦閱讀:

日本體檢|日本體檢機構質量排名是怎麼樣的?
月經量多就是排毒多嗎?
這是中國痛風前輩最想對剛得痛風的新病友說的話。
小耳畸形漫談(五)應該鼓勵小耳畸形患兒父母帶著孩子早看醫生
不做手術骨折能癒合嗎?

TAG:寄生蟲 | 健康 | 美食 | 科學 | 動物 |